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制茶叶锅

找到约1,823条结果 (用时 0.121 秒)

采摘的新茶叶要洗吗 自己炒的绿茶为什么不绿

中国是一个茶叶生产大国。大自然中生长着许多茶树。有些人不仅喜欢喝茶,还喜欢自己去茶园采茶。你想清洗采摘的茶叶吗?后面我会带你去了解这个问题,同时我会让你掌握一些炒绿茶的方法和技巧,让你知道自己炒的绿茶为什么不绿。


你想洗采摘的茶叶吗

采摘回来的新鲜茶叶不能清洗,需要去除杂质后直接加工,因为清洗后的新鲜茶叶会失去营养,被大量的水污染,影响茶叶制作后的色泽和香气,制作后茶叶的品质会明显降低。如果想把茶叶表面的脏东西洗干净,炒好了泡在水里可以直接用开水洗。

为什么自己炒的绿茶不是绿色的

1.炒的绿茶不绿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和加工工艺有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炒绿茶的时候,先把炒绿茶的铁锅烧到锅红,然后就可以把新鲜的绿茶放进锅里快速翻炒了。如果此时火力不足或者温度不合适,会使茶叶变焦或者变黄,使炒出来的绿茶不绿。

2.家里炒绿茶,只能高温炒三分钟左右。炒太久会让锅里的茶变色,炒出来的茶变绿。绿茶炒制时,需要双手带手套反复搓揉锅中的茶叶。如果搓力过小,会影响炒出来的绿茶的色泽,但是搓力过大,茶就会被压碎。

3.将新鲜茶叶在锅中揉捻后,用小火煸制。这时锅的温度在90~100度左右。如果锅的温度过低或过高,也会影响炒后绿茶的颜色。锅里的茶叶用小火炒,30分钟左右就可以炒好。取出后,冷却即可得到炒制好的绿茶。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知道,采摘回来的新鲜茶叶不需要清洗,可以直接炒制。但是炒绿茶一定要注意温度控制和揉捏的力度,想炒好绿茶,火候必须掌控好。



以上是暖莘茶品牌为您精选整编的相关知识,仅供参考。

暖莘茶简介:
以兴趣为始,以使命为终,暖辛茶始于2011年,由一群中国茶叶爱好者,从最开始的初心:品尽中国茶,万里探寻中国茶文化,交天下茶友的兴趣爱好出发,十年不间断的万里苦寻,品茶无数,后于2021年注册创建中国茶品牌:暖辛茶的品牌是这群中国茶友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是对于价值观,使命,愿景的从新认识确立而形成,而诞生。

使命:

用一杯有温度的中国茶温暖世界,让地球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中国茶的暖心。


愿景:

成为具有全球整合力的世界级中国茶品牌,发扬振兴中国茶文化,让世界爱上中国茶。

暖莘茶的暖心梦:

一叶好茶来之不易,从种茶,管茶,采茶,挑茶,炒茶,制茶,在不断找产地,选标准,寻好茶这包含了初心梦想旅途中的艰辛汗水,包含了几代人,一辈茶人的心血和用心,我们不生产茶,我们只设计茶,寻一叶中国好茶,标准化,规模化,复制化以降低好茶的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一叶好,暖莘茶以坚持一叶好茶,暖一片人心的理念:以为大众寻找中国好茶为宗旨,对茶我们坚持四不原则:

1.非原产地不选
2.非原生态不选
3.非高标准不选
4.非好口感不选



因此并非每一叶茶都叫暖莘茶。梦想起航,十年三千六百五十个日夜,一百二多万公里,环绕中国六十圈,万里苦寻,品茶无数,只为寻找一叶中国好茶,敬您一杯暖莘茶,好茶才暖心。


普洱茶初制所建设的关键点是什么


大滇说茶1001夜   

漫话普洱茶初制所之二


今天我们谈一下普洱茶初制所建设的关键点。


一个标准的普洱茶初制所,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从普洱茶的关键工艺来理清楚初制所建设的要点。



