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如何掌握茶量

找到约676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3g、5g、8g?如何掌握正确的投茶量?

想要喝到一杯好茶,除了优质的茶品之外,冲泡技巧也是关键,而作为冲泡前的第一步,投茶也是有讲究的,不同的茶类和不同泡茶方式所采用的茶水比例并不完全相同,具体的投茶量还需要具体判断。

下面就和大家分享如何掌握投茶量的问题。

01

投茶量会影响口感吗?

在泡茶时,若茶多水少,茶汤浓度过高,滋味苦涩,而且不能充分利用茶叶的有效成分;若茶少水多,茶汤浓度会显得很低,茶味淡,香气薄。

所以投茶量是会影响口感的。理论上来说,不同茶类由于香味成分含量及其溶出比例不同,以及不同饮茶习惯对茶水比的要求也不同。

02

什么是“标准投茶量”?

由于所泡茶类、饮茶习惯等不确定因素,投茶量都不可能完全按照一个标准。但一般而言,大多数茶标准的投茶量为1克干茶配50毫升水,即茶水比为1:50。

可以根据个人口感可适当增减投茶量。习惯喝浓茶的茶友,可以稍微增加投茶量,反之亦然。优质茶叶,投茶量可稍减,反之亦然。投茶量多则冲泡时间缩短,少则加长。

用电子秤可以得到准确的投茶量,但通常来说,很少有人泡茶会用电子秤,那么接下来就教大家,在没有电子称的情况下,如何投茶可以接近“标准投茶量”。

03

如何便捷确定投茶量?

在家泡茶确定投茶量最便利的方式是看体积取茶。

因为有的茶细小、扁平,或者是紧压茶,看起来一点点实际上够重量了;有的茶粗壮、蓬松,看起来很多,却轻飘飘的,差不多放大半壶才够。

因此根据茶叶形态而使用“体积投茶法”,是比较便捷的方法。(以盖碗为例)

绿茶黄茶|盖满盖碗底部

通常来说,绿茶和黄茶是所有茶类中公认最为鲜嫩的茶类,且经过揉捻,浸出物出来快,盖碗冲泡时,放差不多刚好覆盖盖碗底部的量就可以了。

扁形的绿茶、竹叶青之类的,大约铺满盖碗底部薄薄一层的量就差不多了。毛峰、瓜片等稍微蓬松的绿茶,占盖碗体积的1/5左右。


不过要记住以下两点:

一是不要盖上盖子,否则会把茶汤闷坏;

 二是一般用80—85℃的水(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做出微调)来冲泡细嫩的绿茶和黄茶,太烫和太低的水都激发不出茶叶的香味,让茶汤变味。

红茶|盖满盖碗底部,比绿茶稍多

红茶的投茶量与绿茶相似,差不多也是覆盖满盖碗底部的量,不过可以比绿茶多放一点量。


类似祁红、金骏眉较紧细的红茶,投放体积占盖碗的1/5。滇红之类条索较粗的红茶,投放体积约1/4即可。

乌龙茶|条形乌龙占1/5到1/3,球形乌龙盖过盖碗底部

乌龙茶的种类非常多,可以根据不同的外形来确定投茶量。

外形紧结弯曲、呈颗粒状的茶叶(如铁观音、黄金桂、冻顶乌龙等),一般投茶量为盖碗的容积的1/5。因为颗粒型的乌龙冲泡开后,会迅速张开,放多了容易漫出。

外形紧结呈条形的茶叶(如大红袍、凤凰单丛等),一般投茶量为壶的容积的1/3。一般以茶叶冲泡吸水膨胀后不超过壶口的茶叶量为宜。

白茶|散茶占3/4-1/2,白茶饼占1/5

因白茶没有经过揉捻,仅仅是鲜叶采摘后经过萎凋、干燥制作而成的茶类,所以干茶普遍较轻且蓬松,投茶量较大。

散茶约占盖碗容量的3/4或1/2;白茶饼的话,差不多占盖碗容量的1/5。

黑茶|占盖碗容量的1/5

黑茶差不多占盖碗容量的1/5。如果口味偏重的话,可以多放点茶叶,并且冲泡时间可稍微延长。

泡茶本身是个逐渐熟练的过程,丰富的泡茶经验带来的并不是教条般的条条框框,而是更加随性自在的喝茶,自我总结出来的投茶量自然会更加适合自己的口味。

来源:茶悦世界,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3g、5g、8g?如何掌握正确的投茶量?

