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亮点
光伏农业是广泛应用太阳能发电的一种新型农业。光伏茶园作为其典型模式已初具规模,具有使用年限长、适合现代化规模化运营、土地利用率高等特点。浙江、江苏、山东、江西等地方政府也出台了配套政策和奖补措施,支持光伏农业快速发展。一起来看上万读者感兴趣的热文——《茶园光伏技术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我国四大茶区低产低效茶园的现状颇为严峻,尽管已针对性改造,但整体效果仍需提升。深入研究并对其进行改造,是推动我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低产低效茶园改造研究进展及展望》!
乌龙茶因其优异的品质风味广受消费者青睐,这也使其成为茶叶科研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近来乌龙茶的茶树品种、生长环境及加工工艺方面的研究均取得新突破!一起来了解最新知识——《2024年我国乌龙茶品质与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茶园光伏技术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毛翼虎,陈建新,张少博,葛诗蓓,李鑫*,胡强,陈豪,曾迪,陈育聪*
摘要:光伏农业是将太阳能发电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灌溉、病虫害防治和农业机械供电的一种新型农业。茶树作为典型的耐弱光植物,具有喜湿、喜阴、喜漫射光的生态特性。遮阴是茶园管理中常见的农艺措施,在茶树上方合理铺设光伏板可以对茶树进行覆盖遮阴,因此茶树是建设光伏农业系统的最佳作物之一。文章综述了茶园应用光伏技术对茶叶产量、品质、茶园小气候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对光伏茶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判及总结,以期为未来光伏茶园的发展提供参考。
我国低产低效茶园改造研究进展及展望
方静,杨群,邹丽群,李叶云,杨天元*
摘要:我国茶区分布广泛,茶树品种丰富多样,茶园种植模式各不相同。然而,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因素,低产低效茶园面积不断攀升,成为我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大部分低产低效茶园的成因复杂,主要包括土壤酸碱度不适宜、茶园基础建设薄弱、茶树品种选择失当、茶树品种老化、生态环境恶化及种植管理模式落后等诸多方面。目前,针对这些成因的系统性案例分析与研究展望仍较为匮乏,文章重点剖析了我国低产低效茶园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并深入解读了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技术及其应用前景,还着重分析了我国四大茶区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案例优势和不足,并对未来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工作提出了具体对策,旨在为推动茶产业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2024年我国乌龙茶品质与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孔维艺,赵嘉科,张芳婷,刘凯龙,张泽楷,张雨平,帅平,苏雅,张效瑀,林恩照,黄翔翔,林宏政,孙云,郝志龙*
摘要:乌龙茶优异的品质风味与其独特的加工技术密不可分。为全面了解2024年度乌龙茶加工产业技术发展动态,文章从乌龙茶产业现状、工艺技术及生产设备等方面对2024年度国内外乌龙茶相关文献、专利进行整理归纳。结果表明,2024年乌龙茶加工研究对象以福建乌龙茶为主,集中解析了乌龙茶特征品质的化学成因,揭示了加工技术与品质代谢物间的关系及代谢物形成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各加工工艺中的关键代谢物及其分子机制,为优化乌龙茶加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在加工机械方面,智能化、数字化等创新性乌龙茶生产设备相继研发,为促进乌龙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装备支撑。文章建议未来乌龙茶加工技术应向数字化、智能化、定向化方向迈进,以推动乌龙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藏茶主要功能成分及其健康功效研究进展
邓雅文,刘芷昕,张秀丽,汪子恒,徐长浩,李朝贵,赵光,李姗姗*,陈洪*
摘要:藏茶属于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的黑茶,是经微生物发酵和湿热作用,通过杀青、揉捻、干燥、渥堆、精制、拼配、蒸压等一系列工序制成的一种后发酵茶,富含茶多酚、茶褐素、茶多糖等功能成分。在渥堆和陈化过程中,藏茶的功能成分发生动态转化,这一变化赋予了藏茶降脂减肥、降血糖、调节肠道菌群、抗氧化及抗炎等健康功效。文章综述了藏茶主要功能成分及影响因素,总结了其健康功效的研究情况,旨在为藏茶深入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茶树多倍体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
