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福建陆羽

找到约763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茶圣陆羽曾来过武夷山

茶,是国人最爱的饮料之一。乾隆爷曾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没茶啊。国人爱茶,在喝茶过程中,生成出不少茶文化。品茶,是茶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彩部分。


今人品茶,主要品茶色、茶味、茶香、茶形,通过上述四品来品赏茶韵。然而,这品茶最初并不是品茶,而是斗茶。


斗茶,古时又称「茗战」。蔡襄《茶录》中说,斗茶之风很早便由贡茶之地建安兴起。建安生产大量的好茶,是贡茶之地,每年,都要向宫里贡茶。然而,选什么样的茶贡献给宫里?建安人有建安人的做法。他们通过斗茶来选贡茶。初期,斗茶只是「试茶」。蔡襄《茶录》中说,建安北苑诸山,官私茶焙之数达一千三百三十六,制茶者造出茶来,首先要比较高低,于是相聚而品评。这就是斗茶的雏形。


武夷茶,在历史上是福建及建州茶的主要代表,其历史悠久,在唐代已有文字记载。但是茶圣陆羽的《茶经》却没有记述建州之茶。只在《茶经》“八之出”中写到:“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今广东韶关一带)、象州(今广西象县一带)”,并说“其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由此看出,陆羽只知岭南有茶,并未对其品第评论,后人以此断言陆羽未到过福建。近几年来,笔者读到有关资料,认为可以推定陆羽到过福建之武夷山。


其根据是宋人张君房于天禧三年(1019)所编著的《云笈七签》,该书卷九十六中有陆羽《武夷山记》的记述,题为《人间可哀之曲一章并序》。文曰:“太子文学陆鸿渐所撰《武夷山记》云:武夷君地官也。相传每于八月十五日大会村人于武夷山上。置幔亭、化虹桥,通山下村人。既往是日,太极玉皇太姥、魏真人、武夷君三座空中,告呼村人为曾孙,汝等若男若女呼座。乃命鼓师张安凌槌鼓,赵元胡拍副鼓,刘小禽坎苓鼓,曾少童摆兆鼓,高知满振嘈鼓,高子春持短鼓,管师鲍公希吹横笛,技师何凤儿抚节板。次命玄师董娇娘弹箜篌,谢英妃抚掌毕篥,吕阿香戛圆鼓,管师黄次姑噪悲栗,秀琰鸣洞萧,小娥运居巢,金师罗妙容挥撩铫。乃命行酒,须臾酒至,云酒无谢,又命行酒。乃命歌师彰令昭唱人间可哀之曲。其词曰:‘天上人间会合疏稀,日落西山兮鸟归飞,百年一响兮志与愿违,天宫咫尺兮恨不相随。’”这是武夷山“幔亭招宴”故事的最早记载。所憾该记原文已佚,只见后人的摘引。如唐李商隐(813-858)《题武夷》:“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当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引的就是“幔亭招宴”的典故。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中,对此诗的注释即据陆羽《武夷山记》。


400多年后,宋人祝穆(?-1256)在其《方舆胜览》“建宁府”卷也有此记,虽有略加铺陈,但情节与之大体相同。祝说此系来自“古记”,但据今人推断,当源自陆之《武夷山记》,因为至今尚未发现类似的志记。笔者认为上述大段文字应是陆羽亲历随记,因为从《茶经》中可看出陆羽治学严谨,对未涉足之处的茶叶,均不作评第,自然也不会道听途说而撰写《武夷山记》。


综观上述,说明陆羽曾到武夷山。但为何其《茶经》没有写到建茶或武夷茶呢?福建学者林漱峰也据此记认定陆先生到过武夷山,至于他对“建茶未详”,主要是“谅当时建州茶初期未盛,故未述其名。”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从陆羽年表及有关资料说明,陆羽是在其《茶经》刻印后,才到武夷山的,故《茶经》上未能见述。


有陆羽年表称,唐天宝十一年(752)起,羽周游江南各地,考察茶事,于上元二年(761)完成《茶经》书稿;也有人认为《茶经》成书于唐建中元年(780),如姚国坤先生说:“唐大历十年(775)陆羽又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对《茶经》初稿中的‘七之事’进行增补修订,至此《茶经》一书遂成定稿,五年后(780)付梓出版,流传于世。”陆羽于唐建中四年(783)51岁(也有说在785年,53岁)时,离开湖州(今浙江省内)移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择地府城北广教寺(后改茶山寺,现为上饶一中校址)建宅隐居,次年山舍落成,羽环居植茶,晨昏培育。并凿石得泉,后世称陆羽泉。”


