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武夷岩茶独特的“上市时差”与“岩韵”密码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揭秘武夷岩茶独特的“上市时差”与“岩韵”密码

武夷岩茶作为中国乌龙茶的代表性品类,源于明末清初 (即17世纪初),拥有逾500年的发展历史。其核心产区武夷山独特的丹霞地貌与微域气候条件,孕育了“岩骨花香”的“岩韵”特质,吸引了不少忠实粉丝。

揭秘武夷岩茶独特的“上市时差”与“岩韵”密码

每到9月,岩茶迎来岩茶集中上市的旺季。此时,许多“新手”茶友会产生一个疑问:这个时候上市的岩茶,还是新茶吗?

其实这正是武夷岩茶不同于其他茶类的特色所在。武夷岩茶制作周期长,岩茶从采摘到上市,需历经一系列繁复而严谨的加工阶段,因此每年的新茶不像其他茶类在春季上市。

武夷岩茶的春茶鲜叶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采摘,5月下旬基本结束后进入初制环节。6—8月进入精制环节,其中以技术性强的烘焙工序最为关键,烘焙掌握“文火慢炖”的原则,整个过程持续1~3个月,使茶叶内含物产生热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武夷岩茶独的品质风味。经过精制后,成茶大致于国庆节前后集中大量上市。

“岩韵”如何形成?

“岩韵”作为武夷岩茶品质的灵魂,是山场环境(如土壤矿物质含量、温湿度梯度等)、茶树品种与工艺技术(如做青、炭焙)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土壤特性

武夷山丹霞地貌的砾壤富含矿物质(如钾、镁),促进茶树根系吸收养分,增强茶叶的“矿物质感”。土壤pH值(4.5~5.5)影响根系分泌物组成,进而调控黄酮类、有机酸等呈味物质的合成。

如研究发现,洲茶区的土壤pH、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氮含量显著高于正岩区,而有机质、速效钾和全钾含量则显著低于正岩区。

2. 生态互作

土壤微生物群落(如放线菌、真菌等)通过降解有机质释放前体物质,参与吲哚、β-紫罗兰酮等特征香气的生物合成。研究发现,低海拔武夷岩茶茶园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组成相似性较高,且其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高海拔茶园。

3. 茶树品种对风味特征的影响

茶树品种是武夷岩茶风味形成的基础,不同品种因其基因差异,表现出独特的香气和滋味特征。

大红袍品种的风味兼具花果香和醇厚口感,其特征香气物质如甲基水杨酸酯和2,5-二甲基吡嗪赋予其复合型香韵。

揭秘武夷岩茶独特的“上市时差”与“岩韵”密码

《中国茶叶》编辑部摄

水仙品种以兰花香和木质香为主,香气清雅且带有花果气息。其香气特征主要来源于反式-橙花叔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挥发性化合物。萜烯类物质如γ-松油烯和β-罗勒烯是水仙茶清雅花果香的重要贡献物质。

揭秘武夷岩茶独特的“上市时差”与“岩韵”密码

《中国茶叶》编辑部摄

肉桂品种以桂皮香和辛锐果香为主要标志,香气浓郁且具有辨识度,其关键香气成分包括反式-橙花叔醇、苯乙醇、吲哚和(E)-β-法呢烯等。

揭秘武夷岩茶独特的“上市时差”与“岩韵”密码

《中国茶叶》编辑部摄

4. 加工工艺对风味特征的调控

萎凋增强萜类和黄酮类物质的积累,提升花果香和甜香。

做青工艺可促进酶促氧化,儿茶素氧化生成茶黄素和茶红素,降低苦涩感。

焙火工艺通过热力作用实现茶叶风味的定向转化,直接影响火功香气类型与滋味结构。研究发现,轻、中火处理(120~140 ℃)可保留品种香,如芳樟醇、橙花叔醇等花果香成分,并促进可溶性糖与氨基酸的焦糖化反应,形成焦糖香与醇厚感;足火(>150 ℃)虽能提升茶汤澄清度,但易导致EGCG等活性物质降解,产生焦苦味。

5. 储藏对风味特征的影响

贮藏时间显著影响武夷岩茶香气转化,研究发现0~5年以花果香为主,10~15年出现酸味与陈香,20年以上则转为木香与药香,这一变化与脱氢芳樟醇、β-紫罗兰酮等挥发性物质的消长密切相关。陈茶风味从花果香转变为木香、药香,主要源于酯类化合物(如吲哚、橙花叔醇)降解及新香气成分(如β-紫罗兰酮)生成。此外,贮藏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和黄酮类物质增加,促使滋味由醇厚转向陈醇,酸味在中期(10~15年)凸显后逐渐消退。

