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手工制茶好处

找到约133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机器制茶又好又快,为何还要坚持手工制茶?

如果用普洱茶为实例,机器制茶和手工制茶的比较,主要在三个环节:杀青、揉捻、蒸压,其中前两个环节是初制过程,后一个是精制过程。


杀青

杀青是普洱茶初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道工序,这个过程如果控制不好,即使有好的原料,普洱茶成品品质也将大打折扣,一切努力皆白费!


现在普洱茶的主要杀青方式分为手工锅炒杀青和滚筒式机器杀青。这年头,不说你的茶是手工铁锅杀青,都不好意思出门的。只要沾上手工这两个词,基本上意味着茶的身价就上升了一个档次。

滚筒机杀青,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选择手杀还是机杀,各有优势。机器杀青的优势在于:效率高,人工成本低,茶品质量稳定,便于批量生产。劣势是:加工产地受限制,杀青较为保守,温度和时间的配合,由于机器本身的限制不易平衡。虽不至于将茶炒坏,却很难将茶品质量提高到最佳;手工杀青的好处在于:设备投资小,不限场地,能根据鲜叶的老嫩度来调整锅温和手法,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将鲜叶炒熟又不炒糊”的最佳状态,故要做出极致好茶,还得首选手工杀青。这也是人们普遍坚持手工制茶的最大原因!


但手工杀青的弱点也很明显:人工成本较高,费时费力,茶品质量的好坏多数取决于杀青师傅的技术与经验甚至体力和专注度。由于杀青师傅的技术不过关,操作不专注,部分手工杀青的茶品质量带有明显缺陷,成品往往还不如机器杀青。

传统的锅炒手工杀青,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云南茶区的茶农和厂家,采摘到优质、昂贵的原料鲜叶,多选用手工杀青方式完成。


揉捻

普洱茶的揉捻工序,分小型机器揉捻和手工揉捻两种。手工揉捻的优势在于:能根据茶叶的品性特征灵活掌握揉捻的力度及时间。其劣势,耗时耗力,揉捻工个人的技术经验和临时发挥状态也有影响。机器揉捻优势是省时省力,均匀度较好。其劣势,灵活性较差,偶有紧卷的小团。


现在云南茶区茶农家中,好多都购置了小型揉捻机,但大多数情况还是选择手工揉捻,这样揉出的茶叶,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手工揉捻,图片来源网络

机器揉捻


蒸压

普洱茶的精制过程中,蒸压也分机器和手工。


蒸压分两步:一步是蒸揉;二步是压制,无论机器还是手工,蒸揉过程都是以手工完成,区别在于压制的过程是使用机器还是用石磨人工压制。


一般用的压茶机,液压性能稳定,压出的饼型周正圆整,压力可调,以前人们以为机器压的都过紧,不利于后期转化,实际上现在的压茶机功能基本上能保证饼型的松紧。

手工压饼前,先用压茶机定型


手工压,主要是用人工将蒸好的茶置于石磨模具中,再人力(站在石磨上施力)压制,这样的茶饼,松紧程度比较容易调控,但饼型没有机器压的圆整,特别是饼后面的凹槽也不是很正,所以有厂家在手工压好之后,在用机器定一下型。另外手工压因人而异,若压茶工体重较轻的话,站在石磨上压茶的时间就会久些,这样压茶的效率很低。

站在石磨上给茶饼施力的工人


综上所述,手工制茶优于机器制茶的最核心所在是在杀青和揉捻阶段,特别是杀青,所以一般所说的手工制茶,也许是指手工炒茶,至于揉茶和压茶,可以用机器代劳啦。小编以为,坚持手工制茶但没有必要是全手工,手工和机器的完美结合才是合乎时宜的选择。

喝茶的玄学和真知

所有的事情都非空穴来风

只是风吹着吹着

带着一路上遇到的各种气息

遇见了花则芬芳四溢

遇见了粪则臭气熏天

最近写的文章点破各种歪风。也怕会给人造成一种误解,就是市场上各种言论和观点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其实正如引言的话,所有的事情确实并非空穴来风,我反对的是过度放大一些概念,有很多伪大师为了凸显自己的能力,片面的放大这些概念而从不谈限定条件,才会让很多概念被过度解读。

