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

2024年底至2025年4月,由4个相关单位组成的课题组以“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CARD模型)为理论工具,延续2010年至今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专项课题,开展了多方调研,并结合数字化信息技术,对2022—2024年3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得出2025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的评估结论。

数据分析

参与本次评估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总数为143个,经课题组审核获得有效评估的品牌共计135个,较上一年度增加4个。

获得本次有效评估的135个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其品牌注册、地理标志登记的地域范围覆盖全国四大茶区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浙江、福建、安徽、湖北、四川和湖南等6省的品牌数量均不少于10个,其中浙江共计24个品牌获评。

按照茶类进行比较分析,获评的135个品牌中,绿茶或以绿茶为主的品牌有92个(占本次获评品牌数量的68.15%),红茶19个、黑茶8个、乌龙茶6个、白茶4个、黄茶3个,花茶、苦丁茶、桑叶茶等其他茶类品牌共有3个。

根据CARD模型,品牌价值=品牌收益×品牌忠诚度因子×品牌强度乘数。

下文将依据CARD模型中的各项指标,对获得本次有效评估的135个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进行针对性的数据分析。

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

2025年获评品牌省份与品类数量分布

品牌价值:总体依然向上,头部品牌的价值增速不快

品牌价值是品牌建设成效的综合体现。根据评估数据,本次获评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为30.22亿元,相较于2024年的平均值增长了2.39亿元,增长率达8.59%。西湖龙井位居获评品牌第一,品牌价值为86.39亿元,较2024年增长2.04亿元,增长率为2.42%。

2025年获评品牌中,西湖龙井、普洱茶和信阳毛尖分别以86.39亿、86.11亿和81.78亿元位列前3。前10位品牌分别来自浙江(3个)、福建(2个)和云南、河南、湖南、江苏、四川(各1个)。从品牌价值增量来看,这10个品牌中,洞庭山碧螺春品牌价值增长幅度最大,较2024年增加了4.71亿元,增长率达8.28%。此外,品牌价值增量超过4亿元的还有福鼎白茶、武夷山大红袍和蒙顶山茶,分别增长了4.34亿、4.49亿和4.38亿元,涨幅分别为6.14%、8.06%和8.01%。

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

2025年获评品牌的品牌价值前10位

2025年获评品牌中,品牌价值增量位列前3的是石门银峰、梧州六堡茶和恩施玉露,增量分别为7.13亿、6.42亿和5.58亿元。安化黑茶、黄山毛峰和峨眉山茶的品牌价值增量也均在5亿元以上。

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

2025年获评品牌的品牌价值增量前10位

湘西黄金茶、南川大树茶和利川红3个品牌的品牌价值增长率位列前3,分别达到了60.21%、41.28%和36.81%。数据说明,这3个品牌正处于品牌价值上升期,发展速度喜人。其中,石门银峰的品牌价值增量和增长率均位列前10,建设成效显著。

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

2025年获评品牌的品牌价值增长率前10位

从近3年获得有效评估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价值区间分布可见,2025年获评品牌中,品牌价值高于50亿元(含)的品牌数量达到了26个,较2024年增加了85.7%,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总数的19.26%。其中,品牌价值超过80亿元的品牌仍为3个,分别是西湖龙井(86.39亿元)、普洱茶(86.11亿元)和信阳毛尖(81.78亿元);福鼎白茶(75.00亿元)和潇湘茶(72.50亿元)品牌价值超过了70亿元。

品牌价值分布在30亿~50亿元的品牌有38个,占整体获评品牌数的28.15%;品牌价值分布在10亿~30亿元之间的品牌数量最多,有50个,占整体获评品牌数的37.04%;品牌价值小于10亿元的品牌有21个,占整体获评品牌数的15.56%。

与2023、2024年的评估数据相比,2025年,品牌价值在50亿~80亿元之间的品牌数量及比例增幅明显;品牌价值在50亿元以下,尤其是10亿元以下的品牌数量比例均呈现下降。数据说明,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价值整体呈现向上发展的态势。

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

近3年获评品牌的品牌价值区间分布

比较不同品牌价值区间品牌的价值增长情况可见,品牌价值在80亿元以上的品牌,其品牌价值增长率平均值仅为2.45%,品牌价值在10亿元以下的品牌,其品牌价值增长率平均值达到了11.92%。数据可见,品牌价值越低,其品牌价值增长率平均值越高,反之,高品牌价值的品牌则相对进入了一个低增长期。

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

不同品牌价值区间品牌的价值增长率平均值

品牌收益:总体品牌溢价能力下降,江浙品牌的溢价能力强

品牌收益,是指剔除生产、劳动等环节产生的收益,由品牌所带来的收益部分。本次获得有效评估的135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其品牌收益平均值为18175.19万元,较2024年提升了1319.31万元,增长率达7.83%。

