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制茶学习

找到约4,198条结果 (用时 0.043 秒)

红茶制茶大师李群勇老师羊岩授艺

7月31日,荣获2020年全国红茶制茶大赛第一名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李群勇老师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在羊岩山茶厂举办的2022全省红茶标准化加工技术培训班现场,为来自全省的八十余位学员教授红茶加工实操技术,受到了所有学员的热烈欢迎。

初见李群勇老师,是一位身材瘦削、皮肤黝黑的精干青年,一双大眼睛神采奕奕,笑容可掬,十分地平易近人,毫无冠军的偶像包袱,一到会场就用幽默的语言为大家消除了制茶学习与竞赛的压力,帮助大家为接下来的学习树立了的强大的自信心。

下午18:00,80多位学员被分为八个学习小组,进行红茶制茶工艺的实操学习,小组间的制茶竞赛也随之同时开始。俞燎远研究员与李群勇老师将所有学员带进羊岩山茶厂,再次详尽地向大家讲解了红茶的制茶工序与制作方法。

随后,八组学员每组都分到了同等重量的鲜叶原料,在俞燎远研究员的随堂理论指导下,李群勇老师手把手地带领学员们进行第一步制茶工序——萎凋。同学们仔细聆听了鲜叶萎凋的原则和方式,以及萎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李群勇老师在教学的同时,也一齐加工制作了90斤鲜叶原料,让学员们对于红茶制茶工艺有更加直观、高效的理解和感受。

仅仅在萎凋这个最基础的制茶工序里,所有学员们都被李群勇老师的冠军风采所折服,领悟到了李老师为什么能够在全国大赛中打败众多红茶传统产区的加工高手,以黑马姿态斩获第一名的秘诀——那就是“观察”与“思考”。从19:30萎凋开始到次日清晨8:30萎凋结束,李老师不顾旅途疲惫,四次前往茶厂查看鲜叶萎凋情况,调整萎凋方式,一个晚上只睡了三个小时。学员们晚上23:30与李老师相遇在茶厂时,李老师立即开始激情教学,对学员们提出的所有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自己众多制茶、参赛的经验向大家一一传授,李老师不管是在日常制茶还是在打全国大赛的过程中,在每一个制茶工序开始前,都会进行细致的观察、缜密的思考和精密的计算,在每一次制茶中精益求精、不断总结、不断精进,李群勇老师是真正具有一颗“匠心”的新时代制茶工匠。

萎凋工序完成后,俞燎远研究员和李群勇老师一一察看八组学员的鲜叶萎凋状况,针对每个组不同的萎凋效果进行了及时的指导与有针对性的教学。之后,学员们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依次完成剩下的揉捻、解块、发酵等全部工序,一共耗费近27个小时。此时正值盛夏,整个实操过程中,两位老师不停行走于八个小组之间,给予所有学员细心、耐心的指导,两位老师的衣服被汗水浸湿后没有干透过,却成了所有学员们心目中真正的“及时雨”。

直至8月1日晚上21:00,八个小组的红茶制作工作全部成功完成,所有茶样被送至评审老师处进行编号与分装,以供第二天的现场评审工作使用。这堂紧张、严肃、重要的教学实操课在俞研究员和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也赢得了所有学员们由衷的感谢。这次教学对于学员们今后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能够帮助学员们提高自身制茶技术,及时进行查漏补缺,还能为浙江茶叶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用“茶科技”发挥浙江茶叶产业的无限潜能,带领茶农振兴乡村经济,走向共同富裕。

来源:越乡龙井,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服务队联手安化制茶人 教学生采茶制茶

7月11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志愿仙锋”服务队,以“深度学习采茶制茶技艺”为主题,在益阳市安化县仙溪镇大溪村、梅城镇长安村、高明乡司徒铺村开启采茶制茶志愿服务活动。


