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福建省名优茶标志

找到约87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福鼎市茶业协会全力打造“福鼎白茶” | 闽茶发展最佳服务奖

2019年2月13日上午,由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省茶业协会主办的“‘生态闽茶 流芳五洲,中国白茶 溢香全球’2019福建茶界新春茶话会暨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理事会”在福州举办。会上,福鼎市茶业协会荣获“闽茶发展最佳服务奖”。

福鼎产茶历史悠久,是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市)之一, 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白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福鼎也是中国白茶的发源地之一和主产区,享有“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之美誉,是中国传统六大茶类之一白茶的代表性茶类,更是闽茶的一面旗帜,这是茶界的共识。


十年前,福鼎白茶主要以出口为主,在国内市场上默默无名,经过十年的发展,福鼎白茶走进了全国各大中城市,成为各大茶叶市场热销的茶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钟爱,喝白茶成了一种习惯。在国内乃至国际各重要茶博会和重要茶事活动舞台上,都少不了福鼎白茶的亮丽身姿。



福鼎白茶的发展有目共睹,他的成长离不开福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福鼎市茶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精心指导,全市各涉茶部门的关心支持,自 2008 年 8 月福鼎市政府授权茶业协会申请注册福鼎白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起,在全市茶企茶商茶人共同努力下,福鼎市茶业协会积极发挥“桥梁纽带,参谋助手,行业自律,服务产业”作用,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工作业绩,为福鼎茶产业尤其是白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努力与贡献,也为闽茶产业绿色发展作出了贡献。


福鼎市茶业协会协会助力福鼎白茶产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茶业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带动效应


福鼎市茶业协会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把品牌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在推进福鼎茶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上,认真地做好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每年开展的“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叶行业发展示范县”评选;认真做好浙江大学 CARD 中国茶业品牌研究中心每年开展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调查;认真做好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部署开展的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暨 2016 年区域品牌价值评价工作;组织力量认真开展福鼎白茶区域品牌价值评价材料申报、农业部“2017 中国十大茶叶品牌”申报、省农业厅“2017 年度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申报、省工商局“十佳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人推广示范”申报,积极组织茶叶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省名牌产品和宁德市知名商标。


在福鼎白茶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荣膺中国驰名商标之后,至 2018 年上半年,福鼎茶叶领域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 5 件,其中福鼎白茶驰名商标 1件,“品品香”、“绿雪芽”、“六妙”、“郑源”驰名商标各 1 件,中国名牌农产品 1 件,福建省著名商标 18 件,福建省名牌农产品 9 件,宁德市知名商标 21 件,福鼎白茶还荣获农业部颁发的“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称号、福建省首届“十佳地理标志商标”、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入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福鼎白茶10及茶文化系统”纳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目前,福鼎市共有 401 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取得 QS 或 SC认证,有 240 家茶叶企业获得福鼎白茶商标授权,省地市级茶业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 131 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 10家、宁德市级龙头企业 39 家、福鼎市级龙头企业 82 家,规模以上企业 41 家,具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 6 家,茶业专业合作社有 134 家,在全国各地创办营销网点近 5000 多个,茶产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 8.5 万余个。


“福鼎白茶”品牌价值从 2010 年 22.56 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 38.26 亿元,名列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四名,已经连续九年进入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前六。福鼎白茶还荣获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2016 年农业区域品牌价值10 强位列第 5,品牌价值高达 95.36 亿元。日前,在第十四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公布的“2018 年中国茶业百强县”名单中,位列第五。


2018 年全市 30 万茶农人均纯收入 16800 元,比2006 年翻两番,福鼎白茶真正成为福鼎市农业的支柱产业、朝阳产业、民生产业、富民产业,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小康作出重要贡献。

2

加强品牌宣传推介

提升福鼎白茶知名度


为了打造福鼎白茶特色品牌,树立品牌形象,提升福鼎白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福鼎白茶走向全国,走出世界,福鼎市茶业协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主动、全力做好福鼎白茶品牌的宣传推介工作:


1、积极参与协办开茶节。福鼎市茶业协会积极参与筹划 7 届的福鼎白茶开茶节,吸引了茶商、茶人、专家、媒体的关注,以茶为媒、以茶会友,弘扬茶文化,发展茶产业,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2、利用重大茶事节会力推白茶。从 2012 年以来,福鼎市茶业协会积极组织茶叶企业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的茶业展会 200 多场次,规模盛大的参展团队,内容丰富的品牌推介活动,精彩纷呈的茶艺文艺表演,别具风格的福鼎白茶展馆,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嘉宾和茶商的目光,获得无数赞誉。


3、积极开展福鼎白茶广告宣传。2012 年起,福鼎茶叶企业投入宣传福鼎白茶品牌资金近 1 亿元,主动走出去在福宁高速和北京、天津、重庆、广州、济南、西安等地设立户外广告牌,以“福鼎白茶号”冠名的动车组在福鼎、福州、厦门、深圳多条动车线路运营。2013 和 2014 年争取政府补助 600 万元,茶叶企业筹资 600 万元在央视连续 2 年发布以“好山、好水、好白茶”为主题的福鼎白茶形象广告,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反响。


4、鼓励茶企参加各级各类名优茶评比活动。从 2012年以来,福鼎白茶在国际、国内、省内名优茶评比大赛中,先后夺得 28 个茶王,100 多个金银奖项,充分展示了福鼎白茶的优异品质和品味。同时,福鼎市茶业协会组织开展 4 届的福鼎白茶斗茶赛活动,进一步提升了福鼎白茶制作工艺水平。随着知名度与美誉度的不断提升,福鼎白茶已成为馈赠亲友、客商的首选之一,2017 年厦门金砖国家峰会,福鼎白茶成为习近平主席馈赠金砖国家领导人及嘉宾的礼品之一,可以说福鼎白茶已成为福鼎市一张金灿灿的城市名片。


