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界制茶高手:老夫一掌下去,足足有23年的制茶功力!

茶叶江湖,热闹非凡。

有人喝树龄,有人喝海拔,有人喝出炒茶的手法。

身在茶圈,常有圈怪事无数。喝着自己茶,看着别人的戏,品茶是乐,看戏也是乐。

-01-制茶高手的寂寞

老杨正喝着冰岛老寨中小树,越喝越没兴致,正想换茶。

来了个60来岁的老人家,一坐下来,很自然熟地说:有点渴了,能否借杯茶。

老杨一想,茶圈那么大,能相遇就是缘分,一杯茶,别小气。


于是,给老人家倒了一杯茶,只见他一饮而尽。接着一杯接一杯,可见这高温来得凶猛。

见老人家喝茶不急不慢之后,方才换个老寨的老树。老人家喝了一口,直接说道:你这个茶不错,炒茶师傅用的是逆时针的太极手法杀青。

这话一出口,听得老杨纳闷之中略有三分想笑,听说过喝出树龄,喝出海拔的,喝出早上10点钟采的,居然有能喝出杀青手法的。

老人家看着老杨一脸惊惶,解释道:老夫制茶30多年了,一掌下去,足足有23年制茶功力。

我在你这年纪的时候,还是90年代。那时候,勐库的茶企,是香港人跟大陆人合资的,主要做红碎茶出口。普洱茶火了之后,才用铁锅杀青。

老人家说到这里,一边是为自己的阅历自豪,同时又面露难色,仿佛提起了一段不堪的岁月。

-02-那年茶山,那些工艺

老人家喝下一杯茶,继续说:

04/05年,普洱茶很火,但普洱茶在大陆市场已经断代。当时,普洱茶,我只在书里见过。我问了很多茶厂的老前辈,他们都不知道普洱茶该怎么做,

只能一边摸索一边做茶。学到点工艺,也是一个传一个。

也不知道是谁?瞎搞借鉴,把焖黄工艺用在了普洱茶里。一个学一个,导致早期勐库茶的工艺出现问题。这种工艺做出来的茶,陈化后,品质很一般。

后来,茶圈就有了一种临沧茶不能越陈越香的谬论。其实,是早期的焖黄工艺引起的。

听到这里,老杨对老人家肃然而又有几分起敬,赶紧给他续上茶,静静地听着。

老人家说:09年之后,古树茶崛起。

但茶山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好一点的茶叶,摊青用簸箕,差一点空心钻搭起一排竹篾,就在上面摊青。

有些茶农家,在外面搭个棚子,支一口锅就开始炒茶了。那时候,我的茶叶做出来,只能扫干净门前的水泥地板晒茶。

当时的艰苦,你这一代人是理解不了的。

老杨赶紧点点头:多亏了您们老一辈的坚持,把普洱茶的名声做起来,才让茶山发展起来,基础设施才慢慢好起来。

老人家听到这话很满意,继续说:古树茶刚火那几年,工艺也还很混乱。有的人说摊青(萎凋)到30%才炒茶,有的人说散失10%的水分就炒。

有的人制茶,铁锅平放,热量散不出去,有的人锅的倾斜程度又太大,制出来的茶,同样不好。


杀青到什么程度,也是五花八门。有的人杀青完不揉捻就直接晒,有的揉捻过度。一路走来,试错改错,太不容易了。

老杨赶紧很知趣地补上:您见证了普洱茶发展的历史,多亏了您们老一辈人试错改错,

现在,工艺已经稳定了,临沧茶不能越陈越香的谬论也被打破了。作为茶圈晚辈,很感激您们。

老杨说着,发自内心地对老前辈们感激,到酒架上拿来一瓶小侯伯王,送给老前辈,诚恳地说:

您是茶的铁粉,但茶酒不分家,侯伯王庄园也算名庄,送您一瓶。我想学制茶工艺的时候,您指点两句就好了。

老人家淡淡一笑,欣然应允,随即又摆出一副茶圈老前辈的架势说:

明年老夫就陪你去茶山,晒着50亿年的太阳,脚踏白垩纪泥土,喝着拉菲,看冰岛老寨600年古树单株做水汽蒸发运动。


-03-工艺与道

见老人家兴致不错,老杨问:

真的能喝出杀青的手法,用的是太极式的逆时针吗?

