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制作茶叶设备

找到约1,346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低温、短时炒、轻揉与正常制作茶叶对比实验的第一次对冲

实验的背景,先讲三个实例

实例一:

有一位90岁的易武老太太讲,她年轻时候(解放前)她们家制茶用的杀青温度比现在低很多,且炒的时间也短,揉捻度也比现在低。

实例二:

60年代前期(文革前)我自己亲眼所见当时生产队制茶方式。用土坯砌一个类似北方大炕,面上用石灰涂抹平,下面有类似土灶的洞,可烧柴火。房樑上固定两根木棒,类似按摩店技师踏背时手抓所用。制茶时灶烧热,将鲜叶倒在炕面,制茶人站在炕上,手抓住木棒,用脚杀青揉捻,二者同步完成。脚可以踏的炕面,温度一定不会很高。

实例三:

有一位普洱茶大伽,近年来一直在制作低温、短时杀青,轻度揉捻的茶品,制成后存放五年后上市,茶变得比较快,汤变红,口感变柔顺。

思考:现在300度左右的杀青温度是否是古法?是高温杀青(300度左右)还是低温杀青(60~80度)对普洱茶后期变化更有利?

只有实验才能是最合适的解答。在此之前我自己已经做过很多关于普洱茶工艺的实验。例如“2005年做过多种发酵方式实验”,得出结论:任何方式程度的发酵,普洱茶都无法越陈越香;例如“2013年开始密封存茶实验,抽真空、密封不抽真空、密封定时加氧、不密封四个样对比”,观察发现密封保存的茶叶香气好,变化也不差。反而定时加氧的没变化优势。初步结论是:普洱茶变化可以是内部作用进行,可以不需要氧气的作用,等等。

2019年开始低温、短时杀青,轻揉捻与正常制作之对比实验:

原料:一扇磨古树鲜叶40公斤,分二组。

制作:同一制茶师制成二个样。一个正常杀青(300度左右锅温,炒20分钟),正常揉捻;另一个杀青温度60~80度,杀青时间减少三分之一,揉捻时间减少三分之一。

存放:密封保存在避光、有控湿设备的仓库。

2021年4月4日对比冲泡:

干茶条索色泽等无差别;

干茶香味,正常制作的有明显的古树茶香,蜜香明显。低温的香明显弱,虽有香,但香的程度弱一半:

口感滋味,没有明显差别;

汤色,低温杀青的汤色明显深一些;

杯底香,正常制作的杯底香强而显,低温的有香但弱一半;

当然,这只是2年存放的对比,再存后怎么样只能等待,三年后会有存5年的对比。我们一起关注。

普洱茶的工艺、仓储的对比实验,需要很长久的时间。所以对普洱茶而言,不能随意下结论,要等得起,敖得住。

前行,一直在路上……????

茶叶加工赛提前看,制茶环节那么多,我该重视哪一个?

8月23—25日,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主办,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贵阳市农业农村局、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承办,各市(州)农业农村局协办,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持单位的2022年第五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赛项贵州选拔赛将在贵阳市花溪区贵茶久安公司举行。

大赛地点

届时,来自省内各市州的40名从事茶叶加工的职业技能人才和农业企事业单位的一线职工,将通过理论知识(闭卷)和现场技能操作两部分考核展开技能大PK,为大家演绎一场茶叶加工的巅峰对决。上期,小编为大家解答了此次加工大赛的比赛内容,然而制茶环节有那么多,究竟该重视哪些方面呢?

问:此次竞赛是采用哪一类茶种?

答:采用绿茶类茶种。

问:此次竞赛加工是采用哪一种工艺?

答:采用“烘炒青”工艺。一、烘青

将杀青、揉捻后的揉捻茶叶在烘笼上或链板式烘干机、小型手拉百页烘干机中烘焙干燥的初制工序。烘青干燥过程中,芽叶基本上不受外力挤压,因而其形成的条索较松。烘青绿茶的特点就是茶外形稍微弯曲,色泽墨绿,香气很醇厚,汤色很亮。

二、炒青

是指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利用微火在锅中使茶叶萎凋的手法,通过人工的揉捻令茶叶水分快速蒸发,阻断了茶叶发酵的过程,并使茶汁的精华完全保留的工序。炒青又分为长炒青、圆炒青、扁炒青及细嫩炒青等多个种类,制出的茶香气鲜锐,滋味浓厚而富有收敛性,耐冲泡,是制茶史上一个大的飞跃。

问:现场技能操作考核内容包括哪些?各自占比多少?

答:包括现场操作环节考核和成品茶质量考核两部分。满分为100分,其中操作环节考核成绩占40%,成品茶质量考核成绩占60%。

问:现场操作环节考核内容包括哪些?