制茶人刘霞为驻村干部和孩子们讲述采茶事宜。何应湘/摄

当天,安化县公安局驻大溪村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志愿仙锋服务队,携大溪村部分孩子们前往大溪村檀木仑茶叶种植基地,制茶人刘霞、杨德初分别为大家讲述了采茶的注意事项、所采茶叶的要求等等,为下一步自主采茶提供理论准备。


驻村干部、志愿者与孩子们采茶。何应湘/摄

了解采茶知识以后,驻村干部、志愿者与大溪村孩子们开始自主采茶,大家分别采摘了“一叶一芯”“两叶一芯”以及“三叶一芯”等茶叶。


志愿者与孩子们听制茶人讲解鲜茶杀青、揉捻过程。何应湘/摄

采茶结束后,所采摘的茶叶被送往茶叶加工厂进行初加工。晚上,志愿者、驻村干部携孩子们来到茶叶加工车间,制茶人刘霞向大家介绍了杀青、揉捻、发酵等制茶工序,孩子们也深度体验了杀青后的茶叶送进机器揉捻。此次采茶制茶学习体验,大大提升了孩子们对黑茶初加工流程的理解,也进一步让孩子们领略了黑茶非遗技艺的博大精深,丰富了孩子们的暑假生活。

来源:红网时刻(通讯员 熊璐 刘紫妍 王亚辉),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大益茶史01】范和钧——大益帝国的「开国功勋」,从法国巴黎到云南佛海

大家好,我是茶不多先生,

一个每天都幻想用八八青泡脚的硬核男人。

友情提示:

本文篇幅近4000字,宜为睡前读物或者私人时间读物

虽然一直在传递佛系炒茶的心态,但是自己前后聊了两个月的行情,难免有点婊子立牌坊的嫌疑。幸好最近行情转淡,终于可以聊聊自己之前承诺的一些内容了。茶叶历史太复杂,自己也没有尝试过这种体量的内容,所以决定先从大益的历史开始着手,这几天搜罗了诸多资料,同样结合了自己的一些理解与猜测,尽量用相对诙谐的手法,跟各位聊聊。当然,如果阅读反馈不佳,我也可以马上调转笔锋可能还是会转回去写行情。

关于本系列的定位,

可能是你在全网能找到关于大益最详细的历史内容。

如果要跟别人聊大益史,你看这个系列就够了。

1905年,清政府还剩7年阳寿,彼时的中国已经与列强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内忧外患不断,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岌岌可危。这一年最出名的战争是日俄战争,但彼时的中国,是一个人见人欺的国家,于是这场战争的主战场便来到了东北,即使我们是一名非参战国,老百姓的日子一样的民不聊生。

这一年,相继诞生了冼星海、邹容等伟大名家,以及我们这个系列的主角之一——范和钧,为了表示尊重,后文统一以范老尊称。

虽然出生在日本,但是范老祖籍在江苏常熟县,范老原名范樱,现在看来虽然有点娘,但是在那个年代,还是非常具有文化气息的。据江苏常熟县县志记载,“范和钧,原名樱,乃北宋范仲淹第27代孙。”没错,就是写《岳阳楼记》的那个范仲淹。

不幸的是,范老的父亲在他11岁那年匆匆过世,从那时起,他母亲就开始独立承担供书教学的责任。1920年,15岁的范老以优异学习成绩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在母亲和众多亲戚的资助下进入浦东中学读书。不过,更不幸的是,在他进入浦东中学的第二年,他母亲染了病,从此一病不起。这里有个传言:当他收到电报赶回家时,母亲已经病重,吃什么药都不管用。那时范老正直青春年少,血气方刚的年纪,情急之下效仿古人「割股疗亲」,他忍痛从左腿切下一块肉,熬汤喂母亲喝。母亲喝过肉汤之后,精神竟然好了很多,从床上坐了起来。但是很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后,母亲也去世了。

1924年,范老19岁,从上海浦东高级中学毕业,父母双亡的他了无牵挂,优异的成绩让他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只身前往法国留学。因为没有法语基础,范老先是在里昂学习了一年的法文,然后转到巴黎大学学习“数学概论”和“高等物理”。

