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优质茶树栽培与加工新技术

找到约75条结果 (用时 0.029 秒)

湖北茶叶科技“十三五”成就与未来展望

科技引领  绿色发展  谱写新篇

——湖北茶叶科技“十三五”成就与未来展望

湖北省茶叶学会

湖北省果茶办公室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2021年2月26日

湖北是“茶圣”陆羽故里,产茶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我省茶产业发展迅猛,茶叶已成为山区农民脱贫攻坚的支柱、绿色、特色和亮点产业。广大茶叶科技工作者团结拼搏、克难攻坚、协同创新,为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出台,迎来了赶超跨越、担当作为的战略机遇,意义重大而深远。全省茶叶科技工作者要加大《条例》宣传贯彻力度,积极争取在政策扶持、绿色发展、科技支撑、品牌打造等方面支持,为促进湖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

一、湖北茶叶科技“十三五”主要成就

(一)茶树良种选育与推广迈上新台阶

目前,全省育成国家级茶树良种3个(鄂茶1号、鄂茶4号、鄂茶5号)、省级良种17个。由省农科院果茶所选育的“鄂茶1号”,入选2019(首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的百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鄂茶11、鄂茶12等6个良种获得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金茗1号”成为我省首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的茶树品种。通过研究茶树工厂化快繁技术,制定系列标准,建成孝感福良山、恩施、宜昌萧氏等一批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形成适应我省气候特点的育、繁、推一体化体系。根据生产、市场需求,从省外筛选引进中茶108、金观音、白叶1号等特异新良种,品种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在省果茶办等部门大力推广下,全省无性系茶园面积达349万亩,其中“鄂茶1号”近100万亩,成为我省当家品种;全省茶树良种率由2015年的55%增长至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茶叶绿色高效生产获得重大突破

根据我省主产茶区的地理、气候以及茶类特点,省茶叶产业体系创新团队在鄂东北茶区,构建“茶叶配方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开沟深施”技术模式,茶园化肥平均用量从2015年的878kg/hm2减少到477kg/hm2,化肥减施45.6%,茶叶增产3.7%-15.2%。针对鄂东南黑茶产区全年采摘量大、夏秋茶资源利用率高的特点,建立茶叶专用缓释肥模式,茶园化肥平均用量从954kg/hm2减少到679kg/hm2,化肥减施29%,茶叶产量增加20%以上,茶叶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分别增加9.7%和4.0%。针对我省茶园主要病虫的发生规律,构建以生态调控为基础、理化诱控和生物防治为核心、科学用药相辅助的绿色防控技术,该技术连续两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在我国广大茶区推广应用。“十三五”期间,茶叶减肥减药绿色生产技术在我省茶园应用累计600万亩以上,有力推动了全省生态茶园建设。

(三)茶园作业轻简化呈现新态势

针对山地茶园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紧缺的问题,省茶叶科技创新行动团队集成创新农机农艺融合应用的“内环式”栽培技术模式。优选出茶园耕作机械3款,施肥机械2款,履带式采茶修剪多功能机1款,茶园除草、绿肥还田机械2款,集成内环式设置茶行、轻基质茶苗、起垄覆膜栽培、间作绿肥、机械化管理、科学施肥等先进技术建设高标准茶园,实现了“一年交园、两年采茶”。“十三五”期间,通过示范引领,全省80%以上茶园实现轻简化管理,提高工效80%以上,降低成本60%以上,节本增效明显。  

