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厂侃茶:并非传统的传统冲泡方式

  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的传统泡茶方式,其实并没有很久的历史,更不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前面说到的大碗茶冲泡也只是明朝出现的。而现在随处可见的花样百出的——壶泡法与盖碗泡法的充其量只能算是今人发明的一种表演形式而已。

  用紫砂壶或红泥壶泡茶,源自广东的潮汕功夫茶,以潮汕红泥所制壶炉一式煮泡单枞类岩茶为主,口味较重。因为当地临海潮冷,故选择红泥风炉以煮泡方式加热。潮汕红泥的一个特点是密度较紫砂大,透气性不及紫砂,但因此也更能保持茶汤滋味。紫砂也间有使用。所以你会在当地看到,潮汕红泥壶、紫砂壶、陶壶都在使用。

  品饮方式也很简单,直接用壶出茶,分作几杯,壶不大,杯子也不大。因为壶出汤起初最淡,末了最浓,所以要在出汤过程中来回在几个杯中游走以匀汤,这就是所谓的“关公巡城”。最后的几滴也要分在各杯中,这就是“凤凰三点头”。而我们现在所习惯的品茗杯的大小,就来自潮汕功夫茶。

  传统的潮汕功夫茶,只有壶、炉、杯,而没有你现在泡茶不可或缺的的滤网、公道杯等物。

  再看盖碗泡法。上面说过,古时盖碗皆为自用,一人一盖碗,一手托底儿,一手扶盖打沫品咂。也就是说古时不存在用盖碗冲泡出水这个容易烫手的技术活儿。现在很多人以掌握这个高难度技术而自诩(包括我),殊不知老祖宗压根儿就没这么喝过茶。

  那我们现在奉为标准的盖碗泡法又是源自何处呢?

  铁观音。对,就是她。或者说就是从这个市场投放量最大的乌龙茶单品开始的。但观音盖碗冲泡的特定方式是否受到过台湾乌龙茶冲泡方式的影响,鉴于资料有限,我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我们十几年前所追捧的铁观音其实也不是最传统的铁观音。就从名字来说,铁观音,其色如铁。而你见到的铁观音大都为或浅或深的绿色,可哪有绿铁一说啊!而铁色其实来自于焙火,焙火达到一定程度后,其色如铁,这是对的。而焙火的观音有烟火气,有人说是炭味,都差不多,这让之前喝惯了花茶的北方人一时难以接受。聪明的福建茶商一看,“你们喜欢花香是吧?好说!”放弃焙火工艺,调整杀青程度,兰香四溢。于是一“泡”而红,但因为没有了焙火工序,也导致了此类观音无法陈年,跟绿茶一样,“当年宝,隔年草”。但就是这改进版的铁观音,缔造了一个福建茶人的商业帝国,全国茶业市场能够发展到如今的规模,福建茶人居功至伟。那个时代说福建茶人掌控着全国茶业的半壁江山都不为过,钱自然也是挣到了。但显然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品,没有什么传统可言。

  因为铁观音追求张扬的香气,所以白瓷盖碗更合适。因为这种工艺导致冲泡重压之后茶汤苦涩底加重,口感下降,所以需要考虑控制出水时间。

  于是,我们所熟悉的盖碗泡法就在这些现实的客观条件制约下逐步发展演变而最终成形。屈指算来,也不过二十余年。滤网、公道杯也是伴随着盖碗泡法的逐步完善而出现的。如今盖碗泡法已成为我们针对各种茶品进行试茶的标准冲泡方式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创新,但不要拿古人说事,何况古人的东西也不一定都是精华。

活跃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