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制作技师

找到约419条结果 (用时 0.042 秒)

2020“徽州百工”全市太平猴魁手工制作技艺大赛圆满结束

  为进一步传承太平猴魁茶手工制作技艺,促进太平猴魁茶制作技师相互交流学习,提升太平猴魁茶整体制作水平,2020“徽州百工”全市太平猴魁手工制作技艺大赛暨黄山区第六届大赛于5月9日在三口镇汪氏宗祠隆重举行。大赛由黄山市总工会、黄山区人民政府主办。

  据悉,本次大赛一共有12个参赛小组,由主办方统一提供鲜叶和加工机械,制茶结束后,现场提交成品茶叶样。茶叶样评审采用密码封样,且充分打乱编号,重新编排流水号码。

  一声令下,各主技师分率2位辅助技师开始两小时的紧张制作。1000克鲜叶按一芽二叶的标准进行拣尖,经过杀青—理条―整形—头烘—二烘层层工序最终成型,技师们的精湛技艺将太平猴魁手工制作技艺完美呈现。  

  

  图/比赛现场

  评委现场取干茶3克,把盘、开汤、闻香气、看汤色、尝滋味、评叶底六道评茶操作程序,对每个茶样的外形内质进行综合评判。  

  图/茶叶样制作完成后现场密封  

  

  图/评审结束后

  茶叶专家李杰生教授现场点评

  经过激烈的角逐,有六支队伍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相关领导为主技师颁发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太平猴魁手工制作技艺大赛在表彰后圆满落幕,希望获奖选手再接再厉,不断总结提高,争取更大进步,也希望广大茶农和技师向获奖选手学习,努力提高种茶、制茶水平,为促进黄山区茶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徽茶

做“茶叶福尔摩斯”,这挑战太上头了!

元旦前一天,家住北京某区的王金阳很晚才从公司下班回到家,一个快递已经等着他了。拆开,一个锡纸防潮袋包裹着30克茶叶赫然出现,令他喜不自禁:“没想到,真给免费递到家了!”

今年八月份,平素就爱喝茶的小王去逛北京茶博会时,加了主办方的微信号。半个月前,看到他们组织“首届北京万人评茶邀请赛”:有机会与国家级评茶师交流,还能免费喝茶,何不试试身手?于是,他点开活动二维码参与网上答题,凭借着业余时间对茶的爱好和学习,他顺利通过了第一阶段筛选。没想到,这才一周,免费品评的茶样就快递到家了。

“北京万人评茶邀请赛”

面向全国“让品饮文化悄然普及”

王金阳不知道,在他收到茶样的前后,全国各地算他在内共有1530人收到了“北京万人评茶邀请赛”主办方快递的茶样。他们中有北京的国家机关公务员、茶业茶馆从业者,有河北的中学老师、农学院硕士生,还有四川成都的茶文化馆馆主……

“首届北京万人评茶邀请赛”是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分会主办、北京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组委会茶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承办的一项创新性大众茶事活动。邀请赛赛程共分五步,第一步,茶友通过代表评审能力的“知识测验”后即可报名参与,第二第三步为免费“申请/获取茶样”,第四步为“个人品评”,第五步为“比照专家评分”以确定竞赛名次。

主办方在组织快递茶样

据中农促茶产业分会副秘书长李俊杰介绍,邀请赛是他们在疫情平稳转段后创新推出的一个系列活动,面向全国,竞赛为径,让品饮文化悄然触达千家万户。

他说,邀请赛第一个特点是大众参与性。活动对人数不设上限,重在让名优好茶最大限度与消费大众紧密接触。首届邀请赛推出后即得到了广大茶叶爱好者的热情参与,先后有3000多人参与知识测验,最终这1530人入围。

第二个特点是专业性。李俊杰介绍,入围后选手将收到组委会免费快递到手的茶样。为确保品评的公平性,采取“随机+匿名”方式快递茶样;然后,选手按照五项因子评茶法评茶、填写评分。最终,选手的评分和感受,将比照专家评审分数进行评判,越接近专家的“标准”得分就越高,入选前100名的“高手”将进入线下决赛,届时将有大赛证书、千元奖品等待“高手”角逐。

参赛选手的品评结果

第三个特点是数字化。竞赛全程都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既方便参与竞赛,又充分展示选手的技艺和能力。除了网络答题,选手各自进行的品评过程要通过录制的视频汇总到主办方,作为评判的一个参考。

