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制作设备

找到约1,346条结果 (用时 0.022 秒)

“机器换人” 宁波茶叶生产迎来“满园春”

机器杀青


3月初,正是全市春茶采摘加工的忙季,全市10个区县(市)以乌牛早、平阳特早等特早生品种为主的茶园都已进入采摘期。

在地处宁海跃龙街道的望府茶业有限公司制茶车间,10多台茶叶加工机器隆隆作响,4名工人站在机器前,不时查看茶叶制作情况。公司负责人王茂强表示,在摊青、杀青、揉捻、理条、烘干等茶叶制作加工的系列过程中,他们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可控化生产,整个生产流程只要4名工人操作就够了。

望府茶步入连续化加工之路,这是宁波茶叶生产“机器换人”的一个缩影。

告别手工制茶,实现全自动生产

宁波产茶历史悠久,四明山脉和天台山脉历来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自唐中叶起,茶叶逐渐成为浙东人颇为喜好的饮品。望海茶、瀑布仙茗、奉化曲毫、东海龙舌……随着宁波茶叶声名鹊起,茶叶成为山区、半山区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全市现有茶园面积21万亩左右。2020年,全市茶叶总产量15174万吨,总产值89488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2194吨,产值67311万元。

由于名优茶生产加工非常注重嫩度等品质的要求,在连续化生产不能满足茶叶加工技术要求的情况下,客观上造成了加工等环节对人工的高度依赖。

正因如此,摆脱传统、低效率的手工制茶方式,实现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生产,成为不少茶叶生产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近年来,我市茶叶加工制作持续推进机械化步伐,加大摊青空气处理机组、电磁滚筒杀青机、开放式连续回潮机、燃油式滚烘机、燃油式连续烘干机等加工设备研发和应用,全市已有12家茶企获浙江省标准化名茶厂称号。

这几年,望府茶业公司不惜投入上百万元资金更新设备,以提高公司的产茶效益。这在宁海的茶叶生产基地中首屈一指。王茂强告诉记者,以茶叶摊青为例,他们引进了高科技摊青房。在这个房里,二氧化碳含量、温度、湿度全程可控,和自然摊青靠天吃饭的方式相比,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工成本,更是稳定了茶叶的品质。今年,望府茶业公司还新引进了80型电磁滚筒杀青机、茶叶连续杀青理条机等设备。凭借现代化的生产加工设施,如今该公司名优茶年产量保持在1万公斤左右,年出口量约1500吨,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望府茶以其高品质享誉国内以及欧洲、中东等地。

走进宁海深甽镇太阳山茶场制茶车间,只见四五台机器正在运作。“第一批乌牛早已完成采摘,正在进行杀青、理条和烘干的智能化生产,目前基本进入收尾阶段了。”据茶厂负责人李巧红介绍,这几年先后投资50多万元采购了近30台制茶设备,初步实现了名优绿茶杀青、理条、烘干以及红茶萎凋、糅捻、发酵、焙火的自动化生产。茶叶机器加工,一方面节省了大量人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以绿茶杀青、理条、烘干为例,纯手工制作需要三四个小时,而智能化生产时间只需要几十分钟。目前,太阳山茶场种植有乌牛早、望海茶1号、龙井长叶等多个品种,制作的都是中高档茶叶,今年茶叶产量估计3000多公斤,产值约800万元。


连续化加工,设备再升级

鄞州大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瞻岐大岭有525亩面积的茶园。近日,笔者来到大岭农业公司茶园时,茶农们正在山上采摘鲜叶。虽然经历了寒潮和干旱双重的灾害性天气,但这里的茶叶长势良好,鲜叶采摘量与去年基本持平。

走入该公司新建的茶叶加工厂房,机器轰鸣,阵阵茶香扑鼻而来。与茶叶山上几十名采茶工忙碌热闹的生产场面相比,茶叶加工车间却显得有点冷清。偌大的厂房里,4名工人各司其职,在茶叶加工生产线上操作。“这多亏了新购置的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完成了大部分的制茶工序。”该公司总经理周意达说,新购置的全自动设备功能丰富,可自动配送茶叶至加工区域,加工区域具有自动分拣功能,可以通过重量感应来控制每份茶叶的克数,且只要设定一台机器,其他机器可以复制命令自动运作。“仅需一步操作,就能够完成茶叶制作的上料、运料、分料、做形、出料整个流程,实现连续化加工。”周意达欣喜地说。

