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大锅熬制茶膏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中国茶膏博物馆首亮相

  5月28日,第二届中国匠人大会于古都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本届大会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东家APP承办的全球华人最重量级的文化创意盛会。

  大会的主题是“以匠心,为初心”。而“中国茶膏博物馆”有幸受邀参加了此次的匠人大会,同时博物馆的馆藏“金瓜茶膏”也以茶类唯一展品的身份参与了“守艺长安匠人精品展”。

  茶膏,从雏形到发展成熟,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伴随着制茶工艺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唐代的制茶工艺,共有七个制茶步骤,制茶工匠们发现在“蒸捣拍”这三个环节中茶汁会溢出并附着在茶饼表面,干燥之后便形成了膏状的物质。我们的茶圣陆羽,便把这个现象记录进了他的著作《茶经》中,并且进行了描述和分析。陆羽直觉这种膏状物质是茶的精华所在,会在未来成为独立的茶品。

  到了宋代,陆羽的直觉变成了现实,制茶工匠尤其重视溢出的茶汁在茶饼表面上形成的茶膏,并把它作为鉴定茶品级别的关键指标。

  多才多艺的皇帝宋徽宗,在他的茶叶著作《大观茶论》中对茶品的鉴别提出了明确观点,“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茶饼表面如果附着的茶膏很稀,那么茶饼看上去像一张满是皱纹的脸,茶的品质只是一般;如果茶饼表面膏状物质稠密厚实,看上去像一张光洁的面孔,那么才是质地扎实的好茶。

  同时,随着工艺的发展,宋代的制茶工匠发明了专门制作茶膏的榨床,形成了“小榨去水、大榨出膏”来制作茶膏的工艺思路,独立的茶膏成品终于出现。

  经历了宋代的茶膏发展期,进入了清代茶膏的兴盛期。在清代早期,中药熬膏的工艺已经日渐成熟,云南民间借鉴中药制作的方法,开始采用大锅熬煮的方式生产茶膏。由于简单易行,云南的土司阶层、藏区的宗教领袖都开始品饮这种熬制茶膏。

  到了雍正年间,中央政府在云南设立了普洱府,开始为皇室进贡普洱茶,以茶膏为首“八色贡品”普洱茶正式进入清代皇家的宫廷生活。

  但是因为大锅熬制茶膏存在品质上的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所以,乾隆登基后,就放弃了云南进贡的熬制茶膏,而在故宫乾清宫的东庑设立了御茶房,专门为皇室制作茶膏。

  御茶房在借鉴宋代压榨制作茶膏的工艺基础上,进行了很多工艺革新,最重要的是开始采用全程低温来制作茶膏,并有非常详尽的工艺流程控制,上百道工艺,历时72天才完成。同时,根据记载,茶膏在这个时期,已经凸显出很多区别于普通茶品的健康价值。

  当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代表英国女王来访问中国的时候,乾隆皇帝回赠了包括宫廷普洱茶膏在内的一些礼物。在朝鲜等国的一些史料里,也发现了他们使节访华时带回的礼物包含宫廷普洱茶膏。由此可见,在清代,宫廷茶膏已经变成了国礼。

  清朝皇室解体后,宫廷茶膏的制作就终止了,同时如此宫廷专属的茶品也随着时代的落幕而销声匿迹。

  直到2004年,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先生捐赠了家传的三克宫廷普洱茶膏进行拍卖,茶膏才重新进入公众视野。故宫的珍宝馆也曾展出馆藏的清代光绪年间的宫廷普洱茶膏。作为一种食品,它们历经一百多年,居然不腐不败,茶膏表面的蝙蝠图案依然清晰可辨,既有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还有品饮价值,堪称茶叶科技的奇迹。

  其实,就是这些不同时代的制茶工匠,他们一直不间断地做着不同于普通制茶过程的尝试——将茶叶的纤维物质和茶叶汁分离,并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独特形态的茶品——即茶膏。这个过程中,也把茶膏的工艺价值、文化价值与健康价值,都推向了更高点。这份初心,饱含了不同时代制茶工匠的坚持和探索精神,这份初心凝聚在小小的一粒茶膏之上。

  对于茶膏,几百年前的工艺技术,是现代茶膏制作工艺的研究基础。前人的探索与成果,让我们知道了茶膏的独特价值。所以回到中国茶膏博物馆的初心,其实就是通过我们这座小而美的茶膏博物馆,让更多人知道,原来还有茶膏这个茶品类的存在,并且是如此特别美好的存在,将茶膏的文化传承下去,将茶膏的价值传播开去。

  而匠心,其实是每个行业都不能忘记的。对于茶膏行业,匠心的体现便不仅是对茶膏的精心打造,而是在前人基础上,不断的吸收最前沿的技术,不断建立新时代的标准,并且不断创造出新的成果。从而做到“以匠心,为初心”,在传承的基础上,继续前行、精进,努力“让传承成为潮流”,让更多的人体验到茶膏这一源自古老中华的养生文化。

中国茶膏博物馆剪影

普洱茶膏到底是什么

前言:茶膏,对于很多茶友来说仍是个新鲜词。市面上讨论茶膏的角度五花八门,褒贬不一。所以今天泠泠就来和大家深度揭秘一下,什么是茶膏。

茶膏顾名思义,膏状的茶。这个词也是近两年才彻底暴露在茶市上的,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是很新鲜。但茶膏要真的论起来,可真的不算是什么“新鲜货色”了。