“北京万人评茶邀请赛”

让“茶与人距离消失”

在谈及这个邀请赛的创意初衷时,中农促茶产业分会秘书长魏有表示,终极想法就是让“茶与人距离消失”。这个很难,但至少要奔着最大限度让中国人见到尽量多的名特优好茶去努力。

魏有说,一是想推广多样化的茶叶品类。我国的茶叶品类高达上千种,市面上常见的茶也有一百种左右,但绝大部分茶友最多也只尝试过几种、十几种,大量的名特优品类并没有机会触达茶友们,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缺憾。因此策划这个竞赛,想让茶友们感受到更多品类好茶的滋味和魅力,让人们有了解、喜欢、消费好茶的机会。

二是想给茶友提供评茶能力对比、精进的渠道。有很多茶友,非常爱茶懂茶、甚至还考取了评茶员证书,但在日常并没有很多实践评茶的机会,更难有机会提升自身评审能力。邀请赛通过同款茶样与专家评分的对比,一定程度上可以让茶友认知自身、查漏补缺,明确精进的方向,获得学习交流、提升进阶的机会。对优秀评茶师人才,可以助其脱颖而出,更多与茶博会、展商交流互动;对大众爱好者来说,可以更多了解了评茶员的职业要求,以及考试、获得证书的途径。

结合了专家评审与大众品评的结果

三是希望为茶叶企业提供了解消费者、试验产品力的渠道。入围参与竞赛的茶友都是各自茶圈的佼佼者和意见领袖,通过他们反馈的评分结果、评价,可以让企业更清晰、更真实地了解产品在消费者中的匹配度、美誉度;专家领评的专业评分和评价,有助于企业增强产品力。正因如此,魏有说,竞赛一推出,就获得了众多茶企业的积极参与,第一轮参与茶企为来自祖国各地的12家企业的17款名特优茶产品,几乎涵盖了六大茶类。

第一轮邀请赛的17个茶样

“北京万人评茶邀请赛”

来一场“福尔摩斯寻香之旅”

在接到茶样的那个周末,王金阳就开始了自己的品评。从后来他在微信号中留下的文章看,因为竞赛,格外诱惑;因为盲评,格外刺激,让他来了一场循着茶香做一回福尔摩斯的“探索之旅”。

“这次收到的茶样入眼一看感觉像正山小种,拿出自己的装备,称了5g茶叶,再拿出100-110ml的盖碗,温杯,投茶,摇盖碗,闻干茶,干茶味加上热杯子,茶叶香气立马激发出来,香气浓郁,似有花香,也有红茶特有的熏制感……出汤后,汤色澄黄透亮,有琥珀色,也像淡淡的红酒色,典型的红茶特征了,心下认为这是正山小种没跑了。

王金阳品评时的干茶、茶汤

“虽然盖碗泡茶不太熟练,总是烫到手,但是还算稳,手上加快动作,多喝了几道,就是那种一个喝一直爽的感觉。一周前下的雪还没有化完,外面那么冷,能好好喝一泡红茶,从嘴到胃都是满足感。

王金阳品评时的叶底留影

“美滋滋扫描茶样袋子上的二维码,按照评茶标准开评……到了‘猜茶样’,这不是送分题吗?结果点开一看,发现备选答案有7种红茶,就是没有正山小种,瞬间懵圈了,备选提供的好几种红茶名称都没听说过,比如‘盾山茶’‘紫阳红茶’‘秀山茶’‘德隆古乔红茶’……赶紧点开百度、知乎一通查,也难找到资料;求助场外一位大咖,得出的结论又不一样,我彻底懵了!

“最终我采取学生时代学会的排除法,一遍一遍排除,只剩一个‘紫阳红茶’,就选它吧。然后上传评茶视频,完美!

“后来我反复看了视频,感觉犯了几个错误,而且我怕排除法猜的结果是错的……重在参与!赶紧收拾收拾加班去了。”

茶杯中的福尔摩斯

读着王金阳的文章,感受着他的千回百转,相信每个人都会被带入到这种寻香探险之旅的跌宕起伏中;进而想到:那1529人是不是也同样经历了一段扮演“茶叶福尔摩斯”的时光?

“北京万人评茶邀请赛”

北京茶博会将上演春秋两季“群英会”

从“北京万人评茶邀请赛”主办方了解到,后面等待选手的将会是更加惊心动魄、又精彩高光的决赛时刻!