(四)茶叶加工技术与装备实现二次飞跃

我省茶叶加工在由手工到机械制茶转型的基础上,整体进入连续化、清洁化阶段,部分达到自动化水平,实现了二次飞跃。其中名优绿茶“一线两用”关键技术,集成创新数控摊青、电磁杀青、连续化做形和PLC控制技术,实现了名优绿茶、大宗绿茶共线连续化加工;研发出的工夫红茶自动化加工生产线与配套技术,创新自动化萎凋、精准称量、自动揉捻、智能发酵及控制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机采茶鲜叶配套加工技术与关键装备,突破了机采鲜叶不能加工优质茶的难题;青砖茶数控渥堆设备和压制成套设备及控制系统研发,实现青砖茶渥堆工序环境因子可控和自动压制;萧氏集团茶叶智能化加工“无人工厂”投产,整个加工全程自动运行、数据可视且工艺可动态优化。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末,我省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茶叶加工生产线260余条,较2015年提高3倍以上。

(五)茶叶精深加工拓宽了增值链条

我省茶叶精深加工成为产业经济新增长点。其中,大悟、恩施引进抹茶加工新技术新装备,建立抹茶加工生产线8条,年可加工优质抹茶4000吨,广受市场青睐。萧氏茶业集团引进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研发生产了茶苕酥、茶月饼、茶蜜饯等茶食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应用低温提取、膜分离等先进工艺,加工出无糖、无着色、无添加剂,纯天然的原味茶饮料。采花公司应用单宁酶和多酚氧化酶偶联技术、膜分离技术、微囊包埋香气回收技术,建成了年产量1000吨高品质的速溶红茶生产线。湖北中鑫公司装备茶叶精深及植物提取生产线,具备年产500吨茶粉体加工能力。竹溪梅子贡公司、宜都市绿源公司茶多酚提取生产线、鹤峰源峰生物公司速溶茶生产线均已投产见效。

(六)茶叶品牌建设实现突破性发展

在湖北茶叶科技进步的有力推动下,我省荣获“采花”“萧氏”等22件中国驰名商标,“襄阳高香茶”“赤壁青砖茶”等30余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川”字牌等3个“中华老字号”,“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等3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抢抓东湖茶叙、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会议、中国杭州国际茶博会等重大契机,叫响了“恩施玉露”“利川红”“赤壁青砖茶”等品牌。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交会上,“武当道茶”“恩施玉露”“襄阳高香茶”被推选为2019年中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湖北茶荣获10个金奖,与安徽省并列全国第三名,获奖数量仅次于浙江省和福建省,品牌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连年组织抱团出击,举办“健康边疆行”“健康沿海行”等品牌推介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树立了“生态湖北茶,健康千万家”的品牌形象,提高了湖北茶品牌的知名度。

(七)茶叶科研教学平台夯实产业基础

“十三五”期间,省茶叶学科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教学平台。其中依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在我省建有“一岗三站”;省厅建立了省现代农业茶叶技术体系、院士专家服务农业产业发展“515”行动与协同推广、省农业科技创新行动茶叶团队;省农科院果茶所建立了省茶叶工程中心、省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省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新建青砖茶湖北省工程中心、省茶叶创新工作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华中农业大学是全国211重点大学,茶学学科属国家双一流学科园艺学的二级学科,从199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已形成学士、硕士和博士完整的教育体系,建有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萧氏茶业集团拥有国家茶叶加工专业分中心;长江大学、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等设置涉茶专业;恩施、宜昌、襄阳、咸宁、十堰等市州农科院设立了茶叶研究所;赤壁市组建了赤壁青砖茶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长盛川公司成立了湖北长盛川青砖茶研究所。这些平台与基层茶叶技术推广机构联动,形成了我省独具特色的协同创新与技术推广体系,联合发力,夯实了茶产业发展基础。

(八)茶叶科技成果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十三五”以来,湖北茶叶学科领域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9项,其中二等奖7项,较“十二五”增加4项,完成单位主要有省农科院果茶所、省果茶办、华中农大、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大学、恩施州农科院、采花茶业等;获得科技成果评价5项,其中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810项,其中发明专利14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0项;制定标准26项,其中行业标准1项、省地标16项、团体标准9项;发表高质量科技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2019年年报全省茶园总面积521.6万亩,产量35.3万吨,产值178亿元,出口2.14亿美元,综合产值突破600亿元,带动200多万茶农增收致富,科技对产业贡献率达到63.4%。