一 、 摊晾

摊晾需要通风透气,甚至需要风扇来散热,以保证鲜叶不发生氧化红变。因此,根据产量的预测,建设足够的摊晾槽(民间俗称萎凋),是第一步。可透气的钢丝网,大功率电扇,是标准初制所的   必备。


摊晾槽的面积应该由每人的鲜叶加工量所决定,太小的话,鲜叶堆放较厚,容易导致红梗红叶。



二  、杀青

一个标准的初制所通常备用手工杀青机器杀青的两种设备。手工杀青采用的设备是专用大铁锅,每口在75公斤以上,锅壁较厚,通常用于高档茶加工;机器杀青采用的是滚筒杀青机,通常用于大量中低档茶加工。


根据加工量多少,确定需要多少口铁锅之后,就要选择铁锅的放置地,打灶安放。这个地点的确定需要考虑当地风向,我们看见过太多返工的初制所,在建成之后,由于风向问题,柴火燃烧不充分,甚至浓烟倒灌到炒茶师傅脸上。所以,看风向是确定打灶的基础,不可以主观臆断。




三 、揉捻

目前普洱茶加工中普遍采用了机器揉捻,极少地方用人工揉捻。许多高端手工茶也从之前的手杀手揉改变为手杀机揉,我们称之为手机茶。根据加工量选择不同功率的揉茶机,是初制所的标配,我们推荐的配制是至少两台。


揉茶机的放置尽量缩短与杀青机距离,以减少劳动量。



四、晒青

作为初制所占用地方最多的晒场,是初制所业主最头痛的地方。第一是场地大。太多初制所由于面积不够,堆放毛茶较厚,不容易在一天两天内晒干,使得叶底花杂,所以任何初制所的建设都是尽可能扩大晒场,使揉捻过的毛茶尽量摊薄易于晒干;第二是损耗大。塑料大棚的顶部,篾笆、木板等两三年就得换一次,费用不低。


为了得到理想的毛茶,在春天阳光灿烂的时候,我们通常建议不用通过塑料大棚来晒制茶叶,而是直接放置在阳光下晒干,这样的毛茶,虽然外形更黑、但香气更高。缺点是费劳动力,以簸箕为单位搬运,量少费力,且需留人一直看守,以防突降暴雨,淋湿毛茶。



在大多数时间,透明大棚的晒制变成了基本工艺,然而,这个大棚的搭建仍然大有诀窍。大滇号在十余年的初制所建设中,不断研究改进,得到了更好的毛茶晒制效果:


1、尽可能采用更薄的塑料薄膜,让阳光透射下来。许多号称质保五年的塑料瓦或者薄膜,通常都很厚,阳光的透射率低,导致很多情况下毛茶不是晒干的,而是地面受热后烘干或者阴干的茶。


2、不要在水泥地面上直接晒茶或者在水泥地面的席子上晒茶,水泥地面同样会把热量传递给席子,茶的晒制效果不好。


3、晒制的篾笆最好放置在架空的木板或者架子上,远离地面。让茶变成了纯粹的晒干而不是地面热量烘干。


4、塑料大棚距离篾笆的距离在1-1.5米,不要太高。我们看见太多初制所得大棚顶部距离篾笆的距离在2-3米甚至更高,阳光热量传递到茶叶的比率不高,使得晒制时间延长了一倍以上。更近的距离,更薄的薄膜,利于获得类似直接阳光下裸晒的效果。



用塑料大棚的效果显然不如直接晒制。所以,也有一些专家或者发烧友质疑为何不全部在阳光下直晒,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了。如果全部直晒,春天很忙的时候,劳动力都去采茶了,单独留人守着晒茶是不可能的,每年4月到10月,随时都有可能下雨,必须要留人守着晒茶,雨季时,西双版纳地区的雨通常一天可能下几次,每次几分钟,搬进搬出显然太费劳动力。所以茶农会怼:你行你上呀?大棚的便利性使其成为初制所的标配。



五、辅助设施

以上关键工艺的设施具备之后,还有很多辅助设施需要准备:


1 、电力设备。

茶山的断电是经常性的,柴油发电机和太阳能电力照明是需要额外配制的。


2、生活用水以及净水设备

没有自来水。从茶山上引水而来并净化,这都是初制所必须考虑的。


3、居住

采茶工人和炒茶工人居住和生活所需的住房、厨房等等,理想的初制所需要合理安排生活区,与工作区基本隔离,保证基本的生活便利以及毛茶堆放环境的卫生。


终上所述,通过观察初制所的基本设施是否合理,我们大致可以判断毛茶的加工条件是否理想,初制所老板是否具备足够的常识制作好茶,以及足够的生产能力。这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又一典型案例。

 

                  大滇飞扬于 2019年3月10日       


来源:大滇号

作者:大滇飞扬

编辑:大滇正气



百年前,制茶技艺入琼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后,在国内业界和学界引起了轰动,近一个月来,各类报道屡屡见诸报端,新媒体领域的推文和视频也不少。海南作为中国最南部的茶产区,也是唯一的热带岛屿茶区,拥有独一无二的本土茶树种——海南大叶种,完全有希望在“世遗”加持之下,触碰本岛茶产品的天花板。

专家认为,一款好的茶叶,除了茶料,加工工艺尤其重要,就让我们先回顾海南的制茶工艺进程。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后人可以窥见,早在宋代,海南就开始有茶事活动,苏东坡的诗句“茶枪烧后有”,则极有可能是对海南野生茶树嫩芽的描写。然而,历史上海南的制茶工艺比较滞后,有确切文字的记载显示,茶叶加工技艺传入海南岛,是在清代光绪年间,迄今约有100余年。海南茶叶加工技术走向标准化和规模化,真正与国内接轨,则是在1950年全岛解放之后。

晚清茶商带来加工技术

1882年,美国传教士香便文深入海南岛考察,在今白沙黎族自治县细水乡福门村一带,看到野生的茶树,了解到当时黎族人将茶青晒成干叶,煮水饮用,或拿到墟市出售。后来,他将那段见闻写入其《岭南纪行》一书中。

从香便文的描述可以推断,140年前,白沙一带的黎族百姓对野生茶的加工,连基本的摊凉、萎凋、杀青工序都未掌握,更别说揉捻和发酵工艺了。


五指山市水满乡仍有不少黎族茶农坚持手工作茶。

1928年,海南岛警备司令兼琼崖实业专员黄强(1887年—1974年)陪同法国传教士萨维纳进入黎族地区调查后,撰写长文《五指山问黎记》,文中提到他认识的一位茶商李树英:“李君为茶商,父在冯子材军中,得梅县幕客授以制茶方法,谓五指山多野茶,制出可获厚利,由是遂世其业,往来山中者有年。”

冯子材是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奉命入琼平息匪患的,幕僚中有懂得制茶的梅州人,教会了李树英父亲制茶之法,此后李家以此为业,出入于五指山盛产野茶的地区。

由此可见,五指山水满峒的黎族同胞掌握制茶工艺,最早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本岛向无人工种茶,一般所饮之茶多仰给于外。本岛所产茶叶,皆采自野生茶树,而制法粗恶,色味不佳。其中最有名之茶,为五指山水满峒所产,树大盈抱,所制茶叶气味尚清。”从1930年成书,1933年在上海神州国光社印行的陈铭枢总纂《海南岛志》书中,不但可以略知90年前海南岛上的野生古茶树概貌,也能够大致了解当年海南所制茶叶的品质、外销和供给的情况,“每年由陵(水)、万(宁)、定(安)三属出口,产额约值六七千元。”

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海南岛的制茶技艺还不成熟,尽管拥有得天独厚优质的野生海南大叶种茶青,且名声在外,却生产不出色味俱佳的茶叶。

1958年

海南茶叶工厂化生产元年

海南岛的制茶工艺走向成熟,是在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之后。

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海南茶事》一书的作者陈德新考证,1958年成立的白沙县“五指山公社茶场”(茶叶加工厂厂址在今五指山市水满乡方龙村),以采摘野生海南大叶种茶青加工茶叶为主,同时也率先在海南岛人工培育、栽种海南大叶种茶树和工厂化制茶。该茶场直到1985年才解散。茶场的存在使得现代茶叶制作工艺走向了民间,让更多的五指山水满人掌握了海南大叶种制茶技术,告别海南茶“制法粗恶”的历史。