5、组织开展评选等茶事活动。福鼎市茶业协会积极参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国茶工匠·人物推选——制茶大师”活动,审核推荐了 12 名制茶大师,有 9 人入选公示;参与承办中国产茶区域十佳匠心茶人遴选活动,认真配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广东省茶文化研究会工作,广泛宣传,精心组织,考核推荐,评选出了 10 名作为“十佳匠心茶人”;做好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举办的“中国白茶十强企业”评审活动,经过材料审核,征信查询,最终有 7 强福鼎企业进入了十强名单;在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期间,组织参与“国际白茶大使”评选比赛。各项评选活动,受到了媒体的报道,吸引了茶企、茶叶爱好者的关注,获得良好的品牌宣传效果。


3

加强企业人才工作

 提升科技兴茶水平


茶业经济要发展,茶叶品质要提升,茶业科技要创新,人才是关键。福鼎市茶业协会注重茶叶企业的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工作,积极牵线搭桥,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茶叶科研机构合作,聘请茶叶专家担任企业高级顾问,为福鼎茶企尤其是白茶产业发展出谋献策,努力提高科技兴茶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


品品香、天湖、六妙、鼎白、天毫、裕荣香、万氏留香等一批茶企分别与福建农林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杭州茶叶研究所合作开发福鼎白茶新产品和深加工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技术专利 144 项。品品香公司自主研发的全国首条白茶连续化生产线(日光节能型)现已投产。目前已有一批深加工产品研制投产上市,如白茶爽、降脂片、降糖片、白茶含片、白茶饮料,茶枕等产品相继上市,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福鼎市职业中专学校根据茶产业发展和茶企的需求设立茶叶品质检验与营销,茶艺等专业,6 年来招收培养 1000多名茶叶专业人才。福鼎市茶业协会先后 10 次举办福鼎白茶专题科技培训班、3 次举办福鼎白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传习班,还分别举办新修订的商标法、广告法、食品安全法培训班,推进茶叶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为建立起一支与茶叶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人才领军队伍,福鼎市茶业协会成立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报高级技师、技师的茶叶企业从业人员进行考核评定。经批准,全市评定为茶叶加工或茶叶评审高级技工职业资格的 124 人,其中高级技师 36 名,技师 88 名。承办福鼎白茶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福鼎白茶传统工艺制茶大师的评选工作,评选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3 名,福鼎白茶传统工艺制茶大师 6 名,推荐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 名,宁德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4 名。

4

加强茶叶行业自律

提升茶叶企业形象


福鼎市茶业协会始终倡导守法、诚信经营,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企业自律”的原则,督促企业恪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增强企业主体责任,自觉维护企业和品牌的良好形象。


1、加强商标授权许可的审核、把关和监管工作,对已经授权使用“福鼎白茶”证明商标的茶企实行茶叶质量安全跟踪稽查,福鼎市茶业协会于 2014 年 8 月 1 日召开“福鼎白茶生产经营企业质量安全诚信自律公开承诺大会”,100 名福鼎白茶商标授权使用企业法人代表在承诺书上签名,向社会作出“八不”郑重承诺。2017 年茶业工作会议上,又有百多名茶企法人代表向社会作出“八不”郑重承诺。


2、建立茶叶质量安全黑名单制度。督促茶叶生产经营者履行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法律义务,将有违反茶叶质量安全行为,被举报或媒体曝光、经查实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福鼎市行政区域内的茶叶企业列为黑名单并实施处罚。


3、积极推行福鼎白茶地标防伪工作。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福鼎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二维码防伪标签,力争让每一件福鼎白茶产品可溯源至单一产品,提高福鼎白茶产品在消费市场的公信力,全市有 148 家茶企推广使用防伪标签 2100 多万枚。


5

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提升履职服务能力


福鼎市茶业协会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持民主办会,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组织协调,行业自律,产业服务”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履职与服务能力。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福鼎市茶业协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把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福鼎市茶产业工作的重要部署认真落实到全行业,发挥重点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产业联动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福鼎市茶业协会工作,在市委的关心重视下,于 2018 年 8 月成立了福鼎市茶业协会党支部,加强党建工作,保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部署和全市工作大局,推进福鼎茶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2、坚持加强队伍建设

随着福鼎茶产业尤其是白茶产业的规模扩大和福鼎白茶地理标志商标授权企业的增加,福鼎市茶业协会积极发展新会员,不断壮大会员企业队伍,至 2018 年 10 月共有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 320 名。同时加强会员企业的管理,每年坚持举办培训班和以会代训等方式提高会员企业的素质,提升会员企业的良好形象,维护福鼎白茶产业的良好信誉,推动福鼎白茶产业繁荣发展。


福鼎市茶业协会驻会工作人员努力学习业务,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敬业奉献,奋发工作,为组织企业参展、各类茶事活动、白茶公共品牌管理、行业维权、白茶文化传播等,做了大量工作,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为福鼎茶产业发展做了积极努力。


回顾总结福鼎市茶业协会近些年的工作,在看到进步、变化、发展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和问题,主要是:组织会员企业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政治政策没有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少数会员企业违反行业自律有关规定,企业主人意识和茶叶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不强,个别会员企业茶叶质量安全问题被有关部门立案查处;自身建设尚有薄弱环节,思想、作风、制度、组织建设和党建工作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对会员企业和福鼎白茶地标授权企业茶叶质量安全和诚信自律监管不够到位,这些问题与不足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与改进。

当前,福鼎市茶产业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紧盯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以茶农增收为根本,全力维护好保护好“福鼎白茶”这块金字招牌,共同推动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今后五年,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保障茶叶质量安全。茶叶质量安全是品牌建设的基础,是茶产业发展的生命线。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全面落实福鼎白茶地标授权企业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建立茶叶质量安全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提升福鼎市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2、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茶叶行业当前面临的竞争与挑战、问题与困难,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去破解,要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白茶加工技术水平和茶叶病虫害防治工作水平,研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通过科技兴茶,进一步提升福鼎白茶品质。


