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优质猴魁茶的图片

找到约19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太平猴魁茶的发展历程及加工工艺演变

  太平猴魁茶原产于黄山区新明乡猴坑村(原太平县三门村)凤凰尖一带。《乾隆太平县志》记载,凤凰尖一带“地逼仄或壁立,不能立足,上下如猿猱”,故称此山间村落“猴坑”。猴坑地区最主要的茶树品种为柿大茶,又名柿叶茶,灌木型大叶类、晚生种,抗寒性、适应性强,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盛期在四月下旬,适制绿茶。

  一、太平猴魁茶的历史演变

  黄山区自唐代以来开始产茶,随着历史的变迁,茶叶加工工艺也随之变化,清代后期演变成尖茶类,称太平尖茶。太平尖茶有“贡、天、地、人、和,元、亨、利、泰、珍”十个等级,以贡尖最为名贵,贡尖也是现在太平猴魁茶的前身。太平猴魁茶的历史演变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创制期、成型期、改进期和发展期,每个阶段的时间和产区变化见表1。 

  1、创制期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有商人在猴坑收购七成干尖茶,雇工将枝头大小整齐的芽叶拣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皆有),特制烘干,单独包装冠名“魁尖”,意为尖茶之魁首。后有茶农受此启发,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凤凰尖浮水宕茶园内,挑选壮嫩整齐的一芽二叶鲜叶采摘精制成茶,其茶成兰花形,两叶抱一芽,自然挺直,色、香、味、形俱佳。1912年,三门茶商刘敬之购此茶叶送南京南洋劝业会和农工商部陈列,获优等奖。为标明出处,体现品质,冠以太平县名与猴坑产地名,再取“魁”之魁首之意,组成全称——太平猴魁。这个时期,太平猴魁茶主要产区在猴坑附近。

  2、成型期

  1954年中国茶业公司下达“太平猴魁”收购标准,分为三个等级。这是首个经国家审核的太平猴魁茶的标准,但当时仅在二等上设了实物标准样,一年更换一次,并未设文字标准。国家设立标准后,太平猴魁茶的发展迈入了成型期。在此期间茶农不断地摸索、改进,并吸纳了周边产区的采制工艺,太平猴魁茶的采制工艺逐渐完善,经典太平猴魁茶的外形和品质特征开始显现。此时主产区延伸至猴坑、猴岗、颜家等地。

  3、改进期

  20世纪90年代,全国茶区名优茶生产随着机械的逐步应用,生产效率和产量都大幅度增加,但太平猴魁茶机械化难度大,生产效率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面对茶叶市场的激烈竞争,茶农开始摸索改进太平猴魁茶的采制工艺。筛网夹板和屉式多层烘箱的发明,对太平猴魁茶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改进了太平猴魁茶的采制工艺、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因为工艺上的改进,进一步强化了太平猴魁茶外形的可识别性,为太平猴魁茶开拓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太平猴魁茶的产地范围进一步扩大,除猴坑、猴岗、颜家等传统产区外,1988年扩张至新明乡曙光村境内大石红、长坑;樵山村境内丁板坑、坟坦、萝卜地、牛角湾;新明村境内马岭头、虹桥。2000年又扩大到与猴岗交界的龙门乡冬建村夏家坑、陈家坞、石河坑、竹园坦。

  4、发展期

  2002年底,太平猴魁茶的安徽省地方标准制订并颁布执行,使得太平猴魁茶的生产有了指导标准。2007年,太平猴魁被定为国礼茶之后,知名度迅速提升,需求激增,产量大幅增加,太平猴魁进入快速发展期。这一阶段,太平猴魁产品、工艺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制茶设备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得到了相应的更新升级。能源从传统木柴、木炭转变为电能,对于杀青、干燥时的温湿度等技术参数的控制更加精准,智能化的猴魁整形机逐步投入使用。进入快速发展期后,为了提高效率,迎合消费者对太平猴魁茶“魁伟”的审美需求,该阶段的采制工艺发生了较大变化,产地也不断扩大,2003年5月1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太平猴魁”原产地保护公告,受保护范围为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现辖行政区域,即黄山区全境。

