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手工制作茶叶

找到约4,486条结果 (用时 0.022 秒)

2021“徽州百工”全市太平猴魁手工制作技艺大赛在三口镇举行

为更好地促进太平猴魁茶手工制作技艺的交流与传承,提升太平猴魁茶整体制作水平,5月5日,2021“徽州百工”全市太平猴魁手工制作技艺大赛暨黄山区第七届大赛在黄山市黄山区三口镇隆重举行,大赛由黄山市总工会、黄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黄山区人民政府主办,本次比赛有全区12支队伍报名参赛。

大赛当天上午,大家早早地来到比赛场地,选手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择操作台,随着一声比赛哨声响起,参赛选手接过赛制组统一准备的1000克鲜叶按一芽二叶的标准进行拣尖。先是萎凋和杀青,去除茶叶上多余的水分和苦涩味儿,这是制作手工太平猴魁茶的关键环节之一,选手们只能通过多年制茶经验和手感,制作出不同口感的太平猴魁茶。只见选手们的双手在炒锅上不停地来回翻炒,时而会有噼噼啪啪的声响,此时空气中飘散着魂牵梦绕的茶香,现场的观众顿时赞不绝口,“真香!好茶”“这也太香了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组选手按着各自的速度紧张地忙碌着,理条、整形、头烘、二烘层层工序最终成型。选手们在规定的120分钟之内,已制作出高品质的太平猴魁呈现给大家。

制茶结束后,每组选手现场提交100克成品茶样,由评委们现场把盘、开汤、闻香气、看汤色、尝滋味、评叶底六道评茶程序,对每个茶样的外形内质进行综合评判,对获得团体总分前六名选手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

自太平猴魁手工制作大赛以来,三口镇依据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茶文化底蕴,已成功举办六届太平猴魁手工制作大赛。通过举办大赛吸引越来越多的茶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赛和观光,大家相互学习、交流,也产生了诸多太平猴魁手工制茶的优秀人才,进而推动太平猴魁手工制茶工艺。

近几年,黄山区通过大力发展绿色茶园,打造生态种植茶叶技术的同时,还不断加大保护、推广和传承猴魁制茶工艺,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茶产业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黄山名茶网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全手工制作的岩茶到底哪里好?这款吴三地见龙肉桂告诉你!

市面上大多被机器制茶所取代,全手工制茶因工艺复杂,且技术要求高,不仅在武夷山当地很少见,也基本上没有人再去做,只有在一些小圈子里才有这样的茶品呈现。

今天为茶友们带来的这款少而精的见龙全手工岩茶肉桂,就是这样的难得之选。

全手工肉桂,精工细作

岩茶全手工制作工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在效率上可能远远跟不上时代的需求,论茶叶品质,手工制作过程中对摇青,焙火的精准掌控,自然是机器所不及的。


这都需凭借师傅高超的制茶工艺,制茶的师傅名叫见龙,初次听到,觉有神龙见手不见尾的妙义。



居住于武夷山风景区吴三地,世代做茶,耳濡目染,也将成就好茶的诀窍一一了熟于心。

 


做茶时加入自己独特的做茶感悟,采取日光萎凋,以增加茶的花果气息和茶汤的清晰度。文火慢炖,使炭火味少一点,同时焙干焙透。

 

吴三地产区,高山底蕴


在武夷山,一款岩茶用全手工工艺制作,效率仅为机器制作的十分之一。




十多个老师傅,一天所产出的茶叶也不足二十斤,产量低,故要选好料,才不辜负这一片辛苦。

 


选自武夷山风景区吴三地产区,是众多茶友心目中公认的岩茶好山场。


终年雨雾缭绕,常年平均湿度86%,自然环境优越,高山特征明显,在多以老丛水仙见长的产区,肉桂则显得更加少见和难得。


 

茶园整体海拔在600以上,相对于武夷山常见的坑涧区,高海拔的地理优势也使得这款茶的香气更好,甜度更高。

 

花果香韵,协调性好

 


这是一款综合协调性好,花果香突出的肉桂。



汤色澄黄透亮,香气拂来,富有层次和变化,花果香、奶香、桂花香浓郁而凝结一团,充分深入嗅觉感官。



入口滑润绵糯,从口腔顺滑入喉,滋味醇厚,整体协调度好,各种味道都细细充盈地嵌于汤水中,内涵物质丰富。



甜度较高,饮后舌面也留香持久,带有些许草木清凉感,回甘生津明显。


若让人对全手工岩茶做一个直观的比较,这款肉桂就再合适不过。整体稳重细腻,流畅生韵,加上高山底蕴,饮后总觉意犹未尽。

为什么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宣传武夷岩茶大红袍、弘扬武夷茶文化产生了进一步的作用,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但是,至今还有些人不但对此“非遗”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清,甚至有的人把武夷岩茶和当今的岩茶大红袍机器制作工艺也说成是“非遗”,搞乱了定义。

武夷山拥有的这项“非遗”项目,含金量是很高的。国家有关专家审定批准列入的第一批“非遗名录”共518项,武夷岩茶“非遗”列在413号的传统手工技艺之第63项。


这在品种繁多复杂、制茶工艺五花八门的泱泱茶叶大国中独占鳌头,一技独秀地跻身于第一批“非遗名录”首榜之上,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有关领导和专家审阅了详细的文本、真实的照片、有动感的录像,深感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工艺复杂,技艺高超,其内容和价值非同一般,一致通过将之转报国家最高的“非遗”审定机构,深具慧眼的国家遗产专家毫无疑义通过这个项目。

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技艺高超,是制茶技艺里程碑的巅峰。它是武夷山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用这种技艺制出的半发酵茶的岩茶,香清、味醇、性中和,当是茶中佳品。因此,武夷岩茶长期以来就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这种工艺起源于清代初年,当时在武夷山修志的文化人王草堂的《茶说》一文作了记叙。这种“摊、摇,先炒后焙”等工艺大受时人赞赏,曾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的梁章钜发出了“武夷焙法实甲天下”的感叹。它传承300多年,得到茶界高度重视。当代着名茶叶专家陈椽说:“武夷岩茶的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世界最先进技术”。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程序是:采摘——倒青——做青(反复几次)——炒青——揉捻——复炒——复揉——走水焙——扬簸——拣剔——复焙——归堆——筛分——拼配等。关键工序在做青、焙火。

其工序之繁复、技艺之高超,劳动强度之大,费时之长,制约因素之多,是其他制茶工艺少有的。

据说明代中后期出现的炒青绿茶,是制茶工艺的大飞跃。后传入武夷山,采用这种工艺制出的绿茶香高形美。武夷山先民便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做青、焙火,从而不断总结出岩茶的制法工艺。


此种工艺起于自然,完善于总结提高。它源于民间,所以它的工序叫法不但口语化,而且形象。如倒青、走水、炒青、簸茶、拣茶、焙茶、筛分、归堆等。使用的工具大都是竹、木制成的,达30多种。使用热能也是木炭和柴薪,都是天然之物。

所以说这工艺和工具是武夷山先民原创的,是实践的总结,它有很高的价值。


所有原创文章,言论仅代表本人。
本刊转载文章及图片非盈利用途,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408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