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茶渐热,藏家该如何趁势而为?

近来,有业界观察者称,“中期茶价格不断升级,自去年底至今已有50%左右的升幅。”一时之间,“中期茶”行情愈演愈烈,不仅茶企、茶商、茶客纷纷发力,为中期茶疯狂打Call,而且瞄准与茶相关消费升级市场的资本也开始聚焦中期茶。 

曾经备受冷落的中期茶,现在却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这究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还是商家刻意为之?其大热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市场逻辑?面对如此趋势,拥有庞大中期茶藏量的东莞仓又该如何趁势而为?

一、何为中期茶

关于“中期茶”的界定,市场上说法不一,其争议的焦点主要是中期茶的年份范畴。

有人把年限在3-5年、5-10年、10-15年的茶称为中期茶;有人把3-7年的茶也称为中期茶;甚至还有人认为,若从陈普与中期茶概念相似的情况看来,“贮存年限六七年到十五六年的普洱茶”亦可称之为中期茶……

但笔者通过市场走访发现,对于中期茶,市场上更加认可的还是陈化了十余年、开始适合品饮的普洱茶,按目前时间推算,即指大概生产于2000-2006年之间的茶叶。

二、中期茶的由来

起初,在普洱茶市场上,原本没有“中期茶”这一概念,市面上一些类似的叫法或者概念,是由最初“陈普”的概念转化而来。

早前,也就是2010-2012年间,比较热的是一些港台茶商提出的“中生代普洱茶”概念,后来被“中期茶”取代。至于为什么会被取代,除了“中期茶”名字本身简洁、易于理解、易于传播外,还跟其背后的推动力有关。 

首先,“中生代普洱茶”的推动者多是老茶圈子的名人,该圈子以港台茶人为主,能影响的只是高端小众圈子。而中期茶的推动者则是芳村与东莞的“大佬”,影响范围更广。事实上,2008年以后,长期领行业风气之先的港台派茶人、茶商就已开始被边缘化,云南与广东的茶企、茶商逐渐掌控了产销格局,执掌行业话语权。

其次,“中生代普洱茶”圈定的茶品年限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普洱茶,众所周知,这一时期的普洱茶存量少,且真假难辨,很难进行大规模的标准化交易。而“中期茶”所定义的年份,恰逢普洱热,在2003年到2009年间,大量新茶被收藏,因而,2013年开始深入联手推动中期茶的大佬们,都有着大量库存和庞大的分销体系,再加上很好地顺应了行业主流交易模式的变迁,即由藏新茶逐渐转向新茶与年份茶交易并重之格局,于是迅速取代了“中生代普洱茶”之提法,一统新茶与老茶之间的普洱江湖。 

三、中期茶的发展与演变

中期茶自诞生之日起发展至今,其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1.中期茶概念的提出与酝酿期(2008年—2013年)

这是“中期茶”逐步取代“中生代普洱茶”,芳村与东莞茶商逐步取代港台茶商地位,掌握行业话语权的时期。这一时期,中期茶以制造舆论、蓄势为主,很难真正发大力,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当时市场上掀起普洱收藏热,市场主流的交易模式以藏新茶为主。而且云南的实力派厂家并不太支持商家去推中期茶,厂家以销售新茶为主,担心中期茶会对自身的产品、渠道、价格体系造成冲击。 

2.“广东中期茶”异军突起(2014年—2015年)

2014年春天,新茶价格冲高回落,市场上藏新茶的动力也大不如从前,普洱茶行业主流的交易模式由“藏新茶为主”转向了“新茶交易与年份茶交易并重”之全新格局。中期茶不再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进入了大规模放量交易的时期。

这一阶段最开始是广东的茶商在大力推动,交易的主体也是藏在广东的中期茶。到了2015年,云南的厂家逐渐重视起中期茶的交易,下关在五月份高调介入中期茶市场,提出了其中期茶核心价值观,这标志着云南厂家的觉醒,意欲主导中期茶市场的开始。

3.“云南中期茶”倡导新秩序(2016年以来)