▲黄山市黄山区茶园

  二、不同阶段太平猴魁茶的采制工艺

  太平猴魁茶自创制以来,其采制工艺也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成熟,历经数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加工工艺及外形特征的变化如表2所示。

  1、创制期

  谷雨至立夏期间,清晨采摘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晴采、阴采、雨不采。拣高山、阴山、茶树长势好的茶园,生长旺盛的大茶棵,选取芽叶健康、匀整、肥大、叶片发乌的鲜叶采摘。采下的鲜叶装在洁净透气的竹篓里,采回后及时摊凉。加工工艺分摊放、杀青、整形、烘焙四道工序,当日采摘鲜叶当日制完。

  (1)摊放

  将鲜叶摊放在竹制篾盘或晒垫上,摊放场所要求清洁卫生、阴凉通风,不受阳光直射。摊放时间4~6h左右,叶质由硬变软,开始失去光泽,青气减少,清香初显时为宜。

  (2)杀青

  杀青采用平口深锅杀青,燃料为木炭,锅底烧到微红(约160℃),每锅投放50g鲜叶。因投叶量少、锅温高,杀青时用手指捞翻鲜叶,翻炒时带得轻、捞得净,炒至听不到响声,叶质柔软,青气消失,茶香透露,叶色暗绿为适度。起锅后放至圆篾盘中快速抖散散热,舒展挺直。

  (3)整形烘焙

  整形与烘焙同时进行,篾盘中杀青叶初步散热后,依靠熟练的技艺把圆篾盘中初步散热的茶叶均匀地甩撒至烘顶,在烘笼边缘拍打几下,使茶叶平伏于烘顶上,进行头烘,全程手不碰茶叶,使茶叶保持自然挺直舒展的原始形态。烘10min后抱起烘笼,把上面的茶叶叠翻至另一烘笼,换边再烘;再烘10min后,两笼并一笼再次叠翻至另一烘笼,进行三烘,直至足干。三次烘焙的温度依次是100、85、50℃。

  该阶段,太平猴魁茶的加工工艺仍处在摸索期,产品质量评价、等级标准均未建立。外形开始向扁平的方向发展,但未形成太平猴魁茶的经典外形。

  2、成型期

  采摘期没有变化,采摘方式得到了完善和发展。每天清晨采摘一芽三、四叶初展鲜叶,晴采、阴采、雨不采,并归纳出“四拣,八不要”的采摘口诀。“四拣”为拣山,拣高山、阴山、茶树长势好的茶园;拣棵,拣生长旺盛的大茶棵;拣枝,拣芽叶匀整、肥大、叶片发乌、枝干粗壮、节间短、挺直的茶枝;拣尖,拣芽尖肥壮的鲜叶采摘。“八不要”为对夹叶不要、过大过小不要、瘦弱不要、弯曲不要、叶片全开不要、节间过长不要、病虫害的不要、色淡色紫的不要。采下的鲜叶装在洁净透气的竹篓里,采回后及时摊凉。加工工艺分为拣尖、摊放、杀青、整形、烘焙五道工序,当日采摘鲜叶当日制完。

  (1)拣尖

  把采摘回来的一芽三、四叶鲜叶倒在“拣板”上,一朵一朵地选出芽叶肥壮、老嫩一致的一芽二叶鲜叶,即“两刀一枪”,将第二叶以下的叶片连梗折去。第二片叶要求刚开面,即叶缘锯齿不明显,摊平而不老,太老成茶翘散,太嫩成茶成条。拣出的芽叶长短均匀,三尖齐平,老嫩一致,长度约6cm。

