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新茶没味道

找到约347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普洱生茶到底是什么味道?

  普洱生茶,即生普,是普洱茶的一种特殊品类,它是一种没有经过人工发酵的普洱茶。 

  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准确说出它到底是什么味道,或者说普洱生普的味道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

  原因在于:
  1、它一直在变化;2、没有靠谱的品评标准
  一直在变的东西,您怎么能一两句话就说清它的味道呢?我们只能分阶段说明了;没有标准的茶您又如何能界定它的好与坏呢?我们只能通过与其它茶类对比来形容了。
  大家都知道,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在于越陈越香,如果说这个“香”字不够准确的话,应该是“越存越好”。
  从晒青毛茶出来,不管是散的存放还是压成饼、砖、沱来存放,只要存放的条件合适,它就能在一定温度、湿度和氧气、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和陈化,随着年份的延长,滋味口感也会发生变化,并趋向于越来越好。
  具体怎么个好法呢,我们不可能一年、两年、三年···十年、二十年的列举,通常用新茶、中期茶和陈茶三个阶段来形容

  1.普洱新茶的味道
  普洱新茶,一般指经过初制加工成的毛茶或者饼茶,存放年限在5-10年之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普洱茶。虽然有人不同意散的毛茶是普洱茶,但这是另一个论题了,此处不做探讨,因毛茶的滋味口感和新茶阶段的生普区别不大,我们索性直接将它纳入普洱新茶的讨论范畴。
  有人习惯性将普洱新茶当成绿茶来品鉴,从茶学类教材上看,实际也可以把它作为晒青绿茶看待,但是品饮的方法却和传统绿茶有明显的区别。
  品饮绿茶,我们重在新鲜,重在鲜爽,普洱新茶无论在香气浓度和鲜爽度上,都和传统的绿茶没得比,如果你直接拿这两项来PK,可以说是拿鸡蛋去碰石头了。实际上普洱新茶由于大叶种茶的优势在于厚积薄发,传统绿茶的亮点重在品饮过程的享受,普洱新茶的亮点却在品饮之后的感受。如果比较生津、回甘的表现,茶气茶韵的体感,原料优质的普洱新茶可以秒杀一切绿茶。
  当然,没有香的茶是没有灵魂的,虽然它的香不及传统绿茶岩茶类,但却是一种来自原生态的自然香,是一种大叶茶树品种占基因优势的天然品种香,虽然微弱却很高级,若隐若现却长久迷人,隐于茶汤之中,馥于唇齿之间,似兰似荷,似桂似麝,淡雅而不落入俗套,芬芳却不甜腻黏人,是一种让品者上瘾后欲罢不能的香。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普洱新茶的滋味,我以为,它应该是:
  强烈的生津,长久地回甘,愉悦的茶香,通畅的体感
  2.普洱中期茶的味道
  普洱中期茶,一般认为存放到10-20年之间,普洱茶的外形和内质已经发生一定的变化,但还保留新茶阶段的特征。
  这样的茶其实很尴尬,因为它正处于转化期,没有达到老茶陈茶的醇厚润滑,却保留了生茶的苦涩寡淡,生普的香减弱,陈茶的韵达不到,可以说是普洱茶最不适合品饮的阶段了,唯一可以品到的亮点是优质原料陈化后的茶汤之中含有蜜香,这可以作为评估中期茶存放价值的一个重要参考项。
  从品饮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普洱中期茶的味道:
  生涩难尽,陈滑不足,蜜韵若存,后期可待
  3.普洱陈茶的味道
  普洱陈茶,一般认为存放在20年以上的普洱生茶,资深的老茶客则选那些40年以上的生普才算陈茶。

  不管它存放多少年,它的外形和内质与新茶和中期茶阶段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虽然我们对茶味道喜欢用”什么香“来形容,绿茶、红茶和青茶类,这种香是基于嗅觉上的体验,而对于普洱陈茶来说,它的香已经完全融入茶汤之中,那是一种调动触觉、嗅觉、味觉,和体感上的综合体验,所以才有木香、陈香、参香、药香、樟香等说法,所以才有韵味、陈味、岁月之味和无味之味的感悟。
  形容普洱陈茶的味道,是个难题,小编只能以自己的感觉勉力一试:
  醇厚饱满、丝滑甜润、陈香绵绵、气韵流长(来源:刀哥说茶,图片来源:茶友茶网图库)