海南农垦系统茶场的设立,虽比“五指山公社茶场”稍晚,面积和产量却后来居上。


大到茶厂,海南机械化制作茶叶已很普遍。图为五指山市水满乡某茶厂工人将茶青倒入揉捻机加工。

农垦系茶场大面积的人工种茶,首先保证了产能。据1996年12月出版的《海南省志·农垦志》记载,1958年,南方农场种植茶树8亩,为海南垦区最早种植茶树的农场,紧接着1960年,遵照中央领导关于建立外贸商品生产基地的指示,当时海南行署外贸基地局开始在海南中部山区建立通什、岭头、白马岭(后并入南方农场),并于当年试种茶树100亩,此后垦区栽培的茶树有云南大叶种、海南大叶种、台湾大叶种、阿萨姆种、福云7号、毛蟹、奇兰、本山、安徽祁门槠叶种、福建福鼎大白茶、凤凰水仙等30多个品种。

其中云南大叶种在海南因生长快、芽头粗壮、品质优良、容易采摘等优点,尤其适合制作红碎茶,自海南农垦1961年开始有茶叶产品后,成为外销创汇的主打产品。

1977年

制茶工艺实现机械化

1977年以前,海南农垦生产的红茶是在盘式揉切机上将萎凋叶揉成碎茶,1979年改为90型揉切机和转子揉切机联装生产,大大改进了工艺操作技术,合理优化了机具配套,提高了产品质量。使得1977年之后通什茶厂生产的“金鼎牌”红碎茶,连续四次在全国红碎茶品质评比会上获得“品质优良奖”,其制作工艺特点是:严格茶青质量,低温和风萎凋、适度偏轻,机组配套、提高揉切效果,适度发酵、及时上烘,及时精制、小批量拼配出厂;使得出厂的红碎茶具有颗粒细匀、毫尖金黄、色泽乌润、香味浓强、汤色红艳等优良品质风格,具有较浓的玫瑰香或苹果香。

与此同时,为更好满足国外市场,出口创汇,1979年海南农垦引进生产CTC红碎茶关键先进设备CTC揉切机和洛托凡转子揉切机,1981年首先在南海农场茶厂安装生产,采用自动控制,连续化流水作业,使得生产的“远洋牌”CTC红碎茶具有鲜爽、芳香、滋味浓强、汤色红艳明亮的特点,1988年荣获海南省优、农业部优和商业部优产品。

海南的春绿茶,是每年海南冬交会上受热捧的茶叶产品。这些主要得益于制作工艺上严选茶青质量,做到嫩、鲜、匀、净,茶青按级薄摊萎凋,当天鲜叶当天加工完毕,杀青用高温快炒除去水分,祛除青草味,做到嫩茶老杀,老茶嫩杀,在揉捻上根据揉机性能,一、二级茶青轻压短揉,三级以下茶青重压长揉,干燥至乌绿,然后用自制八角桶辉锅,使条索达到绿茶灰白或银灰色,最后整饰茶形等。

由此可以看出,海南农垦制茶工艺步骤多借助于现代制茶机械完成,属于工业时代的生产景象,从而使农耕时代表现出的手工制作技艺和实践少了些,但是茶的品质最终回归物质层面,即口感,取决于茶树品种、自然环境、种植方式、加工工艺等场域。

然而,回看海南解放后工业化背景之下制茶工艺的演进,史志记载中反复出现的本土珍贵茶种资源——海南大叶种,即“华茶16号”的制茶工艺的发展则相对不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陈德新说,严格意义上说,海南制茶历史并不短,自从先民发现了野生茶树,从煮饮茶青到“粗恶”制作,从手工作茶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与我国传统制茶工艺一脉相承;由于茶叶品质特征的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因素,加工条件和制作方法是决定因素,因此,海南还需要在制茶技艺上不断学习、探索和提升。

记者 陈耿 通讯员 龚梓图\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来源:海南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783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