刘淑英,王郁*
摘要:茶树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良种选育一直是支撑茶产业高效快速发展的基础。多倍体茶树相较于普通二倍体茶树具有生长旺盛、抗逆性强等特点,在茶叶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章总结了目前国内外茶树多倍体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提取了植物倍性育种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信息,并依据植物多倍体的创制途径和倍性相关的组学研究进展,分析了对茶树多倍体育种具有借鉴意义的内容,以期为今后的茶树倍性育种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冲泡用水对不同茶类茶汤品质的影响
张田芳,范苏行,陈静,林茂,陈明冀,曹祖菲,杨司玄,王白娟,刘晓慧*
摘要:为探明冲泡用水对茶汤品质的影响,文章研究了7种不同类别的冲泡用水对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和普洱熟茶5类茶样茶汤品质的影响。通过感官审评、色差分析、生化成分和香气检测发现,水质的酸碱度对茶汤的色泽有明显影响,碱性水冲泡的茶汤色泽相对明亮度较低、黄色度较高。而对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等生化成分含量影响没有明显规律。纯净水对5类茶均有较好的相适性,因茶类不同,茶汤中浸出的内含成分间存在一定差异。自来水由于其硬度、离子含量等诸多因素,在所选7个水样中对茶叶品质影响最大,与所有茶类均相适性较差,不建议用作泡茶用水。
嫁接对云南大叶种茶树内含成分和芽叶性状的影响
张义贤,苏红飞,赵远艳*,郑新强,陶仕科,石尚,胡艳萍,张军,陈蜀萍
摘要:选用云南大叶种的6个茶树良种做接穗,在同一无性系云南大叶种茶树砧木上进行嫁接换种,以扦插苗培育的相同品种茶树植株作对照,比较两者蒸青茶样的4项常规内含成分,叶长、叶宽、叶脉对数、芽长、百芽质量等性状指标,以及叶形、叶面、芽叶颜色等非量化性状,以明确嫁接对6个云南大叶种品质成分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嫁接后6个品种的4项常规成分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总量的变化规律一致,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均高于相应扦插茶树,氨基酸含量则低于相应扦插茶树,咖啡碱含量变化因品种而异。多数品种的嫁接茶树的叶长、叶宽显著高于扦插茶树;叶脉对数、一芽二叶长度、百芽质量的变化因品种而不同;叶形、叶面、芽叶颜色等非量化性状都没有明显改变。
水筛式旋转摇青机做青对闽南本山乌龙茶的品质影响研究
陈水吉,林毅芳,苏培凌,张炳铃,林东艺*
摘要:为探索水筛式旋转摇青机加工闽南乌龙茶最优做青工艺参数,以本山品种茶树为材料,研究水筛式旋转摇青与传统滚筒摇青对闽南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水筛式旋转摇青机6次摇青工艺加工的本山乌龙茶在感官得分和生化成分含量上均优于传统闽南滚筒式摇青机加工的本山乌龙茶。研究表明用水筛式旋转摇青机加工本山乌龙茶,有助于提高闽南乌龙茶(本山)品质,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离子色谱法测定雅安藏茶中多种有机酸和无机阴离子的研究
胡燕
摘要:雅安藏茶作为一种地方特色黑茶,是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有机酸是茶叶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茶叶中无机阴离子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研究测定了不同类别、不同等级雅安藏茶中多种有机酸和无机阴离子的含量,结果表明雅安藏茶样品中含量较高的有机酸依次为草酸、奎尼酸、酒石酸,平均含量分别为11.27、7.00、3.40mg/g,在所有茶样中均未检出丙酮酸、富马酸和水杨酸。雅安藏茶样品中含量较高的无机阴离子依次为PO43-、SO42-、Cl-、F-,平均含量分别为6.29、1.30、0.91、0.24mg/g。在个别雅安藏茶样品中检出了NO2-,在所有茶样中均未检出Br-。研究可为雅安藏茶的品质特征研究提供客观的试验结果,促进雅安藏茶的质量控制,为雅安藏茶中无机阴离子限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不同冲泡条件对凤庆大叶种茶树花水提物清除DPPH能力的影响
彭功明,张萧,袁赛艳*
摘要:为探究冲泡方法对凤庆大叶种茶树花清除DPPH能力的影响,采用云南凤庆大叶种茶树花为原料,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将茶树花按照不同方法冲泡并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茶树花最佳冲泡条件为:冲泡时间4min、冲泡水温80℃、料液比1∶50,在此冲泡条件下茶树花的感官品质较好,且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也达到较高水平。