武夷山北距信州府治只百公里之途,其境内的碧水丹山此时已为朝野所知,并被封为“名山大川”,文人雅士络绎而至。陆羽当在居信州时游历武夷,并写下了令后人千般寻觅的《武夷山记》。


另外,从陆羽行踪中还看出,羽在贞元五年(789年)57岁时,还应好友、岭南节度使李复之请,在其府内当幕僚,时达两年。岭南一些地方志也有陆羽史迹的零星记载,如《舆地碎目》、《粤东金石略》载:“乐昌县泐溪‘枢室’为陆羽尝水至此而得名。”可见陆羽在岭南期间考察了不少山川胜地,了解茶事水品情况。在这里同样会使人们产生疑问:陆羽既然在岭南李府为僚,且“了解茶事水品情况”,为什么在其所著《茶经》中却说……“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笔者认为,这与《茶经》中未记武夷茶却有《武夷山记》当是一个道理,因为陆羽也是在《茶经》付梓刻印后才到广东供职的。因此《茶经》中对建州之武夷茶、韶州之茶未作评述,是自然之事。

鸣谢: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在此表示感谢!

福建茶发展简史(内容较详实)

主要关于武夷山茶的文章、知识;制茶、评茶经验交流,还有一些知识文章分享。         


秦统一中国后,茶叶种植开始在全国推广。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刻于晋太元丙子年(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比《茶经》早300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廷,斗茶比艺创时兴。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武夷茶歌》、《安溪茶歌》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乌龙茶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出现了适于乌龙茶的独特品饮方式,俗称工夫茶。此间,乌龙茶也传入了台湾。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入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指水仙茶等),乌龙东渡创奇迹。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

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淑勉在《大坪,我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过:只见红砖粉墙的楼房里,随处可见一袋袋焙熟包装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锈铜的巨形茶盘,配上古铜紫砂壶茶壶茶盏,别具一格茶乡特色。他们沿袭“没有三杯不成礼数”的风习,劝茶款款,言笑晏晏。苏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价,极品一瓯满座香。”郑梦集的“似诗似画安溪县,如露如泉铁观音。”安溪大观园门联的“清风陶醉归来客,溪茶温暖故人心。”(安溪古称清溪)。无不体现茶乡人钟爱自己的凤山、兰溪、茶林、茶师、茶都。

《茶经》及《续茶经》

最早的有关福建茶叶史料记载只有唐朝的陆羽《茶经》。

公元946年,南唐后主李煜派遣擅长制茶的官员为北苑使到建州创建“北苑龙焙”,北苑贡茶开始名扬天下,更在宋朝达到鼎盛时期,历时四百多年的辉煌。此期间,称为“武夷岩茶”或“半岩茶”的都归属蒸青绿茶制法(蒸青散茶和蒸青团茶)。直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为减轻民间负担,下诏罢贡建茶(武夷御茶园和北苑龙焙的茶)。建州罢造龙团改制条形芽茶后,因技术未能有效改进,武夷茶叶在1391—1557年间生产处于低迷期。

蔡襄笔迹

明嘉靖年间(1557—1566年),福建东南沿海日本倭寇入侵,泉州地区都曾被倭寇攻陷过,当地闽南居民第一次大举内迁武夷山地区和江西,他们中的茶农移民后仍然从事茶叶种植、生产,并带去了闽南的制茶技术和闽南茶商,至今武夷天心岩茶村村民多为闽南人后裔。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安徽歙县松萝茶问市,属炒青绿茶,崇安殷令招黄山僧以松萝茶制法制作武夷茶,武夷茶品资有所提高。同期,闽南茶叶生产全面发展,为炒青绿茶。

大约在1610年左右,传说中的一次偶然,军队路过武夷桐木村,夜宿茶厂,睡在当天摘回的茶青上,茶叶史上的萎凋和热发酵就这样诞生了。第二天茶叶发红,茶农匆忙搓揉后用松木烘干,一看,干茶发黑,汤色橙红带松脂味,因当地都喝绿茶,茶农只好把茶拉到星村当劣质茶贱卖,被漳泉的商人收购运到厦门又被荷兰的商人贩至欧洲,第二年茶商返回订购。红茶鼻祖—正山小种正式粉墨登场,拉开了武夷茶叶史的第二次辉煌,当时统称“武夷茶”。