普洱生茶的口感特点

  生普的口感浓醇回甘,滑润醇和,刚入口有些生涩,但回甘迅速,喝起来不会有杂味、水霉味。冲泡后的生普香气高扬,给人以舒适之感,一般有兰花香、蜜甜香等香气。汤色主要以黄色为主,存放不久的生茶汤色浅黄,时间愈久汤色越深。 

  我们不可能一年、两年、三年···十年、二十年的列举,通常用新茶、中期茶和陈茶三个阶段来形容

  1.普洱新茶的味道
  普洱新茶,一般指经过初制加工成的毛茶或者饼茶,存放年限在5-10年之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普洱茶。虽然有人不同意散的毛茶是普洱茶,但这是另一个论题了,此处不做探讨,因毛茶的滋味口感和新茶阶段的生普区别不大,我们索性直接将它纳入普洱新茶的讨论范畴。
  有人习惯性将普洱新茶当成绿茶来品鉴,从茶学类教材上看,实际也可以把它作为晒青绿茶看待,但是品饮的方法却和传统绿茶有明显的区别。

  品饮绿茶,我们重在新鲜,重在鲜爽,普洱新茶无论在香气浓度和鲜爽度上,都和传统的绿茶没得比,如果你直接拿这两项来PK,可以说是拿鸡蛋去碰石头了。实际上普洱新茶由于大叶种茶的优势在于厚积薄发,传统绿茶的亮点重在品饮过程的享受,普洱新茶的亮点却在品饮之后的感受。如果比较生津、回甘的表现,茶气茶韵的体感,原料优质的普洱新茶可以秒杀一切绿茶。
  当然,没有香的茶是没有灵魂的,虽然它的香不及传统绿茶岩茶类,但却是一种来自原生态的自然香,是一种大叶茶树品种占基因优势的天然品种香,虽然微弱却很高级,若隐若现却长久迷人,隐于茶汤之中,馥于唇齿之间,似兰似荷,似桂似麝,淡雅而不落入俗套,芬芳却不甜腻黏人,是一种让品者上瘾后欲罢不能的香。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普洱新茶的滋味,我以为,它应该是:
  强烈的生津,长久地回甘,愉悦的茶香,通畅的体感

  2.普洱中期茶的味道
  普洱中期茶,一般认为存放到10-20年之间,普洱茶的外形和内质已经发生一定的变化,但还保留新茶阶段的特征。
  这样的茶其实很尴尬,因为它正处于转化期,没有达到老茶陈茶的醇厚润滑,却保留了生茶的苦涩寡淡,生普的香减弱,陈茶的韵达不到,可以说是普洱茶最不适合品饮的阶段了,唯一可以品到的亮点是优质原料陈化后的茶汤之中含有蜜香,这可以作为评估中期茶存放价值的一个重要参考项。
  从品饮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普洱中期茶的味道:
  生涩难尽,陈滑不足,蜜韵若存,后期可待

  3.普洱陈茶的味道
  普洱陈茶,一般认为存放在20年以上的普洱生茶,资深的老茶客则选那些40年以上的生普才算陈茶。
  不管它存放多少年,它的外形和内质与新茶和中期茶阶段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虽然我们对茶味道喜欢用”什么香“来形容,绿茶、红茶和青茶类,这种香是基于嗅觉上的体验,而对于普洱陈茶来说,它的香已经完全融入茶汤之中,那是一种调动触觉、嗅觉、味觉,和体感上的综合体验,所以才有木香、陈香、参香、药香、樟香等说法,所以才有韵味、陈味、岁月之味和无味之味的感悟。


那么快出水,不怕没味道吗?