不同采茶机采摘茶树夏季鲜叶效果初探
王彬力,张潇引*,杨佳佳
摘要:为加快推动茶叶采摘技术的现代化进程,为机械化采摘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对比了4种不同采茶机(便携式采茶机I、便携式采茶机II、单人采茶机、双人采茶机)采摘效果,全面评估其所采鲜叶机械组成及工效成本方面的优劣。鲜叶机械组成比较分析表明,4种采茶机的完整芽叶率均在60%以上,标准芽叶率在50%以上,符合大宗茶的原料要求。工效成本比较分析表明,机械采茶能有效提升采茶效率并降低成本,其中双人采茶机采摘效率最高,为294.67kg/h,同时成本也最低,为1.03元/kg。单人采茶机和双人采茶机适用于提取功能性成分的原料茶和大规模生产的夏茶采摘,而便携式采茶机则更适用于夏季名优茶的采摘,尤其是便携式采茶机II表现更优。
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省特色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许凡凡
摘要: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兴旺,实现产业兴旺必须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茶产业作为贵州乡村特色产业和重要经济支柱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发展迅猛,然而在规模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茶种培育、科技支撑、产品质量、文化传承、人才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茶产业发展重在提质增效,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文化赋能和人才培养等措施,重点培育和推广黔茶系列品种,突破产业质量技术体系建立,坚持以人才为核心资源,以茶文化传承创新为动力,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新质生产力赋能常德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探析
王厅,龚维,朱海燕*
摘要:常德是湖南省的产茶大市,自然条件优越,产业基础雄厚。文章对常德各主产县、主产茶类、龙头企业的发展情况展开调研,分析了常德市茶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数智化水平低、品牌不响、人才匮乏、体量不大等问题,并提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常德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初步建议。
滁州市南谯区茶产业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刘志刚,杨奉水,单其龙,李征珍,毛翼虎,陈金文*,李鑫*
摘要:茶产业是南谯区重点支持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对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对滁州市南谯区茶产业发展现状的全面调研,从产业基础、政策支持、经营主体、标准化建设、品牌打造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南谯区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所面临的基础设施薄弱、组织化程度低、茶树品种混杂、品牌建设滞后、产业链条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强化政策保障、加强科技支撑、加快品牌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推进茶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南谯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场所记忆理论下的“安化第一茶厂”活化研究
樊馨语,彭淼,朱海燕*
摘要:“安化第一茶厂”作为茶文化遗产与工业遗产的融合体,见证了茶产业的发展历程,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然而,当前这一茶文化工业遗产仅停留在展示层面,难以充分彰显其丰富的文化与历史内涵,亟须进行活化利用。研究基于场所记忆理论,深入剖析了茶厂场所记忆的构建要素,包括工人群体和游客等记忆主体,制茶工艺、茶厂历史文化及精神等记忆客体,以及物质与非物质记忆载体。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与案例借鉴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功能重塑与文化传承并重的活化策略,旨在唤醒茶厂的历史记忆,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与认同感,传承和弘扬茶文化,提升茶厂的社会影响力。
来源:中国茶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