今天就谈谈茶界玄学——不玄的一面

1

山场

被过度解读的判断山场能力

有些人为了体现自己的能力,巴不得把自己形容的可以隔空断山场,听声辨产区。这种过度表演化的判断能力是虚假的,判断山场是一个需要多条件限制下的判断能力,并非大师表演的看一眼就知道了。

其实辨别山场的能力本质上并非是你有多么超出常人的能力,而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就好比你奶奶打麻将多了,能够顺手摸摸就知道是什么牌,其实是一样的,没必要为自己脸上贴金子。

可以辨别山场的真实一面

山场很大程度决定了一款茶的价格和受到追捧程度,有着极大的市场效益,所以山场特点也是被关注最多的。那么市场上就存在很大一个争议,到底山场能不能喝的出来?

我的答案是,少部分人在一定限定条件的前提下,是可以无限制接近正确答案的。

先说限定条件

这个限定条件有一个前提,就是认可特定山场是有一定特征表现的,可能是叶片形态,也可能是香气浓淡类型不同,也可能是制作成干茶带有一定的特点,不一而同。根据我的经验来看,确实是有的。

那么实际的限定条件就是需要保持山场特点,不能因为工艺等问题造成特点不显露。有人说你这不是废话吗?

但你仔细想想,如果没有特征猜测还有意义吗?这个特征也是需要长期大量训练,接触才能掌握的,并非简单的喝,还得结合眼睛看很多细节特点,包括一个地区的工艺偏向,品种特点,原料的特点等等,那你才有可能结合喝去猜测,如果一个山场的茶叶做的没有特点,烘干的时候全烘成烟焦味,茶叶也都碎了,你觉得那是对山场的判断还是蒙答案?

那么为什么叫无限制接近呢?

因为有很多因素会干扰,存放的年限,特征的弱化,工艺走向的影响等等,都可能会带来很多复杂的干扰,再加上有可能非同一山场出现品质特点接近的情况,那么都有可能会干扰你的判断。

所以,如果你的样品能保证正确的前提下,经过长期,多样本的训练,并且仔细感受香气,滋味,叶型,叶片厚薄,汤色特点,成品颜色,工艺习惯等等带来的影响,是有完全可能大概率猜对的。

2

茶气

被过度解读的茶气

各位或许都经历过或者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台上大师说你看,这款茶茶气很足,喝完身体立马就能其反应了,一股气走遍全身,脚底如涌泉。

这时候喝茶的可能同感的赞同,没感受的一脸懵逼。更过分的是有些大师把这种体验上升到一种打通任督二脉一样的一种元气,我觉得这样的形容就是表演大于实际体验了。

好比你路过一个龙卷风,你摆一套姿势,这风是你刮的吗?

可感知茶气的正确理解

茶气也是最被人诟病的一个概念,很多人会形容喝茶描述着打嗝,体热,出汗等等角度,去说茶有气。

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气”这个词用的是否得当,仅仅针对一些人喝茶下去茶气的反应来说是不是存在的呢?

存在,但个体差异也同样存在,不是每个人都有感受。

茶气简单理解其实主要源于茶叶两种物质作用。第一种是糖类,茶叶中含有很多的糖类物质,这些是提供生命能量的基础物质,所以当大量的单糖类物质摄入时候,会有一定的发热感。再加上茶叶中的生物碱对神经中枢兴奋中枢的作用,会让产生心跳加快,神经兴奋的作用,还可能在微观层面短时间升高血压,所以这种“气”在身体有的感觉可能就产生了。

从简单的关系来看,容易产生茶气的体验往往也是因为这些物质含量丰富,跟茶叶品质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这也不能作为茶叶品质判断的直接依据。