  (2)摊放

  摊放要求与创制期相同。

  (3)杀青

  杀青工艺与创制期相似,只是杀青时每锅鲜叶投放量增至100g左右,杀青最后在锅里进行3~5次理条。

  (4)整形和烘焙

  整形与烘焙同时进行,烘焙分头烘、二烘、三烘三道工序。头烘,又称子烘,篾盘中杀青叶初步散热后,进行头烘,共分四次完成。杀青叶均匀地甩撒在烘顶上,进行头烘,在头烘时边烘边用双手轻压茶叶成形,大约历时2~3min;然后抱起烘笼,把上面的茶叶叠翻至另一烘笼,换边再烘,用双手轻压做形再经2~3min;接着再次叠翻至另一烘笼,进行三烘,再用双手轻压做形;最后,同样的方式进行四烘,此时叶片已有脆意,不能再按压,待烘至六成干时下烘摊凉。头烘的四次烘焙温度依次是100、90、80、70℃。二烘,也叫拖老烘,4~5笼头烘茶叶摊凉回潮后合并至一个烘笼上烘,温度在70℃左右,4~5min翻烘一次,烘时用干净棉布毛巾轻捺做形,5~6次翻烘后,约至九成干下烘笼放至篾盘摊凉。三烘,又称打足火,是最后一次烘干处理,温度在50℃左右,烘至茶叶足干。

  建国后太平猴魁茶的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太平猴魁茶的产量、产区扩大,在产区附近还衍生出了相似的茶叶品种——太平奎尖,为与“魁”字区分而取“奎”。太平奎尖与太平猴魁加工工艺相同,但内质不如太平猴魁,为了与太平猴魁竞争,太平奎尖的采制加工更加注重外形上的改进创新,这种改进创新同样被太平猴魁学习吸收,在这种学习交流中,太平猴魁的工艺不断完善,太平猴魁的特征性品质开始凸显。

  3、改进期

  采摘要求上依然严格遵循“四拣,八不要”的要点进行采摘。加工工序没有变化,但是具体到整形和烘焙两个工艺上较成型期有所改变。

  (1)整形

  这个时期在保证内质的基础下,更加注重外形的美观,所以在整形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开始采用筛网夹板做形,筛网夹板由上下两个四方的筛网组成,大的刚好可以装下小的。将杀青叶通过人工理平理直,置于筛网上,茶叶不相互折叠、不弯曲、不粘靠,上下筛夹好后,用木滚轻轻滚压,至叶片平伏挺直。

  (2)烘焙

  从90年代初的烘箱加烘笼逐步发展至90年代末的屉式多层烘箱。烘箱加烘笼烘焙分头烘、二烘、三烘三道工序。头烘是把筛网夹板放至特制的烘箱内,火温100℃左右,每2min翻一次面,12min后下烘拆夹,平伏地倒入篾盘中。茶叶冷却60min,回软后上烘笼进行第二次烘焙,火温约70℃。烘至九成干后再次倒入篾盘摊凉,大约4h后,进行最后一次烘干处理,温度大约在50℃左右,烘至足干。

  屉式多层烘箱是与筛网夹板配套使用的,烘箱内尺寸按筛网的大小制作。烘箱分多层,烘时在底部加温,从底层先插入夹有茶叶的筛网夹板。烘箱内有制动装置,可使夹板逐层上升,温度也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当筛网夹板内茶叶烘到一定程度时,通过制动装置使其上升一层,再在底层插入新的夹有茶叶的筛网。当茶叶升到顶层时也接近足干。如此反复,不断地烘干茶叶。

  4、发展期

  采摘要求较改进期没有变化,加工工艺依然分为拣尖、摊放、杀青、整形、烘焙五道工序。因市场需求与技术革新,每道工序的工艺较改进期均有所变化。

  (1)拣尖

  太平猴魁茶采摘的长度从原来的5~7cm变成了7~8cm,个别甚至达到了9cm以上。因长度的变化,拣尖时鲜叶也不再要求仅是一芽二叶,而是选出长短均匀的一芽二叶、一芽三叶鲜叶。

  (2)摊放

  有部分茶农延长了摊放时间。

  (3)杀青

  传统的平口深锅杀青与自动杀青锅杀青并存,但是自动杀青锅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平口深锅。

  (4)整形

  与改进期相同,但是近几年部分产区开始使用猴魁整形机。整形机投入使用初期,进料仍需人工辅助,效率提升不明显。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视觉识别技术的应用,进料可以实现自动化,该机器有望取代人工理条整形,将大幅度降低太平猴魁的生产成本。

