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春华秋实,雪域高原书写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游客在拉萨大昭寺广场上的大庆宣传标语前合影留念
图源:西藏日报记者白玛泽旺
当喜马拉雅的风吹过雅鲁藏布江畔,一片神奇的绿叶正在高原绽放出金色光芒,这片绿叶不仅滋养着藏族同胞的身心,更成为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生动注脚。
图源:墨脱文旅
01茶是高原生活的生命印记
对藏族群众而言,茶叶是刻入基因的生活刚需。高原的严寒气候与高蛋白饮食结构,让茶叶成为藏族群众不可或缺的"生命之饮"。
寒冷的高原环境中,一杯热茶既能提供热量抵御严寒,又能化解以牛羊肉、糌粑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为主的饮食习惯所带来的肠胃负担,还能补充因果蔬匮乏而导致的维生素缺失。同时,高原地区气候干燥、缺氧,饮茶可补充水分,增强血管抗压能力,维持身体代谢平衡。
西藏地区以喝调饮茶为主,当地人民用石臼将茶捣碎,放在锅里用大火熬成褐色茶汁,再倒入茶壶中,加入西藏地区最常见的鲜奶饮用。有时他们还会放入适量的食盐,或者姜皮、草果、花椒等调料,制成藏式风格的奶茶。藏族牧民每天要饮上4次茶,从西藏的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可知,饮茶早已成为当地的生活习俗。
图源:布达拉宫文创官方平台
此外,茶叶还与西藏地区的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讲究克制自我、勤于实践、广行节俭,要求僧侣们有崇高的精神修养,对物质生活要求简朴,饮茶修行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寺院文化。如拉萨大昭寺内保存的千年康砖茶,已成为寺内受人供养的圣物,且寺院每年都会有特定日期的“收茶日”,收集藏族人民供奉的茶叶。
有个不可忽视的数据是,西藏的人均茶叶消费量为全国各省(区)之首。2005年,西藏茶叶的年消费量为2万t,2021年大约为7万t,年人均茶叶消费量15kg左右。随着西藏社会经济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西藏茶叶的年总消费量还在逐年增加。
02从茶马古道的驼铃声声,到现代化茶园的碧波连天
事实上,作为饮茶文化渗入生活之中的西藏地区,历史上并不产茶,茶叶只能从外地运送。过去在“汉地”,民间往来和军队作战都需要大量的马匹,而西藏盛产良马,两者间的需求也就推动了西藏和“汉地”的茶马交易的出现,“茶马互市”就此出现在历史舞台。
在历经唐、宋、元、明、清多个朝后,“茶马互市”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近代,由于各种原因“茶马交易”已经消失,但茶叶仍是西藏同胞们生活及社交和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马互市
西藏茶产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得以快速发展。1956年,西藏从云南引进茶种试种,但成活量极少,初次试种以失败告终。
1960年,原十八军留藏复员干部留驻易贡建设军垦农场时再次引种茶树,经过多次尝试后试种成功,并且在1970年成功实现小面积种植。
1971年,西藏工委做出了《关于在西藏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决定》,先后从云南省和四川省调进10万kg茶籽,在海拔1570~3700米的20多个县试种,虽在一些地区因地理和气候条件限制未试种成功,但仍在林芝市的墨脱、米林、察隅、波密等县成功开拓了一片新茶区。
1988年,全藏茶园面积约142 hm² ,采摘面积31 hm² 。
2000年,因受洪水冲击影响,茶树种植面积和产量显著降低。
2015年后,西藏茶产业得以恢复。近年来,为将茶产业打造成西藏的重要经济支柱,自治区政府对茶产业的投入进一步增加,出台了一系列助推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016年,西藏农牧厅成立了西藏茶文化协会,在助推茶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西藏税务局对边销茶生产企业免征增值税,进一步促进西藏茶产业的发展,茶叶种植面积及产量显著增加。
此后,随着对茶产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增强,西藏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也随之增加。
作为西藏茶叶主产区,2025年林芝市茶园面积为3600 hm²,春茶采摘期间,共采摘茶青32.33万kg、产值3685.6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7%、13%,带动4300余户1.46万名农牧民群众实现增收3835.67万元,同比增长14%。
图源:墨脱文旅
墨脱县作为林芝市最大茶树种植区,截至2025年,种植面积达1266.67?hm2,其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延伸部分与岗日嘎布山脉南坡的交界处,并紧邻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带。墨脱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特征为北高南低、群山环绕,与外界隔离,故在藏语中得名“隐秘的莲花”。但其处于北纬30°附近,具有得天独厚的有机种植环境,为茶叶种植提供了极为出色的生态条件,可产出品质优异的茶叶。
墨脱县背崩乡格林村茶园
图源:新华社
2011年,从广东、福建来援藏的工作队员利用墨脱县适宜种茶的自然条件优势,实现了茶苗引种。2012年,墨脱县建成首个试验茶园。2013年,墨脱县首次明确将茶产业定位为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并制定了《墨脱县茶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5)》,确立了茶产业发展思路。2017年初,全县茶树种植面积已达340.53 hm²,初具规模。2019年12月,墨脱县共建成56个高山有机茶园,总面积达1128.42 hm²,其中可采摘面积为 292.87 hm²。2023年,墨脱茶叶产品共计获得各类金奖12个、银奖1个,墨脱绿茶获评“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图源:墨脱文旅
近年来墨脱县还将目光聚焦于茶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入选2024年"中国十大茶旅目的地",2024年茶叶销售收入达到1170.08万元。如今的墨脱,正以生态优势撬动经济杠杆,让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国茶地理
60年栉风沐雨,西藏茶产业从依赖输入到自立自强,在国家的正确引导下,墨脱、林芝乃至西藏的茶树种植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从传统种植到品牌崛起,完整映射着高原茶产业发展的历史轨迹。这片高原上的绿叶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生态的守护者,更是民族团结的见证者,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必将继续书写"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崭新篇章,让雪域高原的茶香飘得更远、更久。
本文节选自《中国茶叶》2025年第1期,P86-90,《墨脱县茶产业升级现状及发展策略探析》,作者:周子怡,刘少群,郑鹏*;2021年第5期,P71-75,《西藏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彭君华,刘洪利,谭琼。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