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协同赋能茶产业升级:平昌县与省茶叶研究所合作成果纪实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科技协同赋能茶产业升级:平昌县与省茶叶研究所合作成果纪实

       在秦巴山区深处,一场关于茶叶的科技协同创新正在重塑传统农业格局。近年来,平昌县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对口帮扶为契机,与省茶叶研究所建立深度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标准共建、技术共研、人才共育、产业共兴"的全链条协作,推动平昌青芽茶产业从"传统种植"向"科技引领"跨越,书写了山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科技协同赋能茶产业升级:平昌县与省茶叶研究所合作成果纪实

一、标准引领:构建全产业链技术体系

     作为全国富硒茶优势产区,平昌县曾长期面临标准化程度低、产品竞争力不足的瓶颈。省茶叶研究所王云研究员团队进驻后,首先瞄准"标准缺失"痛点,联合制定《平昌青芽茶生产技术规程》,该标准经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成为平昌首个覆盖"茶园管护—鲜叶采摘—加工工艺—品质检测"全链条的地方标准。标准明确要求鲜叶需采自海拔600-1200米的富硒茶园,经萎凋、揉捻等18道核心工序,确保成品茶氨基酸含量≥3.5%、茶多酚含量≥18%,形成"外形紧结显毫、汤色橙红明亮、兰香持久高扬"的独特品质特征。

二、技术攻坚:破解产业发展关键瓶颈

      针对夏秋茶利用率不足30%的行业难题,省茶叶研究所组建专项攻关团队,李春华研究员带领专家团队在平昌县大巴山云雾茶业有限公司开展"夏秋茶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优化加工工艺参数、筛选适制品种,成功开发出" “楚蜀白茶”系列产品,填补了川东北夏秋茶高端产品空白。

科技协同赋能茶产业升级:平昌县与省茶叶研究所合作成果纪实

三、人才培育:锻造本土技术骨干队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省茶叶研究所将人才培育作为合作重点,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技能认证"三位一体培训体系。

       2023-2024年间,王云团队多次开展驻点指导加工培训,茶企通过系统学习把握加工核心技术,其制作的红茶、绿茶在第十四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获得了16项金奖‌,较去年增幅达78%。

科技协同赋能茶产业升级:平昌县与省茶叶研究所合作成果纪实科技协同赋能茶产业升级:平昌县与省茶叶研究所合作成果纪实科技协同赋能茶产业升级:平昌县与省茶叶研究所合作成果纪实

       这些奖项由平昌县的10家茶企(单位)的16个茶叶单品获得,包括 海山金叶 、 楚蜀银针 (白茶)、 楚蜀云雾红 、海山雪芽、三黄共生、直条毛峰“吻雪”、龍芯瑞红、云顶牡丹、平昌青芽扁形绿茶、平昌青芽直条形黄茶、平昌青芽卷曲形绿茶、平昌青芽直条形毛峰绿茶、秦巴鸿源(工艺白茶)、秦巴鸿源(工夫红茶)、白羽仙毫(工艺白茶)、平职佛芽香。

四、模式创新:激活三产融合新动能

       在产业合作机制上,平昌县创新推行"研究所+协会+龙头企业+茶农"利益联结模式。省茶叶研究所与本地4家重点茶企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建立"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机制,例如为秦巴鸿源茶业定制平昌红韵加工工艺,使产品溢价率提升30%;指导大四川巴山云雾茶业有限公司生产楚蜀白茶新品,成功打入年轻消费市场,年销售额达300万元。

科技协同赋能茶产业升级:平昌县与省茶叶研究所合作成果纪实

      在茶旅融合领域,设立茶叶科普展示制茶工艺演示区,建设茶叶+非遗,供游客体验非遗手工制茶,开发"采茶—制茶—品茶"研学路线。2024年,成功申报省级优秀非遗工坊一家,接待游客超1500人次,带动周边农户通过民宿、餐饮等增收100万元,形成"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发展格局。

五、未来展望:绘就科技兴茶新图景

      根据双方茶产业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三大工程:一是实施"智慧茶产业"工程;二是启动"茶产品创新"工程,延伸产业链价值;三是开展"川茶出川"工程,依托四川省茶业流通协会省内外市场渠道,推动平昌青芽茶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科技赋能让老茶乡焕发新生机。"平昌县农业农村局分管茶产业负责人表示,通过与省茶叶研究所的深度合作,全县茶叶综合产值从2021年的4.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2亿元,茶农户均年增收突破6000元。这片浸润着科技智慧的秦巴茶叶,正以标准化为基、以创新为翼,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舒展新画卷。

文稿来源:平昌县茶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