3、不遗余力地推进福鼎白茶品牌宣传。创新形式多渠道推进品牌宣传推介,进一步提升福鼎白茶知名度与美誉度,扩大福鼎白茶消费市场。积极组织茶企参与国内外重大茶事活动,形成企业、协会、政府三位一体,共同打造宣传福鼎白茶金字招牌。


4、加强品牌保护。进一步完善福鼎白茶品牌管理的规则和办法,推广福鼎白茶地理标志,对白茶的市场价格提供规范化指导,对品牌授权企业规范产品包装标识、店牌店招,整治商标侵权,规范经营行为,促进全行业共同维护福鼎白茶的品牌形象。

5、严格落实行业自律。加强行业内部监督,推行“福鼎白茶”授权企业质量安全诚信自律承诺,强化行业内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相互监督、制约不良从业行为,净化市场经营秩序,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6、加强协会党的组织建设,发挥福鼎市茶业协会党支部的核心作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重要部署,围绕中心和全局,在产业管理、行业自律、协会重要工作等把握方向,推进福鼎茶产业转型升级。

全国重点产茶县调研报告——2017年篇

多年来,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有目共睹。随着行业内开放共享、交流互助的加强,县域间茶业同步、协调发展成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我国数百个产茶县因自身规模与结构特性,形成区域范围内产业资源、生产结构、品牌营销、业态互补等协作需求,是推动产业结构变革调整的重要模块。为此,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延续了全国重点产茶县调查工作,针对各产茶县产业概况、种植加工、机械生产、区域特色、产业配套等情况进行调研,由县域经济与发展情况两方面区划分析,旨在持续客观地掌握各地茶叶的种植生产动态的基础,加强产业局部发展与整体的协调互动,提升茶产业竞争力,促进中国茶产业持续可协调发展。

本报告在此次调查基础之上进行撰写,数据信息除采纳原有的重点产茶县基本情况生产加工统计生态环境调查工业化建设情况四项表格内容外,更兼顾参考了重点产茶县旅游建设情况的调查结果信息,侧重于未来重点产茶县的发展和产业的细分。


样本基本情况


数据分布情况

本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基本情况调查回执材料由五项表格组成,综合采纳了重点产茶县中茶叶栽培管理、组织结构、质量认证、技术服务、扶贫攻坚、生态建设、工业建设、产业延伸等多项信息。经汇总后显示,各申报县基本情况、资源基础、产业规模、品牌建设等值均存在巨大差异。为合理分配各产茶省样本采纳名额,使之切实代表行业整体发展状况并体现产业发展趋势,本报告选取产量前100位的产茶县组成本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进行分析。此样本共涉及15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安徽10个、福建8个、广东2个、广西2个、贵州8个、河南7个、湖北11个、湖南9个、江苏1个、江西10个、山东2个、陕西1个、四川4个、云南15个、浙江10个。

基本情况分析

茶叶生产基础条件

地理环境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县域面积24263.74万亩,茶叶种植面积为1779.05万亩,占县域面积的7.3%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茶区海拔分布从50米(河南省潢川县)到2000米(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根据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县域之间由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升,与我国地形走势基本一致,处于西南部的云南省县均海拔最高。根据调查情况来看,产茶县样本地形多为山区丘陵或水蚀地貌,土壤以酸性或弱酸性的红壤、黄壤为主,贴合茶树生长与栽培耕作的需求,具备良好的地理环境条件。


气候条件

   图1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年降雨量分布情况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年平均降雨量在684ml~2800ml,平均湿度主要集中在60%~85%之间。72%的产茶县县内流域面积达到县域面积的40%,与降水一同组成了各产茶县茶园主要水源。

图2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年平均气温分布情况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茶区的平均温度主要集中在14℃~25℃之间,全年平均日照时间主要集中在1100~2100小时之间。大多数产茶县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温带季风性气候,部分为温带季风性气候(主要集中于山东、安徽、河南等省),森林覆盖率主要集中在45%~80%之间。

劳动力基础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人口总数为5060.66万人,其中农业总人口3791.97万人,占总人口的74.93%;涉茶人口1402.09万人,占总人口的27.71%,占农业总人口的36.98%

图3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人口组成

经济基础

经济总量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总GDP为22281.4亿元,人均4.4万元,样本总体较上一年度增长5589.4亿元,增长率达到33.4%。2017年茶叶总产值1676.8亿元,增长35%,茶叶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7.5%,较上一年度的7.4%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茶业财政情况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茶业财政投入总和为36.6亿元,县均茶业财政投入接近3660万元,年发放茶机补贴金额1.72亿元,占样本茶业财政投入总和的4.69%,县均172万元。年度财政投入过亿的产茶县有9个,分别是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贵州省湄潭县、贵州省普安县、湖北省恩施市、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湖南省安化县、湖南省沅陵县、江西省庐山市、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


茶业建设情况

茶叶种植与茶园管理

茶叶种植

调查结果显示,截止至2017年末,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茶叶种植面积为1779.05万亩占2017年我国整体茶园面积的38.77%*(数据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其中年增长率超过10%的产茶县有20个,涨幅最大达到62%,贵州、湖北、云南三省各县茶园面积上升幅度较大,但本年度百强产茶县总体增长率较往年相比有较大下降。11个产茶县维持原有面积不变,与去年相比增加超过略有减少。根据预估情况,到2017年末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茶叶种植面积将达到1823.89万亩,增长2.5%,15个的重点产茶县将继续提升茶园扩张速度。其中预计年增长率超过10%的产茶县有2个,预计21个产茶县将维持原有面积不变,7个产茶县呈现负增长。

