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熊猫创造社:这一次,“熊猫记者”高富华带你寻找茶马古道上的“茶叶印记”!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爱熊猫创造社:这一次,“熊猫记者”高富华带你寻找茶马古道上的“茶叶印记”!

提到高富华,很多人脑海中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我们的国宝大熊猫。没错,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高富华始终关注大熊猫这一话题,除采写大量的新闻作品外,还创作出版了包括《穿行在大熊猫村庄》《大熊猫史画(1869-2019)》《大熊猫史话(1869-2019)》《大熊猫:国宝的百年传奇》《和平使者熊猫巴斯》等在内的多部大熊猫主题图书。由此,他也收获一个称号——“熊猫记者”。

爱熊猫创造社:这一次,“熊猫记者”高富华带你寻找茶马古道上的“茶叶印记”!

不过,这并不是高富华的创作全部。这不,深耕四川雅安地方文化多年的高富华又出新作了。《又见茶马古道》以人文地理的视角切入,试图通过“茶叶印记”这一核心意象,重现川藏茶马古道的沧桑变迁。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溯,更是对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与地理文明的深刻思考。作者以文献史料与老照片为经纬,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编织出一条“茶叶天路”,在茶马古道的肌理中探寻过去与未来的连接点。正如书中所言:“茶马古道是一条文化的血脉,也是民族彼此相融的和谐之道。”这种对文化根脉的执着追寻,构成了全书的精神内核。

爱熊猫创造社:这一次,“熊猫记者”高富华带你寻找茶马古道上的“茶叶印记”!

●茶马古道的双重叙事

《又见茶马古道》的核心叙事框架,建立在对茶马古道的双重分段之上:从雅安到康定的“背夫茶路”,与从康定到拉萨的“雪域茶路”。这种分段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划分,更是一种文化与历史的隐喻。作者在书中写道:“从雅安到康定是‘背夫茶路’,由于山路崎岖,马匹通行困难,只得靠人背运……从康定到拉萨是‘雪域茶路’,主要靠牦牛运输,边走边放牧,需要一两年才能走个来回。”这种对运输方式的细致描写,不仅还原了古道的艰辛,更揭示了地理屏障与文化交流中的一种独特适应性。

“背夫茶路”的描写尤为震撼:“一个男背夫,最少可以背12条茶,多的可以背20条。除了青壮年男性,生活极其艰难的妇女和孩子也会加入背夫的队伍。……一条茶包重16斤,20条茶包就重达320斤。”这种近乎残酷的体力劳动,与古道上“女背夫少的可以背7条,多的可以背10条”的细节,共同勾勒出一幅血肉交织的历史图景。作者没有回避这段历史的沉重,而是通过大量史料与实地考察的结合,让读者感受到背夫群体的坚韧与牺牲。例如书中提到:“从雅安到康定,每包茶的运价是‘一斗米’左右,单边路程在半月以上。背夫们把茶包捆好,系上背带,有的则使用‘背夹子’。出发时,背夫们会随身携带一点玉米面或者馍馍,还带一点盐巴。走到‘茶店子’,烤热自带的玉米馍,弄一碗盐水,就是吃食。如果能够买上一碗‘豆泡菜’(豆浆、豆渣合着素菜煮成),那就是一顿奢侈的伙食了。至于住宿,地下铺一些草帘、玉米叶、稻草,就是床。疲惫的背夫横七竖八躺满一屋。翻山越岭,日晒雨淋。背夫闷头赶路。等到歇脚时,可能会突然发现人少了——原来连人带茶包掉到崖下去了……”这种近乎白描的笔触,既是对历史的还原,也是对人性的叩问。

而“雪域茶路”的叙事则转向了另一种节奏。牦牛运输的缓慢与放牧的节奏,暗示了青藏高原的生存智慧。作者在书中写道:“边走边放牧,感受着四季的变化,需要一两年才能走个来回。”这种与自然共生的运输方式,与“背夫茶路”的人力苦役形成鲜明对比,也折射出地理环境中的一种差异与互补。作者通过这种双重叙事,不仅展现了茶马古道的物理形态,更揭示了其作为文化纽带的深层意义。

爱熊猫创造社:这一次,“熊猫记者”高富华带你寻找茶马古道上的“茶叶印记”!

▲茶马古道上的背夫(威尔逊摄于1908年)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又见茶马古道》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是其“人文地理”的叙事策略。作者并非单纯地叙述历史,而是通过地理空间的转换,将过去与现在、自然与人文、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编织在一起。例如,书中提到:“如今我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里程碑,上面标着‘G318·2662’,表示G318从上海到西藏,走到这里是2662公里。……G318一头连着太平洋之滨的上海,一头连着青藏高原的西藏,全程5400多公里,到我家门口,差不多是一半的路程。G318的前身是康藏公路(后更名为川藏公路),而川藏公路的前身,就是‘茶马古道’。”这种对现代公路与古代古道的对照,不仅勾勒出历史的延续性,更暗示了人类对地理屏障的永恒挑战。