武夷山

明崇祯九年(1636年)安溪西坪人发明了茶树整株压条育苗法,随后逐年改进成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法,此法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先进运用最广泛的茶树繁殖技术。

1640年,荷兰商人将正山小种红茶传人英国,正山小种汤色红艳滋味香醇带桂圆味,深受英国皇室喜爱,正山小种开始在英国、欧洲大陆流行。

英国下午茶

1666年开始批量出口欧洲,茶叶成为继瓷器之后又一重要出口商品。此期间正值明末清初,反清复明的郑成功家族牢牢控制着闽南沿海,拥有庞大的海上船队(军舰和商船),掌管着厦门口岸的所有贸易,设置统管各个行业的买卖“牙行”,买卖价格由“牙行”决定,大量的“BOHEA TEA”(正山小种红茶)从武夷运抵厦门,再由荷兰、英国的商人外销欧洲。随着欧洲的“BOHEA TEA”热,出口急增,福建各地争相仿制正山小种红茶,闽南茶区也在其中,《安溪茶歌》中可见。

此时“功夫茶”已在闽南盛行,深谙茶道的阮雯锡(1627—1712)—《武夷茶歌》的作者,同安人,随师曾樱(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在郑成功储贤馆为幕僚,善烹工夫茶,有制茶手艺。明亡其师尽节,遂周游天下尽享名茶,1685年入武夷天心禅寺为僧,寺内僧人多为闽南人。

1662年,郑成功击败荷兰收复台湾,退守台湾侍机反攻复明。由于内忧外患同年急病身亡。清康熙于1661年继位,启用“平贼五策”,对东南沿海进行长达20年之久的迁界令,切断郑成功家族的外贸财源,销毁沿海船只,茶叶贸易改经江西从广州出口。

由于海禁政策,闽南沿海开始了继“倭乱”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内迁,部分闽南茶农、茶商进入武夷山,在武夷山各岩开辟茶园建茶厂开茶庄,并在闽南、广东、甚至东南亚设有茶庄分号经营茶叶。

武夷山茶叶种植生产原先为寺庙掌管,寺僧中多为闽南人,闽南茶农、茶商的移民促进了闽南和武夷山两地的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的交流,奠定了乌龙茶问世的重要基础。

1684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归降大清,随即“海禁”开放,茶叶海外贸易快速发展,此期间出口的茶叶品种主要为红茶和绿茶。

传说:清朝初期,安溪西坪峣阳乡南峰山麓有位名字叫王乌龙的猎人,刚采完茶,遇到一山獐,追杀后背上茶篓内的茶叶红变带香,由此悟到茶叶摇青发酵出香的制法,后人在王乌龙的居住地建“打猎将军庙”纪念他,并称此种制法的茶叫“乌龙茶”,至今庙遗址尚在。

清康熙年间(1693年),安溪青心乌龙品种引入建瓯种植。

清雍正年间(1725—1736年),铁观音在西坪被发现,因各有宗族族谱记载,故有“魏说”和“王说”两种发现版本。

1741年,乾隆御赐“南岩铁观音”,此后在安溪各地繁育种植。

约在1777年以后,广东潮州凤山黄茶用炒焙法发展了凤凰水仙茶,茶农为南迁潮州的畲族人。

清嘉庆三年(1798年)前后,因台湾乌龙茶外销减少,安溪人王义程在台湾发明了包种茶制法,此乃加花熏制乌龙茶与现在的包种茶有所不同。(190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作《调查经济资料报告·茶》中记载)

清道光年间(约1800年始),因外贸出口红茶的需求旺盛,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仿小种红茶制法生产红茶外销。

在广州十三行工作的美国商人亨特著有《旧中国茶叶》和《广州“番鬼”录·茶叶》,书中叙述“只是最近55年内才有了乌龙茶和安溪茶输出,主要输往美国”,以此推断道光年间朝上追溯55年应在乾隆年间就有乌龙茶出口。有趣的是书中一诗《乌龙茶》中赞美道:“神仙的茶;帝王的茶;不是浓烈的绿茶,也不是武夷红茶,而是纯正的乌龙茶”,书中“功夫茶”的英文“Cogo”,工夫红茶的解释是“做工者的茶”。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清政府战败,与英国签下了《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港口,史称“五口通商”。武夷、闽北茶业出口改为福州,闽南、安溪茶叶出口在厦门。洋商以福州方言称正山小种为“Lapsang Souchong”。

