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制茶工艺

找到约8,753条结果 (用时 0.036 秒)

安溪历史文化展今日开放,观众可体验摇青制茶工艺

6月20日,“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9展厅正式向公众开放,本次展览是安溪首次在京以较大规模、较为丰富的形式系统展示其璀璨厚重的历史文化,将持续3个月。


6月20日,“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9展厅向公众开放。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据了解,安溪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晋江西溪上游,涌现了以一代名相李光地为代表的鸿儒名贤。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其成为中国乌龙茶的发源地、名茶铁观音的故乡。传统竹藤编技艺也闻名全国,并发展为继茶业之后的第二大特色民生支柱产业,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符号。

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表示,县域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此次展览就是以此为契机,从一个切口展现新时代古县新貌及县域治理的经验。“希望广大观众能通过本次展览,深度领略安溪的文化底蕴和地域魅力。”

展览共分为“溪水流长”“茶韵香悠”“藤姿铁艺”“民俗乡情”四个单元,精心遴选160余件(套)展品、100多幅图片、13个视频,涵盖瓷器、竹器、金属器、藤器、乐器、水晶器、服饰、书法、文献等类别,系统展示安溪的历史文化、艺术创造和民俗风情。

唐代青釉双系罐、宋代安溪桂瑶窑青釉碗、明代安溪窑青花山水人物题诗瓶、清代安溪木雕凤凰花卉木纹堵板……一件件展品,为拂去历史尘埃、回望安溪历史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在前期设计过程中,安溪层层叠叠的茶山、蜿蜒美丽的溪流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孙祥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介绍,整个展厅以土色作为基底,揭示了地域文化本质上植根于乡土的孕育;承载信息及内容的墙体结构氤氲着青绿色调,青山绿水相交融,交代了安溪的自然特色;部分立面装饰结构灵感来源于六角穿花、十字编等当地特色藤编技法,既是对传统工艺的提炼展示,又暗含了“六六大顺”“十全十美”的美好寓意,赞颂一代代安溪人用巧手编织幸福生活。

“除了对每件展品精心布置,展览还注重多感官体验,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嗅觉。”孙祥说,“比如铁艺展品以阵列的形式展示;展览对福建土楼的代表性建筑泰山楼的大门做了对景处理,使空间更具延伸感,观众可在泰山楼前打卡;观展过程中,还未步行到戏台,观众就可听到安溪县的特色剧种——高甲戏;身处展厅中,观众还能闻到淡淡的乌龙茶香。”

展览展出了多个朝代、各类材质的安溪饮茶器具,介绍了安溪最具代表性的六大名茶,如铁观音、本山、大叶乌龙等,展现了安溪铁观音独特的制茶工艺。展厅内可以看到摇青的特色工具,观众可以亲身感受制茶过程。

展览设置“摇青”体验区。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魏月德向记者介绍,此次他从安溪带来当地的铁观音,轻轻用手一拍,茶香四溢。“铁观音的制作要经过采青、晾青、晒青、摇青、杀青、炒青等大大小小十八道工艺,缺一不可。铁观音的香是摇出来的,硬是炒出来的,形是捏出来的,质量是比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藤姿铁艺”单元,甄选出安溪藤铁工艺大师的代表作品进行展出,这是安溪工艺人精品的一次集体展示。一件件看似平凡的竹、藤、木、草、铁,经过巧手,把坚硬的钢铁和细软的藤条,刚柔并济、巧妙结合,变成富有艺术创意的家居用品,堪称“铁骨柔情”。


观众在欣赏藤铁工艺作品。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我看到了一个既熟知又陌生的家乡安溪,许多有着丰厚积淀的历史文化遗存让我格外惊喜和感动。如安溪还保存着各式各样的土楼,有方形的、圆形的、梯形的、三角形的以及异形的,还有古代冶铁遗址、古陶瓷器皿,尤其是李光地高古灵动的书法等。”观展后,安溪籍当代艺术家、雕塑家陈文令告诉记者,文明遗存是故土永久的辉煌,我们在好好保护的同时,要创造出安溪新的文明高峰,以此留给世世代代的家乡子孙作为永久的礼物。

安溪县博物馆馆长易曙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接下来将继续结合展厅展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做好安溪“三铁三世遗”的活态传承,助力茶香更四溢、竹藤更曼妙、铁艺更铿锵。

(记者 展圣洁)

来源:新京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日春茶业董事长王启灿被授予“中国制茶大师”称号

近日,第十六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暨2020中国茶业品牌盛典”在云南勐海县举行。会上,日春茶业董事长王启灿被授予“中国制茶大师”荣誉称号。

王启灿,日春茶业董事长,铁观音第九代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组长。长期从事制茶工艺传承和创新、茶业战略管理和标准研究整理工作,多次参与制定了《乌龙茶》等国家标准和多项地方标准。

