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优质绿茶类

找到约2,512条结果 (用时 0.02 秒)

什么样的原料有利于加工优质绿茶?

1.如何进行基肥施用?

一般而言,对生产茶园,基肥中氮肥的用量占全年用量的30%~40%,而磷肥和微量元素肥料可全部作基肥施用,钾、镁肥等在用量不大时可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用量大时一部分作基肥,一部分作追肥。

施肥一般采用开沟施肥的方式,沟深不超过20厘米。

施用量一般每亩施饼肥或商品有机肥200~400千克,或农家有机肥1000~2000千克,或茶叶专用肥200~250千克,根据土壤条件配合施用过磷酸钙25千克、硫酸钾15千克。

贵州茶区茶园基肥施用时期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上中旬。生产上推荐的基肥用量为:采叶壮龄茶园施堆肥1500千克、饼肥150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硫酸钾15千克;幼龄茶园的磷、钾肥施用量与采叶壮龄茶园一样,堆肥与饼肥减半。

2.凝冻对茶树的影响与如何防范?

近年来,冬季茶园遭受凝冻的情况时有发生,但真正对茶树造成严重伤害的情况并不多见。一般中小叶种类茶树抵抗自然天气的最低温度为-6℃,个别茶树能抵抗-10℃的低温。凡冬季负积温总值超过-100℃,极端最低温低于-10℃,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最长连续天数大于14天,冬季茶树就容易发生冻害。

预防措施:

①引种和选育时,选用茶树抗寒良种,提高茶树自身抗御低温的能力是防止茶树冻害的根本途径。在新建茶园时,尤其是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种茶时应采用抗寒能力强的品种。

②发展新茶园时,首先要选择避风向阳的地形先行发展,在开辟新茶园时,有意识保留部分原有林木、种植行道树、营造防护林是一项永久性的防护措施。

③茶树凝冻早发现。察看茶树叶片和蓬面上部枝梢,是否有被开水烫伤的现象,用手轻捏枝干,树皮是否会脱落,如果没有这些现象,说明未受冻或受冻程度小。建议在茶园周边建防风林带,以避开风口。如果没有防风林带,要注意风口处茶树受冻,可在风口下方燃放稻草等制烟,以减轻凝冻天气下的冻害和风害。

3.茶树冻害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补救?

茶树冻害一般分为5级。

1级:树冠枝梢或叶片周缘受冻后呈黄褐色或红色,略有损伤,受害植株占20%以下。这类受冻茶园一般不需要进行修剪。

2级:树冠枝梢大部分遭受冻害,成叶受害变成赭色,顶芽和上部腋芽变成暗褐色,受害植株占20%~50%。这类受冻茶园待气温回升稳定后视受冻情况,按照“照顾多数、同园一致、宁浅勿深”的原则,及时进行适度的轻修剪或深修剪并配施适量的追肥。

3级:秋梢受冻变色,出现干枯现象,部分叶片呈水渍状、色淡绿、失去光泽,天气放晴后,叶片卷缩干枯、相继脱落。上部枝梢逐渐向下枯死,受害植株占51%~75%。这类受冻茶园待气温回升稳定后视受冻情况需要及时进行适度的深修剪或重修剪,并重施追肥。

4级:当年新梢全部受冻、失水干枯,生产枝基部冻裂,受害植株占76%~90%。这类受冻茶园待气温回升稳定后视受冻情况需要及时进行适度的重修剪或台刈,后重施基肥。

5级:骨干枝冻裂、形成层遭受破坏、树液外流,叶片全部受冻脱落,根系变黑,裂皮、腐烂,被害植株达90%以上。这类受冻茶园则需要进行改植。

4.什么样的原料有利于加工优质绿茶?