二、今后湖北茶叶科技发展展望

开局“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省委书记应勇指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的重大政治任务,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呼吁,“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突出持续推进“六化”进程。

(一)加力推进创新集约化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茶行业社会组织和农科教、产学研推联动的作用,广聚“第一资源”,激发“第一动力”,强化茶产业发展有关项目支撑,强化“一懂两爱三过硬”茶叶科技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着力组织开展茶叶标准制定、品质评价、技术成果评价、知识产权保护、品牌推介、职业培训与技能竞赛等工作,着力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与全产业链双向融合,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实现“两端”(生产端、消费端)齐发力、“三品”(品种、品质、品牌)共提升,“三型”(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优质高效型)同发展,促进茶产业高质量新跨越提供科技硬核支撑。

(二)加力推进品种良种化

主要挖掘地方优质茶树品种,创新性开展新品种选育研究。重点开展特异、专用、优质茶树良种及配套技术研究,根据市场需要,选育高氨基酸、高茶多酚、低咖啡碱、低氟等新优品种;培育恩施玉露、武当道茶、英山云雾、宜红茶、赤壁青砖茶等区域公用品牌的专用品种,实现“五大茶区”茶树良种差异化发展;开发花香浓郁、栗香持久、滋味绵长的地方特异性品种。结合老茶园低改、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一批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省无性系茶树良种率提高到75%以上。

(三)加力推进生产绿色化

大力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及出口示范基地建设。确保茶叶质量安全。进一步开展茶园土壤养分优化管理与土壤信息系统研发,主要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研发,茶叶减肥减药技术模式集成与应用,在主产区积极推进全域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强化投入品源头管控,推广绿色综合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循环农业示范、茶园“四机”(即机剪、机采、机耕、机防)等集成技术,破解劳动力短缺难题,实现化肥农药施用负增长,力推全域绿色和有机茶发展再上新台阶,创建新“三品一标”示范县市。

(四)加力推进加工精准定向化

重点开展茶鲜叶精准机采,高品质绿茶、红茶、青砖茶精准定向加工,出口茶轻简化精制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加大对茶叶精准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广的扶持力度,大力支持清洁化、信息化、智能化、规模化、模块化茶叶加工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加大对主要茶类专用核心装备研发推广的扶持力度;青砖茶降氟、出口茶降农残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进加工清洁化能源改造(煤柴改电天然气);培养一批茶叶加工工匠和评茶大师。实现我省茶叶加工第三次跨越。

(五)加力推进茶产业多功能化

积极倡导“喝茶、饮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六茶共舞,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补齐增值短板;大力开发抹茶、茶食品、现代茶饮、茶工艺品、茶生活用品等茶叶衍生品,提高附加值;加快发展茶乡旅游、茶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导茶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主题公园、特色小镇、茶主题酒店,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六)加力助推营销品牌化

从标准制定宣贯突破。抓紧制修订省茶叶知名区域公用品牌有关栽培、加工和产品等系列标准;从市场渠道突破,坚持“走出去”战略思路,强化区域公用品牌引领作用,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现代营销渠道体系;从宣传推介突破,在央视、目标市场等销区加强广告宣传,支持设立专卖店、联营店等,专家站台推介,周密策划叫响品牌,培植重点龙头茶企;从品牌管理突破,建立健全茶品牌运行管理制度,建立品牌茶核心生产基地、加工场所、质量安全监测信息与追溯系统;传播茶知识,推广茶科技,培育代言人,为品牌化发展保驾护航,力推鄂茶品牌香飘海内外。

回首过去,我们无比感动,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全省各级茶叶科技工作者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务实拼搏,各尽其责、同频共振,为建设“千亿茶产业强省”,实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湖北科技力量。