184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到武夷山,找到了红茶原产地,并于1848年12月再次潜入武夷山,把红茶的种植和制茶技术及茶树树种窃至印度,同时聘请了8名武夷茶师,印度茶叶经过了六十年的发展,于1900年茶叶出口首次超过了中国。

清代福建茶艺师

清光绪十年(1884年),安溪西坪峣阳乡王永信首创布巾包揉制法,使茶之“色、香、味、形”俱佳,从此闽南、闽北两大茶区分成两种不同的乌龙茶制法直至今日。

武夷岩茶摇青

1875—1908年间,是武夷茶外销的全盛时期,此期间“武夷茶”是指武夷地区出产的茶,含红茶、绿茶、乌龙茶,现在的“武夷岩茶”是指“武夷乌龙茶”。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时期是闽南乌龙、台湾乌龙生产的黄金时代,内销福建、广东,外销美国、日本、东南亚。

1914年7月,正直民国初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红茶外贸滞销,武夷茶区改制乌龙茶(青茶)。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福建乌龙茶生产更是蒸蒸日上。

民国期间,闽西、闽北因国共两党之争,战事不断,武夷山茶叶生产逐年减少,抗战期间几乎停产,直至新中国成立,武夷茶叶再度兴旺。

参考书目:

《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

《闽南乌龙茶》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中国农业出版社

《武夷岩茶》姚月明论文集

《福建乌龙茶》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安溪铁观音》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台湾乌龙茶》、《凤凰单丛》上海文化出版社

《闽茶说》福建人民出版社

《潮州工夫茶》汕头大学出版社

《安溪铁观音制作与品评》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茶经》陆羽著

《续茶经》陆廷灿著

《武夷茶三起三落》陈椽、杨晓华著

《工夫茶与工夫茶道》黄光武著

鸣谢: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再次感谢!

陆羽会严建红:陆羽国际集团的茶文化中国梦

陆羽会天门献给世界的茶礼

——陆羽国际集团的茶文化中国梦

从唐朝到现代,从北京、上海到斯里兰卡、纽约,从故宫书院到四季酒店,从私人飞机主人到古典收藏家,从外滩游艇会、高尔夫球会到法国拉菲酒庄年会、爱马仕年会。这些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有一个名字、一个品牌作为纽带,那就是陆羽和陆羽会。

陆羽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创立的茶道、茶艺和茶文化,与瓷器、丝绸、书画一道,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最国际化传播的中国符号。

2013年,作为天门市重点招商企业,整合天门陆羽研究会下属天门陆羽文学泉公司和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地陆羽企业,陆羽国际集团在天门正式挂牌。集团以“陆羽会”为核心品牌,以“名茶第一会、茶道第一会”为愿景,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开设数间陆羽茶楼和陆羽会茶文化中心,使人们得以近距离了解茶圣陆羽、中国茶文化。带领陆羽会走向全国、全世界的,正是陆羽国际集团董事长严建红。

今年41岁的严建红是九真镇严场村人,毕业于湖南财经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后获西安交大金融和管理博士学位,纽约大学斯顿商学院博士访问学者。

严建红喜欢茶,他的理解是:茶可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物质生活必须品,也可以是“琴棋书画茶香花”-精神生活艺术表达。但长期以来,作为茶圣故里,天门的茶文化名片却一直没有擦亮。一个偶然的机会,天门市委市政府两位领导关于“陆羽是天门的,湖北的,中国的,世界的”论断,和做好陆羽需要“大情怀、大资本、大人才”的理念,引起了严建红深深的思考,作为家乡的一员,严建红想着应该为家乡陆羽产业做点什么。

2012年,在天门市委市政府关心、全国各地天门商会企业家和研究会成员一致支持下,天门陆羽研究会下属的陆羽文学泉公司成功改制,筹建陆羽国际集团,彼时还在金融企业担当高管的严建红,兼任了集团战略顾问,开始倾注资源投身家乡建设、推进陆羽茶产业的发展。一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厚实产业,一个几代人不懈奋斗的绿色梦想,都汇聚成一副重重的担子,压在了当时严建红肩上,并很快迎来了第一次挑战。

2013年,正值陆羽诞辰1280周年。严建红凭借敏锐的判断力,与市政府商定,决定举办了天门有史以来最大的的茶文化活动――陆羽诞辰1280周年系列活动,邀请国内茶文化专家学者、茶文化爱好者及部分企业家近400人参加。