  (5)烘焙

  基本不再使用烘笼烘焙,全部使用屉式多层烘箱,且以电为能源,具体应用与改进期相同。

  三、太平猴魁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1、注重外形,忽略品质

  近年,部分茶农与经营者过分注重太平猴魁“魁伟”的外形特征,忽略了其内质的提升。在茶园管理和采制工艺上,最为明显。茶园管理上,修剪方式采用重修剪,增加施肥量,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第二年采摘鲜叶的肥壮度、匀整度等外观质量,却降低了鲜叶内含物的含量,因内含物丰富形成的太平猴魁茶“红丝线”的品质特征,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少见。在加工工艺上,拣尖时不再完全是一芽二叶,而是一芽二叶与一芽三叶并存。由此加工出来的太平猴魁茶在内质上的表现也越来越普通。

  太平猴魁茶在发展过程中要合理把握好外形与内质的关系。加强对茶园的生态、科学管理,减少重修剪次数,推行轻修剪,增施农家肥、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采制工艺上,注重太平猴魁茶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尤其是太平猴魁茶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步骤。

  图片

  2、产区扩大,核心弱化

  与其他茶叶品类相比,太平猴魁茶对茶园小环境和茶园土壤的要求更为苛刻,相同的茶树品种在不同小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茶园中产出的太平猴魁茶品质差异明显。但是,从太平猴魁茶发展的角度出发,产区的扩张是必然的趋势。

  2003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太平猴魁茶”原产地为黄山区现辖行政区域的公告。随着产区的扩大,对于产地管理却没有跟上,除了猴坑、猴岗、颜家等核心产区外,其余产区没有明显的产地分级管理措施。对于核心产区之外的优质产区,出产的太平猴魁茶的优异品质被忽视埋没,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市场价值。

  目前,迫切需要制定太平猴魁茶产地分级管理制度,确定各区域等级太平猴魁茶的生产范围,以核心产区带动全区太平猴魁茶发展。

  3、市场混乱,名称混淆

  太平猴魁茶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如太平尖茶、太平布尖等相关产品,这些产品没有相应的规范名称与标准,都被称为太平猴魁茶。针对这些茶叶产品,需要尽快出台相应标准,或在太平猴魁标准中增加附录,使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得到清晰的定位。

  4、假冒猴魁进入市场

  太平猴魁茶采制是每天清晨采摘鲜叶,下午加工。有少数茶商或茶农收购外地鲜叶进行加工,从而谋取利润,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太平猴魁茶的声誉。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太平猴魁茶的保护力度,尽快完善从茶树到茶叶的追溯系统,做好太平猴魁茶产品标识工作,并探索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产品溯源、核心产区保护等方面的技术应用。同时,加大监察力度,鼓励茶农互相监督,对于假冒太平猴魁茶者给予严厉处罚,杜绝假冒情况的发生。

  四、结语

  太平猴魁茶从问世至今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一代代的猴魁茶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付出了无数的辛勤汗水,不断摸索、创新、规范工艺,得到品质优异、特征鲜明的太平猴魁茶。太平猴魁茶更是在发展中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屡获殊荣,成为了黄山区的一张金名片。如今,太平猴魁茶进入繁荣发展时期,为保证太平猴魁茶的竞争力,首先要整肃市场,严格按照太平猴魁茶国家标准进行生产,保持太平猴魁茶传统风格和独特品质;其次要应用科学管理手段,开拓创新,促进制茶设备智能化、现代化的发展,引导太平猴魁茶持续健康发展;此外,还要广泛利用新媒体、短视频等线上传播媒介,以及展会、消费品鉴会等线下活动,传播太平猴魁茶的品牌知名度,提高消费者对太平猴魁茶的认知,让太平猴魁茶始终屹立在名茶之林。

  来源于:中国茶叶加工,作者:危赛明

名山出名茶——太平猴魁

昨天,我们介绍了安微黄山的名茶——黄山毛峰(←戳蓝字可阅读)。其实,黄山一带盛产好茶,黄山毛峰只是其中一种。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安徽黄山区的另一种好茶——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 ,产于安徽省黄山市北麓的黄山区(原太平县)新明一带,该区低温多湿,土质肥沃,云雾笼罩。主产区位于新明乡三门村的猴坑、猴岗、颜家。尤以猴坑高山茶园所采制的尖茶品质最优。