范老的住所位于巴黎第五区圣约克街,是当地出名的学术区。不久,同船来法的柳圃庆、何定杰也相继搬到。身在异乡,三个中国人一见如故,互相以兄弟相称。是日,三人来到香榭丽大道的一处桃园,各执三支檀木香,许下了皇天在上……的诺言,三人分别相差5岁,何定杰略长,以哥哥自称,范老最小,自然成了三弟,当然,绿色这段是我编的,从范老后来的发展轨迹来看,三人的关系应该还没有到称兄道弟的地步。而把这段讲出来的目的,主要是范老在二位的游说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三人所在的公寓,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共产党法国分党。

如今的巴黎第五区

不久后,国内财政收紧,范老的公费断绝了,光鲜的留学生不得不打工挣钱。天生的文化差异+加上华人的外貌+仅仅一年的法语基础。范老的选择余地并不多,最终去了古董店做漆器修补。在修补漆器的过程中,范老居然遇见了许多明清漆器,一边问候着法兰西为首的八国联军家属,一边又趁闲暇之余开始研究那些在中国已难觅踪迹的明清漆器,琢磨老祖宗的制作方法,感叹祖先们的工艺牛逼。这里不妨换位思考下,范老当时肯定也想过将漆器带一部分回国,但是这群强盗实在抢的太多了。

留法的后半段时间,范老白天晚上也不闲着,白天在中国古董行中做油漆绘画等工作,晚上在巴黎市立的“美术与工艺”专科学校学习。俨然一副工科男的造型,并且成功吸引了同样就读于巴黎大学医学系的娄允琴女士的注意,20多岁的少男少女在异乡遇见,还是自带浪漫气息的法国,很难不发生点什么浪漫的事情,不久后便双双坠入爱河,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先后生下了两个女儿,这让范老重新遇见了久违的亲情。

1931年(一说1930年),26岁的范老毕业,留学生的身份加娇妻在侧,膝下还有两个可爱的小女儿,范老成为了人人羡慕的人生赢家。归国后,受「当代陆羽」吴觉农之邀,进入上海商检局,负责茶叶出口检验工作。不料,这一次安排直接拉开了范老二十多年的传奇茶业生涯。与此同时,范老与巴黎的缘分就此结束,直到2019年,辣个男人带着一款名为「巴黎妙韵」的产品回到了熟悉的第五区,成为中法友谊的桥梁。当然,这是后面几期才会提到的事情了。

五年后,范老所在的上海商品检验局承办了一场中国茶叶展,类似如今的「茶博会」,展室悬挂两幅世界产茶国的巨型图表,一边是近百年来世界产茶国家茶叶产量直线上升,另一边则是我国茶叶出口数量逐年下降,说人话就是全世界喝茶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喝中国茶的人越来越少了。范老看在眼里,觉得中国作为数千年茶文化的泱泱大国,这个数据就很不对劲。31岁的范老内心燃起了小火苗……

1937年春,经济部在沪召开中国茶叶公司筹备会议,范老也凭借在茶叶出口6年的宝贵经验,应邀出席。会议意思很简单:国家打算振兴中国茶文化,你们安徽、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五个省份也属于产茶大省,各出资20万元,我们再号召几个私营厂商集资200万元,凑个300万搞个中茶总公司。当然,这个中茶并不是现在市场流传的中茶,这个中茶总公司在建国之后就被裁撤了。公司办起来很快,起初选址是在上海,谁知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中茶公司不得不从上海迁往武汉,并在湖北恩施筹办恩施实验茶厂。这时候,范老发挥出自己工科男的属性,凭借多年的补漆练就的精细手活,开始着手设计各种制茶机器,用来替代落后的手工操作,最终大幅提高了茶叶的数量与质量,为发展国茶外销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也为今后国内各地办厂打了样,产品悉数运销重庆,畅销后方,成效显著。