乌牛早等茶叶在制作完毕后还需进行分级,根据叶片大小区分质量,一般分为精品、特级、一级、二级等四个等级。连续化加工设备的投入应用,是否会对茶叶品质造成影响呢?周意达表示,全自动生产设施不会导致茶叶品质下降,反而在提升产量的同时还保证了茶叶的风味。机器在炒制造型茶叶时,使用统一的标准时长和炒制温度,每份茶叶克数也能做到精确控制,这样在炒制过程中既不会欠缺火候,又不会翻炒过头,茶叶形状也能得到较好地保持。

据了解,大岭农业公司茶厂过去靠6台单机运作,每台都需要人工进行调试操作,一天干茶产量约为30公斤。今年引进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后,同样的鲜叶加工量,过去需要30人左右,现在三四个操作工就能做好了。目前,茶厂日加工茶叶达到100公斤,在提高产能的同时,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同样,在余姚夏巷荣夫茶厂,投资300万元购置的连续化加工机器今年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茶厂负责人表示,茶叶杀青加工效率每小时450公斤至500公斤。眼下,茶厂有3条流水线投入作业,名优茶的年产量可达到7吨,比之前增加1吨。

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韩震表示,连续化加工设备是茶叶机械化加工的升级版,它给茶叶生产带来的不仅可以提高产量和节约人工成本,而且可以减少茶叶与人体的接触次数,茶叶产品安全有了更好的保障。目前,仅余姚一地,连续化加工生产线达到8条。自动化生产线的诞生,解决了劳动力匮乏的问题,无疑是茶业的重大突破。


“机器换人”,仍有拓展空间

经过多年的大范围推广,如今,我市名优茶生产基本实现加工机械化,并从机械化再度升级到连续化加工。茶叶加工机械的广泛应用,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确保了茶叶品质。

业内人士认为,进一步提升宁波茶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茶叶生产领域“机器换人”仍有拓展空间。

在茶园生产环节,修剪机械有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但在中耕除草、绿色植保、名优茶采摘等环节的茶叶机械推广应用水平还不高。茶叶生产企业普遍存在劳动力日益紧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人工体力劳动强度大的问题。

由于茶园大多地处山地丘陵地带,因此,适用于山地丘陵地区的轻型茶园管理机械有较大需求。

一方面要建立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标准茶园,完善茶园配套设施建设,为茶园机械化作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加大茶园管理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广大茶农最大限度扶持,引导茶农选择先进适用的茶园管理机械。此外,建立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召开茶树机械修剪、耕作、采摘技术推广现场会,加大推广和技术培训指导力度,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计划重点推广茶园管理全程机械化和茶叶加工机械连续化、智能化生产方式,开展机械化采摘技术和茶园机械耕作技术的创新开发,通过适用机械选配、适采茶树品种、适宜树冠模式、适制工艺技术等研究,形成适合名优红茶、绿茶机械耕作和采摘茶园管理、机械加工连续等产业化技术方法,从而大幅度降低茶园管理、采茶、加工的用工量和生产成本,缓解和改善劳力紧缺状况,提高茶叶生产效率和效益水平。

宁海是我市的产茶大县。为加快推进“机器换人”,提升茶叶产业机械化水平,该县立足区域茶叶产业实际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通过普及农机装备应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等途径,大力提高茶叶产业的农机装备水平。去年,宁海被列入全省农业主导产业(茶叶)“机器换人”示范县。下一步,宁海将结合“十四五”规划,坚持创新引领,继续深化茶叶产业“机器换人”建设,推进茶叶机械智能化、数字化,推动全县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摄影 孙吉晶

记者孙吉晶 宁海县委报道组 徐铭怿 实习生 戴雯菁

【原标题】今日宁波丨“机器换人” 宁波茶叶生产迎来“满园春”

来源: 中国宁波网

所有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福建省“三茶”统筹发展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科技特派员制度发端于福建南平、燎原于全国,从诞生之初就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福建省以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切入点,围绕强化茶科技、支撑茶产业、引领茶文化的工作主线,努力开拓“三茶”统筹发展的新局面,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邵长泉老师带领武夷岩茶高级研修学员走访武夷岩茶核心产区