魏有介绍说,从感官评审的理论知识到实操,“个人盲评”的“无依无靠”遇上“四大茶区”“六大茶类”的丰富多样,必然使不确定性贯穿竞赛全过程,在20多个省区、1000多个产茶县市面前,没有过懵圈、犹豫、疑惑、痛苦,那就不叫竞赛。魏有说,但也正是这样的经历、体验、学习,一定能让茶叶感官评审知识、茶文化更广泛传播出去,更深切地入眼入手入心。

往届北京茶博会的大众品茶、评茶、茶艺参与场景

李俊杰补充说,“北京万人评茶邀请赛”之所以被冠上“首届”,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宏大的计划:将此项竞赛持续到今年9月,预计先后要组织6场、共计10000人参与,带动更多消费大众投身其中,体验茶之香、感受茶之美、提升茶之享、传播茶之文。

孙丹威(左) 沈红(右)

据悉:邀请赛的标准评审将有孙丹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茉莉花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国家一级评茶师;高级茶叶加工技师)、沈红(国家一级评茶师;茶叶精制工高级技师;茶艺师高级技师)联袂领评,在今年春秋两季北京茶博会上进行“春季决赛”和“秋季决赛”。届时,为邀请赛提供茶品的名特优茶叶企业、竞赛用水赞助企业怡宝将到会襄助。

茶样评分的对照

不论怎样,疫情阴霾终将散去,这场创新已经拉开了茶人与茶叶“相爱相杀”的博弈之路,春秋两季决赛的群英会上,那些万里挑一、荣登巅峰的茶人,将实现从“选手”到“高手”的跨越,无论如何够他“吹牛”一辈子吧!

来源:茶周刊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滇红之父”与安化茶叶

 

 

冯绍裘

云南凤庆茶厂为冯绍裘塑立的铜像

       1988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书中刊载了中国茶学界公推的20世纪中国十大茶学家,他们分别是吴觉农、胡浩川、冯绍裘、蒋芸生、方翰周、王泽农、陈椽、庄晚芳、李联标、张天福。这十大茶学家中与安化渊源最为深厚的是滇红创始人,被誉为滇红之父的冯绍裘。

三度来安化工作

       冯绍裘是湖南衡阳县人,毕业于河北保定农业专科学校。他曾3次来安化工作,是什么机缘让他与安化有如此深厚的渊源呢?前两次与一个人有很重要的关系,这个人是他在保定农业专科学校的同学李厚徵。李厚徵,湖南湘潭人,曾任湖南省茶叶讲习所所长。1924年,冯绍裘被他聘请到讲习所任专业课老师,从此踏上了从事茶叶工作的道路;后来,升任该所教务主任。1928年,湖南茶叶讲习所因经费困难停办,改名为湖南茶事试验场,冯绍裘被委任为场长,直到1932年调离。第二次是1942年,时任中茶公司总技师的李厚徵在安化督办砖茶生产,他请从云南回湘探亲的冯绍裘留下来,帮助解决黑茶压砖的问题,到1948年才离开。冯绍裘第三次来安化是19504月。他已是中茶公司华中南区公司副总经理,由汉口到安化来检查工作并策划红茶收购产制业务,非常忙碌,但他还是专门为安化茶叶制作练习生训练班讲课。他讲课的内容《夏茶秋茶采制应注意的几点》发表在当时的《安化茶讯》上。很多年后,当时的学生廖奇伟、方永奎还能回忆起上课的情形。

在安化推行机械制茶

       千百年来,安化制茶一直采用手揉脚踩,人工制作,不但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茶叶品质不高,而且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1928年,冯绍裘租佃安化黄沙坪谌姓山地200余亩,开荒种茶。随后,他从上海购入动力制茶机械五台(蒸茶机、复炒机、炒揉机、揉捻机、干燥机各一台),在安化投入使用。这是安化茶叶制造使用机械的开始,也是湖南应用茶叶初制机械的开始。

       后来,他自行设计手推式木质吊桶揉捻机和A型烘茶机,1947年在安化集资试办群力机械制茶厂,加工制作20多部投入使用,效果不错,比手工生产提高工效六七倍,茶叶制作质量大有提高。由于取材容易、结构简单,这种木质揉茶机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在安化县内大量推广,俗称绍裘式揉茶机,现在的茶农家里还经常能够见到。绍裘式揉茶机的推广运用,实现了由人工揉茶机械揉茶的历史性突破,在改变手工制茶传统、推进机械加工方面作出了贡献,冯绍裘因此被誉为机制茶之父,成为中国机械制茶奠基人之一。