1938年12月,中茶公司拟定在顺宁、佛海及宜良三地设立茶厂,汲取恩施茶厂办厂的经验,全面安排机械化制茶。各厂目标均为年产红绿茶5000标准箱,比现在的沧海群峰还多多了。在决定佛海茶厂的厂长人选时,虽然厂还没有建好,但是我们的范老当仁不让,成为佛海茶厂的第一任厂长。当然,这个时候的厂长远不及如今光鲜,亲力亲为是免不了的,更像一个光杆司令。

范老,左二

1939年3月,受云南中国茶叶公司之命,范厂长深入蛮荒之地,决定把天赋带到云南佛海,正式筹建佛海茶厂。他将妻女安顿在昆明后,与清华大学毕业的技师张石城一起于4月1日从昆明出发,10日下午抵达仰光。在仰光他与佛海茶商李拂一会合,三人于5月27日终于到达了佛海县。经过一系列的实地考察与民情调研之后,1940年1月1日,“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正式成立。范厂长除了负责建设佛海茶厂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经营刚刚成立的“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佛海服务社”。直到4月,范厂长才第二次回到佛海。好在茶厂的工人和傣族民工在张石城的带领下已经建起了几栋茅草房,建筑面积更是达到了3000多平,按当时的条件,已经算是颇具规模。这一年,佛海茶厂生产红绿茶132担。以服务社名义试制藏销紧茶1000担(每担120斤)。范老一看,卧槽!原来紧茶的产量可以这么大!遂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紧茶。这一年,中国茶叶公司开始实行统购统销。中小茶商纷纷将茶叶卖给范老领导的佛海服务社,加入紧茶联合运销的大军,由服务社的人将这些紧茶通过缅甸、印度运抵印藏交界处的市场葛伦堡,再有藏族商人运进西藏。相信你也猜到了,这里的紧茶,其实就是普洱茶。而作为光荣的共产党一员,范老将茶厂的大部分收益也捐献给了国家,成为了军资的一部分。

范老,右一

1942年,佛海服务社又收购紧茶一万余担,正当所有人以为一座茶业巨头即将冉冉升起的时候,狗日的日军又来了,日军攻入缅甸,天上的飞机像苍蝇一样接连不断的实行轰炸。无奈之下,范老下达了撤退命令,员工先后抢运了数千担紧茶到印度以后立即撤回佛海,两千余担紧茶全部在佛海分散到参加联运的十余个茶庄,这样即使被日机轰炸,也不会一次全部损失。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机械化制茶减少了人工,即使面对如此高频的轰炸,佛海茶厂仅仅预留三名员工即可,机器在、厂房在,每年还可以少量制作茶叶,维持基本开销。范老则带着茶厂的大部分员工撤回昆明。其实这个时候的佛海茶厂,基本已经和范老没有太多关系了,即使到了1950年佛海茶厂被国家接管,茶厂常年由一群副厂长同谋同策,彼时的范老,也不过45岁。据悉,因为各种原因,抗战胜利后,范老没有选择回到佛海,而是直接去了宝岛台湾,仍从事茶叶种植和加工。但是由于台湾土地改革的影响,茶厂转向。失业的他只得重操留学时期的旧业,靠制作仿古漆器为生,一个不注意又混成了中国高仿漆器方面的大师,甚至写下了权威著作《中华漆饰研究》一书。

范老,右一

范老的晚年去了美国, 离开前,他也将自己多年制作的未售精品漆器捐赠给了台北华岗博物馆。至于茶,则成为范老的一种精神,永远留在了云南,并且留存到了现在。

1989年,范老与世长辞,享年84岁,一代茶叶大师,漆器大师的传奇落幕,由他创办的佛海茶厂(既勐海茶厂)是国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抗日风云中诞生,在日机的轰炸中撤离,为时虽然短暂,但它以高起点、高格局开创了国家大宗机器制茶的先河。范和均先生和他的“战友们”在乱世之中给中国茶业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技术财富和精神财富,也赋予了此后的大益品牌一抹亮丽的殷红底色。

找到约4,131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