3

喉韵

喉韵的过度解读

其实喉韵我到觉得对普通人被过度解读的成分不大,更多的是没有办法分清楚愉悦的喉部体验和品质弊病带来的喉部体验。

因为感受到喉韵是需要经过一定训练的,喉咙也是有味觉受体的,如果喝茶经常关注自己身体感受的人,是可以清晰描述出喉韵的体验的。

喉韵的正确理解

喉韵的产生,主要是三类物质的感受,第一种是氨基酸,第二种是糖苷类物质,第三种是可溶性多糖。氨基酸是有鲜的感受的,所以当茶叶喝下去后,喉咙能感受到鲜甜的感觉,就会特别放松舒适。而糖苷类物质本质是一种含糖衍生物,你简单理解就是类似糖苷等多种物质,喝下去后会发生糖苷键断裂吸收热量,造成一种清凉感的喉韵。

还有可溶性多糖虽然没有滋味,但是能够增加茶汤的厚度体验,茶汤喝下去会有一种滑过喉咙的体验,相对于可溶性多糖少的,多酚类对口腔刺激性就会大一点,会让人觉得茶汤更偏粗涩。

所以,经过一定训练的人是完全很快抓住喉韵的体验的,这个除了普洱以外,岩茶,单从,绿茶中等都很常见,并不是很稀有的体验。

其实这个也是能从侧面反映物质含量高,协调性好的一种愉悦体验。

4

猜海拔,猜树龄

过度解读的典范

猜海拔树龄的正确理解

那么海拔和树龄是否有特点呢?

有,但同样需要给限定条件。

我举个例子对比大家可能就很容易判断。

海拔,比如绿茶,是较为容易判断的,比如我们黄山地区的叶子,海拔高的芽就会比较肥壮,高山茶一般是鲜叶偏黄。

那么同样是绿茶,如果给我们几款茶,那么我们通过喝看内质是否丰厚,看鲜叶芽头是否肥壮偏黄,滋味也会更醇,那么是比较容易判断哪个海拔更高的。如果很熟悉各个小产区,在罗列出小山场的前提下,也是有很大概率一一对应上的,但是在这里要去猜每个对应的是几百米的海拔就过于放大这种能力了,毕竟真正的商品茶的原料也并非完全来自于同一高度,501米和500米你觉得出了机器产地实际测量,有哪个人可能分辨?

如果是红茶,破坏了叶底鲜活特点,那么这个判断难度就会加大,但是同样看鲜叶厚薄,滋味,香气,同样有一定概率的。

树龄,也是可以的,其实很多茶树龄大往往都会带有一定的木质味,同样限定条件就是不能重修剪,如果很多树有着每年重修剪,或者台刈的情况下,这些老树龄的特点将会不复存在,而且这里面不去看茶树生长状态,有时候十年左右没有修剪的就可能会出现这种木质味。

那么我们再变态一点,能否做到像视频一样判断这个海拔到底是300还是400?500还是600?树龄是50还是100?

给与足够多的限定条件一样是有可能,但你放心这个人一定不会在你身边出现,因为这需要植物学经验,也需要多一个地区足够熟悉,甚至是需要看到鲜叶、看到茶树的前提下,我相信有人能做到无限接近猜测,但你放心,这种人绝不会出现在卖茶给你的那位大师,因为这是另外一个专业体系,跟市场上的茶,没有关系。

5

看茶辩品质

过度解读的看茶辨品质

我曾经看过别人讲茶说自己可以听听干茶的声音就知道品质怎么样,其实在很大程度来说,这个夸张了。

正确解读

其实声音能够反映出茶叶的一定特性,但单一条件是不可能判断茶叶品质的,所以看茶辨别品质的本质,也仅仅是通过外形可以做一个判断参考而已,并非充要条件。

一个猜测概率问题

为什么呢?其实还是源于人们大量实际生产总结出来的经验,往往品质好的茶叶会出现一定的外型共性。而这个外型共性,经过人们的总结,就成为了审评体系中的外形判断,比如看身骨轻重,嫩度,是否匀净,因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能看出来你选料好不好,制作工艺是否精良。

其实我常说好的茶,颜值也越高,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如果有一些品质弊病,是比较难通过外形判断的,比如制作过程中受到烟气的熏染等,外形无法直接体现。

所以更准确的说是一些高品质的茶,往往会带有共同的外形特点的,是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