近3年获评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及增长率

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

相较于2024年、2025年的品牌收益增长率有所回升。数据显示,近3年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收益总体呈逐步增长趋势,增长速度略有回升。

在本次获评品牌中,有2个品牌的品牌收益超过了5亿元,分别是西湖龙井和信阳毛尖。与2024年相比,品牌收益前10位的品牌中,信阳毛尖、普洱茶的品牌收益有所下降,其余8个品牌的品牌收益均有不同幅度提升,其中安康富硒茶的品牌收益增长明显,增长了8151.93万元,增长率达29.02%。

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

2025年获评品牌的品牌收益前10位

在2025年品牌收益增量前10位的获评品牌中,安康富硒茶、天山绿茶和六安瓜片3个品牌的品牌收益均较上年度增加了5000万元以上,凤冈锌硒茶、勐海茶和赤壁青砖茶等7个品牌的品牌收益均增加了2800万元以上。

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

2025年获评品牌的品牌收益增量前10位

在2025年品牌收益增长率前10位的获评品牌中,湘西黄金茶、南川大树茶、利川红等3个品牌的品牌收益增长率最高,分别达到了60.15%、41.70%和30.21%。安康富硒茶、泾阳茯茶、天山绿茶等7个品牌的品牌收益增长率也均在20%以上。

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

2025年获评品牌收益增长率前10位

单位销量品牌收益,是品牌对每千克茶叶的溢价能力的直观体现。本次获评的135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其单位销量品牌收益的平均值为89.09元/kg,较2024年获评品牌的平均值下降了2.15%;较2023年获评品牌的平均值低了7.67元/kg。数据显示,近3年,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在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上存在逐年下降的情况,2025年,下降速度有所减缓。

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

近3年获评品牌的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及增长率

获得本次评估品牌的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前10位品牌中,洞庭山碧螺春、镇江金山翠芽和西湖龙井分别以2260.00、1258.96、1030.33元/kg位列前三。洞庭山碧螺春的单位销量品牌收益持续保持在2000元以上,品牌溢价能力遥遥领先。同时可见,浙江、江苏均有4个品牌的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位列前10,贵州和安徽各占1个。

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

2025年获评品牌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前10位

评估数据显示,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单位销量品牌收益存在逐年下降的现象。数据同时说明,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溢价能力呈区域性差异特征,江苏、浙江两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溢价能力远高于其他地区。

品牌忠诚度:低因子品牌数量显著减少

品牌忠诚度因子(BL)是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及忠诚程度。据评估数据,本次获评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平均值为0.905,较2024年的平均值略有上升,较2023年平均值上升明显,可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市场零售价稳定性在逐年增强。

比较近3年获评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区间分布,数据显示,2025年评估中,品牌忠诚度因子高于0.95的获评品牌共计30个,占整体获评品牌的22.22%,品牌数量与比例均高于2023年(23个,占比19.49%)和2024年(27个,占比20.61%);品牌忠诚度因子在0.80以下的品牌有5个,占获评品牌总量的3.70%,较2023年、2024年均有明显下降。

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

近3年获评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区间分布

比较近3年获评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2025年评估数据显示,黑茶、乌龙茶、绿茶,以及其他茶类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分别为0.906、0.907、0.908和0.912,均高于整体平均值(0.905)。

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

近3年不同茶类获评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比较

与2024年相比,黄茶、黑茶和乌龙茶类相关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有所提升,白茶、红茶、绿茶,以及其他茶类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有不同程度的回落。与2023年相比,各茶类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均有上升。其中,白茶品牌的上升幅度最大,达到了0.155;其次是黄茶,上升了0.075;其余茶类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上升额度均在0.050以内,其中,绿茶品牌的平均值仅提升了0.010。

数据说明,品牌忠诚度因子稳定性普遍增加,同时也意味着,因品牌收益高速增长而产生的品牌忠诚度因子下降的情况没有出现。比较不同价值区间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品牌价值在80亿元以上的品牌,其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为0.849,而品牌价值在10亿元以下的品牌,其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为0.921。数据说明,品牌价值越低,其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越高,市场价格稳定性越强的同时,品牌溢价增长幅度低;反之,品牌价值高的品牌,其品牌溢价增长幅度相对较高。数据预示,未来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可能将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品牌价值高的品牌,其品牌溢价也高,其品牌忠诚度因子趋低;品牌价值低的品牌,其品牌溢价同时也低,其品牌忠诚度因子趋高。

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

2025年获评品牌不同品牌价值区间品牌的平均忠诚度因子

品牌强度:品牌资源持续发力,品牌传播两级分化

品牌强度及其乘数,由品牌带动力、品牌资源力、品牌经营力、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等5个能够表现品牌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品牌强度五力”加权计算得出,是体现品牌未来持续收益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大小的指标,是对品牌强度高低的量化呈现。