延伸阅读

“中国制茶大师”推选是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组织举办,面向全行业一线制茶工作者开展的调查推选工作。旨在充分展示和有效传承我国传统茶叶加工制作技艺,鼓励推动各茶叶主产区域单位和个人对于代表性制茶工艺的传习推广与科学创新,为我国茶叶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技术保证。

来源:日春茶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制茶大师周兴长:以传承之心追求茶文化的延续

透亮的红汤,升腾的香气,即可预判甜柔的醇味,从外形、香气到滋味,诠释着一种霸道的温柔。这杯香茗里沉浮浸润的名曰:周茯。“周”取自中国黑茶制茶大师周兴长的姓。“茯”则代表拥有600多年神秘历史的中国“小众”名茶——茯茶。

2019年6月,备受瞩目的中国制茶大师(黑茶类)名单正式公布,全国唯认定两人,其中,省政协委员、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兴长获此殊荣,荣膺“制茶大师”之称。据悉,“制茶大师”的推选旨在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茶叶加工制作技艺,向行业和全社会推荐一批公信力强、制茶技术过硬、行业功效卓业的专业制茶人员。

周兴长、事茶近40年,专攻茯砖茶,他对茯茶加工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创新研发,成为知名茯茶专家,其领导的泾渭茯茶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全国茶叶百强企业”、“品牌传播力十强企业”等荣誉。周兴长曾参与黑茶发酵理论国家科技奖项目,也是国家茯砖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为我国茯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结茯茶之缘 起草国标

从古丝绸之路起点长安出发,经中亚通往整个欧洲、甚至北非。伴随数千锦罗绸缎和琉璃瓷玩,叮铃驼铃与蹒跚步履交织中,异国特使和商旅操着各国语言讨论发生在黄河畔的“黑金秘密”:不同于欧洲人惯见的红茶、绿茶,黄河古道边竟有一种被称为“生命之茶”的黑茶,内外镶满灿若黄金的“金花”,听闻长饮此茶可消百病、延年益寿,故人人企望购得,献与君主以获嘉封。

时光轴拉回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目光深邃、身形消瘦的年轻人凭借刻苦和勤奋考入安徽农业大学(原安徽农学院)茶学系,由国内业界名师授业,开始学习机械制茶,由此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识了知音挚交。其中,一位来自遥远大西北的朴实好友,告诉了周兴长自己家乡陕西咸阳的“黑金”茯茶传说,为两人埋下了深入探索的“种子”。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产自咸阳的茯茶因其是在夏季伏天加工制作,其香气和作用又类似茯苓,且蒸压后的外形成砖状,故称为“茯砖茶”,是再加工茶类中黑茶紧压茶的一种。与茅台镇产茅台酒异曲同工的是,全国一千多种茶品中,唯泾阳茯砖茶品中生长繁殖有一种有益曲霉菌——“金花菌,因而形成了“离开泾阳水制不了、离开泾阳人制不了、离开泾阳气候制不了”咸阳茯砖茶的独特风格。

机缘巧合,大学毕业后的周兴长以优异成绩被分配至中国茶叶公司湖南省益阳茶厂工作,后升任副厂长。而该厂正系国家商务部、发改委、民委、财政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全国供销总社等国家部委定点的、全国最大的茯砖茶生产厂家和全国最大的茯砖茶原料代储企业之一。原来,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咸阳本地并不植茶,按照国家“多快好省”建设方针,将国内茯茶加工生产转移到黑毛茶主产地且水运发达的益阳,自此咸阳茯茶“衰”,湖南茯茶“兴”。

随着湖南茯茶兴起的,还有“宝剑出鞘”的黑茶制茶大师周兴长。1988年,周兴长参与并主笔茯砖茶国标GB9833.3-88的制定,并对完善益阳茶厂技术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了多部标准化管理文件,攻克了夏季茯砖茶加工易产生异变的难题,其对工艺及设备的技术改造获湖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优秀技改奖;1990年,周兴长参与湖南省茶叶加工技术标准制定。1988年至1991年周兴长参加黑茶加工理论长达三年的研究,并获得科技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998年,周兴长完成的“茯砖茶发花理论与技术”项目获得外经贸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他也是第一个国家茯砖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

赴茯茶之源 再创传奇

从采青、晾青、萎凋到炭火烘焙……在制茶技艺日益精湛的过程中,早已熟悉传统手工制茶技术的周兴长发现了传统茯砖茶的产品弊端:结构单一、生产周期长、发花程度不足、产品质量不可控、饮用不方便等。彼时,国内机械制茶加工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周兴长在思索创新中又回想起了关于咸阳是茯砖茶最佳筑制生产地的传说。“制茶技术是重要因素,制茶环境也是影响品质的关键。”周兴长认为。

