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传统制茶大赛

找到约1,080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手工制茶大赛举办

  原标题:2020年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手工制茶大赛举办

  9月30日,在成都大西南茶城,杀青、整形、挥锅、提香,茶叶鲜叶在制茶师傅们的巧揉妙焙中,成为清香扑鼻的新茶。

  成都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为有效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茶叶手工艺加工制作技术,复兴传统茶文化,推进精制川茶的发展,由成都市金牛区总工会、成都市金牛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五块石街道总工会、成都市茶业工会承办的2020年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手工制茶大赛在五块石街道大西南茶城举办。

  记者了解到,大赛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级工的要求为基础,大赛第一名选手除获得现金奖励外,还将获得推荐参加“成都工匠”评选的资格。

  开幕式上,裁判代表、参赛选手代表分别宣誓,对比赛作出庄严承诺。参赛选手同台竟技,现场炒制手工精制毛峰绿茶。打蜡、杀青、翻炒、抖散……比赛现场,参赛选手们各展其能,不一会儿,空气中便散发出浓浓茶香。

  成都市茶业工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手工制茶作为一项传统技艺,是对茶历史、茶文化的有效传承。手工制作的茶叶,相同的茶叶,不同的手艺,能够炒出就出不同的品质的手工茶。“总体而言,手工茶,茶香气浓、茶汤醇厚,较好的保持了茶叶原有的天然风味。”该负责人表示。

  实操环节的比赛完毕后,裁判组从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方面,对参赛选手手工炒制的“作品”进行了专业评审。最终,李含敏荣获手工制茶大赛第一名。

  来源:四川新闻网

  温馨提示:文章贵在分享,我们崇尚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安徽宣城建国以来首届制茶大赛有多精彩!

今天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本次丰收节的主题为“庆丰收 迎盛会”。作为作为安徽省宣城市农民丰收节重点活动,9月22—23日,宣城市首届制茶(手工茶)技能大赛在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举办。

宣城市首届制茶(手工茶)技能大赛现场。

本次大赛以“弘扬工匠精神 成就技能梦想”为主题,由宣城市总工会、宣城市农业农村局、宣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郎溪县政府主办,郎溪县总工会、郎溪县农业农村局、郎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承办。

宣城市各代表队。

经过层层推荐选拔,来自宣城市4县2市1区及市直代表队的18位选手汇聚在郎溪县大佛山养心谷参加大赛决赛。主承办单位领导、评委、参赛选手、新闻媒体等近百人参加宣城市首届制茶(手工茶)技能大赛开幕式。

郎溪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良龙致辞。

开幕式上,郎溪县委常委、郎溪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良龙作为东道主首先致辞。他表示,本次大赛是对宣城市制茶技能水平的检阅,对于发现技能专业人才、提高技能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郎溪县是宣城的产茶大县,现有茶园超过10万亩,“郎溪黄茶”公用品牌已经形成较大的市场影响力。作为本次大赛的举办地,郎溪县将把比赛办成一届“传承和交流技艺、建立和巩固友谊”的精彩赛事。

宣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凌跃进致辞。

随后,宣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凌跃进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表示,宣城市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更是名茶荟萃之所。郎溪县被授予“中国绿茶之乡”称号。美景、福地和盛事,本次大赛一定能取得圆满成功。

裁判代表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教授宁井铭宣誓。

参赛选手代表张爱明宣誓。

会上,裁判代表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教授宁井铭和参赛选手代表张爱明先后宣誓,表示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和认真拼搏的态度,奉献一场专业、精彩的赛事。

启动仪式现场。

活动最后,现场10位领导按下启动键,标志着宣城市首届制茶(手工茶)技能大赛正式启动。

本次大赛裁判组成员合影。

记者了解到,本次大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宣城市茶行业举行的第一次制茶大赛,也是宣城市规格最高、专业度最强的制茶职业技能竞赛。为提高比赛科学性和严谨性,组委会邀请知名茶学专家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教授宁井铭担任裁判组组长,湖南省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萧力争担任裁判组副组长。此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茉莉花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王秀兰,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谢一平等担任裁判组成员。郎溪县公证处对本次比赛进行公证。

记者从大赛组委会了解到,本次大赛竞赛项目分为理论考试、实操考核两个环节。

大赛考试现场。

记者在比赛现场看到,随着比赛号令的发出,18位选手动作迅速准确,有条不紊,把茶青倒进杀青大锅里,手法娴熟地翻炒着茶叶。茶叶杀青后,经过做形、烘干等制茶工序,青翠的鲜叶渐渐变干,逐渐紧圆,一锅又一锅炒制茶叶新鲜出炉,赛场内顿时茶香四溢,沁人心脾。

大赛审评现场。

选手制茶完毕,评委从茶叶的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5个方面对选手制作的茶叶严格打分、综合评价。