《1》


前两天跟一个老友聊天。


泡茶给他喝。


他眼看着我烧开了水,冲入盖碗,迅即盖上盖子,把茶从盖碗里倒入了公道杯。


整个过程不过区区几秒,并且村姑陈的手法如同行云流水,如果我自己来写,就会用“姿态曼妙”这个词,估计李麻花来写,就会说"很麻利"。


本村姑已经不想再跟这个从小看美剧,说ABC的人沟通了。


话说,朋友看到我泡茶,看呆了眼。


“你怎么这么快出水?”他瞪大了镜片后的小眼睛。


我很自然地一边给他倒茶,一边回答:“这么快,原汁原味的鲜花香气才能充分保留啊。”


说完举起了自己面前的小高杯,轻轻嗅了嗅,一股春寿眉的香气,氤氲而来。仿佛一个穿越时空的芳草美人。


示意朋友也照样闻茶。


他闻了闻,对花香很满意,但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你这么快出水,不怕茶没味道吗?”


“当然不会啊!不信你喝。”在泡茶这件事情上,本村姑是相当自信的。


他将信将疑地,也抿了一小口,然后眯起了眼睛。


一会儿,不置信的表情出现在他脸上:“哎,真的很香,汤里也是芳香扑鼻的。而且汤感很淳。这么快出水,本来以为是没味道的,没想到,汤感这么好。”


我在心里给自己竖起了大拇指。


能征服这位喝普洱很多年的、挑剔的朋友,真的是很有成就感。




《2》


其实很多人,跟村姑陈的这位老友一样,都是有认识上的误区的。


觉得茶嘛,就要闷,闷久一点,才有味道。


快快出汤的茶,是没味道的。


其实,这是没喝到好茶的人,共同的一个认知。


真正的好茶,是极淳和,极绵软,极有劲道的。就算5秒出汤,10秒出汤,也一样滋味丰富,层次多变,花香落水,水中含香。


就像真正的高手,根本不必举着大刀长剑,重重的兵器,只要随手摘一片树叶,一朵飞花,就能伤人于无形。


只有三流武功的武师,才需要披挂着满身的装饰,手里拿着重重的刀剑,挥舞一下就能破声响,背后站着一排徒弟,上场之前喊声震天。


老仙老仙,法力无边。


结果,没两三招,就被一掌震下台来。


说回泡茶,我们已经知道了,好的白茶,在好山场、好工艺、好储存条件下出来的好茶,是极耐泡,也是极容易释放内质的。


极需要快出汤的。


那么,什么样的白茶,才需要坐杯,闷泡之后才会有味道呢?


下面的几种茶,都在需要闷杯的茶之列。




一、做旧的白茶


需要闷杯的,首当其冲,就是做旧的白茶。


做旧,是把新茶,通过各种非人类手段,比如渥堆发酵去掉鲜爽味,比如大火烘烤,比如阳光下暴晒......还美其名曰:纯日晒。


用这些违背常理的、不属于福鼎白茶正常加工手段的、堪比满清十大酷刑的方法,加工出来的白茶,可以说,是受伤很严重的。


就像革命战士被日本人严刑拷打过,满身是伤,没有一两个月,恢复不了。


人,有生命,细胞还在生长,尚且需要这么长时间才能恢复身体健康。


而那些遭受了渥堆、大火烧烤,烈日灼伤的白茶们,离开了茶树,没有能量补给,身体的新陈代谢慢慢中止,已经不再具有损伤后的修复能力,受到的伤害,再也不能复原。


它们只能变成养分大量损失的“残废茶”——没有了花香,茶香也很弱。汤水寡淡,跟白开水没区别。汤里白毫也很少,都被各种折腾光了。


养分仅存了一点点,随便用开水泡,当然泡不出来。


于是只能用力闷,或者用力煮。



沸水闷个三分钟,再出汤。嗯,持续浸泡这么久,持续加热这么久,终于有一点儿味道了。比白开水好多了。


或者,在沸腾的水里,煮上三五分钟。嗯,香气终于出来了。那是这泡茶硕果仅存的一点儿芳香醇,非到滚水狂沸个几分钟才肯释放。


相反,村姑陈家的高山白茶,产区和工艺都很正点,也拿同样的茶,去煮个三五分钟,结果煮出来一壶又浓又稠还苦的茶汤。


跟做旧的白茶茶汤一比,很难喝。


于是,茶友得出结论:高山茶没有做旧白茶好。


令人哭笑不得。



二、品种不好的茶


品种不好的茶,味道也会很淡。


比如,以福云六号为例。它长得跟福鼎白茶真的很像,外观上,差别不大。


它做其它的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比如茉莉花香,只要用茉莉花窨花进去,花的香气就能代替茶叶本身香气弱的不足,令人感受不到茶叶的短板。