以工匠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为了研制最完美的茯砖茶,在进入新世纪的2009年,出生于湖南的周兴长在陕西好友的支持鼓励下,带着一颗制茶之心又“回”到梦寐以求的茯砖茶最佳筑制生产地——咸阳,并负责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筹建及管理工作。在参与恢复了陕西具有600年历史的茯砖茶加工工艺过程中,周兴长为众人揭开了茯砖茶上百年来的“黑金”奥义,即制作工艺中最关键的工序即为“发花”,而这一独特生产工艺,能促使优势微生物冠突散囊菌生长繁殖,产生金黄色闭囊壳,俗称“金花”,其大小和数量是消费者判断茯砖茶品质优劣的主要标志。

善于钻研的周兴长发现,传统茯砖茶加工方法使得冠突散囊菌仅限于茯砖茶内部生长,无法在茯砖茶砖表面生长,因此消费者和质检人员往往需要撬开茶砖后才能观察到金花的生长情况,无法从外观上直接判断茯砖茶的品质。总结经验后,周兴长带领技术团队,在原基础上以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为突破点,研究开发表面发花技术,通过控制单块茯砖茶周边微环境,使冠突散囊菌由砖内向砖外生长繁殖。并达到砖内部与砖表面发花茂盛均匀,金花饱满,实现内外金花均一的高品质茯砖茶,一举攻克冠突散囊菌仅可在方形茶砖内生长的技术难题。此后,他通过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累计在国内各重要刊物发表论文7篇,申请国家专利28项,其中发明授权专利8项,实用新型授权6项。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此后,周兴长主持承担建设的咸阳茯砖茶恢复性研究创新及产业化建设项目成为我省首个也是唯一进入国家星火计划的茶叶项目;参与完成的“陕西茯茶加工工艺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有效解决了制约我省茯茶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推进了茯茶产业的提质增效与跨越式发展,并获得了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6年度);参与完成的科技成果“茯砖茶生产工艺创新性研究”和“陕南夏秋毛茶加工茯砖茶工艺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在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推广应用,建成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茯茶加工生产线,并通过了ISO 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HACCP体系认证,有效提升了传统茯茶的加工技术水平。其项目成果不仅有效提高了陕南茶叶资源的高值化利用,而且促进了我省茯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筑茯茶之梦 惠及众人

自唐陆羽著《茶经》起,茶文化演绎的故事便源远流长。2017年,由著名演员孙俪等出演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广受观众追捧好评,剧情中,竞争对手陷害孙俪饰演的女商人周莹,致使她经营的茶砖受潮长出“霉芽子”,蒙受了巨大损失,然而周莹却“巧”将“霉芽子”变“黑金”茯茶,上演了一出转败为胜的古代商业传奇。反观现实中的周兴长,虽然早已带领团队解开了“黑金”的秘密,却仍然与家人甘愿过着平淡朴素的生活,但与这部以咸阳史实为创作背景的电视剧愿景相同的是,周兴长也十分注重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并行。

茶香筑魂,茶香筑梦。2019年,在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泾渭茯茶大师茶周茯在众多茶品种脱颖而出,摘得“金奖”称号,这款金奖茶藏匿着中国知名贡茶产区——紫阳茶区群体种之“天然拼配”的特性凝结着中国制茶大师——周兴长之匠心。茶友曾评,周茯——其质自华,是一代茶人几十年坚守初心的亮剑,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厚积薄发。十余年间,周兴长共获得科技专利共28项,荣获“外经贸科技进步奖”“陕西省专利一等奖”“陕西省科技二等奖”等荣誉,并于2019年荣获“中国制茶大师”称号,成为陕西省茯茶产业恢复、发展的重要带动人。

在业界,泾渭茯茶以恢复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茯茶传统技艺而著称。作为全程主持参与者之一,周兴长犹记得当初为了抢救挖掘民间手工制茶老艺人,他与团队历经千辛万苦,四处寻访,三顾茅庐,终于使这项中国最古老制茶技术得以的成功恢复。周兴长也因此而真正领悟了传承的重要性,并着力费心培养了一批企业技艺传承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毛茶拼配技术、茯砖茶渥堆技术、茯砖茶发花干燥技术、茯砖茶炒制技术、茯砖茶质量检测技术等核心技术已被“徒弟”们悉数掌握,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发扬光大。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陕西茯茶产业重新焕发出了夺目活力。茯茶产业也因具有非常突出的产业扶贫效应,及其独特的保健功效,迅速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热点。作为省政协委员,周兴长积极履职担当,多次为推动陕西茯茶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加大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扶持力度,强化科技创新核心支撑,壮大茯茶产业人才队伍,加大陕西茯茶宣传推广力度等……为破解行业困境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我的愿望就是让更多人通过泾渭茯茶关注传统茶产业,并使其逐渐走进大众生活。借助‘一带一路’让大家知道陕西不仅有茶,而且还有好茶。” 周兴长坚定表示。

原标题丨中国制茶大师周兴长:以工匠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 以传承之心追求茶文化的延续

注:内容来源各界新闻网,作者赵婧,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571条结果 (用时 0.02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8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