2017年,全国茶叶种植面积4588.7万亩*(数据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可采摘面积3777.8万亩,茶园投产率82.3%,调查结果显示,截止至2017年末,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园可采摘面积为1487.01万亩,茶园投产率达到83.58%,略高于全国茶园投产率。其中,其中,38个重点产茶县茶园投产率高于90%,另有22个产茶县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广东、安徽、福建、云南四省茶园投产率较高,超过90%。

图4  2017年各省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园投产率分布情况

茶园管理

绿色茶业

调查结果显示,截止至2017年末,全国重点产茶样本县中,无公害认证茶园面积1358.44万亩,占茶叶种植面积的77.8%;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418.57万亩,占茶叶种植面积的23.5%;有机茶园面积为163.2万亩,占茶叶种植面积的9.2%;GAP认证面积为166.06万亩,占茶叶种植面积的9.33%。

 

良种化程度

截至2017年末,我国高产优质的无性系茶树良种面积达到2794.52万亩*(数据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占我国茶园总面积的60.9%,同比增加2.3%。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良种茶园面积共计1544.32万亩,总体良种率达到77.33%,高出国家平均水平十个百分点,优势明显。其中,有14个重点县茶园良种率为100%,超过国家平均水平的重点县达到70%,以福建、贵州、湖北、浙江四省普及程度最好。

图5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良种化程度


茶园管理情况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施行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茶园面积共计835.38万亩,占栽培面积的46.96%,安徽、福建、湖北、湖南等省普及率较高。

图6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园统防统治比例

 

  灾害管理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受灾面积达到5万亩,总体成灾率为3.2%,其中6个县的成灾率高于10%。

图7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园成灾率

其中,发生病害48次,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间,湖南、湖北、福建三省出现概率较高,多为炭疽病、茶饼病等;发生虫害104次,时间主要集中在5~9月间,出现频率最高的害虫是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毛虫;发生冻害73次,主要表现为早春2~3月间的倒春寒和高海拔茶园霜冻;发生旱灾25次,主要为6~8月左右的夏旱,集中在贵州、湖北、浙江等省;其他灾害12次,主要为台风、山洪等灾害;共计262次,可统计年茶园灾害预警381次。

综合分析

茶叶种植与茶园管理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源头,是保障整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做为提供原料的重要环节,种植过程对于产品质量、生产方向等都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同时,茶叶种植与茶园管理同样是茶行业的痛点,给产业发展造成重大隐患的食品安全、产能过剩等问题往往也根源于此。综合分析,本年度重点产茶县在茶叶种植与茶园管理部分呈现以下趋势:


茶叶生产能力提升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我国重点产茶县茶园稳定增加,增长率下降;老龄化、低产茶园改造逐步完成,无性系良种普及工作成效凸显;茶园投产率、良种率等多方面小幅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茶叶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茶区认证水平上升

资料显示,重点产茶县均不同程度的加大了对茶园认证的支持和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力度,多个产茶县设立了针对茶园认证的奖励机制,由政府或相关协会主导积极推广进行认证。这种认证明显促进的茶叶单价、茶园产值的高效增长,为后续的建设扩张、提质增效与研发创新打下基础,种植环节的溢价效应逐步显现。


茶园管理水平相对粗放

由调查样本显示,统防统治在近几年的努力下虽有所提高,但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结合涉茶人口、专业合作社数量等数据来进行分析,多数茶园处于“有组织、无纪律”的状态中,限制了茶区种植红利的释放,并为食品安全等方面留下了隐患。


灾害管理仍有提升空间

我们可以看到在2017年全国重点县的灾害预警比重达到145%,这是近几年调查以来首次出现,但茶园成灾率和灾害损失依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预警准确度和对策精准度依然不足,靠天吃饭的情况依旧明显,为茶叶质量品质有较大影响,极大制约了茶叶生产效能的提升。

生产加工分析

茶叶产量

调查结果显示,截止至2017年末,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产量为151.58万吨,占我国茶叶总产量的58.09%,样本2016年产量为142万吨,2017年增长6.7%,高于我2017年我国干毛茶6.1%的增长率,且高于投产茶园的的增长率,茶园亩产有所提升。

图8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产量同比涨幅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各茶类生产中,87%的产茶县产量呈增长趋势,29%产茶县增长率高于全国重点产茶县总体水平,其中,贵州省涨势明显。2017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园生产率达到85.2kg/亩*(茶园生产率=区域茶叶产量/区域茶叶种植面积),高于56.9kg/亩的全国平均水平,与样本2016年77.8kg/亩的茶园生产率相比,上升9.5%。

图9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园生产率分布情况

各茶类生产情况分析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各茶类生产情况如下:绿茶74.53万吨,同比上升4.2%;红茶19.86万吨,同比上涨13.48%;黄茶0.566万吨,同比增长313%;乌龙茶11.7万吨,同比下降10.6%;黑茶22.23万吨,同比上涨38.07%;白茶2.05万吨,同比上涨46.4%;普洱茶8.41万吨,同比下降23.6%;花茶12.18万吨,同比下降19.3%。

图10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主要茶类产量比例

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产值中,绿茶614.7亿元,同比上涨5.9%;红茶202.3亿元,同比上涨21.1%;黄茶5.3亿元,同比上升217%;乌龙茶203.19亿元,同比上涨3.6%;黑茶197.38亿元,同比上涨16.1%;白茶25.8亿元,同比上升5%;普洱茶56.43亿元,同比下降12.9%;花茶93.54亿元,同比下降21.3%。

图11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主要茶类产值比例

绿茶平均单价82.4元/KG,同比上涨1.5%;红茶101.8元/KG,同比上升6.7%;黄茶93.6元/KG,同比上涨20%;乌龙茶173.6元/KG,同比上涨16.5%;黑茶88.7元/KG,同比上涨24%;白茶125.8元/KG,同比上涨3.1%;普洱茶67.1元/KG,同比上涨20%;花茶76.8元/KG,同比上涨1.5%。