强化茶科技

茶叶是福建省特色经济产业之一,更是富农兴农、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而茶园的科学管理和茶叶的科学种植则是稳固这一支柱产业的根基。随着茶叶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化肥使用超标导致茶园土壤板结、农药使用过量导致茶叶农残超标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在保证茶叶较高产量的基础上,对茶园加强科学管理、药肥精准施控,成为提升茶叶品质的关键,也是科技特派员们在茶产业发展链条上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肥料施用方面,我们向茶农积极推广茶树专用有机肥料,制定合理的肥料配比,在减轻化肥对土壤带来的伤害的同时,提升茶叶品质和稳定产量。”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副院长、茶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燕子窠生态茶园模式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主要负责人叶江华说道,“在茶园杂草清理方面,我们建议茶农使用除草机清理杂草,有条件的还可以采取挖茶山的形式除草,挖茶山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量,还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透气性和透水性,促进茶树根系更好地生长。”

在一座座连绵起伏的茶山上,不同品种的茶叶生长在几乎相同的自然环境中,如何在同样的自然环境下种出品种各异、特色迥异、质量兼备的茶叶呢?“我们会根据不同品种的茶的生长特性和茶园地形来种植,也会对同一片茶山上不同区域的土壤肥力、pH值等进行检测。比如,小乔木型、大叶类的水仙茶树,相对其他品种茶来说更喜阴耐湿、对肥料需求也更足,种植时我们比较注重深沟栽植、适当稀植和多株定植,肥料施用量也会更多。而肉桂茶树属于灌木型、中叶类,种植时更注重土壤土质疏松、通气性强的特点,在肥料施用上多以饼肥为主。”叶江华介绍道。

随着茶科技的不断创新,茶叶新品种不断涌现,不但拓宽了茶叶市场,丰富了相关企业产品类型,还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饮茶选择,给茶产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近年来,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科学研究所一直在大力推广黄观音、金观音、瑞香、金牡丹等茶树新品种,这些品种是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无性系茶树新品种,由于香气浓郁且味道独特而备受市场欢迎,相对较高的经济价值也颇受茶农喜欢。”叶江华介绍道。

企业最贴近市场,看到新品种在茶叶市场上的潜在价值及优异表现后,一些企业开始联合科技特派员积极开展茶叶新品种开发。叶江华说:“以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对茶叶新产品的开发非常重视。他们在武夷山原生茶种最为丰富的鬼洞区域建立了茶树种质资源库,积极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连续多年的茶树种质选育、试制性研究,筛选出其中一些优秀的茶树种质进行扩繁,从而得到新品系产品原料。该公司开发的优质茶品‘十二名丛’系列和‘武夷岩茶王’,就是这样得来的。”

为实现茶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增添助力,武夷学院组建了一支以大学生为主的“茶小科”团队。“小小科特派们奔走在田间地头,结合自身所学在茶农、茶厂、企业与高校、教师、技术专家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解决了各方之间信息渠道不畅、沟通效率低下等问题。在指导茶农施肥、普及茶叶知识等方面,他们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叶江华说道。

在科技特派员们的带领下,“茶小科”团队的足迹遍布武夷山市吴屯乡、上梅乡、五夫镇等7个乡镇的37个行政村,帮扶224户茶农。通过线上直播等多种销售渠道的开拓,帮助茶农解决茶叶销售的终端问题,共计带动茶农增收169.76万元。他们用行动践行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初心和使命,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力量,也为今后成为一名真正的科技特派员打下了坚实基础。

支撑茶产业

2021年,福建省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高达1400亿元。全省干毛茶产量48.8万吨,茶园平均单产达140.1公斤/亩,茶树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同时,福建省还以5.1亿美元的茶叶出口额,成为各省茶叶出口第一;茶叶进口额4431万美元,进口量1.2万吨,成为2021年各省茶叶进口额第一。

在武夷山市武夷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福建饮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邵长泉看来,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品种丰富的茶叶,不同区域产出的茶叶具有其明显的地域特色。这种特色在丰富了我国茶品类的同时,也带来了茶产品难以标准化推广和工业化生产的问题。

