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制作

找到约26,225条结果 (用时 0.026 秒)

刘锋父子:“非遗”茶叶制作技艺的传与承

58岁的刘锋是那个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沿的人,从微博、朋友圈到抖音,都用得得心应手,经常能看到他的照片、视频分享;

而34岁的刘峥像一个“社交网络隐士”,没有微博和抖音,朋友圈也大半年都不更新……

看他们父子的社交账号,有一种奇妙的错位。

今天,让我们走进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锋以及他的儿子刘峥的世界,感受不一样的“非遗”传与承。

网络配图,仅供参考

口传心授的微妙之处

17岁,年少且张扬的年纪,刘锋进了乡镇茶叶站,每天跟着老师傅熬夜做茶。他说:“当时我的工作让我可以很轻松地接触到很多技艺高超的茶师,谁的茶做得好,我就跟谁学,甚至细到哪个环节做得最好,我就学他的这个环节。通过几十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就形成了自己的制茶技艺和风格了。”

从五夫茶叶站启程,一路从兴田茶叶站、武夷茶叶站、武夷山茶叶研究所、武夷山市茶业局,到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是刘锋的技艺集百家之长的终点,又是口传心授的另一个起点。

又是青春洋溢的17岁,刘锋之子刘峥开始全心投入到茶叶的学习中,而他的师傅便是已有所成的刘锋。一年365天,茶季仅有40天左右,这段时间,刘峥与刘锋形影不离。第一年,刘峥就在刘锋的口述指导下,完成了第一桶青叶的制作,并且做出了不错的香气。除了天赋和努力,老一辈手把手的教导同样至关重要。

有一年,刘锋带着刘峥和刘峥的表哥“开青”,两人用双手将青弧内的茶青抓到刘锋手持的标准竹制圆筛中,刘峥和表哥每次手抓的茶青分量并不统一,严格地讲,每一筛茶青量最好在一斤多,但表哥每一把抓得太多,被刘锋大声呵斥了。如此微小的细节,正是技艺口传心授的微妙之处。

不仅如此,每年茶季,刘锋都会敞开茶厂的大门,迎接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学习岩茶制作的爱茶人,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都亲自教授。

穿透时间和艺术的力量

选择传统技艺这条路,注定过得与他人不同。

刘锋,从事茶行业38年;刘峥从事茶行业17年,几十年的时光,每一分每一秒都承载着力量。

刘峥没有微博和抖音,朋友圈也大半年都不更新。他的业余时间都去哪儿了?

“当我下定决心学茶时,我就开始不停地喝茶,每天从早喝到晚。喝了一年下来,便逐渐对茶有些感觉,喝完后再去做茶,做完茶再回头喝茶,这样一来一回,很多问题自然就摸索明白了。”刘峥说,“你要长期观察茶叶,养成细心的习惯,才能跟茶叶培养起某种默契,比如说晒青,你一个小时看一趟,跟我一个小时看七八趟,一两次下来也许茶叶的差别不大,但是长期下来,一定会有区别。”在这样的时间的长度和宽度里,最后到达的是艺术。

武夷岩茶市场流行过各种各样的“火功”,花香馥郁的轻火、醇厚霸气的足火。但不论何时何地,品鉴何年何月刘锋、刘峥制作的茶叶,外界环境不会影响一丝一毫茶叶的“那一口原汁原味”。刘峥说:“我们所有的茶和产品,都尽可能是一道火成型的本味茶,为的就是要让茶的味道本身大于焙火所带来的影响,感受茶本身原汁原味的风味。”这来自于对茶叶原料、火候拿捏的自信。

傣族孔雀舞的代表人物杨丽萍曾说过:“只要你是一个审美的艺术,你不会缺失什么年龄段的观众。其实最高的境界是雅俗共赏。”在岩茶市场里,雅俗共赏的可能便是“原汁原味”,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一年又一年时间的洗礼下,拥有了穿透时间和艺术的力量。

创造延续“非遗”活力

被列入“非遗”的各类制茶工艺,可能是非遗项目中发展最好的一类。究其根源,或许是一代代制茶人对制茶的理解、经验、技巧的综合积淀,以及在此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技术变革的现实成果,延续着“非遗”的活力。

创造与传承,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非遗传承人刘锋这里,创造的表现是新品种培育。“干了一辈子茶,不要说成功培育出几个茶种,一辈子有一个茶种让大家接受就好,就算成功了。”为公,源于刘锋对武夷岩茶市场的担忧。他认为,如今肉桂这一茶种在武夷岩茶中已经流行了30年,万一哪一天人们不喜欢喝肉桂做的武夷岩茶,那将给武夷岩茶整体带来衰退,这时如果有一个新树种出现,则可能再次掀起岩茶新热潮。