作者在后记中提到:“站在2662里程碑往回走3公里,是1950年3月修建康藏公路开工仪式的金鸡关,往前走3公里,是1954年12月26日举行康藏公路通车仪式的青鼻山。”这种对历史节点的精准定位,将茶马古道的叙事嵌入到更宏大的时代背景中。作者通过地理坐标与历史事件的结合,构建了一种“空间即时间”的叙事逻辑。例如书中写道:“从遥远的茶马古道到新中国建设的康藏公路,再到今天的G4218雅叶高速公路,都是从内地跃升到青藏高原的‘天路’。”这种跨越千年的“天路”意象,既是地理意义上的攀登,也是文化意义上的超越。

这种人文地理的视角,还体现在作者对“门槛山”的隐喻运用中。书中指出:“雅安是‘康藏门户’,但这‘门户’有点特别。推开门户,一道‘门槛山’挡住了‘门户’。这道‘门槛山’是一道从第二阶梯向第一阶梯过渡的‘门槛山’,陡然升高好几千米。这‘门槛山’,不但‘高不可攀’,更是‘遥不可及’。让人惊叹的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门槛山’,G318线公路经过漫长的助跑,到了雅安才开始‘起跳’,不仅一跃而上,还一越而过了青藏高原。……一条‘天路’的前世今生,在人们‘溯源’和‘追远’中久久回荡,日渐清晰。”这里的“门槛山”既是地理屏障,也是文化象征。它暗示了通过茶马古道实现的交流与融合。这种隐喻的运用,使得作者的叙事超越了单纯的史料堆砌,而具有了哲学深度。

爱熊猫创造社:这一次,“熊猫记者”高富华带你寻找茶马古道上的“茶叶印记”!

▲20世纪30年代,背夫经过二郎山垭口(庄学本/摄)

●背夫顺口溜与文化记忆

《又见茶马古道》中最具文学感染力的部分,是对背夫顺口溜的引用与阐释。书中写道:“背好茶包子,手上拄拐子,勒的汗衫子,包的青帕子,拴的半肚子,穿的偏耳子。还有汗刮子,别根烟杆子。爬坡上坎靠拐子,背起背子像驼子,打起拐子像汉子……”这首顺口溜不仅是对背夫日常的生动描写,更是一种文化记忆的凝结。作者通过这种民间语言的运用,将宏大历史叙事拉回到个体经验的层面,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古道的艰辛与背夫的坚韧。

这种民间语言的运用,也反映了作者对“茶叶印记”的独特理解。在书中,茶叶不仅是物质商品,更是文化符号。在作者看来,雅安边茶作为一种少数民族的特需商品,通过漫长的茶马古道进入青藏高原,成为汉藏民族团结的桥梁和纽带。这种对茶叶的重新定义,使得茶马古道的叙事超越了经济层面,而具有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的意义。

此外,作者还通过历史人物的视角,进一步丰富了“茶叶印记”的内涵。例如,在19世纪英国植物学家、探险家亨利·威尔逊的镜头下,茶马古道沿线格外热闹,总能看到整队运送茶叶的背夫。通过威尔逊的视角,不仅提供了西方人对茶马古道的观察,也暗示了这条古道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早期角色。这种跨文化的叙事策略,使得《又见茶马古道》既具有本土性,又具有世界性。

爱熊猫创造社:这一次,“熊猫记者”高富华带你寻找茶马古道上的“茶叶印记”!

●茶马古道的当代价值

《又见茶马古道》并未止步于对历史的回溯,而是试图在现实中寻找茶马古道的当代价值。曾经人马不断地茶马古道早已静寂无声,曾经往来古道上的背夫、茶叶的印记、繁华的古镇,已泯于时间之流;边茶、小路茶、大路茶、锅庄,茶马古道上流传的这些名字,也与古道一起,变了模样。而今,古道还在,风景依然。昔日的茶马古道已隐匿于深山幽谷中,发展成了热门旅游线路。这种对古道现状的描述,既是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也是对文化资源的再思考。

作者通过“茶叶天路”这一概念,将茶马古道的当代意义推向更广阔的维度。书中提到:“G4218雅叶高速公路的‘零公路’就在雅安,没有助跑,一起步就是起跳,直接从四川盆地的边缘跃上青藏高原。”这种对现代交通与古代古道的类比,暗示了茶马古道作为“天路”的永恒性。作者认为,无论是古代的背夫、牦牛,还是现代的汽车、飞机,人类始终在挑战地理屏障,也在通过这种挑战实现文化的流动与融合。

此外,作者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赋予茶马古道新的历史使命。书中写道:“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全球首个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2024年,茶马古道被四川列入冲击‘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种对文化保护与国际传播的关注,使得《又见茶马古道》不仅是一部历史叙事,更是一部面向未来的文化宣言。

总之,《又见茶马古道》的价值,在于它通过“茶叶印记”这一意象,将历史、地理、文化与个体经验编织成一张复杂的叙事网络。作者既没有沉溺于历史的浪漫化想象,也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经济史的注脚,而是试图通过人文地理的视角,揭示茶马古道作为文化血脉的深层意义。正如书中所言:“我们除了要‘溯源’,还要‘追远’,那就沏一壶藏茶,打开这本书,走进茶马古道的历史与传奇。”这种对历史与未来的双重关照,使得《又见茶马古道》成为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文学感染力的力作。

本文图文资料信息来源:读者报全媒体(记者何建),爱熊猫创造社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尊重原创,注重分享。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