茶树上采摘的芽叶,其化学成分的组成虽然因品种、气候、栽培条件等不同有一定差异,但从总体而言,由于茶树同属于山茶科的一个种,其鲜叶化学成分的组成有其共同的特点,其干物质与水分之比约为1:3,干物质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约占干物质的1/3;同时,芽叶中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咖啡因及维生素C等。这些物质是由茶树物质代谢的遗传特性所决定的。

鲜叶新梢不同叶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表明,茶叶的有效成分和水浸出物由新梢顶芽到下部逐渐降低,近顶芽的一芽一至二叶所含有效成分比新梢下部的叶片为多,采摘这样的鲜叶能加工出香气清香持久、纯正,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而爽口的优质绿茶产品。

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一种适于山区种植并利于农民脱贫致富的经济作物。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东部,低纬度,高海波,多云雾,是全国最适宜种茶的区域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生产环境。

为了帮助广大茶农提高名优茶的种植和加工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增效、茶农增收,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茶高效栽培与加工技术轻松学》一书,该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茶树起源及现状、贵州茶产业发展、茶园建设管护、茶叶加工、标准体系建设、品牌建设和茶文化及茶与健康等内容,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科学严谨、资料详实,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特将该书精彩内容摘录,以飨读者。

来源:贵州茶香,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全国名优茶遴选活动,安徽两家企业揽绿茶类金奖

  俗语有云: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茶”大概是最风雅的开门七件事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习惯饮茶,在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更是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民间更是趋之若鹜,茶也因此衍生出了相应的文化,而其中最有趣味的,当属“斗茶”了。

  直击现场

  10月23日至24日,中国茶博会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斗茶”宴——全国名优茶遴选活动,接连两天,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而就在今天,第八届中国茶叶博览会“全国名优茶”推荐评比获奖结果

  在万众瞩目中火热出炉了~

  让我们来康康

  评比现场的精彩过程

  有哪些名优茶

  从“群英”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

  六大茶类齐上阵

  10月23日上午9点整,“全国名优茶”评选正式拉开帷幕!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类及茉莉花茶的知名茶企们携极品茶叶惊艳亮相。

  据了解,此次名优茶评选活动共有80余份茶样参赛,专家评委组按照秉承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茶样采用暗码评比、专家盲品,通过望、闻、沏、尝等手法,对各家茶企生产的六大类名优茶的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五大指标进行审评。

  评审专业

看外形

闻香气

观汤色

品滋味
评叶底

  在评选中,专家评委组展现了优异专业的素养、规范严谨的作风,剔除质量不过关、存在异味的茶样后,从筛选出的茶样中再甄选出优质茶品。专家们互相探讨评审想法,最后诞生了令人信服的各大茶类金奖。

  奖项丰富

  各大茶类、茶品分别设立“全国名优茶金奖、创新金奖、银奖”若干名

  第八届中国茶叶博览会“全国名优茶遴选活动”推动了国内茶产业向绿色化、规范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扩大了企业推广优质品牌的渠道,充分释放名优茶效益,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茶产业的蓬勃发展。

  第八届中国茶博会祝愿全国名优茶企业做大做强,使品牌更加具有竞争力与影响力!

  原标题:慕“茗”而来||全国名优茶遴选活动,安徽两家企业揽绿茶类金奖、

  注:图/文来源于组委会,转自徽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贵州省是中国最适宜种茶区域之一,是优质绿茶白茶的重要产地。