一个品种从选育到适制再到量产要经历漫长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人力成本,这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而刘峥自踏入茶行业,便跟随父亲刘锋的脚步,开始参与品种培育。他说:“培育茶种需要特别大的热情,需要这个人对茶感兴趣,才会做这种事情。别看我们家培育了上百种茶种,但变异出的茶种真正能符合岩茶口味和标准的少之又少,往往培育了几年之后,苗圃里的很多茶丛就要连根拔起扔掉。”

将茶厂附近的茶园开辟成品种园,种上从各大山头单株选育和授粉培育的各个品种,每一年对各类品种进行制作研究,针对每年茶树的生长、制作品种等情况进行大量的记载和统计,进而将一个品种真正推向市场。几十年来,从上世纪80年代末完成选育、1992年开始对外销售的金佛茶,到2009年选育成功的“千人拜”,到金佛的升级版“金佛甘露”,再到后来轰动茶圈、兼具六大茶类品质特征的“王威王”,都受到广大爱茶人的青睐。

创造,给予传承的是生命力、时代性和创新性,更是可持续发展和自我供给能力。就像在武夷岩茶大火时,刘峥研究用不同的品种试制成红茶、绿茶、白茶,并推出相应的产品,受到市场的欢迎。“没有传统的东西,就没有根,没有创新的东西,就没有未来。”刘峥说。

在“非遗”茶叶制作技艺里,我们看见了非遗传承人的韧性,他们利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技艺,拥有了可穿透时间和艺术的力量,创造性延续着“非遗”的活力。

原标题:“非遗”茶叶制作技艺的传与承——走进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锋父子的世界

注:内容来源福建日报,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非遗传承一杯茶 福建云霄首届茶叶制作专项培训班开班

12月12日,全省首个乌龙茶制作工艺培训班在云霄县和平乡泮坑共享茶厂开班,这也是云霄县首届茶叶制作专项培训班。此次活动由省茶叶协会主办,云霄县壹叁职业培训学校承办,云霄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云霄县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云霄县茶业科学研究所联合协办。

开班仪式上,独具本土特色的茶艺和舞蹈表演为活动助阵加温。云霄县海茶会会长王彩云希望全体学员要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认真钻研专业知识,真正掌握乌龙茶制作的理论知识与实操技术,做一个有知识、懂专业的行家里手,共同推动茶文化发展,助力云霄茶叶事业的发展。

培训为期3天,特邀郭玉琼、陈百文、徐飙、方德音、王金焕等5位国家级的茶叶种植和制作方面的专家,通过技能讲座、现场实训等形式进行专题授课,受益40余名云霄茶企、茶农代表及茶叶科学研究所成员。

茶叶,是云霄县传统经济作物,广泛分布在乌山、梁山、矾山、大帽山等地区,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1.8万亩,总产值超亿元。在众多“云茶”品种中,云霄乌龙茶备受瞩目,传承“闽南乌龙”传统制作工艺的云霄乌龙茶技艺,已被评为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云霄县在省茶业协会的指导支持下,整合各项人力优势资源,在全省率先开创乌龙茶制作工艺培训班,意在进一步提高茶农、茶商和爱茶人对云霄乌龙茶制作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全面提升云霄乌龙茶制作工艺水平,持续促进和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记者:方淑娟

原标题:非遗传承一杯茶丨云霄首届茶叶制作专项培训班开班

注:内容来源云霄新闻中心,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新化县:娄底举行2021年茶叶制作职业技能竞赛

7月9日,2021年娄底市茶叶制作职业技能竞赛在新化县天鹏生态园开幕。市总工会、市农业农村局、茶叶产业协会以及专家组、裁判组和组委会等相关成员近100人参加开幕式。

本次茶叶制作职业技能竞赛分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操作考试。理论知识考试采用笔试形式,试题从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中抽取,7月8日晚19时30分到21时在新城洲际酒店进行;技能考核采取现场操作,评委现场评分的办法进行,实操考试在天鹏生态茶厂进行,红茶考试3.5小时内完成。竞赛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竞赛依据。

茶产业是娄底强市富民的重要绿色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高技能人才正是娄底茶业的短板。举办茶叶制作职业技能竞赛,旨在提高茶人匠心,为茶业发展提供更多更优高技能、高素质本土人才,弘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茶产业从业人员钻研业务、敬业爱岗。下一步,市总工会将继续聚焦娄底茶产业的发展需求,推动茶产业在结构调整、科技支撑、人才培养、技能提升等方面的持续进步,最终形成发展合力,推动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悉,大赛组委会根据《湖南省总工会等部门关于组织开展2021年湖南省职业技能大赛的通知》精神,对本次茶叶制作职业技能竞赛的红茶制作设立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由娄底市总工会、娄底市茶业协会分别授予获奖者“娄底工匠”“娄底制茶师”荣誉称号。

来源:娄底新闻网讯(通讯员杨建长),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5,770条结果 (用时 0.02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5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