老人家噗嗤一声:我瞎说的,只是被你小子的真诚破功了。

老杨云淡风轻地喝下半盏寂寞,好奇地问:您是怎么理解普洱茶的工艺的呢?

老人家清清嗓子,真诚地谈自己的经验:普洱茶,七分原料,三分工艺。但工艺这东西,三分口述的经验,七分自己练习,

我铁锅炒茶十几年,你要说有什么经验,我也说不出来,就像带着新人做茶,站在旁边指点他,哪里应该改进一点,做匀做透。掌握基本的要求与技巧,指点着他去找到自己的制茶感觉。


老人家说着,还不忘补一句:你不会制茶,觉得制茶很神秘。其实,做茶没有太高深的东西,主要是围绕着采、凋,炒,晾,揉,晒,积累经验,

再有,你喜欢冰岛茶,你就做冰岛茶,去收夏茶来练手。你炒茶1000锅之后,你就有感觉了。那时候,跟着感觉走就对了。

至于有人说炒茶的手法决定了香气、回甘。大多是把工艺描绘成玄学,制造神秘感,想卖高价。其实都是花把势,练1000锅之后,怎么顺手怎么来。

老杨看着老人家越说越激动,只敢等他说完再提出问题:

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好的制茶师就是大厨。菜谱上的步骤就是普洱茶的工艺流程,至于做出来好不好吃,还得看大厨的经验和手感。

老人家一脸懵的看着老杨:大概是这个意思,先看师傅炒,我当年烧火就烧了1年半。前1000锅,在师傅的指点下参考步骤和要点。之后,跟着感觉走。熟能生巧,道法自然,制茶工艺之道,就在双手之间。

几天后,老人家给老杨寄来一饼2020年的昔归混采,老杨跟自己2020年的混采对比一下,果然还是老人家的工艺更牛。

制茶工艺,看似神秘,又不神秘。哪里不神秘,仿佛又很神秘。

大抵是因为,自己不在那个坑里吧。


写在最后:

一杯普洱茶,半盏江湖气。

茶叶江湖里,有人图名,有人逐利。有人把茶山看罢,有人笑同行太假,有人杯盏话风雅。

各色人群,熙熙攘攘,你来我往。借一杯茶,坚守着各自的立场。立场不同,所求不同,欢乐亦不同。

茶,生活的消遣

无论喝茶,还是制茶,终究只是一片树叶落入水中,让水有了江湖的味道。

喝茶,有人追名山古树,有人喝台地拼配。有人把茶喝成身份的象征,有人在一杯普通淡茶里,找一份闲适安然。

有人懂茶才喝茶,说人生如茶。一杯茶,藏着人生万物的演化规律,世间饮料无数,唯独茶,可以言道,有茶如此,不懂茶怎么配喝茶。

也有人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不过一杯饮料,忙碌时一杯解渴,闲静时三盏修身,惬意时围炉煮茶。爱茶痴茶喝茶,却只把茶当作生活把玩的对象。

然而,不论茶圈如何纷扰,喝茶如何争论不休。人事、茶事,皆是人在引导茶。

对茶应有三分尊敬,剩下七分,茶,不过是生活里娱乐消遣的媒介。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乐就怎么乐。


制茶,对茶应谦卑敬畏

制茶的路上,不知何处学来三板斧,再自创一板,便自成一派。

对也好,错也罢,无可深究。毕竟,正是这种江湖工艺把普洱茶传承至今,并撑起了市场。这些茶,茶客照样喝的不亦乐乎。终究,茶好不好,爱茶的人自然知道。

然而,制茶人的圈里,常有茶人相轻的现象。别人的工艺,总能千方百计挑出瑕疵,自己的工艺,哪怕做得茶汤浑浊,也是生茶工艺的典范。

一个人制茶的路上,当变成制茶界的独孤求败时,工艺也就很难有进步了。

对茶有敬畏之心,包容别人工艺的优点,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才能把自己的茶事业做好,只有每一个做茶的人做好。

茶产业,才能生生不息。

来源:普洱话江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