摘要:茶叶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身的全球性商品,贵州生产茶叶优势明显,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对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引 言
贵州省是中国最适宜种茶区域之一,是优质绿茶的重要产地,种茶历史悠久,至今有3500的历史,全省茶叶种植面积102.7万亩,茶叶企业309家,从业人员37.4万人,年产量2.07万吨,销售收入6.28亿元,是贵州省第三大经济作物,也是贵州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份。贵州省茶叶品质独特,生产优质茶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全省宜茶地区非耕地资源丰富,还可开发620万亩以上。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对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贵州茶叶产业的发展概况和主要优势
(一)发展概况
1、茶园。据2005年统计,贵州省茶叶种植面积102.7万亩,全省81个县(市)均有种植。其中:投采茶园77.8万亩,幼龄茶园24.9万亩,正常生产的投采茶园46万亩,年产茶叶2.07万吨,销售收入6.28亿元,其中名优茶0.66万吨,销售收入3.78亿元,平均每公斤销售收入57.27元,中低端茶叶1.41万吨,销售收入2.5亿元,平均每公斤17.73元;国有和集体茶场16万亩,民营茶场12.1万亩,农户茶园74.6万亩,分别占15.6%、11.8%、72.6%;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认证的面积依次为6.64万亩、4.66万亩、1.79万亩。
2、茶叶企业。据2005年统计,全省各类茶叶企业309家,资产7.42亿元,设备1.3万套,年产干茶1.58万吨,销售收入3.76亿元;地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3家,注册商标144家。国有和集体茶场规模企业仍占重要地位。
3、茶叶产品。据2005年统计,全省茶叶产品主要是绿茶、红碎茶、砖茶、茉莉花茶,以绿茶为主,占总产量99.7%。全省获奖237个,其中:国家级33个,省部级68个,其它奖136个,涉及8家企业125个产品。
4、从业人员。据2005年统计,全省茶叶从业人员37.4万人,其中:经营管理和营销人员0.65万人,常年和季节用工36.74万人。
(二)主要优势
1、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贵州省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是国内唯一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兼具的茶区,对喜荫、喜湿的茶树具得天独厚气候条件,土壤多为酸性黄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非常适宜优质茶叶产品的形成。另外,贵州省工业发展滞后,环境的污染程度较轻,植被覆盖率高,与江浙等传统产茶大省相比,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生产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贵州省相对集中的宜茶土地面积745万亩,除了已开发种植茶园102.7万亩外,还有622万亩待开发,茶园开发土地资源潜力巨大。
2、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基础。在长期的茶叶种植和加工过程中,茶叶产区的群众对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已有比较统一的认识,直接从事过茶叶种植的群众,在茶树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推广种植茶叶奠定了群众基础。省内上隆、普安、湄潭、羊艾、都匀等茶场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几十年,锻炼和培养了一批种植、加工茶叶的技术能手,并带动和影响茶叶产区的群众学习提高茶叶生产水平,为生产高品质茶叶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技术基础。规模茶叶生产企业不断引进设备,推行机械化加工,改进技术、改善工艺、改善茶园基础设施,为发展茶叶产业奠定了必要生产条件。
3、具有一定的品牌基础。目前,贵州省在市场上有一定影响的茶叶品牌较多,其中:上隆红茶、上隆绿茶、都匀毛尖、羊艾毛峰、湄江翠片等为代表的10多个品牌,精心制作,品质优良,多次在国内外获奖,都匀毛尖曾获得过巴拿马金奖、中国十大名茶的殊荣,上隆牌茶叶(包括上隆红茶、绿茶、茉莉花茶)是贵州省最早获得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标志(我省最早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的茶叶产品共五个)的产品。上隆红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出口欧洲,是贵州省唯一能生产红碎茶二套样的企业。这些品牌茶叶,内质、色、香、味独特,深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市场认可度较高。
4、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过去20年,我国人均茶叶消费量增加了近3倍,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饮茶人群将快速增长,据2005年统计,全国净饮茶人口2.6亿,年人均消费1.54千克,饮茶人口每增加1%,消费量可增加4万吨,如果饮茶人口达到50%,消费量将达到200万吨。现在全国生产能力79.7万吨,市场缺口120万吨。