太平猴魁为尖茶之极品,久享盛名。其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茶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达500多种,具有抗菌、抑菌作用、减肥作用、防龋齿、抑制癌细胞等功效。清咸丰(1859),猴魁先祖郑守庆就在麻川河畔的山中开出一块茶园,生产出扁平挺直、鲜爽味醇且散发出阵阵兰花香味的“尖茶”,冠名“太平尖茶”。现在,猴魁茶界普遍认为“太平尖茶”是太平猴魁的前身。2004年,在国际茶博会上获得“绿茶茶王”称号。 并参加世界地理标志大会、世博会等活动。



茶园皆分布在350米以上的中低山,土质多黑沙壤土,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茶山地势多坐南朝北,位于半阴半阳的山脊山坡。



太平猴魁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兰香高爽,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绿明澈,叶底嫩绿匀亮,芽叶成朵肥壮。




太平猴魁的色、香、味、形皆独具一格:全身披白毫,含而不露,入杯冲泡,芽叶成朵,或悬或沉。品其味则幽香扑鼻,醇厚爽口,回味无穷,大有“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意境。


太平猴魁其成品茶挺直,两端略尖,扁平匀整,肥厚壮实,全身白毫,茂盛而不显,含而不露,色泽苍绿,叶主脉呈猪肝色,宛如橄榄;入杯冲泡,芽叶徐徐展开,舒放成朵,两叶抱一芽,或悬或沉;茶汤清绿,香气高爽。



冲泡之法

太平猴魁作为绿茶中的一个品种,与其他茶品相比,太平猴魁茶汤回味甘甜,冲泡时就算放置的茶量过多了也不会苦涩,而其他茶类如果冲泡时放置的过多的话就会苦涩了,而且太平猴魁的冲泡起来比较简单。下面是太平猴魁简单的冲泡方法:


1、冲泡茶具上可以选择一个直形的玻璃杯(杯具的选择可以是盖碗、紫砂小壶、紫砂大壶等),这样在冲泡过程中就可以欣赏到茶叶在水中舒展的过程。


2、从包装袋中取出三至五克的茶叶放入杯中,可以将茶叶的根部朝下进行放置。


3、冲入90摄氏度左右的开水,第一次冲泡时不要加的太满,到差不多快一半的时候就可以了,等茶叶慢慢的舒展开来。


4、茶叶舒展的差不多时加入第二次开水,等几分钟,等到茶汤温度差不多时就可以进行品饮了。在品饮时不要一次性全部都喝掉,剩下三分之一左右,以便于后面的冲泡。


鉴别

①外形:太平猴魁扁平挺直,魁伟重实,简单地说,就是其个头比较大,两叶一芽,叶片长达5至7厘米,这是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鲜叶持嫩性较好的结果,这是太平猴魁独一无二的特征,其他茶叶很难鱼目混珠。冲泡后,芽叶成朵肥壮,有若含苞欲放的白兰花。此乃极品的显著特征,其他级别形状相差甚远,则要从色、香、味仔细辨识。



②颜色:太平猴魁苍绿匀润,阴暗处看绿得发乌,阳光下更是绿得好看,绝无微黄的现象。冲泡之后,叶底嫩绿明亮。


③香气:香气高爽持久,太平猴魁比一般的地方名茶更耐泡,“三泡四泡幽香犹存”,一般都具有兰花香。


④滋味:太平猴魁滋味鲜爽醇厚,回味甘甜,泡茶时即使放茶过量,也不苦不涩。不精茶者饮用时常感清淡无味,有人云其“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用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审评方法