“由于茶叶具有农产品的天然属性,许多半成品茶都是由茶农手工制作或在自己的小作坊里完成的,但要生产出标准统一的茶产品,必须要做到全流程、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而我国茶产业的工业化生产还不够完善。”邵长泉说道,“我国茶叶品类繁多、个性化太强但标准化不足,同时,工业化的不足又会影响到标准化的完善,标准不统一就难以复制、推广出色香味完全一致的茶产品,从而影响到茶产业的发展壮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制茶设备的升级与智能化,显然是突破茶产业工业化生产不足和标准化不足瓶颈的重要手段。为积极探索茶产业的工业化生产和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茶产品制作品质,科技特派员们在茶叶制作设备的改良升级上开展了大量研究。摇青是茶叶制作中的一道重要工序,这道工序关系着茶叶最终香气、汤色的呈现,因而在茶叶制作过程中十分重要。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摇青机是“筒式摇青机”,而这种摇青机最大的缺点在于摇青不均匀,会直接降低成品茶的品质。

“武夷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科研团队对摇青机器进行了改良升级,发明了360度球型茶叶摇青机,摇青更均匀充分,青叶走水顺畅,茶青发酵时红边均一,同时也提高了毛茶制优率。这种新型摇青机解决了传统摇青机摇青不均匀、人工摇青费时费力的问题。”叶江华介绍道“,目前,该摇青机已经在武夷山市和祥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顺芳园茶叶有限公司等茶企投入使用,有力的保障了成品茶的品质。”

“此外,在萎凋机、烘焙机、揉捻机的改良升级方面,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里的老师们还与企业积极开展合作。例如,与福建智云动能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自动揉捻机,为这一制茶设备植入了‘芯片大脑’,这一数字化改造在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和企业用工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制茶效率、保证了茶叶品质。”叶江华介绍道。

邵长泉认为,目前有关茶科技与茶产业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种植和生产,但从“茶园”到“茶杯”的“最后一米”——冲泡这一环节,目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这恰恰是事关茶产业能否发展壮大、茶文化能否得以广泛普及的关键一环。

叶江华老师指导茶农种植茶叶

“茶叶从最开始的种植到中间的加工制作,一些无法避免的因素会对茶叶最终呈现出来的品质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不同茶叶品种需要不同的水温、茶水比例、冲泡时间等饮茶技术,才能完美呈现出一杯高品质的茶饮,喝茶成为一项‘技术活’。这些因素都阻碍了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和茶文化的普及推广,因此我们尝试从冲泡这一茶产业链的最后一个环节来提高茶叶品质。”邵长泉介绍道,“饮享科技公司与福建省茶科技研究院联合组建了一支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科研团队,研发出一款解决泡茶问题的智能设备‘茶魔方’,不管冲泡哪种品类的茶,‘茶魔方’都能自动匹配最适宜的冲泡程序,泡出一杯色香味标准化的茶。‘茶魔方’的问世使喝茶这件事变得更为简单,有效地推动了茶叶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普及,加强了茶文化的传播。”

引领茶文化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和世界茶叶生产大国,在饮茶一事上更是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而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形成的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和厚重的历史。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茶文化的创新发展在不同群体中有不同的普及重点。

叶江华认为,面对茶的种植、加工和销售整条茶产业链上的相关从业者,茶文化弘扬要多从科学的角度对其加以阐释。只有更为理性客观、条理清晰地介绍,才能更好地向他们普及茶文化,从而有利于他们对茶工艺的理解,进而提升茶叶品质。

“我们面向茶农、茶商等群体开展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讲座与培训,这些培训有利于茶农及制茶人员对茶工艺、茶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叶江华说道“,比如,在传统的手工制茶过程中,师傅会告诉徒弟制茶需要一道做青的工序,但做青过程中多次摇青的力度和静置的时间不同,做青师傅却常常讲不出道理来。而我们会从科学的角度告诉他们,这种不同是为了让茶叶充分摩擦碰撞,促使茶多酚氧化等,从而引起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这一品类的茶特有的色香味。”

如何向大众推广茶文化,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茶叶这一古老饮品,成为茶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邵长泉认为,在茶叶的消费端,茶文化的弘扬要更加通俗才能更好地贴近人们的生活,茶文化才会更好地被传播和接受。

“我们可以通过出版物、线上讲座、线下沙龙等形式,从茶产业发展历史、科学饮茶知识、与茶相关的趣味故事等方面着手向大众推广茶文化。虽然茶楼的茶艺表演、茶道展示等形式也是弘扬茶文化的一种途径,但仍要重视茶文化的通俗化解读,茶文化越通俗易懂越容易被大众接受。”邵长泉说道,“茶文化的推广还要多强调茶的科学性与功效性,祛除浮夸的茶文化,让茶文化回归茶本真。”