本次获评的135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为84.22(品牌强度乘数为18.24),相较于2024年的平均值略有上升。其中,品牌强度位于前3的品牌分别为普洱茶、西湖龙井和武夷山大红袍,3个品牌的品牌强度均超过了100。品牌强度位于前10的品牌中,绿茶和以绿茶为主的品牌占4个,黑茶品牌占3个,乌龙茶、白茶和红茶各占1个。从生产区域来看,福建省的品牌3个,占比最多;云南、浙江、四川、湖南、河南、广西和安徽各占1个。

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

2025年获评品牌的品牌强度前10位

比较近3年获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五力”表现,总体上,品牌资源力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从2023年的86.19,上升至2024年的87.25和2025年的88.42;品牌传播力则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从2023年的81.29,减至2024年的80.67和2025年的80.31;品牌带动力、品牌经营力和品牌发展力均呈现小幅波动,总体基本持平。

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

近3年获评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五力”比较

比较不同茶类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强度平均值与最高值可见,本次评估中,绿茶类、乌龙茶类、红茶类、白茶类、黑茶类、黄茶类,以及其他类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强度”最高值品牌分别是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福鼎白茶、普洱茶、霍山黄芽、福州茉莉花茶。数据显示,绿茶类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为83.64,与获得最高值的西湖龙井相比,差值高达17.07;乌龙茶类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为83.84,与最高值的武夷山大红袍差值达到16.26;黑茶类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为91.31,这是本次评估中唯一一个“品牌强度五力”平均值超90的茶类,但其平均值与最高值的普洱茶相比,差值仍然有10.83;黄茶类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为86.72,与最高值霍山黄芽之间的差值仅2.71。数据表明,绿茶类、乌龙茶类品牌在品牌强度上存在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黑茶类品牌总体上品牌强度表现较强。

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

2025不同茶类获评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比较

分析本次获评品牌中“品牌强度五力”位于前10的品牌可见,普洱茶分别以102.31、125.11位列品牌带动力、品牌传播力的首位,蒙顶山茶以109.29、97.64获得品牌资源力、品牌经营力的首位,梧州六堡茶以94.91位列品牌发展力首位。武夷山大红袍的“品牌强度五力”均在前10位,西湖龙井、普洱茶、六安瓜片、蒙顶山茶等4个品牌分别占4席,赤壁青砖茶和正山小种2个品牌各占3席,福鼎白茶、祁门红茶、黄山毛峰、洞庭山碧螺春、信阳毛尖和梧州六堡茶6个品牌各占2席,另有安吉白茶、福州茉莉花茶、浮梁茶、径山茶、狗牯脑茶、恩施玉露、安化黑茶、都匀毛尖、英德红茶、安溪黄金桂、太平猴魁等11个品牌各占1席。

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

2025年获评品牌“品牌强度五力”前10位

本次获评品牌的“品牌强度五力”中,品牌带动力、品牌资源力、品牌经营力、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的平均值依次为84.21、88.42、84.22、80.31和79.49,“品牌强度五力”的最高值分别为102.31、109.29、97.64、125.11和94.91。

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

2025年获评品牌的“品牌强度五力”平均值与最高值

结合数据综合可见,本次获评品牌的“品牌强度五力”均值都未达到90,数据说明,就“品牌强度及其乘数”这个重要的一级指标来看,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体尚未达到高位水平。

分别从“品牌强度五力”进行分析可见,品牌资源力的平均值(88.42)相对较为突出,表明了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普遍具有较好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环境资源,且这些优势资源正在逐步释放力量,赋能品牌价值升维,其最高值达到了109.29。

品牌经营力的平均值(84.22)位于第2,其最高值为97.64,说明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经营力已位于中等水平,且有的品牌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

品牌带动力的平均值(84.21)位于第3,其最高值为102.31,说明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产区、就业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但与最高值差距较远。

品牌传播力的最高值(125.11)与平均值(80.31)之间相差44.80,差距悬殊,说明有的品牌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品牌传播力,但有的品牌的传播投入、传播效果在持续下降。近3年的品牌传播力数据同时说明了持续下滑的现象。该现象一方面说明了由于宏观环境的变化,有的品牌在品牌传播上的投入有所减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产能过剩与信息爆炸的双重冲击下,大部分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传播缺乏品牌个性,无法在“品牌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传播效果不够显著。

现象与问题

1.商标类型与跨界延伸的矛盾,显示了机遇与挑战并存

2.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地域辐射、规模拓展与品牌管理的矛盾显现

3.茶叶出口竞争加剧,低价竞争和品牌缺位互为因果

4.直播电商强势进入,边界拓展和品牌维护任重道远

未来建议

1.打破局限,探索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规范化跨界发展路径

2.小产区划分,开启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分层发展定位

3.另辟蹊径聚力发展,中国茶品牌实现搭船出海

4.坚守品质与创新,主动把握品牌价值升维机会

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TOP20

来源:中国茶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