图12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主要茶类平均单价

 

绿茶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绿茶产量达到74.53万吨,占我国绿茶总产量的46.9%;产值614.7亿元;平均单价82.4元/KG。样本中涉及的100个产茶县中96个有生产绿茶,覆盖全部15个产茶省,产量占样本总产量的49.2%,产值占42.5%。作为重点产茶县茶叶生产中覆盖面最广、产量与产值比重最大的茶类,绿茶长期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侧面反映了重点县茶叶情况的总体水平。


红茶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红茶产量19.86万吨,占我国红茶总产量的58.4%,产值202.3亿元,平均单价101.8元/KG。样本中涉及的100个产茶县中有89个生产红茶,样本中14个茶叶生产省有红茶生产。 


乌龙茶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乌龙茶产量为11.7万吨,样本产量占我国乌龙茶总产量的47.8%,产值20.3.19亿元,平均单价173.6元/KG,在各茶类中最高。样本中涉及的100个产茶县中有23个生产乌龙茶,分布于11个产茶省中,以福建省为主。


黑茶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黑茶产量为22.23万吨,是样本产量增长较快的茶类;产值197.38亿元,同样上升迅速;但单价为88.7元/KG,为各茶类中较低。与黑茶近年进入上高速升期,在产业中涨势迅猛的形势相当。样本中涉及的100个产茶县中有11个省33个生产黑茶,涨势主要集中在湖南、湖北、陕西三省。


黄茶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黄茶产量为0.566万吨,产值5.3亿元。样本中涉及的100个产茶县仅有金寨县、霍山县、石门县3个县生产黄茶,由于样本采集的原因,总体规模与往年有所上涨。


白茶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白茶产量为2.05万吨,占我国白茶总产量的73.2%,产值25.8亿元,平均单价125.8元/KG,为样本中各茶类最高值,单价优势明显。样本中涉及的100个产茶县中有9个省区21个生产白茶。


普洱茶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普洱茶产量为8.41万吨,产值56.43亿元,平均单价67.1元/KG,样本中涉及的15个云南产茶区县生产普洱茶。普洱茶在产量与产值在持续几年的快速增长后,有所下降,回归到平稳的曲线中。 


花茶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花茶产量为12.18万吨,产值93.54亿元,平均单价76.8元/KG,呈现下行趋势,仍未摆脱花茶单价偏低的普遍印象。花茶生产以福建、四川、广西、湖北四省为主,在样本中有10个区县生产。

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共装备有茶机60.2万台,茶叶机械总动力912.5万千瓦,县均6021台,其中茶机装备量在万台以上的重点县共有18个,71%的重点县茶机装备量愈千。各县茶机种类较为丰富,包含茶园管理机械、采摘机械、修剪机械、加工机械、筛选机械、包装机械等多种类型,基本涵盖了主要栽培、生产流程。

图13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机装备情况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年度茶青机采总量为256万吨(鲜叶),折合成毛茶可制作64万吨左右,不足样本总产量的一半,大部分的茶青仍然依赖人工采摘,劳动力依存度未见降低。

综合分析

生产加工是茶叶生产体系的基础环节,是产业集约化、现代化程度的主要体现环节。生产加工的作为流通的前端,是整个行业效率的集中体现。本年度重点产茶县在茶叶生产加工方面呈现以下趋势:


茶类结构继续调整

绿茶仍占据绝对优势,增长速率与行业增长情况保持一致;红茶整体规模有所回升,但在部分产茶县呈现负增长;乌龙茶生产更为普及,市场逐步降温区域平稳增长;黑茶增速较快,单价有所上升;在连续数年的普洱茶热后,普洱茶市场逐步回稳;作为新的市场热点,白茶产量依然较小,但单价优势和增速十分明显。


生产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但仍有上升空间

相对于往年,各产茶县的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18%的重点产茶县集中了35%以上的茶叶机械,尚有部分产茶县茶机械低于全国重点产茶县平均水平,仍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流通环节分析

茶叶产值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产值总数为1446.34亿元,同比增长6.7%,涨势与茶叶产量基本相当。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各茶类生产中,85%的产茶县产值呈增长趋势,47%产茶县茶叶产值增长效率高于全国总体水平。根据毛茶产值进行测算,我国重点产茶县茶叶市场占有率*(茶叶市场占有率=样本茶叶农业产值/全国茶叶农业总产值)达到75%*(数据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图14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产值同比涨幅

仅就农业生产数据评定,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农业生产率*(茶叶农业生产率=区域茶叶农业产值/区域涉茶人口数量)为10315.6元/人,当年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GDP总量达到22281亿元,总人口5060.66万人,人均GDP达4.4万元/人,仅为县人均GDP的1/4,但相较往年有所提高。从国家第一产业发展的整体形势评估,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总产值相对优势*(茶叶总产值相对优势=(样本茶叶农业产值增长量/样本GDP增长量)/(国家第一产业产值年度增加值/国家年度GDP总量))为1.21,在农业生产中已具备一定优势。其中,52个重点产茶县茶叶总产值相对优势超过1,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占据优势地位,云南、湖南、福建等省表现较好。从效率上观测,茶叶投产面积对茶叶总产值相对优势的拉动作用不大,更须考虑对现有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效率提升。

平均单价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平均单价为95.4元/KG,涨幅为5%,高于同年度我国茶产业73.3元/KG的总体水平

内销情况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内销量134.5万吨,茶叶商品率达到88.7%,内销金额1305亿元,内销平均单价97.02元/KG,高于重点产茶县茶叶干毛茶单价。

出口情况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出口总量为17.08万吨,出口额3.8亿美元,平均单价2.2美元/KG。与往年相比,由于样本的改变,倾向于内销,出口量、出口额和出口均价均略有下降。