2009—2014年,专业化、精细化浪潮兴起,普洱茶行业进入了纵深发展期。行业在进步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弊病:以次充好,名山茶、品牌茶被过度炒作,各种前发酵工艺的大量出现,许多茶叶不能越陈越香……

要避免新时期的弊端,就有必要重拾大厂的传统,也就是让狂飙突进的新茶运动重新回到越陈越香的轨道。于是,2016年3月“云南中期茶”概念体系被提出,作为一个开放式概念,其实质就是“茶企专业藏茶,精选产品,开仓放粮,以老带新”。

如果说“广东中期茶”是商家在主导,那么2016年3月提出的“云南中期茶”概念体系,无疑是云南负责任的技术实力派厂家在主导,以求这能为混乱无序的“中期茶”建立良性秩序,并将之推向全新的高度。

四、中期茶大热的原因 

普洱中期茶的概念及市场,从2013年开始酝酿,到2015年单点爆发,到2017年全面升温,再到今天的热度上扬。它一路走来,热度一升再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量大质优,符合市场需求

首先,在老茶、新茶价格逐步上升的情况下,消费者更需要“高性价比”的茶叶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

2003年以来,普洱茶界形成了老茶与新茶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老茶属于不可复制的稀缺性资源,价高水深,且真伪难辨,被忽悠的系数高,往往令茶商、消费者望而生畏。而新茶市场,近几年也是不太平,天价频出、以次充好、假冒伪劣……这些丛生的乱象,渐渐地磨灭了茶商、消费者购买新茶的热情,以至于前段时间,有人反映,今年很多茶商都没收到普洱春茶,或者不收普洱春茶了。因而,在此背景下,量大质优的中期茶则成了消费者不错的选择。

鸿鑫隆董事长陈竑晖表示,自2003年以来,普洱茶经历过几次调整,一波狂热之后就会带来一波冷静,一次整盘,梳理之后又会出现一波上升期,周而复始。普洱茶在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低谷后,市场的调整会使其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品质、品牌,因而那时留存下来的普洱茶大多数品质较高。

此外,普洱生茶经过10余年的转化,其不管是从仓储,还是从品饮的角度讲,茶友对之都是比较认可的,其品质也正处于一个稳定转化的过程中,符合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

其次,市场需要在老茶与新茶之间找个陈化的过渡期,中期茶恰是最好的选择。

按照传统的说法,三四年之内的茶为新茶,二三十年以上陈期的茶为老茶,从而老茶与新茶之间出现了一个时间的空档,基于普洱茶“越陈越香”这一核心属性,这个时间空档,同样需要一个对应的市场。而2003年到2009年间大量被生产并收藏的茶,虽说陈期10余年茶,其品质有明显的转化,但还不够成熟,归入新茶或老茶都不合适,反而更适合弥补这一时间空挡。基于市场需求而诞生的中期茶,自然会受到关注。

2.交易模式改变,收藏向品饮倾斜

首先,普洱茶交易模式的改变,为中期茶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契机。

2003年之前,市场以年份茶交易为重。新茶卖不起价,大量的茶叶通常是要在香港专业茶商的仓库里存放三四年后,才开始售卖;2003年以后,市场以新茶交易为重。当时,由于年份茶资源掌握在港台人手里,以广东与云南为代表的普洱茶新势力就去追捧新茶,开启了新茶收藏市场热。

投资新茶的热潮有两波:第一波是2003年到2007年的大盘时代,只要是普洱茶都不愁卖;第二波是2009年到2014年的小盘时代,即投资古树茶、品牌茶的热潮。也就是这一时期,即2009年以来,普洱茶行业进入了专业化、精细化、中高端化、个性化的发展时期,尤其是山头茶市场的出现,标志着当年做出来的新茶就可以非常好喝,现在许多消费者是新茶与年份茶换着喝,感受不同山头新韵与老韵的丰富变化。这样一来,厂家与商家一方面大力推新茶,另一方面注重仓储建设,构建中期茶乃至老茶交易平台。行业主流交易模式开始向新茶与年份茶交易并重转变,因而,2014年后,随着古树茶、品牌茶价格冲高回落,中期茶在迅速崛起。