【原标题】微头条| 科技引领 绿色发展 谱写新篇 ——湖北茶叶科技“十三五”成就与未来展望

注:内容来源湖北茶叶,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青岛工匠”张续周匠心筑梦:潜心培育“南茶北引”新茶种

2022年度“青岛工匠”获得者、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张续周教授,27年匠心筑梦,致力于山东“南茶北引”茶树新品种培育和高寒茶区新技术模式研发创建,向茶农茶企传授新技术、新模式,科技帮扶农民创新创业、增收致富。


眼下,张续周正带领团队开展国家登记茶树良种“北茶36”在高寒茶区——青岛开展新一轮配套技术示范和模式技术创建。

“‘北茶36’品种是在高寒茶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镇育成的,2019年取得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2020年取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张续周教授介绍,该茶树品种从黄山群体种单株选育而成,属灌木型、中叶类,具有抗寒性、抗旱性强,品质优的特点,适制红茶、绿茶和白茶等多茶类产品。目前正通过系列高寒茶区配套技术推广给广大农民朋友。


1996年,张续周从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毕业后,开始进入茶树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种、茶树栽培及加工技术领域。他深入调研发现,山东“南茶北引”所采用的茶种均是来自南方,山东近40万亩茶园竟然没有山东本土知识产权茶树品种。

他说,随着山东现代茶业的发展,由于茶园全部从南方茶区引进品种建成,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所生产的茶产品与南方茶区产品“雷同”,表现为茶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差异化不明显,成为山东茶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为解决茶产业这一“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他立足山东茶产业实际,发挥专业优势,潜心专研,把主要研究方向放在山东高寒茶区优质高抗突破性茶树新品种研发方面,先后选育出“北茶36”“东方紫婵”“北茶99”“北茶100”“北茶红蕊”“高寒1号”“崂茶100”“碧海蓝田1号”等近20个茶树新品种(系)及高寒茶区良种配套技术,其中取得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2个。其中已经登记茶树新品种“东方紫婵”具有紫芽、紫叶和紫茎的特点,为我省唯一“紫茶品种”,填补了中国江北茶区富花青素珍稀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的空白。


张续周介绍:“新培育的东方紫婵茶树新品种花青素含量8.2-8.3毫克/克,为常规茶树品种花青素含量的20-30倍。该茶树品种不但可以开发富花青素功能性茶产品,还可以建设彩色(紫色)观光茶园,对调整茶产品结构,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非常受茶农和市场的欢迎。”

虽然育成一个茶树新品种至少要历经20多年的时间,饱含了不少艰辛和心血,但是张续周决定,把新品种及高寒茶区配套技术免费传授给茶农,服务于茶产业。

目前,张续周教授研发的茶树新品种、高寒茶区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至省内烟台、青岛、日照、临沂、泰安等重点茶区,累计推广面积近20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近10亿元。在重点茶区建设高寒茶区良种示范茶园,在无性系茶树良种茶园建设和良种茶开发方面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在云南、浙江、江苏等地建有研发成果试验示范茶园。


近年来,他从山东茶实际出发,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国际国内茶叶市场,依托其所主持的省级平台——北茶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以全产业链的思维,从种质资源创新培育鲁茶特色突破性新品种开始,传承山东“南茶北引”60多年沉淀形成的高寒茶区传统植茶、制茶和冲泡非遗技艺,创新性构建“茶种、茶园、茶品、茶艺”产业发展新思路,助力茶产业服务乡村振兴。他主持创建的“高寒茶区北茶36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模式”荣获全国农技中心、中国茶叶学会等单位组织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评选优秀短视频奖,在全国茶区推广展播,取得良好示范成效,特别是在江北茶区得到多点示范应用。

张续周表示:“培育出山东茶优质高抗突破性茶树新品种是我几十年的梦想,通过山东省茶树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种,切实为山东‘南茶北引’种业振兴,茶产业转型升级,做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积极贡献。”