6

手工茶

过度解读

现在很多人卖茶为了卖个好价钱,总会喜欢把自己的茶讲成手工茶,甚至我看过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机制铁观音,机制龙井,也都被形容成手工茶。手工茶在当今茶届已经成为了一个营销属性词。

手工茶的正确理解

手工和机器永远不是对立面,机器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无限的去接近人类能够做的事情,并且更有产量和效率。

手工茶叶现在是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呢?当然不是,只不过以目前人们生产经验和实际情况来看,能够遇到纯手工的好茶概率极低。

主要有几点

1,好的手工茶只是极少数,需要有足够的经验和足够的专注度

其实真正做一泡好茶是需要看茶做茶的,这方面的经验是需要认为控制的,目前机器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好的师傅用机器一样可以控制的好)。无论是机器还是手工,人们在做茶的时候,是需要极高的专注度的,而机器代替了手工,也导致了机械制茶的专注精神比不上手工制茶,对品质把控是有一定影响的。

2,顶级的手工茶,因为控制更精确以及流程更合理,比机器制作的好

先谈手工控制快速能力的好处,简单举个例子,绿茶杀青,如果是机器杀青,你发现不对的时候很可能一批茶叶在滚筒中已经出问题了,再去调整温度,机器是需要一个变化的过程的。而手工就不一样,随时可以掌握。

再谈流程,比如烘干这一环节,很多人认为炭火烘干好,实际上碳火烘干好处并非是因为火源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炭火烘干的烘笼,这种开放式的烘笼,能够很好的散逸水汽,而现代设备大多是封闭的(只有小的排湿窗口)。所以手工的流程因为设备的合理性,也会导致制作出来的品质更好。

再说说萎凋,这个环节如果传统工艺采用的自然萎凋,因为时间更加缓慢,茶叶内部物质转换更加充分,最终芳香物质,可溶性物质也会高于萎凋槽加温。但是自然萎凋是看天气的,如果没有合适的天气,一定做出来的茶叶品质远远差于机制茶。而且自然萎凋时间远远高于机制,无法量化,生产效率过低。

3,机器不是说永远无法替代手工,而是取决于成本。

这一点很好理解,机器要想完全模仿手工需要很大的研发成本,甚至也同样需要牺牲掉生产效率,那么这样机器的优势便不复存在。以及设备规模化生产和手工小批量生产对效率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

7

玄而不玄

其实最后写的这些,也是我一直以来讲的一个基础延申,就是关于茶叶的市场概念和专业解读。

专业解读是要讲究逻辑链条的,所以只有证据充分的条件下,很多概念才会在专业学术上建立。

而市场解读是偏经验类的,对专业概念来说绝对是很好的补充,专业逻辑上做的只是证有不证无,所以并非所有市场解读都经不起推敲。

当然,也不要拿着这些观点再去过度解读了,这样只会让市场越来越乱。

【刀哥访谈】杨行吉:不是只有勐海才能发酵出好熟茶


时间2021年1月15日上午

地点昆明云普茶厂

访者新茶媒、企业外脑、晓德书号

访谈对象杨行吉


 


杨行吉简介




杨行吉,祖籍安徽,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3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云南临沧茶区,任茶叶技术员,调查茶叶生产情况,帮助茶区规划茶园发展,用自己所学的茶叶知识理论,教茶农科学种茶、制茶、提高茶叶品质,实现增产增收。六十年代大多数茶区农民只会简单地做晒青毛茶,红茶很少做,炒青、烘青更不会做,为此,他每到一处都教茶农做红茶、炒青茶和烘青茶,在全区逐步地推开了红、绿茶制作。

1980年杨行吉被任命为临沧地区茶科所所长,在一座荒山坡地上,带领了几位同志创办了临沧地区茶叶科学研究所。建盖茶叶初、精制车间400平方米,茶叶生化室一间,150平方米,四层职工宿舍一幢。还租用附近生产队荒地100亩,作为茶叶栽培试验基地,边建所、边生产、边科研,仅用了两年时间,很快在租用的土地上,栽种了茶叶良种,三年后初见成效,亩产达百斤。同时还在茶科所附近生产队几十年的老茶园里,进行老茶园改造试验、台刈修剪试验,仅用两三年,使几十年的老茶树变成了青青茶园,亩产达百斤以上。之后,他以点带面,把试验成果在全区推广使用,对改变临沧茶园面貌,增加产量,增加茶农收入,起了重要作用。 