近年来,随着文创产业的高速发展,文创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这种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意设计相融合的形式,不仅深受大众的喜爱,更是一种文化与经济的“破壁”尝试,在宣传特定文化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

“科技特派员队伍中除了茶科技、茶产业相关的专家,还有一些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老师,他们会带领相关专业的‘茶小科’对接一些企业,承接企业标识设计、宣传片拍摄、礼品盒设计等文创工作。尤其近几年文创市场的火热表现,直接带动了企业对文创人才的需求。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一些茶农也会创立自己的茶叶品牌,他们也会需要一些文创设计和宣传,学生们不但免费帮他们策划设计,还会帮他们在网上销售茶叶。”叶江华说道,“这些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都直接或间接的加强了武夷山地区茶文化的弘扬与对外宣传。”

为进一步强化茶科技、支撑茶产业、引领茶文化,福建省科技厅通过创建茶科技研究院、打造人才智库、加强成果转移转化、优化服务引导等措施,组建了若干茶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集聚了200余名茶科技专家,推动了数十个项目对接,大力支持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在福建省茶产业各主体力量的努力下,茶叶已经从种植到加工再到走向市场,初步形成了茶科技、茶产业、茶文化统筹发展的完整产业链条,实现了茶企增效、茶农增收的目标,打牢了福建省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作者:本刊记者陈文华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2023年第5期,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新机器提茶香 无人机忙施肥 “黑科技”助力余杭茶叶生产

又到一年茶香时。在余杭万亩茶园里,一垄垄茶树绿意盎然,不少嫩芽在枝头冒了出来。“马上要开始径山茶的采摘了,茶机设备的更新维护自然也不能落下!”近日,在杭州银泉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楼舒琳带着记者进入了她们的机械化茶工厂。




农业机械化助力余杭春茶生产冯贺摄

走进茶厂车间,一台两米多高的新机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只要把茶叶往这里一放,经过烘培、翻转、冷却等过程,轻轻松松就能完成数公斤茶叶的提香工作。”楼舒琳说,这是银泉茶业今年新引进的设备,也是余杭区首台远红外茶叶提香设备。

这神奇的“黑科技”能对茶叶生产起什么作用呢?这台设备可通过调节红外线发送系统功率,从而实现烘焙时温度的控制。箱体内部的振动装置对托盘上的茶叶进行翻转,使茶叶受热均匀,保证了茶叶在烘焙过程不会被烧焦。

“和传统提香方式不同,使用远红外设备,不仅能降低茶叶的苦涩味,改善其口感,还能有效锁住有效成分,提升茶叶价值。”副总经理严蒿峰捧起一把刚提香好的茶叶说,茶叶提香主要用的是产量较高且苦涩感较重的夏秋茶,提香过后茶叶风味会更好,多用于奶茶店调饮,以及工业饮料的制作。目前,银泉茶业正积极与各大品牌奶茶店对接,进一步拓宽茶叶市场和发展空间。


正在远红外茶叶提香设备上烘焙运转的茶叶

“黑科技”的运用不仅提高了茶叶加工的质量,增加了茶叶的附加值,也提升了春茶植保的效率和茶树鲜叶的品质,降低了成本。

在余杭九宇茶园里,一台满载有机肥的植保无人机正在上空来回盘旋,忙着为茶园里的茶树追施春茶有机肥,短短几分钟就完成了近10多亩茶田的施肥工作。

“有了这台无人机,节约人力节省成本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效率,施肥也更均匀!”茶园工程师王超介绍,一台无人机一天可施肥100亩茶园,亩均费用相比人工节省约28元,按2000亩茶田计算一年节省约15万元人工费用。

智能农机和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正在为余杭农业发展打开新局面。近年来,余杭区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持续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步伐,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劳动力短缺、规模经营不足、科技推广缓慢等问题,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村经营收入。据了解,仅去年一年就购置补贴农机具708台,受益农户416户。

现代农业的出路就在于机械化,只有机械化提高、普及了,农民的增收就有希望。“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把农业生产知识、最新惠农政策等送到农户家中,面对面宣传补贴政策。同时,做好农业机械生产厂家与农户的对接,树立典型在全区推广,把适应余杭的农业机械进行全面普及推广应用。”余杭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杭州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310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