1.茶膏的“前世今生”

茶膏出南宋,成于宋,兴于清,盛于当代,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可谓是历史悠久。和其他茶辛辛苦苦的晋升兴衰之路不一样。茶膏属于茶中福娃娃,作为古代第一款“速溶茶”,从诞生开始,就成为被皇家青睐的养生御品。

2.茶膏的制作

《茶经》中是这样描写茶膏的制作的: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清代以后的茶膏的制作结合了宋代原有的制膏工艺和清代酿酒工艺。大致上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将茶饼洗干净,把收集好的团茶或者饼茶用蒸的方式让茶饼松散,然后把没松散的茶块解开,最后用水洗去茶上的杂质灰尘。

第二部分就是发酵,用厌氧发酵的方法加快茶叶转化。

第三部分就是榨汁了,榨汁分为大榨小榨,先用小榨榨出去多余的水费,在用大榨榨出茶叶的汁。

第四部分就是沉淀,将茶汁收集放好,等待茶汁自然分离沉淀,这一步也是分级茶膏等级的一步。

第五部分就是受高压模了。将制好的茶膏低温干燥,然后压模包装,一款茶膏就此成型。

3.茶膏为什么在市面上两极分化的这么严重?

都说普洱茶膏盛于当代,但市面上对普洱茶膏可算得上不怎么友好。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问题还是出在茶膏工艺上,很多人认为从食品生物学的角度看,大锅熬制茶膏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就是茶叶在各种蒸煮的高温环境中,会丧失很多矿物质、生物酶,故而不能长期存放,也就失去了普洱茶最大优点之一的收藏价值。

其次就是熬制时间过长,会导致茶膏中混入大量金属物质,会有害健康。

其实这些对于现代已经不是问题了,现代普洱茶膏采用的是生物科技手段,遵循普洱茶原有的后发酵机理,从普洱茶中分离某些优势菌种,加之有意识提取普洱茶中特有的纤维素酶及果胶酶等,已经很安全了。

除了要预防不良商家用劣质原料外,工艺和技术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好了,本期内容就到这里了,给各位茶友们留个小问题:茶膏是黑色的好还是绿色的好呢?欢迎评论下方留言和我们互动讨论。

原标题:揭秘!茶友们褒贬不一的普洱茶膏到底是什么

注:文来源百家号-泠茶人,配图来源网络。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什么是普洱茶膏?怎么喝

什么是普洱茶膏?

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中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摘自《普洱茶膏--一一种被遗忘的养生文化》现代茶膏的制作工艺是在清代宫廷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茶膏制作工艺。这种方式模仿了清代茶膏制作的气候、温度、环境,在更加繁复、细致的工序下,把茶汤的提取和浓缩,控制在常温40摄氏度左右。利用了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必须在一定温度下挥发和析出的特性,最大限度的将这些茶叶的原有物质有效的溶解到茶汤再收敛成膏。



普洱茶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是中国独有的养生文化,有上千年的制作历史。从普洱茶膏的诞生伊始,它就成为皇家独享的养生御品,是中国古人发明的世界第一款"速溶茶",也是中国古老而庞大的茶产业中的一朵奇葩。

普洱茶膏始于南唐,成于宋,兴于清,盛于当代,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清朝的时候更是成为皇室养生的专享品进贡皇室。南唐时的《十国春秋》、宋徽宗《大观茶论》、清朝医学家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等文献上均有普洱茶膏的相关记载。



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2、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很多学者认为,茶业兴于唐、盛于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帝王嗜茶也数宋代最盛,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痴迷,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3、普洱茶膏形成在清代

清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那时云南一直不稳定,害怕投毒),因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4、茶膏盛于当代

茶膏是普洱茶有益物质高度浓缩的精华,所以制作普洱茶膏的目的就在于如何更好的保存和提炼普洱茶的香气、色泽、口感,如果制作的茶膏反而不如普洱茶本身,那么这样的茶膏在品饮价值上就不如普洱茶本身了。现代茶膏制作的三种主要工艺,在符合品饮价值这一要求上,与普洱茶原始价值贴合的应该说是常温仿生浸提工艺。



5、普洱茶膏喝法

煮饮法:

  1、在电磁壶中注入蒸馏水(矿泉水)或者是山泉水500—600ml的水量,也可以根据个人口感的浓淡调整盛水量。

  2、水煮开后,放入一粒茶膏,也可根据个人口感调整。

  3、继续煮沸到茶膏全部融化需要一分钟时间,全部融化之后,可以分汤饮用。

  4、观赏汤色的温度最佳是45—55℃,超过60℃度就烫,低于30℃度则低沉。随着汤温的下降,汤色会明显变深。如待其冷却至60度左右时品饮,则汤色通透、红亮,口感更佳。



冲泡法

  1、根据个人口感,把适量茶膏倒入在杯子中。

  2、注入沸水200—300毫升,轻轻摇动,使茶膏得以溶解。

  3、再加入300—400毫升的沸水,放置一分钟,等待全部溶解,可以分汤饮用。

  4、饮用的温度最佳为45—55℃,分汤的数量是4—5毫升,尝味的时间为3—4秒。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