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薄克国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刘仲华:中国茶业现状与泰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10月19日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泰顺分会在泰顺县体育中心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在峰会的“青年π·in泰顺”生态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作《中国茶业现状与泰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主旨演讲。现本刊将主旨演讲全文刊登,以飨读者。

目前,茶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水的第二大饮料。我国作为茶树的原产地,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茶园面积,最高的茶叶产量和第一大消费量,同时也是目前世界第二大茶叶出口国。

全世界现在每天有20多亿人都在饮茶,其中每两杯茶便有一杯来自中国。世界茶产业在过去的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茶叶产量在不断提升,国际贸易量的发展不是很快,稳定在180—190万吨左右,说明产茶国的消费量在快速提升。茶产业在我国农业中是践行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健康中国、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的重要特色产业。习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包括对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都来自于主要茶区发表的最高理论,他是我们中国茶产业的形象代言人。在茶界有这么一句话“一家人喝茶,和睦;全社会喝茶,和谐;全世界喝茶,和平。”所以习总书记用茶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世界的和平。

观察过去20年中国和世界主要产茶国的茶产量增长情况,中国远超其他的产茶国,如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土耳其、越南、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它们都有增长但幅度并不是很大,是因为过去的20年始中国经济全面高速发展的时期,可以说,中国成为过去20年世界茶产量增长的发动机。

刘仲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演讲题目:《中国茶业现状与泰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中国茶叶总面积达4597.9万亩,主产茶的21个省、市、自治区的产量、面积排序中,浙江曾位列第二。但进入新世纪之后,农业、茶业相对工业的发展,速度较慢,所以导致浙江的排名降到了第六位。

如今中国茶业的发展有这样的趋势:发达地区往欠发达地区转移,从东部地区往西部地区转移,从平地往高山转移。浙江不以单位面积的增长作为发展的模式,而以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作为发展的新模式,也就是高质量发展。

中国现在茶产业六大茶类轮番发力,绿茶的相对比之下的绝对量在不断的提升,不管怎么样,绿茶依然是中国茶产业的绝对主板。尽管其他茶类逐步的增长使绿茶的相对比值下降,总体而言,绿茶是60%的比例。大家都说中国茶叶卖的很贵,其实茶叶的农业板块的平均价格不高,以绿茶为例,2019年的平均价格每一公斤是131.5元,相对于网传的高价茶,茶叶的主板还是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

全球大概接近600万吨茶产量,190万吨的茶叶总贸易量中,中国茶叶贸易占比徘徊在20%左右。200年前,中国茶叶占据世界茶叶贸易的80%,所以今天我们在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同时,我们要不断的把中国茶通过我们的更高的品质、更高的性价比,通过科技、文化的融合让更多的人爱上中国好茶,让中国茶能香飘世界,重新占据更大的比例,这是我们茶人共同努力的目标。

泰顺县人民政府与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院士专家团队签订茶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我国出口的茶主要以绿茶为主,占82.9%,乌龙茶、红茶、花茶所占比例都在10%以内。中国茶叶出口在2019年达到了36.66万吨、20亿美金的总量,平均价格在5.51美元(每千克),观察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省、市、自治区的数量、金额及单价的情况,浙江拥有接近16万吨的中国最大茶叶出口量,有近5个亿美金的创汇,平均价格达3.046每公斤,这个数据有喜有忧。喜的是浙江省的出口量远超所有的其他出口省份,但是在单价上面却排在全国倒数2、3位,所以我们要改变浙江茶叶产业出口的结构,提升茶叶的品质、价格,从而形成价、值、量同步提升的出口发展格局。