所有获奖选手合影留念。

经过紧张的角逐,最终,来自市直代表队的选手荣获一等奖,被授予“宣城市技术能手”称号,颁发证书及奖金,并颁发“宣城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二等奖的两名选手分别来自广德市和市直代表队,他们被授予“宣城市技术能手”称号,并获颁证书及奖金;三等奖共计3名,由来自宁国市的两名选手和来自广德市的一名选手摘取,他们被授予“宣城市技术能手”称号, 并颁发奖金。

宣城市种植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方明总结发言。

随着本次比赛的结果新鲜出炉,制茶大赛落下帷幕。闭幕式上,宣城市种植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方明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比赛参赛选手水平普遍较高,比赛现场氛围热烈。赛场上,选手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现了手工制茶技艺。

裁判组组长宁井铭对大赛进行技术点评。

大赛裁判组组长宁井铭对本次大赛进行技术点评。他认为,绝大多数选手都很熟悉手工制茶工艺流程,对于关键工序掌握得很好。成品茶外形呈扁形极净、卷曲形极紧。但朵形茶自然形状还有提高空间。参赛的18支茶样呈栗香。因茶青原料为秋茶,滋味稍带苦涩,但整体茶汤滋味以醇厚为主,体现出出乎意料的秋茶滋味。

本次比赛既是宣城市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创新,又是对宣城茶业文化历史和加工技艺的新时代传承。对增强茶企、茶农的品牌意识、质量意识,促进宣城绿茶品质整体提升,加快宣城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和里程碑意义。

//

据了解,宣城市茶叶资源丰富,是安徽省5个茶叶主产市之一。目前,宣城市茶园面积49.7万亩,涉茶农民31万人、加工经营人员6万人,生产企业180多家,一产产值33.89亿元。已有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1家省级龙头企业。

在宣城市众多产茶区中,郎溪县茶叶成绩最为亮眼。2021年,全县茶产业综合产值13.868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1.473亿元,增幅达21%。建立无性系良种茶园5.4万亩、传统机采茶园3.4万亩,加工企业139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茶叶包装、批发零售、茶旅三大板块均有增长,总产值5.86亿元。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李群勇:20年坚守夺得红茶制茶大赛全国第一

李群勇在家中。“这次大赛有297人报名,火爆程度超出了预期,开化的茶文化氛围是越来越好了。”1月15日下午,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由开化县人力社保局等部门主办的“源头杯评茶员技能大赛”落下了帷幕。赛事评茶环节总裁判、开化丽群家庭农场负责人李群勇开心地说。

李群勇是开化“茶圈”的名人。去年10月,他在福建武夷山举办的“全国红茶制茶大赛”中获得了第一名。浙江向以制售绿茶闻名,偏居浙西小城的李群勇,却在红茶比赛上夺魁,颇有些让人意外。在成功的背后,他有着怎样的艰辛付出和心路历程?为此,记者寻香而行,找到了李群勇。“这款叫雪片,你们先尝尝。”见面后,他不疾不徐地给记者泡了一壶茶。品茗闲聊中,他的“茶叶世界”也徐徐打开。

坚持做好茶,一“泡”就是20年

开化是浙江重要的产茶区,种茶、制茶工艺在晚唐就已出现。李群勇就出生于开化县池淮镇星口村的一个茶农家庭。

作为“茶二代”,年轻时的李群勇却有些瞧不上这个行当。1993年,年仅19岁的他,从开化县第一职业中学农业专业毕业后,怀揣一点小盘缠外出闯荡,梦想有一天“衣锦还乡”。

6年时间,他辗转杭州、长沙等多个城市,换了10多份工作,从灯泡厂流水工到卖菜小贩,从推销员到餐馆服务员……却没一份工作挣到钱。之后,他干脆回老家种起了瓜果蔬菜,生活却依然毫无起色。

2000年,很有些“落魄”的李群勇向父亲借了4500元钱,带着妻子“再次出发”。这一次,他将目光瞄准了从小耳濡目染的传统行业——制茶。

说干就干。他在老家包下了37亩茶山,在一处逼仄的、抬头就能看见瓦片的老旧房子里,开始了创业。采叶、杀青、揉捻、烘干、包装、销售……每一道工序都有自己的门道,得一点点摸索。但夫妻俩不辞辛苦、边干边学,“一条龙”包干。每天忙得“昏天黑地”,在这一行一“泡”就是20年。

