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古茶树不是将其封存为标本,而是要让这份活态遗产在传承中焕发新生。”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研究团队负责人蓝增全教授的这句话,道出践行“两山”理论的要义。在云南乃至全国的古茶林里,他们以科研为钥解锁生态价值,以文化为桥连接保护与利用,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可持续转化的路径。
科学保护筑根基:让“绿水青山”守得住
“没有健康的古茶林,何谈永续的茶产业?”在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研究团队看来,保护是“两山”转化的前提。景迈山上,他们用20年建起78个固定监测样方,完整记录植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微气候数据,首次用科学数据证明“林茶共生”能让单位面积生物多样性提高40%,土壤有机质含量是纯茶园的3倍。这份长期监测成果既为景迈山申遗提供了关键生态证据,也为“森林中植茶”的传统智慧写下了科学注脚。
为破解“保护难”,团队牵头制定《古茶树》行业标准,把野生型、栽培型古茶树的分级保护要求细化为可操作的技术指标,明确“禁止过度采摘、保持原生植被”等量化红线。在云南临沧,他们指导茶农实行“春秋两季轻采”,百年以上古茶树年萌发量稳步上升,鲜叶品质提升15%,生态底线守住了,产业空间也留足了。
针对资源底数不清的问题,团队联合林草部门开展全国性普查,建成囊括5624万株古茶树信息的数据库,上线“中国古茶树大数据平台”。茶农扫码即可查看自家古茶树的树龄、长势和管护建议;企业可一键追溯原料来源,实现“保护可追溯、利用可监管”的良性循环。
文化赋能拓维度:让生态价值“看得见”
“古茶树的价值,一半在枝叶里,一半在故事中。”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研究团队深谙文化对“两山”转化的催化作用。在景迈山翁基古村,他们帮村民整理“茶祖传说”“祭茶仪式”等非遗项目,并把传统制茶技艺引入高校实践课,让年轻茶农重新秉持“慢工出细活”的匠心。如今,融入傣族、布朗族文化元素的“景迈山古树茶”,每公斤售价比普通茶高3—5倍,文化溢价让生态红利真正落袋。
为了让公众读懂古茶树的生态智慧,团队创新传播方式:在昆明植物园建起“古茶树科普园”,实景呈现“茶—林—人”共生系统;推出《古茶树说》系列短视频,用物候变化阐释“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生态逻辑。蓝增全教授在央视《文明探源》中强调:“古茶林不是单纯的经济林,而是人与自然共同书写的生态史诗。”文化传播唤醒了保护意识,也激活了茶旅融合新业态。普洱市在团队指导下推出“古茶树认养计划”,消费者可认养专属古茶树并参与采茶体验,一年带动当地民宿、餐饮增收2000余万元。景迈山茶农岩三笑言:“从前卖茶叶,如今卖故事,收入翻番,更懂得古树是传家宝。”
产业创新促转化:让“金山银山”可持续
“保护的终极目标,是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团队以“科技+产业”双轮驱动,打通“两山”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在云南宁洱困鹿山,他们针对古茶园产量低、加工粗放的问题,研发“古树茶清洁化初制技术”,使茶叶杂质率从8%降至1.5%,每吨售价提高8000元。当地茶企负责人感慨:“原来守着金山银山却不会挖,团队来了才知道,科学利用比盲目开采更赚钱。”为避免“重利用轻保护”的短视行为,团队构建“生态补偿+利益共享”机制。在临沧勐库冰岛村,他们推动建立“古茶树保护合作社”,将茶企利润的10%作为保护基金,用于古茶树病虫害防治和生态修复,同时要求茶企优先雇佣当地村民,实现“保护有资金、就业有保障”。这种模式推广以来,冰岛古茶园的植被覆盖率提升至92%,茶农年均收入突破8万元。团队的技术服务还延伸到产业链下游。在玉溪新平县,他们为50余家小茶企提供“定制化”技术方案:针对高海拔古茶区,改良杀青工艺保留花果香;针对多雨地区,研发快速干燥技术减少霉变风险。这些技术使当地古茶产品合格率从65%提升至98%,成功打入北上广深等市场。
制度创新固成果:让转化路径“走得远”
“两山”转化需要长效机制保障。团队主导起草的《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首次将“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写入地方性法规,明确“禁止移植野生古茶树”“古茶园改造需保留原有生态系统”等刚性条款,同时设立“古茶树利用备案制”,允许在科学评估基础上开展研学、文旅等活动。条例实施两年来,云南古茶树盗挖案件下降70%,合法利用项目增长120%。为破解“多头管理”难题,团队推动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社区”协同治理模式。在景迈山,四方共同签订《古茶林保护利用公约》:政府负责执法监管,高校提供技术支持,企业承担市场开发,社区参与日常管护。这种“各司其职、利益共享”的模式,使景迈山在申遗成功后,既避免了过度商业化,又让当地居民人均增收3500元。团队还通过发布《中国古茶树资源状况白皮书》,为各地提供“保护-利用”参考坐标。2024年白皮书新增“古茶树生态价值评估”章节,首次提出“每株百年古茶树年均生态服务价值约2万元”的核算方法,为地方政府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守护中传承,在利用中增值。从景迈山的古茶林到实验室的基因库,从乡村茶企的生产车间到国际茶博会的展示台,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研究团队用十五年的实践证明:“两山”转化不是简单的“卖资源”,而是通过科学保护守住生态本底,通过文化赋能提升价值维度,通过产业创新实现可持续增收。如今,团队正牵头建设“古茶树保护与利用国家创新联盟”,计划在未来五年构建覆盖全国的古茶树资源保护网络,研发更多“保护得好、利用得妙”的技术方案。正如蓝增全教授所言:“古茶树是大自然和祖先留给我们的双重遗产,只有让保护成为利用的前提,让利用反哺保护,才能让这份遗产在‘两山’相依的道路上,永远生机勃勃。”
原文标题为:以“护用并举”破题 铺就“两山”转化新路径——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研究团队践行“两山”理论的途径
(文:柏顺文西南林业大学宣传部)
来源:云南理论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