1981年,杨行吉开始新的试验课题,大胆革新红碎茶,取消单独萎凋工序,进行“红碎茶初制新工艺及新机具”试验项目。经过三年多批次不断试验,1983年经全国有关茶叶专家、学者等20余人现场鉴定,得到了高度认可,在同行内属全国首创。新工艺彻底改变了原经萎凋老工艺的茶叶品质,新工艺制出来的红碎茶品质,突出浓、强、鲜,经生化测试结果,茶黄素、茶红素、水浸出物、氨基酸等均比老工艺制出的红碎茶多,同时还可以节省时间,降低成本。老工艺必须经过8—10小时萎凋,才能揉切、发酵,而新工艺现采下的鲜叶及时就可以制造,既省时又省工。 

1983年“红碎茶初制工艺及新机具”试验成果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他被评为高级农艺师;1989年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4年,杨行吉调临沧地区外贸局任副局长,主管全区茶叶产、供、销工作。在任期间,多数时间仍到全区各个初、精制茶厂指导工作。为了加快全区经济发展,搞活经济,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除完成省茶叶公司调拨任务外,他还组织全区各茶厂和其他茶厂的部分工夫红茶、红碎茶直调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使各个茶厂增产增收,多创外汇,加速了全区的经济发展。 

1985年他调临沧地区茶叶局任副局长,在地委、行署直接领导支持下,在一块空地上盖起了办公室、宿舍、试验车间,同时还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20亩茶地上进行茶树快速高产试验。三年成园投产,亩产达200公斤,成为全区的样板茶园。他还在茶叶局下成立了临沧地区茶叶公司,成为产、供、销一条龙实体单位,专门为全区各个茶厂服务。同时还帮助公司茶叶技术人员和工人,在试验车间里,进行各类茶叶试验,其中普洱茶继茶科所为重点试验,经过多批生产试验,初步获得成功,并在全区推广生产普洱茶。 

1989年他调到云南省农业厅下属单位省农工商实业公司任经理。1990年省农业厅准备自己办茶厂,他被抽调筹办,在农业厅生产基地大普吉,建立简易厂房400平方米,购置了茶叶机械设备,在一年内筹备基本就绪。1991年茶厂正式成立,他被任命为厂长,主要研究加工普洱茶系列产品,直至1998年退休。 



2000年他与云南农业大学周红杰教授合作,进一步深化普洱茶研究,从事生物化学变化与普洱茶的品质的关系研究,该厂成为云南农大的普洱茶研究教学基地,茶厂提供生产工艺研究,农大对普洱茶工艺中微生物参与进行分析试验研究,经过多批次反复试验研究,普洱茶加工工艺得到了很大提升,为生产高品质普洱茶奠定了基础。



2021年1月15日上午,新茶媒丶企业外脑联合晓德书号一行,到昆明几十公里郊外的昆明云普茶厂采访老茶人杨行吉。
杨老师师承茶界黄埔军校——安徽农学院,陈椽前辈嫡系,60年代建临沧茶科所,70年代自发研究发酵熟茶,80年代筹建花园茶厂,德高望重,成绩斐然。

采访中任你茶界敏感疑问尖锐话题,杨老师毫无忌讳,有问必答,他说:"所谓专家,除了理论学问做得好,最重要的是能用专长帮助企业发展。"
向心怀坦荡正直无私的老茶人致敬!

83岁高龄的杨行吉老师

以下是访谈内容:



新茶媒刀哥采访杨行吉

【问】:我们了解到杨老师是六十年代到的云南临沧,请问那个时候临沧当地做的是什么茶?【杨】:晒青茶,也有少量的红茶。但制茶工艺极其不规范,一家一户做的茶,工艺基础整体较差。 

【问】:那时,当地喝的是什么茶呢?