想要喝到一杯好茶,除了优质的茶品之外,冲泡技巧也是关键,而作为冲泡前的第一步,投茶也是有讲究的,不同的茶类和不同泡茶方式所采用的茶水比例并不完全相同,具体的投茶量还需要具体判断。

下面就和大家分享如何掌握投茶量的问题。

01投茶量会影响口感吗?

在泡茶时,若茶多水少,茶汤浓度过高,滋味苦涩,而且不能充分利用茶叶的有效成分;若茶少水多,茶汤浓度会显得很低,茶味淡,香气薄。

所以投茶量是会影响口感的。理论上来说,不同茶类由于香味成分含量及其溶出比例不同,以及不同饮茶习惯对茶水比的要求也不同。

02什么是“标准投茶量”?

投茶量是泡茶的第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先来说说标准投茶量吧。

由于所泡茶类、饮茶习惯等不确定因素,投茶量都不可能完全按照一个标准。但一般而言,大多数茶标准的投茶量为1克干茶配50毫升水,即茶水比为1:50。

可以根据个人口感可适当增减投茶量。习惯喝浓茶的茶友,可以稍微增加投茶量,反之亦然。优质茶叶,投茶量可稍减,反之亦然。投茶量多则冲泡时间缩短,少则加长。

用电子秤可以得到准确的投茶量,但通常来说,很少有人泡茶会用电子秤,那么接下来就教大家,在没有电子称的情况下,如何投茶可以接近“标准投茶量”。

03如何便捷确定投茶量?

在家泡茶确定投茶量最便利的方式是看体积取茶。

因为有的茶细小、扁平,或者是紧压茶,看起来一点点实际上够重量了;有的茶粗壮、蓬松,看起来很多,却轻飘飘的,差不多放大半壶才够。

因此根据茶叶形态而使用“体积投茶法”,是比较便捷的方法。(以盖碗为例)

绿茶黄茶|盖满盖碗底部

通常来说,绿茶和黄茶是所有茶类中公认最为鲜嫩的茶类,且经过揉捻,浸出物出来快,盖碗冲泡时,放差不多刚好覆盖盖碗底部的量就可以了。

扁形的绿茶、竹叶青之类的,大约铺满盖碗底部薄薄一层的量就差不多了。毛峰、瓜片等稍微蓬松的绿茶,占盖碗体积的1/5左右。

不过要记住以下两点:

► 一是不要盖上盖子,否则会把茶汤闷坏;

► 二是一般用80—85℃的水(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做出微调)来冲泡细嫩的绿茶和黄茶,太烫和太低的水都激发不出茶叶的香味,让茶汤变味。