特别值得骄傲的是,2019年中国茶出口单价在世界位列第一,出口茶主要消费市场对象是欠发达的非洲国家。当今我国茶饮料的发展飞速,中国茶产业存在了几个问题:茶叶产销失衡矛盾正在凸显、茶叶生产的劳动力成本攀升、茶叶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茶叶出口规模增长速度缓慢、夏秋茶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茶业效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泰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在历史上是全国的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也是中国出口茶叶的基地,如今拥有9万亩的茶园,7.4万亩的开采茶园面积,有近4个亿的茶叶总产值。在历史上,尤其是在八九十年代,以泰顺三杯香为代表的产品品质口碑非常好,但是进入到新世纪之后,中国茶产业的产销两端发展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泰顺有许多自身的优势,譬如说泰顺炒青绿茶被誉为是“浙江绿茶的味精”,它得到过无数个国际奖项,并且泰顺的自然环境能够酝酿出独一无二的自然品质,但如何把历史的优势、自然的优势、品牌的优势转化成为产业的优势(规模优势、效益优势、品牌优势)引人深思。泰顺三杯香作为很好的区域公共品牌,同时也是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并且产品结构布局比较科学、合理的,这样的优势是有机会打造成为有影响的区域公共品牌,让产品香飘神州大地。

另外泰顺三杯香在四个方面有待加强。分别是公共品牌市场影响力有待加强;龙头企业市场带动力有待加强;出口茶叶国际竞争力有待加强;国内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我们常说三大创新策略即科技创新、营销创新、业态创新。

科技创新:高产优质的品种资源、高效低耗的栽培技术、绿色安全的病虫防控、先进的加工技术装备、跨界增值的综合利用。

营销创新: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品牌、建立先进营销模式、拓展产品营销渠道。

业态创新:茶业与旅游、文化、大健康、金融的结合,一二三产联动的大产业。

如何做到三大创新策略的结合发展是促进产业又快又好的重要环节。

泰顺茶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生产与加工方面:茶树资源良种化、茶树栽培生态化、茶树植保绿色化、茶园耕作机械化、鲜叶采摘机械化、茶园管理信息化、茶叶加工自动化。品种是品质的基因,优化高香茶树的品种,推广茶树绿色防控新技术确保质量安全,坚持生态有机栽培,确保足够营养供给;全面提升名优茶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加工水平。同时优化泰顺茶类结构,以绿茶为主,红茶、白茶、黄茶为辅,内销外销协同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在市场营销与业态创新端,更要强力打造品牌,做强公共品牌、做大龙头企业、构建内销网络、扩大国际市场、拓展深度加工、茶旅融合发展、打造高效茶业;打造三杯香公共品牌下的龙头企业集群,提升龙头企业的规模、效益,尤其是对市场的带动力。期待三五年之后随着三杯香的影响力、市场的渗透力越来越强大,龙头企业作为强劲的支撑,泰顺茶产业有更好的发展。

泰顺三杯香的发展下一轮需要强化的是构建立体营销网络,提升内销的市场份额,要从配角转化成为主角,从卖散装茶到卖小包装品牌茶,从省内做到省外,国内到国际,传统营销与新营销模式结合,选择最佳的营销模式组合。

中国茶叶出口市场大多为中低档绿茶,在此要开发中高档绿茶产品,发扬出口绿茶品质优势,同时发展优质高香红茶,形成竞争特色。花茶是绿茶走向世界的重要形态,要把泰顺的绿茶通过技术上的创新,推进出口数量金额双跨越,不断创新开发形成具有自己品牌特色的花草茶。通过拓展中高档名优茶、特种茶的品质、包装等方面来提高国际市场影响力。

深加工企业是解决夏秋茶利用的重要途径,通过提取茶叶功能成分再加工形成茶叶新形态,从而形成以茶饮料、茶食品、保健产品、美容护肤品为主的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我国利用20多万吨的中低档茶叶资源,打造了千亿级深加工产业规模。泰顺茶产业发展可以思考茶叶深加工方向,从而实现一个新的跨度。

泰顺茶产业最需要推广和传播的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泰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坏境,更要把茶、康、文、旅融合,打造一二三产联动的新型泰顺茶产业。

原标题:

刘仲华在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泰顺分会论坛作主旨演讲:中国茶业现状与泰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茗边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4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