【杨】:也是晒青茶。但是我对现在一昧强调的老式做法(传统工艺)有些看法,当年外面的人很不接受云南茶,当然有云南茶浓强度过高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云南粗放式的制茶工艺。那个时期的云南茶区普遍现象是:条件艰苦、设备简陋、工艺简单,经常见到农户背着娃娃上山采茶,回来后搭一个三脚架煮完饭就开始用这口锅杀青了,杀青完后开始揉茶,不是用手揉,直接用脚搓啊!搓完后放到簸箕里,有太阳的时候就拿出去晒了!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能做出好茶呢! 

【问】:那其它茶区比如版纳、思茅的情形又怎么样?

【杨】:都差不多啦,普遍都比较落后。 

【问】:六十年代在云南有没有普洱茶的概念?

【杨】:有了,当时勐海茶厂也想做,因为香港澳门那边有需求。当时做绿茶的多,雨水天的夏茶,毛茶积压在简陋的临时仓库里拉不回来,经常被雨淋,到了秋季拉回来颜色都变了,检验一下也是可以卖到港澳一带的。但这种茶只能算是自然发酵,也不叫普洱茶,压成饼的话叫青饼,泡出来的汤色也显红。当时勐海茶厂的厂长是唐庆阳,老家和我挨得很近,口音也相似。我试了一下这种茶,发现霉味很重,我说这茶怎么能喝呢?唐厂长答:小伙子,要学一下!我们要把这种人工发酵的普洱茶研究出来,意义很大呢!但当时我很不感兴趣,就一直没在意。

 

新茶媒刀哥采访杨行吉

【问】:当年的茶区大树茶多不多?

【杨】:很多啊!不过那个时期砍树现象就很严重了,就像勐库的小户赛,有上寨、中寨和下寨,茶树的气候、土壤和品种都一样,为什么现在中寨的茶价最高?中寨的拉祜族跟我说:以前他们寨子的汉族人想增加产量,把树砍了发的就多,我们不想赚那么多钱,就没砍,结果现在我们的茶比他们的值钱了! 

【问】:说到大茶树,想请教下杨老师,树龄大的茶树和树龄小的茶树,哪一种茶的口感会好一些?

【杨】:我认为,在同一块地方,树龄大的茶树口感上要比树龄小的好。还要注意,茶树周围有没有水果树,比如2002年有茶农给我推荐一棵很大的茶树,我买了他的鲜叶,但是做出来的茶并不好吃,后来才发现这棵大茶树周围有很多核桃树,核桃树对茶树影响很大,这种环境下的古树茶,甚至不如台地茶好喝!此外,还要看茶树的朝向,像冰岛,周围也有很多大茶树,为什么就老寨的最好?除了朝向,还有茶树不密集,土壤能提供充足的营养。

企业外脑方一知采访杨行吉


【问】:当时临沧有没有做紧压茶的?

【杨】:当地就是做成散的自己吃,如果茶厂要调货,比如下关茶厂要货,就必须用马帮驮,散的体积太大,就洒一些水压在箩筐里驮运。那个时候马走的慢,天气又热,驮到茶厂要十多天,茶汤的颜色都开始变红了。当时下关茶厂的原料用量,临沧茶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如果要1万担,临沧这边起码要供应六千担。下关主要是做边销茶,所以临沧供应的料也是以老叶子为主。下关做的紧压茶,苦涩味下降了很多,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后来临沧这边觉得原料成本太高,和下关茶厂讨价还价,谈不拢,就决定自己生产。茶做出来后送到迪庆,结果人家不接受,原因是——苦涩味重!我们这才知道,下关做的紧压茶,是经过发酵的,此外还掺了一部分的烘青料。 

【问】:请杨老师介绍一下1980年筹建临沧茶科所的情况?

【杨】:当时是为了研究红碎茶,一开始是省茶叶公司提议,在风庆茶厂搞,几次试验下来没有成功。临沧地委决定自己搞,我们就建了临沧茶科所自己研究。茶科所有了成果之后,省茶叶公司和外贸局又出面了,说是得打省里的牌子,这才投了科研经费。 

【问】:89年筹建的茶厂是哪一个茶厂,是省茶叶公司的吗?