随着东部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占用量大的产业迅速萎缩,客观上给贵州省发展劳动密集型茶叶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5、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贵州省现有农村人口近3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在200万以上,部分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技术能力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但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对外来务工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外出务工越来越艰难,很多人因为素质不够,难以在外立足,就算找到一份苦力活也只够本人勉强糊口。所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就地转移。而茶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加工阶段平均亩需劳动力1个,即便使用机械化生产加工,每个完全劳动力也最多只能管理5亩茶园。茶叶采摘环节,劳动强度不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大,老人、儿童均可参与。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能够为进一步发展茶叶产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十分切合农民群众的心愿。
二、贵州省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自为政,无序竞争
省级牵头部门长期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管理。各部门、各地区对茶叶产业重视程度不一,政策各异,缺乏有效沟通和配合,就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来说,因分属农垦、劳改、供销、农业、水利和乡(镇)集体企业,多头管理,各自为政,产品标准各异,质量参差不齐,无序竞争。
(二)不成规模,效益低下
贵州省茶叶种植面积尽管已经超过102万亩,但零星分散在81个县市,集中成片的仅有上隆茶场、普安茶场、晴隆茶场、湄潭茶场、羊艾茶场、都匀茶场、东坡茶场等10余个较大的茶叶产区,其余茶场种植茶园平均不足500亩,还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茶农自发种植的个体茶园,呈“点”多、“面”小的格局,茶园零星分散,严重制约标准化进程。就加工企业来说,全省309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现在仅有上隆茶场等10余个茶场年加工能力达到5000担以上,其余企业年生产能力大都在200担以下,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规模效益难以形成,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普遍较差。据2005年统计,全省102.7万亩茶园,年产干茶2.07万吨,亩产干茶20.16千克,亩产值611.5元,按投采面积77.8万亩计算,亩产干茶26.6千克,亩产值807.2元,按正常投产面积46万亩计算,亩产干茶454千克,亩产值1365.2元,单产较低,行业效益整体不高。
(三)机械化水平低
全省309家茶叶加工企业,只有上隆茶果场、普安茶场、湄潭茶场等10余家规模企业配套机械化流水作业生产线,大部份企业生产设备都是上世纪购置,机型老旧、单机作业,有的企业甚至全部生产过程全靠手工操作,加工能力十分低下,质量不稳定。全省茶叶采摘基本上没有推行机械化,采摘效率比较低。
(四)标准化程度低
全省茶叶加工品种150多个,只有上隆茶果场、普安茶场、湄潭茶场、晴隆茶场、都匀茶场等10余家规模企业制定了种植规程、产品标准,其余大部份小规模企业未制定。其次,由于小规模企业或者个体户机械化程度低,甚至全靠手工操作,加工成品不稳定,无法实现标准生产。
(五)品牌杂乱
茶叶市场销路好、价格高、名气大,集中到一点是品牌效应。全省目前真正能够立得起、叫得响的品牌少,杂牌多,品牌产品生产能力低,大部份仅能满足省内需求,很难开发和占领省外市场,杂牌产品质量不稳定,很难得到省外市场认可,导致品牌与杂牌在省内恶性竞争。部分杂牌生产加工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搞假冒伪劣,鱼目混珠,严重损害品牌产品的形象,制约了我省茶叶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六)投入不足
我省主要茶叶生产企业以前分属农业系统、农垦系统、劳改系统、民政系统、供销系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企业的利润通过各种方式上缴给了所属系统的主管部门,自我积累不多,有的甚至连必要的折旧也没有按规定提留,并承担企业辖区内的社会管理职能,造成一定的历史欠帐。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企业面临人员老化、设备老化、茶园老化等多方面的困难,没有资金缴纳养老保险,该退休的职工退不了;没有资金进行改造,设备陈旧落后,茶园品质退化;没有资金收购原料,生产难以维继。部分企业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后,由于历史、体制原因,地方政府没有及时将这部分企业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导致这些企业没能享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财政支农优惠政策,而我省大多数县市属贫困财政、吃饭财政,没有更多的财力投入茶叶生产加工这类富民不富县的农业企业,致使这些企业在争取上级的项目、资金方面缺乏支持,就算有好的项目,也没有资金启动,难以上马建设,失去很多好的发展机遇。
部份茶园依托项目资金建园,只考虑到茶叶的种植环节,缺乏后续管护资金,形成了大量低产茶园,如印江县10000亩茶园就有7000亩属于低产茶园,现已丢荒。
(七)人才匮乏
贵州省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行业效益低下,企业生产人员、科技人员报酬不高,远不及行政事业单位,很难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更为困难。据有关资料统计,现在我省80%左右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没有茶叶专业人才,特别是高中级专业人才,有的茶场甚至一名专业技术员都没有,主要靠经验组织生产,由老工人,老师傅依据经验进行指导,产品质量极不稳定,无法适应规模生产的需要。全省没一家企业设置研发机构,企业自我创新能力差,茶叶加工工艺无法改进,茶树栽培、病虫防治等实用技术很难推广应用,茶叶加工技术含量低,以低档产品为主,高端名优产量比例低,仅占总产量的12 %左右,总体附加值不高。生产一线人员,无论是采茶工,还是制茶工,大多聘用当地农民工,这部分人茶叶生产加工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有的根本一点不懂,加上文化水平有限,他们只能听从老师傅指导,简单操作,产品质量很难保证。

找到约2,459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