1、形状:主要是看干茶的条形,猴魁的条形属扁形茶。茶条特扁特薄和两枝以上茶条叠压成形的扁形茶不是正宗的太平猴魁茶。


2、嫩度:主要是看猴魁原料(叶质)的老嫩程度。嫩度好的猴魁茶一般给人的感觉是:其扁形茶条身骨饱满,叶质肥厚重实,不干瘪瘦薄,手掂有沉重感,丢进盘中有当当响声。


3、色泽:即审看干茶的色泽和光泽度。优质太平猴魁的色泽具有与其他名茶明显不同的特征——就是干茶色泽为“苍绿匀润”。“苍绿匀润”中苍绿是高档猴魁的特有色泽,所谓“苍绿”,说白了是一种深绿色,“匀润”即茶条绿的较深且有光泽,色度很匀不花杂、毫无干枯暗象。


4、净度:一般是要求审看茶叶中的朴、片、梗、籽的含量及有无其它夹杂物。


5、汤色:主要评看茶汤的色度、亮度和清浊度。高档猴魁的茶汤应为嫩绿清澈明亮。嫩绿是指绿色中略带点青,与青苹果的颜色有些相象;茶汤十分清澈,透明度极好,明亮且毫无混浊。猴魁的茶汤色泽还较稳定,不易被氧化而发黄发红。



6、香气:主要是辨别茶香的类型、高低及持久性。(还应注意茶香是否正常,有无烟、焦、馊及木腥气等)高档猴魁蕴有诱人的兰花香,冷嗅时仍香气高爽,持久性强。


7、滋味:要求审评者辨别茶味的浓淡、鲜爽、回味感及有无苦涩味等。鲜爽醇厚,回味甘甜,独具“猴韵”,这些优异的味觉感受,是太平猴魁茶百年不败的根本所在。


8、叶底:叶底就是泡过后的茶渣,主要看它的嫩度、色泽和匀度。可先用搪瓷盘加水漂看,再捞出叶底,用手按压,主要是判断芽叶的软硬、厚薄和老嫩程度。高档太平猴魁茶的叶底大多为嫩匀肥壮,枝枝成朵,色泽嫩黄绿明亮。


图片来自百度,仅用于交流茶文化

如有疑问请随时联系

人民创意携手猴坑茶业打造颐和园沉浸式茶文化空间 以“茶文化”传承“颐式”美学

为开启城市文化空间运营新模式,探寻文化产业服务新路径。近日,人民创意携手“中国茶业百强企业”猴坑茶业共同打造的猴坑太平猴魁茶文化体验空间“颐茶赏楼”正式入驻颐和园。这是颐和园首个以传播茶文化为特色的沉浸式空间体验馆,该文化空间不仅是集文化传承和非遗展示于一体的文化新范式,还将成为扩展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的文化传播载体及文化传播新方式,并给予商业市场新的灵感。

依托颐和园丰富的文化内涵,发挥人民创意文化引领,用创意塑造城市文化新空间的优势。以茶文化为魂,人民创意与猴坑茶业打造的“颐茶赏楼”将成为非遗代表项目—太平猴魁茶制作技艺展示、茶文化传承、茶品鉴体验、文创周边售卖等业态的非遗活化与生活美学体验馆。同时,双方也将在此基础上,共同探索颐和园非遗文化新型空间运营的新可能,并不断通过颐和园这张世界文化遗产的金名片,让世界直观地了解中国历史、生动地理解中国文化。

“颐茶赏楼”坐落于颐和园万寿山西部山脚下,它的前身是建于乾隆年间的古代建筑延清赏楼,原名“延清楼”。它曾经是帝王妃嫔们观赏河西美景的处所,而现在的它经过华丽转身成为了融合茶文化及颐和园元素的新式茶文化体验空间。消费者可以在此体验太平猴魁茶的非遗文化,在多个场景中拍照“打卡”,享受茶文化空间带来的全方位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

曾经的延清赏楼如今已成为充满“颐式生活”的“颐茶赏楼”

以茶为媒 活化遗产 向史而新

颐和园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近年来,在文物古建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公园+”的新模式,让颐和园文化边界不断拓宽,围绕新业态、新场景、新体验的文化商业趋势,以多层次的“享园”体验为到访的消费者打造时尚又充满文化内涵的“颐式生活”,让商业与文化共融。

“颐茶赏楼”紧邻颐和园标志性建筑石舫旁

当代表茶文化的太平猴魁遇见代表中国园林文化的颐和园,将如何实现文化创新与历史传承的和谐统一?