其次,在供给侧改革与消费升级的双重背景下,2014年后,普洱茶更加回归理性,开始由收藏走向品饮市场,存量大的中期茶茶商自然要抓住这一机遇,让其逐步走出仓库,走向市场。

因而,茶企、茶商在渠道与产品操作上,都开始偏向终端的需求,在市场的引导宣传上也是提倡把茶当做饮品,消耗掉。靠市场炒作带来的利益只能是短期的,中国茶业是文化的体现,是健康理念的体现,不能把金融属性摆在第一位,品饮始终是其最终目的,只有引导消耗,让市场以消耗为主,行业才能正常发展。

3.茶商、茶企等多方发力助推

经过10来年的陈化,这时候的中期茶适宜消费者的日常品饮,且具有不可复制的稀缺性。于是,有一定存货资源的中大型茶厂、以专业仓储起家的茶商、2000-2008年左右成立的普洱茶活跃品牌、中老期茶的交易平台……各方势力看到了中期茶这一商品的价值,纷纷投入其中,迸发不同的优势力量。

例如,双陈普洱,一直专注于存储普洱茶,囤茶量近万吨,且以原国营茶厂的成品茶为主,其针对普洱茶在不同陈化阶段的品质特性设立了五大专业、生态的仓储系统,更重要的是,双陈普洱坚守“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从产品升级到品牌升级双管齐下、有效发力,积极领衔中期茶市场;大益、下关等实力品牌在同样原料多的基础上,又各自创新,原料活用、价格亲民等,都为中期茶带来了更加广泛的受众群;兴海茶业与佳兆业的联姻,让我们看到,外来资本选择中期茶作为重要的入口,实力民营茶厂积累的中期茶更有焕发新容颜的可能性。

此外,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掌握了一定的线上线下渠道资源,打造专门的中期茶交易型平台的企业,让全国各地的消费群体都有机会与中期茶产生链接、发生交易,大大助推了中期茶的市场普及度与成交量。还有更多的中小藏家,他们也在想方设法为适饮的中期茶寻找出路,以释放库存,谋求变现……中期茶的热度只增不减。 

五、热度之下,中期茶藏家该如何趁势而为

中期茶热度上扬,给了中期茶藏家一个机会。那么,这个机会对他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又该如何去抓这次机会呢?下面笔者以东莞仓为例阐释。

1.东莞藏茶现状

(1)东莞仓藏茶量巨大 

“目前普洱茶仓有港仓、台湾仓、云南仓、大马仓、广州仓、东莞仓等,尤其东莞仓的藏茶量相当大。这主要源于东莞人爱茶,以及丰富的土地资源、独特的气候环境、丰富的资金无投资出路,从而造就了东莞藏茶成风的局面。”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卢树勋(以下简称卢会长)表示,“10多年来,藏在东莞民间的普洱茶、黑茶以及白茶数量保守估计以数十万吨计,沉淀资金数以百亿元计。形成如此藏茶氛围的原因很多,但功劳最大的应归于散落在东莞各镇大街小巷的茶庄茶店。我们估计目前东莞市大小茶庄、茶店不少于9000家,而这些茶庄本身也是藏茶的主力军,他们以茶养茶,以茶会友,每个茶庄都聚集着一批藏茶爱好者,从而形成了一个小范围藏茶圈子。”

中老期茶价值服务商郑旭说,目前,东莞大约有40万吨的藏茶量,价值千亿元。东莞几乎是全民藏茶,在众多的藏家中,单是手上茶叶市值过亿元的老板就有50多个,此外,即使是最普通的小家庭,其藏茶市值也有很多过万元的。并且藏茶时间较久,早在90年代东莞就有人藏茶了,但数量相对较少,大量存茶是从2003年开始,东莞大约90%的茶商都参与其中。因而,就目前来说,东莞藏茶中,中期茶大约占据百分之六七十。