纪念活动以“弘扬陆羽文化、促进经贸发展”为主题,策划了纪念茶圣陆羽诞辰1280年谒拜仪式、大型花鼓戏“茶缘”文艺演出、天门市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茶圣杯”美术作品展览、首届“陆羽杯”国际茶道邀请赛等一系列内容。来自斯里兰卡等国内外知名商贸界人士还与我市商谈合作事项,签订了重要的国际茶叶标准引进和交易合作的战略协议。

效果立竿见影,盛大的茶文化活动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更重要的是,活动凝聚了天门本地和在外天商企业家的人心,弘扬陆羽文化、振兴陆羽产业,天门人的精神坐标再次凝聚。

同时,经过2年的发展,陆羽国际集团迅速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等全国8个城市设立了分部,在海外斯里兰卡、香港和纽约设立代表处,以陆羽茶楼和陆羽会,汇聚天下天门人、湖北人、中国人和所有高雅之士,正在成为向全球范围内推广中国名茶、陆羽茶道的茶文化第一历史品牌企业。

2.在严建红的思路中,“打造名茶第一会,茶道第一会”是公司发展的最终目标。

成立于1983年的湖北省天门陆羽研究会,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从事陆羽研究的社会团体,在国际、国内学术上有一定影响力,但在产业化方面落后于市场。传承1300年陆羽精神、挖掘30年研究会积淀,严建红对公司品牌发展战略进行了规划。

严建红总结了陆羽会的三大特色:一是品牌历史最悠久,二是品质最高端,三是茶文化是唯一和首选。

围绕这三大特色,公司实施打造精品品牌战略,相继在浙江杭州、云南、福建等名茶产区收购和拥有十大基地,并邀请数十名国内外一流的育种、种植、生产、选茶专家和顾问,遍巡中国主要产茶区,甚至不远万里到国际名茶产区进行比较品鉴,以甄选不同年份、不同时节的最纯正优质、最体贴宜人、最贻养身心的茶,推出包括了绿、白、黄、青、红、黑六大茶类十大名茶。

同时,为将陆羽会打造为会员身边的茶道会客厅,严建红还采取“会中会”的模式,通过在五星酒店、机场高铁贵宾厅、私人银行、私人飞机中创建陆羽会,以企业定制的陆羽会茶室,面向大众的陆羽茶楼,将高端高雅的茶道,和健康养生的生活方式,方便地带给全世界每一位品味人士。

3.与许多行业相比,中国茶叶行业对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以及标准执行、交易方式仍处在十分落后的阶段。

换句话说,谁能在茶产业科技、标准和交易方式上领先,谁就将在茶产业今后几年的快速发展中,赢得先机。

严建红以其特有的洞察力,制定了陆羽国际集团“一个品牌、三个平台”的发展战略,即以陆羽标准和文化为核心竞争力,打造高端高雅的茶文化品牌“陆羽会”,和引领行业发展的陆羽国际检测、中国茶交易和陆羽国际茶文化中心。

严建红打了这样一个比喻,如果我们把“陆羽是茶、茶是陆羽”当作1.0版本的陆羽公司,把“陆羽会”当作是2.0版本的陆羽集团,那么“三个平台”就是3.0版本的陆羽国际集团的未来。1.0版本卖的是茶,2.0版本卖的是服务和文化,3.0版本,希望以检测和交易中心服务茶行业,以陆羽国际茶文化中心汇聚中国传统文化和国际时尚,打造国际核心城市和全球核心茶产区文化地标,以更好弘扬陆羽、弘扬中华文化。

为了光复有1300年历史的陆羽茶经楼,目前,陆羽国际集团和政府一道投资2000万元,邀请国际顶尖的设计师,以一流的设计团队、一流的施工团队、一流的运营团队对住于陆羽故园的茶经楼进行装修。1、2、3楼为大众开放厅,4、5、6楼为博物馆,7、8楼为陆羽书画院,9楼为藏经阁,预计可以在11月份对外开放。

按严建红的设想,2014年至2018年,陆羽国际集团还将在天门建立包括陆羽国际茶检测和交易中心在内的四大中心,以国际通行的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茶叶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通过检测交易中心,指导茶叶科学安全生产,提升茶叶农户收入,根治茶贱伤农问题,从而解决茶叶领域的三农问题。同时,交易检测相互配套,把过去农贸市场型的各地无标准化、小农经济时代的茶城,打造成标准化茶叶合约和电子交易市场,实现茶叶价格发现,提升茶叶交易的公平性、时效性和流通性,促进茶叶现代化贸易,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

严建红充满信心地说,届时天门将会成为真正的茶道圣地、中国茶城。

注:内容来源凤凰网港股,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5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