猴坑太平猴魁茶文化体验空间

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猴坑茶业作为屡获殊荣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不仅是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董事长方继凡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绿茶制作技艺传承代表性传承人。猴坑太平猴魁作为传承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品牌,每一片鲜叶都来自安徽猴坑村的核心原产地。此次在人民创意的助力下将太平猴魁茶文化与有着“皇家园林建筑博物馆”之称的颐和园相结合,借“文化+非遗”的东风,打造出具有创新模式的茶文化体验空间,在激活非遗文化的基础上,还积极助推颐和园文化商业空间迭代更新。

以尊重和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为基础,在设计和改造中把中式美学融入现代设计,以更时尚更趣致的方式与现代人们的生活相互结合,让曾经的皇家园林与东方茶饮品牌走进千家万户;让大众都能体验到优雅又亲民的“东方茶文化”;让更多人在感受了颐和园典雅恢弘的园林建筑与丰富的历史故事后,在茶文化体验空间享受太平猴魁茶带来的茶之趣,体验在颐和园中识茶、懂茶、赏茶、鉴茶的乐趣;让颐和园的猴魁茶空间成为展示猴魁茶文化的窗口,让它站在“皇家园林博物馆”的舞台上讲好“中国好茶”的故事。

茶文化空间中的“颐式”美学

“座对西山一栋楼,最无尘处有余清。高楼漫笑匆匆去,输尔兼收实与名。”这首《延清楼》的诗句是乾隆对延清赏楼最佳赞颂。在民国时期的一份地图上,延清赏楼被列为颐和园二十四景之一。

如今的延清赏楼经过了全新的设计改建,始终遵循保护古建原状,不破坏古建形制、不伤害古建原貌,将历史长河缔造出的“颐式”文化元素,蕴藏于空间的每个角落。在维持延清赏楼古建视觉景观的同时,令进店的游人还能获得一种现代美学与古建审美交融的豁然体验,让传统文化具备了新中式设计的时尚和现代之感。

在茶文化空间,一杯来自安徽黄山太平县猴坑村的太平猴魁,让消费者体验到茶文化带来的“颐”式感。太平猴魁制作工艺极为考究,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

太平猴魁采摘自谷雨开园到立夏结束,历时半年,采制猴魁的鲜叶质量要求极其严格,要做到“四拣”,即拣山、拣棵、拣枝、拣尖。最后留下芽叶肥壮,匀齐整枝,老嫩适度,叶缘背卷,且芽尖和叶尖长度相齐,尾部留下1厘米长的尾巴,这才算得上制猴魁的上好原料。据说优质的太平猴魁,一亩茶园仅优产8斤,经由制茶师傅制作后,一天仅能产出2-3斤。

当如鲜活茶叶根根竖立,沉浮于杯中的太平猴魁氤氲着兰花幽香端至你身边,眼前雕栏画栋中的花草鱼虫、翊毛走兽、山水人物因时光而变得古朴起来。窗外颐和园中的湖光山色阻隔了喧嚣,古老的生活就这样介入当下,它意味着,你已经融入颐和园的“颐式生活”中。这杯来自安徽黄山脚下的太平猴魁茶饮将东方文化的优雅与瑰丽深深地根植在中国人心中,以至成为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质的一部分。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标志,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猴坑太平猴魁茶文化体验空间源于自然,融于历史,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广泛的空间承载。在不久的将来,人民创意将激活文化的活力和商业价值,继续用创新的形式赋能文物保护与活化,打造系列集文化荟萃、艺术表达、思想交流、生活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空间,也将携手更多优秀民族品牌和文化文博机构不断延展新内容、探索新方式、挖掘新内涵,以文化创新赋能城市,打造开放共享、充满活力的文化新型空间新局面,推动传统文化“传下去”、“活起来”、“走出去”。

【打卡“颐茶赏楼” 攻略】

地址:新建宫门路19号颐和园延清赏楼(颐和园西山脚下,紧邻石舫)

文章来源 人民创意

图片来源 猴坑茶业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