(2)消费是目的,量大的藏茶急需变现

在40万吨的庞大数量下,藏家和茶商的数量基本上是1:1。就藏家而言,他们之中很大一部分人往往都有充裕的资金、闲置的物业,茶叶是否能变现或者流通,这些人并不着急,除了自己喝外,逢年过节还可以送人等,自己也能消耗;而茶商呢,他们并不想压货,他们要养员工、养店面,所以他们需要尽快将其手中的茶叶流通变现。其中,最着急的要数短期投资客。茶商可谓是夹在茶农、厂家、藏家中间求生存。

卢会长告诉笔者,东莞经过10多年的藏茶发展,目前东莞的茶庄经营正处于瓶颈期。原因是藏茶并不是最终目的,茶藏到一定程度需要找出路。茶的属性是商品,商品需要流通消费,只有销售才能使藏茶增值,藏于民间的茶才有价值。但这些以茶庄为中心的藏茶圈子并没有能力发展销售渠道。尤其是走出去,将莞仓藏茶释放于北方市场更是无能为力。如果老茶不能释放出去,藏茶不能增值销售,藏茶爱好者则无动力继续购买新茶,从而使整个收藏市场停滞不前,不能形成一条良性的茶叶贸易产业链。

2.突破困境,规范仓储、走向北方是关键

(1)好仓出好茶

仓储是完成中老期茶不可或缺的环节,10-20年的优质中期茶必定产生于好的仓储。

“中期茶要想走出去,其仓储是首要因素。因为仓储衡量价值,在品牌+品质+良好仓储模式下,中期茶才不愁销路。”东莞大益总经销商王柱铭说。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有此看法的并不只是南方茶商,本刊一线代表李杨在采访数十家茶企后发现,“规范仓储管理才能好仓出好茶,提升中期茶价值”几乎成为一种共识。

西安七碗茶茶业总经理任武周表示,好茶一定不能缺少与个人口感的高度契合,因而仓储无形就成了其口感表现的后天决定因素。中期茶要真正意义的“越陈越香”,就一定要保证仓储、转化、流通环节的“好上加好”。

“对于存、藏、懂普洱的客人,每一款茶都必须有原料、包装、仓储、历史等多方面的确定性保障。无论老茶、中期茶还是新茶,好的产品、好的工艺、好的仓储,才会被市场所认可。”景福源茶业陈国华说。

西北意境茶业张总透露,大多数西北客人不喜欢普洱茶仓味重的口感,所以中期茶,一定要把控好在中间环节的转化过程,提高茶友对其的接受度。

西安柴门茶行总经理柴志宏表示,东莞是很大一部分中老期茶的“鲜林居”,为让其韵味“完美”展现,有必要通过科学规范的技术管理来一次保鲜、保值。

(2)莞仓藏茶的出路在于庞大的北方市场 

中老期茶价值服务商郑旭表示,中期茶从东莞流向芳村,再由芳村流向全国。主要流向地区为东三省、河北、湖北、四川、长三角、西北等,其中每个月大概有数吨到北方市场。

西安雨林古茶经销商刘总告诉笔者,在西安市场普洱茶一直颇受欢迎,中期茶已是一部分茶客、茶人投资和收藏的首选。

卢会长坦言,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经过几年来的思考和探索,发现莞仓藏茶的出路在于庞大的北方市场。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中期茶的交易长期得不到发展。衡量中期茶的真实价值,针对不同的中期茶合理定价,规范中期茶交易秩序,信息透明化,打开中期茶流通渠道,提高商家与消费者信息互动度,是东莞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整体来看,东莞中期茶藏家面临的问题,也是全国众多中期茶藏家面临的问题,东莞藏家的解决方法,同样也对全国中期茶藏家具有参考价值。激活中期茶市场活力,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文/喃喃语,原创【亚太茶业】全媒体(本文参考了《中期茶的前世今生:从广东中期茶到云南中期茶》、《中期茶热热热热热热,谁在为之角力?又向谁而生?》两篇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