研制安化茶叶新产品

       冯绍裘擅长制茶评茶,1928年他所制砖茶获中华国货展览会一等奖。1933年以他为主试制的机制绿茶1350公斤,经实业部沪、汉两商品检验局检验,品质较日本的绿茶更有特色。他还聘请杭州的龙井”“珠茶技师三人来安化开办训练班,后来该厂编写了制作红茶、蒸青、扁茶及珠茶等技术小册子,广为推广。
       1941年抗日战争期间,交通受阻,县内红茶无法外运,内销黑茶也大量积压。在茶叶外销、内销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冯绍裘在两仪茶厂积极试制内销绿茶新产品,有扁平形的芙蓉仙”“玉液奇”“文合秀”“江南春,团形的乌云碧”“高泽録”“镇华峰”“小桃源”“联凤珠”“结龙团”“天然色,自然式的两腋轻等,曾得到湖南省建设厅的嘉奖。他的评茶技术造诣极深,人称冯鼻子,在中外茶叶界享有盛誉。

组织领导安化砖茶生产

       我们在谈论安化黑砖茶时,讲得最多的是彭先泽先生,但忽视了冯绍裘。

       1940年,彭先泽带领他的团队研发出来的黑砖茶在当时是新产品,销往苏联及东欧国家,因为设备简陋、技术生疏、生产效率低下、产量很低,无法完成出口任务。1942年,冯绍裘回湘探亲,李厚徵此时正在安化督办砖茶生产,李就说服他这位老同学留下来,帮助解决压砖的问题,报请中茶总公司,任命冯绍裘为安化砖茶厂厂长。冯绍裘走马上任,抓住砖茶关键工序,将木质蒸箱改为小蒸甑。蒸具设备的改进,加速了茶叶软化,提高效率一倍;将压砖斗模单压改为双压,又使压制效率进一步提高。这些技术改革,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也为后来的砖茶生产全程机械化奠定了基础。

       19446月,中茶湖南砖茶厂由复兴公司湘分公司接管,冯绍裘改为复兴公司湖南砖茶厂厂长,继续经营压制砖茶,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调离安化。

       冯绍裘在安化砖茶厂工作近4年的时间里,积极改进黑茶砖加工设备,提高生产加工技术,大量生产黑茶砖,对抗战时期的安化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培养大量茶叶人才奠定茶叶科研基础

       冯绍裘在安化最早是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24年至1928年,他先后在湖南茶叶讲习所任专业课教师和教务主任;1928年开始,他在湖南茶事试验场任场长,同时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湖南茶叶讲习所于1920年由长沙岳麓山迁至安化县小淹,茶叶讲习所为国内开办较早的茶叶专业学校之一,李厚徵、彭国钧先后为负责人,冯绍裘为教师、后来担任讲习所教务主任。1934年吴觉农先生在《湖南省茶叶视察报告书》中认为:湖南茶叶学校(讲习所)较其他各省完备。经费除由省拨给外,安化县教育局也给予一定补贴(每个学生每年60元)。冯绍裘在讲习所,除了讲授土壤、农业气象、茶叶制造等课程外,还和学生一道,参加该所茶园和制茶厂的生产实践活动,刻苦钻研并掌握了茶叶栽培、茶叶制造技术,为他以后步入茶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冯绍裘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离开,在安化的8年时间里主要从事茶叶科研、教学工作,培养了王坤、刘凤文、周世胄、刘宝祥、文世银、黄甲寰、周三才等大量茶叶优秀人才。

       安化的茶叶系统性科学研究是从冯绍裘任湖南茶事试验场场长时正式开始的,主要试验内容有茶树品种比较,播种时期及深度,移植距离、茶园绿肥、剪枝、施肥、机制茶叶等项目,这是当时国内最早的茶叶科研示范单位之一,从那以后,安化茶叶科研薪火相传,至今一直没有中断。

       尽管冯绍裘茶叶生涯中最为精彩的一段是在云南顺宁研发滇红,成为滇红创始人,被誉为滇红之父,但他3次来安化工作,为安化乃至湖南茶叶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同样光彩照人,彪炳千秋。

来源:益阳日报

找到约415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