【杨】:那个是花园茶厂,是农业厅下属的一个茶厂,我之前在临沧茶叶局,因为我和外贸部的出口公司比较熟,方便办理出口许可证,所以89年调我到农业厅在昆明大普吉筹建花园茶厂,主要是生产普洱茶,也就是现在的熟茶。 

【问】:熟茶工艺中,原料的老和嫩对发酵出来的熟茶有什么影响?

【杨】:原料嫩的话,发酵出来的茶滋味比较单一,老的料一般都是成熟的叶子,发酵的熟茶滋味丰富一些。一般较嫩的料如单芽做的熟茶比较好看,但用量少。比如这个土司砖,用的原料就比较粗老,很受广东一带茶友的欢迎。


【问】:在昆明发酵熟茶用的时间有多少天?

【杨】:在哪里发酵时间都差不多,主要还是看原料的状况,一般在昆明发我们用70多天,有的原料也会到80多天。 

【问】:用古树茶为原料发的熟茶和用一般料做的熟茶口感区别大不大?

【杨】:区别还是很大的,一般懂茶的都能喝得出来的,主要是成本高,价格也贵些。 

【问】:云南有很多茶区,临沧就有勐库、永德、凤庆等,哪一个片区的原料制作熟茶品质上有优势?

【杨】:我们考察原料,主要是看它的浓淡,不管哪个茶区,如果发酵出来的熟茶浓强度高,我们就认可它。 

【问】:杨老师对普洱茶的前景怎么看?

【杨】:今年茶行业市场很不好,但我们的熟茶还是供不应求的。熟茶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养胃,这个保健功能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非常看好熟茶的前景! 


企业外脑方一知采访杨行吉


【问】:杨老师研发熟茶有多少年了?

【杨】:我在60年代也就开始研究,但都是私下里小规模的尝试,真正大规模做熟茶,还是从花园茶厂开始的。

【问】:杨老师对熟茶的“堆味”怎么看待?

【杨】:我没做过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所以堆味怎么产生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怎样避免堆味,在发酵过程中从技术上就可以解决,我们可以做到刚出厂的熟茶就没有堆味!熟茶发酵的规律,至今没有人成功做过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 

【问】:杨老师对现在的“小堆发酵”、“木框发酵”怎样看?

【杨】:这是做样子,做宣传样子!我试过了,效果不好!

【问】:熟茶的樟香味是原料的因素,还是工艺的因素?

【杨】:是仓储的因素,主要是湿度!

【问】:普洱茶在云南哪几个地方存放适合一些?

【杨】:临沧、勐海、思茅都挺好,此外蒙自也不错的。 

【问】:杨老师如何理解勐海味?

【杨】:勐海味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与原料无关,主要还是人和工艺的问题。不是只有在勐海才能发酵出好的熟茶!

 



【问】:杨老师做熟茶这么多年,能不能透露一下熟茶工艺最大的技术改进在哪方面?

【杨】:就是原料、温度、湿度、空气、水这些因素的合理调配!

【问】:当下普洱茶的制作比较混乱,特别是茶区的毛茶制作,有很多专家说法都不一致,有没有必要统一管理?

【杨】:现在我们很多地方的技术干部都是靠嘴皮子,只会讲空话,那些所谓的专家,连一款像样的茶都出不来!我认为作为专家,应该凭借自己的专业专长,帮助企业、茶农做出让大家都满意的产品,这才是专家!生茶和熟茶还是应该分开,统一叫普洱茶不合理,各有各的属性,大米和米饭毕竟不是同一种食品。 

【问】:晒青毛茶的手工杀青和机器杀青,杨老师怎么看?

【杨】:别人怎么看我不知道,但手工杀青的茶我是不会要的!


企业外脑、新茶媒团队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晓德书号团队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全体采访人员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文:刀哥

图:王磊

资料提供:昆明云普茶厂、企业外脑、新茶媒团队、晓德书号团队



找到约128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