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骏德:制茶世家走出的大师

           梁骏德,1948年出生于福建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福建红茶杰出贡献人物,中国茶区“正山小种十佳匠心茶人”,金骏眉首泡制作者,骏德茶厂创始人,从事茶叶加工审评工作50多年。



一生只做正山小种

在中国现代红茶史甚至是中国茶叶发展历史上,梁骏德都是一个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人物。他带动了整个国内高端红茶产业的发展,追随他的步伐,滇红、祁红、川红、信阳红纷纷粉墨登场,国内红茶市场一片锦绣。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的一个举动。


梁骏德随着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的发展大起大落,他制茶50多年,从小就看父亲做茶,对制茶细节谙熟于胸。1964年,16岁的梁骏德就跟随父亲进入生产队做茶,对红茶的每一道工序的技术要求和火候很快就拿捏得当。4年后,当父亲从生产队退了下来时,梁骏德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开始主持队里的茶叶生产了。


正山小种的制作很辛苦,独特之处在于萎凋和烘干,初制要在“青楼”完成,即是用来做茶青粗制厂,在青楼燃烧大量的松木来加温烘烤,松烟的缭绕让正山小种蕴藏着一种特殊的“桂圆香”。制茶时,梁骏德家虽然近在咫尺也无法回去,困时便在青楼的椅子眯一会儿,随即就要起来工作,一天下来,最多休息两三小时。长时间烟雾热气缭绕,他经常被熏得泪流不止,昔日明亮的眼睛如今暗淡了下来 ,不久,他就戴上了眼镜。


这项传统工艺费时费力,梁骏德却能坚持50多年来尽善尽美。正山小种红茶最传统制法中有个一度失传的技艺,那就是“过红锅”, 茶叶发酵后,将其放在烧热的铁锅中,赤手下锅迅速翻炒,然后复揉,再烘焙。这个技艺能让茶叶中的酶迅速停止发酵,并提高香味,使红茶口感更醇更甜,汤色更清。起初,它是由解放初期一个下放的农大毕业的技术员揣摩恢复的,因这个技术员当时暂住在梁家,梁骏德就学会了这个手艺。学习这个工艺是与苦累作伴,十几岁梁骏德却毫不畏惧,白天采茶,晚上过红锅,高达200度的铁锅劳其体肤,双手水泡密布,红肿长期与它们相随。


囿于时事,红锅工艺没能推广开来,然匠人梁骏德又岂能遗忘,他在正山小种红茶的制作中一直遵循旧俗,把桐木关青楼保留作初制的地方,坚持着加入红锅制作工艺。


点茶成“金”骏眉出世


国内高端红茶市场的真正爆发,始于2005年,之前绿茶、普洱、岩茶的热潮一轮轮开始,但红茶始终没有高端产品拉动,直到梁骏德做出了高端红茶金骏眉。


2005年6月17日,北京张、阎两位客人向梁骏德先生提议,用芽头制作顶级的正山小种红茶。一直以来正山小种的采摘标准是一芽两三叶,采单芽制作的成本非常高,为此,许多人都踟蹰不前。北京客人的信任和支持让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你们尽管放心的做,所有的研发费用和成本我们来出。


采茶难,而制茶之难尤难,因为芽头嫩,第一次只采摘了1.5斤的芽头来进行制作。北京客人原意是将用传统工艺制作这款茶,可是当时做茶的最佳时机已经错失,青楼也已没有燃烧着的马尾松木。如果在青楼中制作这1.5斤鲜叶,则需浪费很多烧柴,而梁骏德历来勤俭,一个想法慢慢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出来。他决定另辟蹊径,用工地里最大瓦数的小太阳对芽头进行萎凋,采用烘烤箱进行烘干。隔日早上,茶叶终于制作完成。梁骏德满怀希冀地邀北京客人品尝,桐木村冬蜜的香味在闻茶时即已扑面而来,品尝更是惊喜连连,茶不仅保留了鲜爽度,还同时蕴涵着多种香气,更加与众不同。为了留念,客人以他的名字为新茶起名,取名字中的“骏”字,又因干茶形似眉毛,就叫“骏眉”。


北京客人又向梁骏德师傅提议用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来制作。梁骏德也认为,之前单芽的制作都顺利实现了,带叶子会更好萎凋和揉捻,于是又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的“骏眉”。制作成功后,即以金、银、铜来区分它们的等级,单芽的等级最高为“金骏眉”,一芽一叶为“银骏眉”,一芽两叶为“铜骏眉”。


金骏眉的传奇从这里开始。短短几年,骏眉从小批量试产到正式量产面市,定价8800元一斤,全国掀起了一股金骏眉热潮。 金骏眉的一鸣惊人,让正山小种的价格亦随之上涨,烘干原料松木也在不断涨价,许多地方供不应求。 在金骏眉的带动下,国人逐渐接受并喜欢上饮用红茶,从此国内市场上红茶份额开始稳步增长。这种变化让梁骏德喜出望外,正山小种终于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


金骏眉的广受追捧还带动了正山小种采用新无烟工艺的生产方式,此后出现的小赤甘、大赤甘都与金骏眉的工艺一脉相承。桐木关茶农的红茶制作习惯大改,天气晴好时生产金骏眉、小赤甘、大赤甘等无烟工艺的红茶,若遭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则仰仗青楼萎凋、干燥的特点,生产传统工艺加烟熏制的传统正山小种红茶。


2008年4月,60岁的梁骏德决定退休。但不久之后,在两个儿子的支持和鼓励下,父子三人注册骏德茶厂。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掌握着武夷红茶最传统最高端的制作技艺,在红茶崛起的势头下,骏德茶厂很快成为桐木村引人注目的后起之秀。


骨肉至亲,百年传承


制茶在武夷山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家族人文的传承,武夷山的年轻人只要有条件都会学做茶,梁骏德的两个儿子在茶业上各展所长,帮助父亲打理茶厂。大儿子梁添梦在制茶上更有悟性,负责在桐木管理茶厂;小儿子梁天雄当过13年的村干部,先后当过林政员、调解、财务和村长,在管理上颇有心得,负责销售和品牌推广。2008年父子三人初建骏德茶厂,三年间销量连年翻倍,成为武夷山茶企中纳税快速增长的代表企业之一。


梁骏德如今已是古稀之年,制茶已有50余载。从年轻时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去外省考察学习其他红茶的生产加工工艺,到如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骏德已培养了梁添梦、梁天雄等十余名徒弟,还多次被聘请为武夷山各项茶叶评比赛事审评专家。他协助武夷山政府,参与了武夷红茶种植区域和工艺的划分,正山小种的范围扩至武夷山市全境,还划分出奇红一类,专收金骏眉、小赤甘等用创新工艺制作的红茶。人生路上,他未在制茶上停步,一直指导着正山小种的发展。


武夷山市的桐木村流传着正山小种的歌谣:“七岁进茶丛,萎凋十年功。发酵二十载,三十见锅红。熏焙学一世,才能做小种。”梁骏德制茶半个多世纪了,他对小种生产技艺的苛求与传承,是他点亮正山小种茶文化新生命的烛油。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