红茶|盖满盖碗底部,比绿茶稍多

红茶的投茶量与绿茶相似,差不多也是覆盖满盖碗底部的量,不过可以比绿茶多放一点量。

类似祁红、金骏眉较紧细的红茶,投放体积占盖碗的1/5。滇红之类条索较粗的红茶,投放体积约1/4即可。

乌龙茶|条形乌龙占1/5到1/3,球形乌龙盖过盖碗底部

乌龙茶的种类非常多,可以根据不同的外形来确定投茶量。

外形紧结弯曲、呈颗粒状的茶叶(如铁观音、黄金桂、冻顶乌龙等),一般投茶量为盖碗的容积的1/5。因为颗粒型的乌龙冲泡开后,会迅速张开,放多了容易漫出。

外形紧结呈条形的茶叶(如大红袍、凤凰单丛等),一般投茶量为壶的容积的1/3。一般以茶叶冲泡吸水膨胀后不超过壶口的茶叶量为宜。

白茶|散茶占3/4-1/2,白茶饼占1/5

因白茶没有经过揉捻,仅仅是鲜叶采摘后经过萎凋、干燥制作而成的茶类,所以干茶普遍较轻且蓬松,投茶量较大。

散茶约占盖碗容量的3/4或1/2;白茶饼的话,差不多占盖碗容量的1/5。

黑茶|占盖碗容量的1/5

黑茶差不多占盖碗容量的1/5。如果口味偏重的话,可以多放点茶叶,并且冲泡时间可稍微延长。

泡茶本身是个逐渐熟练的过程,丰富的泡茶经验带来的并不是教条般的条条框框,而是更加随性自在的喝茶,自我总结出来的投茶量自然会更加适合自己的口味。

来源:茶艺大师工作室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紫砂壶泡茶如何掌握投茶量?

    很多人都觉得泡茶很简单,,冲水而已。可是如何才能把这简单的冲水做好。泡出好喝的茶,除了要有好茶、好水、好的茶具,还要有好的泡茶技术。如果能运用得当,则锦上添花。如果泡法不当,则把好茶泡坏。

    要泡出好喝的茶,要掌握茶叶用量.每次用量多少,并无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消费者饮用习惯而定.泡茶用量之多寡,关键掌握,茶与水的比率,茶多水少,味浓;茶少水多,味淡。

   紫砂与茶,如果想要结合出独特而曼妙的口感,一定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温度、合适的水的作用下。当然,还要遇到对的人,一个善感的、用心的人,才可慢慢地品出其中的奥妙所在。

   不过也是因人而异,看个人口味重还是轻,重口味:茶量大点,有年份的茶可以直接煮泡 轻口味:茶量小点,适合采用飘逸杯,或者紫砂壶和盖碗快速冲泡,茶汤有色的情况下毋须闷泡过久 5年份以上的砖茶,如果是冲泡喝的,在起无茶味或者汤色的时候,可以再用煮壶煮泡,还可以享受到另外一种茶味的哦。 

 

    小壶茶的置茶量依茶叶外形松紧而定,非常膨松的茶,如清茶、白毫乌龙、叶形粗大的茶等等,放七、八分满;较紧结的茶,如揉成球状的乌龙茶、条形肥大且带绒毛的白毫银针、纤细膨松的绿茶等,放1/4壶;非常密实的茶,如剑片状的龙井、煎茶,针状的工夫红茶、玉露、眉茶,球状的珠茶,碎角状的细碎茶叶、切碎薰花的香片等,放1/5壶。



   浸泡的时间是随「置茶量」而定的,茶叶放得多,浸泡的时间要短,茶叶放得少,时间就要拉长。可以冲泡的次数也跟着变化,浸泡的时间短,可以多泡几次,浸泡的时间长,可以冲泡的次数一定减少。依上述「置茶量」,第一泡大约浸泡一分钟可以得出适当的浓度,第二道以后要看茶叶舒展状况与品质特性增减时间,以下是几项考虑的因素:

     揉捻成卷曲状的茶,到第二道、第三道才会完全舒展开来,所以浸泡时间往往需要缩短,第四道以后才逐渐增加浸泡的时间。

   揉捻轻、发酵少的茶,可溶物释出的速度很快,所以第三道以后浓度增加已趋缓慢,必须增加更多的时间。

    细碎茶叶可溶物释出很快,前面数道时间宜短,往后各道的时间应增加的更多。重焙火茶可溶物释出的速度较同类型茶之轻焙火者为快,故前面数道时间宜短,往后愈多道应增加愈多的时间。


    还有一类是,泡茶前先用热水淋遍壶的内外,淋壶消毒,并且通过温壶以扬茶香。泡茶时用干净的热湿毛巾擦拭壶的表面,每次喝完茶后将茶渣倒出,将壶洗干净,晾干,即可。


找到约669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