武夷岩茶风味的化学物质基础

武夷岩茶的风味特征包括花果香、火功香、醇厚滋味及“岩韵”等,其化学基础由挥发性和非挥发性化合物共同构成。

1. 香气类型的物质基础

武夷岩茶的香气类型丰富,主要包括花香(如兰花香、桂花香)、果香及火功香等。

不同品种的香气特征差异显著,例如肉桂以“桂皮香”为核心品种香,并兼具辛锐持久的香气属性;水仙则以花香、甜香和果香为主,其挥发性成分中醛类、碳氢化合物类物质占比突出。

火功香则与焙火工艺密切相关,轻中火处理能保留清雅的花果香,而足火则形成焦糖香或炭火香,但过度烘焙易产生焦苦味。这些风味特征与香气成分因品种、等级、储存时间及工艺差异而呈现多样性。研究表明,“岩韵”香气的清幽特征与芳樟醇、β-紫罗酮等挥发性化合物的浓度密切相关,其风味强度已通过系列感官组学分析得到验证。

2. 滋味类型的物质基础

武夷岩茶的滋味类型可分为醇厚型、鲜爽型及“岩骨”(矿物质感)特征。

醇厚型滋味源于茶多酚、氨基酸与可溶性糖的协同作用,尤其在轻中火焙制后呈现甘滑饱满的口感。

鲜爽型则与游离氨基酸(如茶氨酸)含量高相关,多见于轻发酵工艺的茶样。

“岩骨”作为“岩韵”的核心表现,常被描述为茶汤的浓稠感和独特的矿物质风味,其形成与武夷山丹霞地貌土壤中富集的矿物质(如钾、镁)密切相关,这些元素促进茶树吸收养分,有助于增强茶叶的矿物质感。

如何评价武夷岩茶的感官品质?

武夷岩茶传统上以“活、甘、清、香”的特质为标志,是评价武夷岩茶品质的关键指标,表现为味香清正,口感醇爽回甘、鲜活有层次。

揭秘武夷岩茶独特的“上市时差”与“岩韵”密码

《中国茶叶》编辑部摄

武夷岩茶的传统感官审评“干湿评结合”,通过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5个维度构建起完整的评价体系,其中香气(花果香融合火功香的特有香型)和滋味(醇厚回甘,汤中带香)是风味品质核心,“岩韵”作为高品质茶样的标志性特征,表现为清幽香气和喉韵等特性。

干评阶段着重考察茶叶的物理形态特征,评茶师通过目视、手触、鼻嗅,系统评估条索的紧结度、匀整度及扭曲比例,观察色泽的鲜活度与油润度,同时捕捉干茶特有的品种香、地域香、工艺香等基础香型。

揭秘武夷岩茶独特的“上市时差”与“岩韵”密码

《中国茶叶》编辑部摄

湿评则通过标准化冲泡(采用110 mL审评杯、5 g投茶量、沸水3次冲泡,每次冲泡时间分别为2、3、5 min),评其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

岩茶汤色要求金黄、橙黄或橙红明亮,具体色泽随品种和加工工艺而异;香气审评涵盖品种香、地域香、工艺香的层次表现,重点把控香气的纯度、浓度、持久性及落水度。

滋味评价以“岩骨花香”为基准,关注茶汤的浓稠感、收敛性、回甘速度及喉韵深度,茶汤入口应具有浓厚芬芳、醇厚甘爽、过喉润滑的感觉。

叶底需展开后观察嫩度、厚薄、色泽和发酵程度,要求完整、柔软、肥厚,绿叶红镶边。

揭秘武夷岩茶独特的“上市时差”与“岩韵”密码揭秘武夷岩茶独特的“上市时差”与“岩韵”密码

《中国茶叶》编辑部摄

“岩韵”作为武夷岩茶品质核心,源于生态环境、茶树品种及加工工艺的协同作用,代表了岩茶独特的香气和滋味。

本文节选自《中国茶叶》2025年第8期,P18-27,《武夷岩茶风味特征与感官审评研究进展》,作者:杨化高,袁碧枫*。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