品牌营销与渠道建设

区域品牌管理

2017年我国重点产茶县共有注册商标15974个,县均接近159个,与往年样本相比上浮两成左右,拥有注册商标最多的是福建省安溪县;共有证明商标274个,原产地认证标识85个,区域公共品牌142个。样本中,共有90个产茶县拥有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其中40个重点县拥有2个以上区域公共品牌,共惠及8347个具备使用权力单位,相较往年单位集中度有少量提升。


电子商务

2017年,我国重点产茶县电子商务渠道茶叶交易量达到15.5万吨,占样本总内销量的11.5%;交易额177.8亿元,占总内销额的13.6%

图15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电子商务建设情况

综合分析

流通环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标准,也是实现产品价值的重要手段。我国茶产业流通环节作为传统薄弱环节,在近几年有明显的提升,但距离现代化流通依然较大。本年度重点产茶县在茶叶流通环节呈现以下趋势:


茶叶生产综合能力大幅提升

茶叶总产值相对优势数值突破1标志着整个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处于优势地位,优于整个农业发展水平,为产业区域拓展增添了助力。茶园生产率与茶叶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标志着样本生产效率的提升。茶叶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偏低,二、三产业无优势。


生态建设溢价效应明显,

但生产能力有待提升

从平均单价和总产值相对优势上观测,生态建设已经确立发展优势,但是生产效率偏低问题制约了其对产业的拉动能力。但从另一个侧面,生态优势反向限制了机械化的发展,一方面在于地形和交通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于清洁化能源的限制。


区域品牌管理更加严格

重点产茶县区域公共品牌增多,但使用单位相对数量与所减少,侧面反映出公共品牌管理和使用审批的进一步严格,同时也表明了茶产业的逐步集聚。


电子商务仍延续了增长态势

作为新兴渠道,茶叶电子商务仍然增长极快,并俨然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但电商渠道多为中低端产品,仍以低价、薄利、广销为主要交易特点,客单价普遍不高,并且部分低价劣质产品对整体市场造成了拉低价格的负面影响。

茶叶生产主体建设情况

茶叶企业

规模企业建设情况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共有规模企业4031家,县均40家,其中拥有规模企业数最多的重点产茶县是贵州省湄潭县(422),县内茶叶规模企业超过百家的重点产茶县有9个。规模企业产值808亿元,占样本茶叶总产值的55.8%,与往年相比贡献度有所上升,规模企业产值最高的为福建省安溪县。


企业认证情况

2017年我国重点产茶县共有ISO认证企业828家,县均8家,数量仅为规模企业的20.5%,与往年相比有所下降。

图16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企业ISO认证情况

2017年我国重点产茶县共有HACCP认证企业287家,县均3家,数量仅为规模企业的7.1%,低于往年水平。这说明在新进的规模企业中,进行HACCP认证的企业较少

合作社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截止至2017年末,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共有茶叶专业合作社10631家,平均每县100家,相较2016年重点县样本有所上升。数据显示,共有313万茶农加入了专业合作社,占样本涉茶人口的22.3%,社均294人,低往年样本水平。

茶叶市场建设

2017年重点产茶县样本共建设有茶叶市场421家,县均4家。市场年交易额达到481亿元,占样本茶叶总产值的33.2%,样本内销额的36.8%

产业延伸

深加工企业建设情况

2017年我国重点产茶县共有茶叶深加工企业1509家,这些企业共创造808亿元的茶叶深加工产值,与往年样本相比均有较大幅度提高。


新资源食品开发

2017年数据显示,我国重点产茶县共有茶叶新资源食品生产那企业117家,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两省,这些企业共创造8.2亿元的产值。


茶机产业建设

2017年数据显示,我国重点产茶县共有茶机生产企业578家,其中福建省496家,占企业总数的85.8%,茶机年输出总量46.2万台,相比去年,略有提升。


茶旅游产业建设

根据2017年的数据,我国重点产茶县样本中有2748家可以进行旅游接待的企业或合作社,成熟茶旅游路线302条,可观光茶园367万亩,占样本茶园面积的20.6%。2017年接待人次达到900万人次,茶旅游营业收入达到309亿元,其中因旅游产生的茶叶销售收入为57亿元,带动茶农79万人

综合分析

作为茶产业生产和销售的主体,茶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承担着茶产业发展的重要责任。茶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茶叶主体的思想影响。从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茶叶主体呈现以下特征:


规模企业增多,

但认证标准不一

相较于往年,我们可以看到各产茶县的规模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这些规模企业的认证标准不同,比较明显的反映就是规模企业产值差距较大,比如福建省安溪县仅有100家规模企业,但产值位居全国第一,超过许多拥有百家以上规模企业的县区。


合作社与企业结合更加紧密,

协作模式基本形成

随着我国茶叶生占主体结构的逐步完善,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基地”为基本构架的生产主体在生产中成为发展主力。这种良性协作模式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对食品安全也有促进作用。


产业延伸日趋深化,

新消费热点逐步显现

由样本数据可以看出,茶叶深加工企业、茶机械、茶食品等延伸产业发展稳定上升,作为第三产业的茶旅游发展迅猛,带动作用极强,不仅提振了产区茶叶消费,而且对茶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有极大的助推。

社会化服务

综合分析

 从业人员

2017年重点产茶县样本,共包含涉茶人员1402.09万人,参加社保的茶农人数达到574.8万人,占涉茶人口的41%,比率较去年样本略有上升,超过七成的重点产茶县茶农的合同签订率在50%以上。


农业技术人员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共有29932名农业技术人员,县均300人,茶叶机械化生产服务人员13.4万人,县均1342人

综合分析

科技培训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全部围绕茶叶产业开展了多项专题培训,共计开展茶叶培训4957次,主要集中于病虫害防治技术、茶园种植和管理技术、茶叶加工技术、茶叶营销、电子商务、文化推广等方面,其中茶叶机械化生产培训921次,涵盖采摘、修剪、耕作、初精制、机械检修等领域。据统计,全国重点产茶县中有81个县对未来需要开展的技术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集中于茶园综合管理、茶叶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品牌塑造、可追溯体系建设、食品安全控制、市场营销等方面。