答:包括:竞赛选手职业素养、摊放技术熟练度、杀青操作规范与技术熟练度、做形(揉捻)技术熟练度、干燥操作规范与技术熟练度、毛茶精制技术熟练度、精制筛号茶拼配技术熟练度等。

问:现场操作环节该重视哪些方面?

图片

答:(一)竞赛选手职业素养(5分):工作态度认真、细致;现场工具复原摆放。

(二)摊放技术熟练程度(10分)摊放工艺操作合理,标准掌握适度。

摊放

(三)杀青技术熟练度及设备操作规范(20分)杀青工艺掌握合理,设备操作安全规范。

杀青

(四)做形(揉捻)技术熟练程度(10分)做形(揉捻)工艺操作合理,标准掌握适度。

揉捻

(五)干燥技术熟练程度与设备操作规范(15分)干燥工艺掌握合理,设备操作安全规范。

干燥

(六)精制技术熟练程度(10分)要求选手采用赛项组织单位提供的工具,去除绿毛茶中的碎末茶、黄片,并人工拣梗、去夹杂物。

精制

(七)精制技术熟练程度(30分)拼配工艺操作规范、熟练,要求参赛选手对照标准样进行筛号样品拼配,拼配茶样与标准样的原筛号茶比例相符。

拼配

问:拼配如此重要,该注意些什么?

答:因茶叶拼配在整个操作环节中所占分值最高,同时难度也较大,所以下期小编将为大家详细讲解“拼配”方面的内容。

来源:贵州茶香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贵州茶叶加工现代化体系持续完善

7月11日,贵州安顺瀑布茶业有限公司茶叶精制拼配中心里,新添置的大宗茶精制生产线正式开机。“这条生产线主要生产大宗烘青茶和眉茶,每日可处理近10吨夏秋茶。”公司副总经理秦建涛告诉记者,生产线的升级预计能让公司年产值增加500万元。

随着贵州茶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茶叶生产现代化需求强烈。今年,记者走访发现,全省各地茶企通过技术升级和精深加工,做优做精产品线,着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此外,许多农机企业不断推动茶叶设备的研发及推广应用。

“我们以制茶工艺为基础,以模块化的形式创新研发加工机器,降低客户购机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贵州双木农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坚强认为,所有机器的改进必须迎合市场的需求。

推进制茶设备更新换代为茶产业标准化增添动力。标准化更是茶叶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

凤冈县是我省茶园面积第二大县,2022年茶叶产量5.7万吨,产值58亿元。“凤冈锌硒茶如何凭借其特色让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加快打造‘凤头羽’这款拳头产品,提升凤冈锌硒茶产品的辨识度,进一步提高凤冈高端茶的市场占有率。”凤冈县茶叶专班班长任胜说。今年,凤冈县与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等单位一同开展标准的制定工作。“凤头羽”绿茶主要采用适制绿茶的多毫毛茶树品种单芽至一芽三叶初展为原料,包含凤冠、凤羽、凤翎三个产品类别。“凤头羽”绿茶品质特征具有嫩栗香、毫香持久、滋味鲜醇回甘、汤色嫩绿明亮等特点。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茶叶加工团队首席专家、省茶产业技术体系茶叶加工与机械功能实验室主任潘科告诉记者,“凤头羽”产品的打造是为了重点解决目前贵州绿茶产品同质化问题,产品标准和加工技术规程的规范,对企业生产起到实践指导作用,让产品更能体现出贵州绿茶“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的地域品质特性。

从贵州茶生产布局看,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的规模优势凸显。以遵义、铜仁为核心的武陵山区成为中国绿茶新的金三角。茶加工企业集群效应正在加速显现,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全国第二,国家级、省级、市县级龙头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合作社联动,初步形成初精制分离与拼配数据化的分工格局。形成了以绿茶为主,六大茶类均能生产的工业化布局,培育出了凤冈毛峰、黎平香茶、颗粒形绿茶、贵州针茶等一批高性价比优势大单品。

7月9日,由贵州贵茶(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2023贵州省白茶及黄茶加工培训上,学员制作出的白茶呈现出难得的豌豆花香,体现了较高的制茶技艺水平。公司总经理助理邓鹏说:“加工技术培训的开展,让我省制茶工匠进一步提升绿茶类、红茶类等产品加工水平,同时,也对其他茶类为辅助的多元化组合生产有了思考。”

目前,以目标市场消费茶叶特性为导向,全省各地着力推进加工技术提升,逐步建立起具有贵州独特品质风格的绿茶、红茶、老白茶等特色产品标准化加工技术体系。对标目标市场“初制奠定品质、精制提升品质、拼配稳定品质”的要求,保证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特色。同时,普及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不断加强质量控制和质量创新,贵州现代化茶叶加工体系持续完善。

来源:贵州日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310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