“刚开始生意并不好。”李群勇回忆说,他第一次带着自己茶叶上门推销,只卖出去3斤多。彼时的开化绿茶市场竞争激烈,不少茶叶主打低价销售模式,但李群勇始终坚信,只有做好茶才会有好前途。为了节省人力成本,他亲自下地除草剪枝、认真管理自己的茶园,“我几乎不洒农药、不施化肥,而是让茶树自然生长。”李群勇告诉记者,没有好的制茶机器和烘茶设备,他就村里村外去借;不懂如何烘茶焙茶,他就现场学。2003年,李群勇通过自购、租用、交换等方式,自组了“万国牌”茶叶生产线。随着生产工艺提升,茶叶品质也越来越稳定,几年下来,他的茶叶逐渐得到了客户和批发商的认可。销量扩大后,李群勇经常要到邻居家买鲜叶制茶。但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做事风格,即使茶叶销量不好,也绝不让采茶工和茶农“吃亏”。到了2010年,他每年已能卖出七八千斤茶叶。

历经百余赛,越“钻”越深入

绿茶制作技艺日趋成熟,价格稳中有升,李群勇的新想法也随之出现。2013年,他决定制作红茶。

“那时就隐约预感到,喝红茶的人会越来越多。”李群勇说,刚开始研究红茶,他走了很多弯路。因为没人指导,都是自己上网查资料,“依葫芦画瓢”捣鼓鲜叶来发酵红茶,但效果并不理想。

2015年,李群勇认识了国家一级评茶员、开化人毛京和,并拜其为师。在师傅的指导下,李群勇“曲线救国”,开始潜心学习评茶知识。

在随后的一两年时间里,李群勇还认真研究了福建等地红茶的特点。通过控制发酵时间、萎凋程度等,慢慢摸索出了自己做红茶的路子。“很多人喝了我的茶后,都说有一股天然的蜜香味。”李群勇说,现在他做的红茶,在开化已有了一定的口碑和辨识度。

2016年,李群勇小试牛刀,参加了开化县一个评茶制茶技能大赛,拿到了三等奖。此后,他在几年里参加了大大小小百多场比赛。观茶、赏茶、品茶、知茶,李群勇以赛促学,在茶文化里越“钻”越深。2019年,在首届全国评茶员职业技能竞赛中,他夺得总决赛职工组单项赛一等奖,还拿到了国家二级评茶员资质。

“开化有个叫李群勇的很能打。”渐渐地,李群勇的名声响了起来。而真正让他大放异彩的,是不久前在福建武夷山举办的全国茶叶加工工(精制)职业技能竞赛,即“全国红茶制茶大赛”。这项赛事由国家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同举办,是国家一级A类赛事,被称为“中国制茶界的‘奥斯卡’”,可谓高手如林。

高手“打擂”,制作的又是别人拿手的红茶。开赛前,一些人认为浙江选手这次“没啥戏”,但李群勇却不这么认为。决赛历时3天,分为理论考试、拼配、手工制茶现场操作、成品茶质量考核等多个环节。最终,他以91.73的优异成绩,在60名决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斩获第一名,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创造了浙江人在该赛事上的最佳成绩。

看着李群勇家书柜里一本本几乎被翻烂的《茶叶加工与制作》《制茶学》等专业书籍,就能知道他为此做了充足准备。“赛前两个月,我经常看书到凌晨一两点。”李群勇说,一有空,他还开展各种红茶制作试验。

读完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几年,李群勇走南闯北,如饥似渴地学习。绿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茶茶不同”,他的加工技艺也突飞猛进。

“没见过、没尝过,就不知道一山更比一山高。”李群勇直言,正是一次次比赛,增强了自己的信心,给自己打开了一扇窗,见识了一个别样的“制茶世界”。

传扬茶文化,激活一池春水

“这款红茶口感有点青涩,主要是萎调程度不够,发酵也偏轻。”采访结束时,李群勇又泡了一壶新茶。几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让他对不同茶叶的汤香、口感愈加敏感。

这几年,不断拿奖,但相比各类头衔,李群勇更关心的是如何与身边人一道,合力将开化茶文化发扬光大,让茶产业更兴旺。去年以来,无论是县里还是开化龙顶名茶协会举办的赛事,李群勇经常作为赛事组织方、承办方参与其中,当评委、做策划,忙得不亦乐乎。

“只有将开化茶文化氛围烘托起来,让茶文化的土壤更肥沃,茶农才能更好地成长。”李群勇说,近年来,开化非常注重茶产业、茶文化的发掘、提升,开化茶的层级、门类也越来越丰富。

李群勇的话也得到了开化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胡金寿的认同。“开化现在还有一个爱学习、爱琢磨的‘茶友圈’。”胡金寿告诉记者,李群勇的成功,如同一颗小石子,在开化数千茶农这“一池春水”中,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如今,李群勇也开始带徒弟。他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带徒弟们出去见见世面,一来希望他们在实践中传播开化茶文化,二来让他们多多将外边的好经验好做法学回来。(记者 钱关键 共享联盟开化站 吴莉莉 余问清)

原标题丨开化茶人李群勇:20年坚守夺得红茶制茶大赛全国第一

注:内容来源浙江日报,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70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