其他生产性服务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共有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1087家、茶叶专用保鲜库房18435座。县内有茶叶示范基地1756个,入驻企业2275家;茶叶产业园214个,入驻企业1748家;茶叶科技园100个,入住企业287家。拥有茶叶生产专利技术2100项,集中在福建、云南、安徽、湖南、浙江五省。

扶贫工作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全国统筹、区划完整”的原则,国家在全国共划分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加上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共14个片区,其中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7个片区中上百个县区适宜发展茶叶,茶产业成为当地扶贫的核心产业。

扶贫项目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共有茶叶扶贫项目6326个,投入资金23.4亿元,共有143条相关茶叶扶贫政策,涉及产业扶持、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

扶贫示范点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共有茶叶扶贫示范点903个,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贵州、福建、江西、湖南等省。茶叶扶贫示范点采取产业扶贫、科技扶贫、信贷扶贫的多种扶贫模式结合,依托当地协会、龙头企业,带动相关扶贫示范点脱贫。

扶贫成果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脱贫人口74万人,其中因茶叶产业脱贫的有58万人,占78.4%。各县由于发展茶叶产业导致的收入提高平均约为1730元。


生产类型划分

按照本次的调查结果可以按照生态发展、工业化程度、旅游发展情况、扶贫工作情况等资料进行计算,将100个产茶县样本切分为生态优先型、工业化优先型、均衡发展型三个主要类型,内部包含转型先导型一个次级类型,分为茶旅游发展型、扶贫导向型两个三级类型。

生态优先型

生态优先型产茶县呈现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分布,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地区,平均降雨量在1500ml~2700ml,平均湿度主要集中在70%~85%之间,县内流域面积达到县域面积的45%以上,气候类型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森林覆盖率多数高于65%,地形多为山区或水蚀地貌,土壤以酸性或弱酸性的红壤、黄壤为主,生态特质优秀。无公害认证茶园、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GAP认证面积较高,良种化率较高。茶叶平均单价较高,生态优势带来的溢价作用在茶叶产品售价上显现。

但由于山地地形、交通不便、产业发展不成熟、处于欠发达地区等原因的影响,无法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多以小型加工厂或者原料供应为主;产业对于劳动力数量的依赖程度较高,涉茶人口在县域总人口及农业人口中所占比例较高;经济总量和财政补贴较少;统防统治茶园面积比例较低,茶机装备率和茶园生产率相对较低;规模企业、ISO认证企业、HACCP认证企业与茶叶深加工企业较少。

这种类型占比为41%,由于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与扶贫导向型有大部重合

工业化优先型

工业化优先性产茶县地域分布不太明显,但主要集中于华东和华南等较为发达地区。这一类产茶地区,处于丘陵地区,产品兼顾名优茶和大宗茶,可以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产业对于劳动力数量的依赖程度较低,涉茶人口在县域总人口及农业人口中所占比例较低;经济总量和财政补贴较多,尤其是茶叶机械补贴比例较大;统防统治茶园面积比例很高,茶机装备率和茶园生产率高于平均水平;规模企业、ISO认证企业、HACCP认证企业与茶叶深加工企业较多。

同时,由于本类型处于较发达地区,生态环境处于平均水平,海拔较低,平均降雨量在700ml~1800ml,平均湿度主要集中在55%~70%之间,县内流域面积达到县域面积的37%左右,森林覆盖率为45%左右,土壤以酸性或弱酸性的红壤、黄壤为主。

这种类型占比为33%,由于多毗邻经济发达地区,与茶旅游导向型重合明显

均衡发展型

均衡发展型产茶县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类为顶端型,占样本数的17%;一类为中端型,站样本数的9%。(应当还有低端型呈现方式,但由于本次样本均为产茶强县,未能呈现,不做讨论。)

顶端型生态环境优良,且因地制宜的使用茶叶机械,机械化率较高;较为合理的生产大宗茶与名优茶,夏秋茶利用较好;较为注重产品品牌和地区品牌的建设,在茶园管理、茶园认证、企业认证上颇有建树;同时,投入财政资金较多,鼓励三产融合发展和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利用。

中端型可以理解为顶端型的缩小版本,但更为突出的特点是发展倾向性明显,这一类型的产茶县通过地方政府指导、相关协会引导、规模企业联盟等方式,确定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或指导方针,指引地方茶产业发展。

转型先导型

转型先导性为包含类型,是指在地方政府政策、行业协会建议或企业联盟目标中有明确转型指向性,这部分可归类为本类型。

茶旅游发展型

茶旅融合发展是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许多重点产茶县茶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可以最大限度的体现区域资源优势,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以政府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后势如破竹,他推动了中国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造就了旅游业众多的刚需人群,也改变着市场的原有格局,作为正在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全行业对茶旅游的建设都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也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各地的重点县高度重视茶旅发展,在样本中有50%以上的重点县在规划中提出了发展茶旅的要求,有35%的重点县有明确的茶旅规划,但可以看到的情况是,总体茶旅游规划的趋同性较大,且缺少热点。

扶贫导向型

目前全国共有20个省份、近1000个县产茶,涉茶人口8000万,其中茶农占大多数。由于茶叶生产的特性,茶叶产区大多处于山区和半山区,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信息相对闭塞。在这近千个产茶县中,国家级、省级贫困县近600个,占比逾六成。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所明确的14个跨省片区(680个县)中,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的大部分县都比较适宜种茶。由于发展茶产业,既可以提高茶农收入,振兴区域经济;还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符合国家发展生态农业的大政方针;同时还能够提升地方的文化格调与内涵,因此很多贫困地区有意愿发展茶产业。

