【63方程式】味觉语言的表达式

  早就听说过“63方程式”,但这还是第一次抵临现场,一泡茶,在经历一次次切身的体验与味觉的拷问。在茶事纷乱的大背景下,大家都想在茶叶呈味上有所建树,因为口感是消费者最直接的体验,也是要让这款茶走进自己生活方式里的第一理由。

  对味觉的认知,始终还是在一个正确的品鉴方法上通过经验逐步塑造起来的。中国茶品类繁复,又尤以普洱茶最为庞杂。原料、山头、工艺、时间都将构成滋味的自变量。所以,构建自己产品的口感体系,本身就是对一个企业基础设施的检验,是对企业家耐心和毅力的考验。“63方程式”是认知产品的方法与工具,更主要的是在这个由产品方发起的对茶叶滋味的探索中,一方面以灵活的形态教育了消费者,另一方面也在促使企业内部成员统一产品认知。

  5月2日是六大茶山“63方程式”的第76场品鉴会。品鉴两个茶样,熟悉“63方程式”的都知道,这两个茶样将会在什么样的冲泡方式及品饮感受的交流中逐步形成那种刻骨铭心的印象

  一到现场,主持“63方程式”的老师就开始介绍,今天将要品饮两款云南的白茶。然后就开始按照“63方程式”的冲泡方式品鉴。茶样一茶汤释放的苦味彰显了自身的独特性格,因为在白茶里面,很少感受到这么浓强的苦味。茶样二带着典型云南月光白的风味特征,与此同时年份陈化后的药香已经开始显露。

  品鉴完“63方程式”泡法下的两种茶样之后,大家便开始围坐在大茶台前由主持人引导做交流。很多参与品鉴的朋友都被茶样一表现出的浓郁苦味给挫伤,于是将青睐的目光齐刷刷得倾注在了茶样二上面。茶样二陈化后馥郁的茶香与醇厚的口感给人印象深刻,六泡之中,又有微妙的香气与滋味变化,这样一来,茶样一的苦味确实成了大家的接受障碍。而事实上,茶样一的原料嫩度要高于茶样二,茶样一采用了更多的芽头。

  大家讨论完毕,主持人公布答案。事实上茶样一不是六大茶类里面的白茶,它叫“佛海白毫”,是普洱茶。在福鼎白茶里面有白毫银针,所以“白毫”两字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在今天的“63方程式”品鉴会上,有很多六大茶山的新员工,他们都是刚刚进入到茶的世界,所以率先接受一次有组织有策划的“混淆视听”是有深刻意涵的。在眼下事茶,最忌讳的就是人云亦云,很多急功近利的表达,或无心或有意或多或少的在混淆视听。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已经不再建立于语言之上,所以更多的茶人选择了让茶自己来表达,无需多言,直接开汤品鉴。茶汤在味觉上的呈现会将言外之意干净利落的表达清楚。

  那款“佛海白毫”是2006年压制的饼茶,12年的干仓转化,苦味已逐渐消退。今天选取这款茶出来比对品鉴,事实上也是让大家对干仓普洱茶有一个现实印象,摆脱那些纯观念性质的猜测。茶样二是陈化了12年的月光白。上片白,如皎洁的月光洒在茶的叶面上;下片黑,如森森黑夜藏着无数待人探索的秘密。

  味觉记忆是邂逅惊喜之后的追索,口感经验是重复体验之后的自觉塑造。经验需要时间的保留与守望,所以在口感经验上,“保守”是一个褒义词,就是把简单的事情重复的实施,把反反复复之间涌现出来的经验沉淀下来,分享出去,达到具有普遍性的共鸣。关于口感经验的分享最为热闹,但大多数还是在惊喜的层面戛然而止,缺乏体系化塑造的过程。很荣幸,我在“63方程式”的实施里感受到了一个味觉语言的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活跃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