或者用于制作红茶里的坦洋功夫。发酵之后,也会生出地瓜香来,汤色也会变红,大家喝起来,不会觉得这茶没味道,是不好的茶。



但是,如果用它来做白茶,只有最简单的工艺,全靠它自己基因里的芳香醇和内含物质来撑起一泡茶里的汤感,它就马上怂了。


香气,比起福鼎大白和大毫来,是很淡的。


汤水,比起大白和大毫来,也是很淡的。


这是它本身的基因决定的。是难于改变的。


用它制作成白茶之后,要让它呈现出跟福鼎大白和大毫相同甚至相近的香气和汤感,只能闷泡——长时间、持续性加热,才能让它的内质,充分释放出来。


而品质好的白茶,轻轻一泡,热水一接触到茶,立马释放内质。


闷杯了,还会由于内质大量释放,而形成苦涩味。


所谓,响鼓不用重锤,就是这个道理。


三、干度不够的白茶


干度不够的茶,也需要长时间浸泡,才能让茶汤有味道。


干度,是白茶品质好坏的一个硬件指标。为此,白茶的国家标准里,专门为干度,做了一个清晰的,不可忽视的,不可任意改变的标准——8.5%。


但是实际上,福鼎人里,认真做茶的那一批人,仍然按照原要求,做到7%。


干度足够干了,茶叶的品质才会更加的好。在未来的转化中,才会转化出更优秀的品质,更优质的口感。


但是也有一部分茶,由于生产的时候干度不达标,或者生产的时候是达标的,但储存条件不好让茶叶水分超标了,总之,茶叶当中的含水量,超过了国家的标准。



这些干度超标的茶,如果是白毫银针,冲泡出来就会有巧克力味。


如果是白牡丹或者寿眉,冲泡出来就会有树叶发酵后的怪味。像行走在一片热带雨林里,下了一周的雨,地上的树叶积在水里,泡了很久之后,那种腐朽的味道。


另外,干度不够的茶,由于身体里的水分过多,直接影响了茶叶当中的物质的转化,芳香醇被挥发了,茶氨酸被转化成了其它的物质,茶多酚和咖啡碱也转化了,基本上,呈香,呈味,呈苦涩的物质,都不见了。


就像一座空房子,里面什么东西没有。


这样的茶,5秒出汤,肯定是没味道的。


必须要长时间高热度地浸泡,3-5分钟,才会有味道到汤里。


四、不适合的茶具


如果茶具不合适,也是茶需要浸泡的一个硬伤。


比如紫砂壶、泥壶、陶壶。


但凡用泥巴烧制的容器,没有上釉的,都是有毛孔的。不但有毛孔,并且毛孔还很粗大。


这些粗大的毛孔,像一张张的嘴,会呼吸,吐纳。


它们受热后,会吸入茶叶中的香气,也会吐出之前的茶叶残留在它毛孔里的气味。


当然,在吸和吐之间,还是吸更多。


所以,一泡再好的茶,被陶泥材质的壶或者盖碗泡过之后,香气和味道都会被陶泥里的毛孔吸走一部分,变得淡、薄。


这时候,就需要延长闷泡时间,让陶泥的毛孔,吸够香气,直到它再也吸不动香气了,残留在汤里的香气和滋味多了,厚了,才倒出来喝。


这样的茶汤,方才会有味道。




写在后面的话


好的白茶,就像一颗新鲜的水蜜桃,饱满鲜香,养分丰富,轻轻一咬,就满口汁液。


不好的白茶,就像一颗放了五六天的水蜜桃,干干的、瘪瘪的,怎么咬,都没有什么水分。


所以,好的白茶,就算快出水,口感也不会损失分毫。


反倒是不好的白茶,不闷不煮,是几乎没什么味道的。


有丰富的内质,才不需要长时间浸泡。


唯有内在物质少得可怜,才需要高温、长时间浸泡式冲泡。


响鼓不用重锤。


不响的鼓,就大力重重敲打吧。

找到约328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