许多重点产茶县将茶业与精准扶贫进行结合定位,在样本中有50%以上的重点县在规划中提出了产业扶贫的要求,有40%的重点县有明确的产业扶贫规划。各县逐步通过行业影响、产业示范、定点帮扶等手段,引领宜茶贫困地区的生产,将扶贫定位于整个产业链的重要环节,确保茶农收入的长期持续稳定增长,使茶产业成为当地农业脱贫的主导产业之一。


发展建议

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做大做强全茶产业

根据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业部门应推动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工作,促进茶产业提档升级,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推进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行业组织应主动作为,承担政府交办的行业管理和推广品牌工作,组织龙头企业,配合地方政府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共同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

提升标准,质量兴茶,突出优质安全导向

食品安全事关重大。随着2015年我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的出台,食品监管工作已日趋完善,茶叶质量安全工作将长期处于高压态势。各产茶区政府应加快实施茶业标准化战略,健全标准体系,强化品牌保护,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认证,深入开展农药残留超标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行为;行业组织应配合食药监与农业部门共同建立健全互联共享的茶业追溯监管综合服务体系与平台。

稳中求进,培育动能,推进供给侧改革

稳中求进既要防止过快,也要防止过慢;茶业经济向更高阶段演化的过程中,做好实体才是关键;应破除资金“脱实向虚”、扰乱实体经济信心的问题,鼓励多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引导资金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培育壮大新动能;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去库存”、控产能为重点;在加大供给渠道疏通力度的同时,激发消费潜力。

促进融合,三业并举,实现协同共享多赢

全行业应共同促进社会资源对产业的提升,推行专业化生产方式,鼓励专业化营销企业、创意企业、管理企业投身茶产业建设;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以“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茶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引导企业相互融通,重点围绕第三产业加大开发力度,提高综合开发能力

扩大开放,加强合作,推动开拓海外市场

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政府应完善法治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开放领域,积极吸引外资;应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茶业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扶助茶叶行业开展对外经贸文化交流,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扎实推进海外推介力度。行业组织应利用自身的社会组织属性优势,搭建国际产销交流平台,加强国际经贸文化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不断树立并强化话语权。

福鼎白茶企业赏析,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

先来认识一个美丽的白茶庄园

雪芽白茶庄园位于福鼎市太姥山镇方家山村,海拔650-850米,庄园主景区占地面积1500亩,距国家5A级太姥山景区仅5分钟车程。

△绿雪芽记

依托太姥山风景区的交通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公司按照“生态、观光、文化、历史”的建设主题,先后请新加坡及西安美院等国内外多位知名设计师对“绿雪芽”白茶庄园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 关山月

△坐忘亭

△绿雪芽茶叶博物馆

现已建成融合当地特色文化和茶文化为一体的的现代观光茶庄园,庄园主景区内有2200平方米集餐饮住宿、商务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楼一座;1800平方米集现代化茶叶加工展示、白茶萎凋工艺展示为一体的车间两座;800平方米集教育培训、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白茶博物馆一座;650平方米集白茶产品展示、茶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玻璃结构品茗区一座,另有人工景观湖3个、茶观光亭4座、白茶文化浮雕长廊100米、环湖观景木栈道200米、樱花观赏带和观赏型茶花园等配套景观。

△润身居

△茶悦养心馆

△太姥书院

△现代白茶制作坊

形成了生态茶园连片、景区空间独立,前楼后园、园湖相映的集“吃、住、玩、游、娱、购”一体化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考察、科学研究现代化茶旅观光园,极具福鼎民俗特色的装饰风格、优雅静谧的茶艺空间氛围、浓厚的书香氛围,是理想的茶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茶园基地。

△樱花观赏带

△绿雪芽有机茶园基地

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以文化为导向,树立“绿雪芽”为“历史名茶、环保健康茶”的品牌形象,并以发展高品质、原生态的绿色、健康产品理念。

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绿雪芽”牌白茶“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绿雪芽”也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福建三大名茶。2013年“绿雪芽”荣获中国茶品牌“金芽奖”中国白茶标志性品牌称号、并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品牌价值评估4.25亿人民币。

近几年,“绿雪芽”牌系列名茶在国际国内的各种展览会得到好评,取得了各种金银奖项80多项,例如国际名茶金奖、首届“觉农杯”名茶金奖、全国优质茉莉花茶原料质量评比金奖、中国太姥杯品质大赛茶王、首届中国白茶文化节茶王、全国三绿工程放心茶中茶协推荐品牌、“中茶杯”特等奖、日本世界茶叶评比会最高金奖等。

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出口、科研、茶业人才培训及茶文化推广等为一体的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和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08年开始连续八年被评为中国茶叶百强企业,福鼎白茶国家标准参与起草单位,福鼎白茶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实物样制作单位。

公司作为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及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始终谋求发展龙头企业的各种优势以加强自身力量。在继续保持白茶的生产优势的同时,努力带动贫困山区经济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在生产工艺上,推广使用新型有机肥料、生物菌肥、新型有机农药及茶机具,引进和推广有机茶生产技术和名优茶生产技术设备,创制了白茶紧压茶加工、名优茶机械化等先进技术。利用福鼎大毫多适制性的优势,发展多茶类加工,全面提高茶业科技和加工水平,改变茶业由单纯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

目前天湖茶业以直营专卖和连锁加盟形式,建立起覆盖全国各地主要城市的销售网络,并被农业部评定为“农产品连锁经营重点企业”和“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以北京、广州、上海、西安、济南五个营销中心为重点、覆盖全国各地主要城市的专卖连锁销售网络,销售网点400多个。公司积极开拓茶叶相关服务领域,把企业从生产型的龙头企业转变为生产服务并重的集团化企业,为福建茶业、中国的民族企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让“绿雪芽”白茶永远飘香。

来源:华茶号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7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