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知足常乐

《大观茶论》之·点

【原文】
点①: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②,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干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砍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周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正束]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惭开,珠玑磊落。三汤多置。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力过也。”

评论 / 27

人在草木
#910720

专注于艺,荒废了帝

回复
竹林听雨
#908332

干货满满

回复
知足常乐
#908535

@竹林听雨 写评测报告可能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回复
竹林听雨
#908331

学习了

回复
知足常乐
#908534

@竹林听雨 听雨兄早上好!我们同学🍵🍵🍵✍🏻️✍🏻️✍🏻️

回复
茶小白
#908312

这个一时半会学不会呀😜

回复
茶小白
#908566

@知足常乐 哈哈也是,等有机会试试🍵

回复
知足常乐
#908529

@茶小白 小白早上好!

回复
知足常乐
#908531

@茶小白 轻易学会就不珍贵了😁

回复
知足常乐
#908532

@茶小白 这是我们写评测报告的老祖宗啊,你看第一泡、第二泡...一直到第七泡。还有总结。

回复
青山巍峨
#908270

这个可是把点茶说到家了

回复
知足常乐
#908533

@青山巍峨 品鉴评测的天花板。

回复
青山巍峨
#908585

@知足常乐 天花板啊真正的

回复
知足常乐
#908248

译文

点茶手法和效果很不一样,紧随着调膏进行。将开水注人,手用力但茶筅无力,茶汤表面形不成粟粒状和蟹眼般颗粒状花纹,这称之为“静面点”。因为茶筅击拂的力度不够,茶汤花没能被击拂出来,水和茶未相融合,又再增注开水,茶的色泽不能完全显现,精英华彩散失,茶就不能击发出来汤花并保持住。也有边注开水边用茶筅击拂的,手和茶筅都很用力,激发出来的汤花很浮浅,称之为“一发点”。这是因为注水的时间长,手指手腕运转不够圆活,茶汤表面的汤花没能像粥面一样凝聚,茶的力道已经耗尽,茶汤表面虽然也有云雾般的汤花浮起,但很容易消失而在茶盏壁上留下水痕——水脚。

回复
知足常乐
#908249

@知足常乐 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糵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面根本立矣。

译文

擅于点茶之道的人,会根据茶量来注入适量的开水,先将茶膏调得像融胶那样有一定浓度和黏度。然后再环绕茶盏壁注水,不让水侵入茶膏。不用猛力,先搅动茶膏,渐渐增加点击和拂弄,手轻而茶筅用力,手指和手腕一起环绕回旋,茶汤上下透彻,就像酵母发面一样,茶汤表面就如同点点星辰和皎皎明月,生出明亮鲜明的沫饽,茶汤表面的根本就生成了。

回复
知足常乐
#908250

@知足常乐 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

译文

第二次注水从茶面注入,环绕注水一周,急注急止,不扰动茶汤的表面,用力击拂,茶汤色泽逐渐开朗,如同众多的珠宝堆积,错落分明。

回复
知足常乐
#908251

@知足常乐 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周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

译文

第三次注水量多少跟二汤一样,击拂渐渐轻巧均匀,周旋回转,茶汤内外通达,粟粒状和蟹眼般的花纹混杂在一起出现,茶汤的色泽已经显现出十分之六七了。

回复
知足常乐
#908252

@知足常乐 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真精华彩,既已焕然,轻云渐生。

译文

第四次注水量要少,缓慢转动茶筅,茶的真精华彩焕然显现,渐渐形成像淡淡薄云一样的汤面。

回复
知足常乐
#908253

@知足常乐 五汤乃可稍纵,筅欲轻盈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

译文

第五次注水可以稍微任意一些,轻盈而用力透达地转动茶筅,如果汤花没有被完全击拂出来,则可以略加敲击使之兴起。如果汤花过度,则用茶筅拂弄以收敛一些,这样茶汤表面就会如同重重的云气或积雪一样凝聚,茶汤的色泽完全显现。

回复
知足常乐
#908254

@知足常乐 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则以笑著居,缓绕拂动而已。

译文

第六次注水主要观察汤花的发生,乳花点点泛起,就将茶筅滞慢下来,缓缓围绕盏壁拂动而已。

回复
知足常乐
#908256

@知足常乐 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均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译文

第七次注水要看茶汤轻清、重浊的情况,观察汤花稀稠疏密适宜,符合个人的喜好即可停止。茶盏里乳沫翻腾上涌,充满茶盏,周边凝结不动,称之为“咬盏”,这时就可均匀轻清浮合的汤花乳沫进行饮用。《桐君录》说:“茗有饽,饮之宜人。”沫饽虽多也不为过。

回复
知足常乐
#908247

【注释】
①点: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杯中。

回复
知足常乐
#908246

【注释】
②调膏继刻:调膏,来人饮茶,先在茶杯里放人茶未二钱,注入少许水,加以搅动,使茶膏像融胶那样有一定浓度和粘度,这叫”调膏”,此后才注入煎好的沸水。

回复
知足常乐
#908245

这里详细记述了点茶过程注汤击拂的七个层次,一个很短暂的点茶过程,被细致分析成七个步骤,每一步骤更为短暂,但点茶人却能从中得到不同层次的感官体验,从中人们可以看到,点茶时茶人细腻而极致的感官体验和艺术审美。

回复
知足常乐
#908244

关于点茶法,赵佶给予了二十篇中的最大篇幅,足见其重视程度。点茶的第一步是调膏。一般每碗茶的用量是“一钱匕”左右,放入茶碗中后先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极均匀的茶膏,然后一边注入开水一边用茶筅(蔡襄时以用茶匙为主)击拂,蔡襄认为总体注水量“汤上盏可四分则止”,差不多到碗壁的十分之六处就可以了,徽宗认为要注汤击拂七次,看茶与水调和后的浓度轻、清、重、浊适中方可。

回复
知足常乐
#908243

点茶法是宋代主流茶饮方式和技艺,本是建安民间斗茶时使用的冲点茶汤的方法,随着北苑贡茶制度的确立,制作贡茶方法的日益精致,贡茶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贡茶作为赐茶在官僚士大夫阶层的品誉日著,建茶成为举国上下公认的名茶。庆历末年任福建转运使督造贡茶的蔡襄,于皇祐年间写成《茶录》,专从建茶点试角度论述茶之品质及点试所用器具。《茶录》所宣扬的内容伴着蔡襄的书法一起在社会上流传,建茶的点试之法也日益为人们所接受,成为人们点试上品茶时的主导品饮方式。徽宗的《大观茶论》对点茶之法则作了更为深入和详细的论述。《茶录》和《大观茶论》为宋代的点茶茶艺奠定了艺术化的理论基础,此后从这两种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点茶法的全部程序。

回复
青山巍峨
#908639

@知足常乐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