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汤描述

找到约1,827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张三说茶:虽然没喝到好茶汤但是学到了普洱茶知识

今日周末,阳光明媚,闲来无事,翻出前一段时间的一饼熟茶,就是这饼下关七子饼茶高山乔木

包装外观
图片描述:产品信息

当时选择这饼茶的时候,一个是看着下关沱茶这个大品牌,一个是看2017年这个年份。但是实际收到之后,看他上面多出一个泡饼字样,心里就嘀咕,以前的茶饼上没见过这个字啊?这是什么意思?立刻问问普洱茶网

原来泡饼指的是茶饼压制的紧密程度,与它相对的是铁饼。

铁饼,是采用特殊方法压制的七子饼,饼型扁平,压得非常紧实,后有乳钉,以其坚如铁,状如饼而得名。铁饼因在加工成饼时的模具外部压力较大,成形后较一般的茶饼更坚硬,不易撬,但可以很好地保持香气。”“泡饼,一般情况下是常规的七子饼,使用布袋加以成型,传统石磨压制而成。泡饼表面微突,背面有一个小窝,条索清晰,饼型较松,易撬开。

茶叶压制成铁饼后,茶与茶之间的空间就会变得很紧凑,这时,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就非常的小,空气中的水分、温度、氧气、光线等因素对于茶饼的影响自然也就不会太大。茶中的微生物能够更好地保存下来,茶叶的酚类,酮类与叶绿素的氧化就缓慢了很多,茶质就能更好地保存。

所以,我们认为铁饼更适合长期储存。与之相反,泡饼茶叶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多,更利于茶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促进转化。因此,相对于铁饼来说,泡饼其实更适合短期转化存储。如果你想要存一点茶,又想尽快喝它,还想要一个不错的口感,那么泡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不管是铁饼还是泡饼,我们首先得保证这款茶本身的原料就够优秀。因为只有好的原料加上好的工艺才能成就一款好茶。有了好茶我们才能更好的存放它,让他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下进行转化,以达到它最好的口感。

以上内容摘抄自普洱茶网

又看到醒目的加粗黑体字台湾总代理商名称:台湾博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是不是可以理解成这饼茶实际是属于这个台湾博瑜公司的,那么谁该为这饼茶的质量负责呢?是不是博瑜公司定制的?

喝个茶也要想这么多,怪累的。管它属于谁,好喝就行了。打开看看里面吧。

图片描述  

印象中茶饼是比较松,而且边缘有些散。当时还以为是运输过程中磕碰导致的,现在想想跟它是泡饼应该有关系。因为当时没有拍完整的茶饼,只能看看现在的撬开的小块的了。条索尚紧实匀齐,但没有油亮的感觉,大概就是不算吧。

下面为大家呈现从第一泡到第十泡茶汤颜色的变化。

图片描述 1
图片描述 2
图片描述 3
图片描述 4
图片描述 5
图片描述 6
图片描述 7
图片描述 8
图片描述 9
图片描述  10
图片描述:从第一泡到第十泡颜色对比

虽然浪费了一些水,但这样能让各位更方便地看到茶汤颜色的变化过程。我也是蛮拼的。

下面说说我的泡茶方法。第一道水洗茶醒茶,然后静置两三分钟,让茶叶充分苏醒。然后前三泡都是秒出汤,从第四泡开始五秒出汤,往后都稍微延长一点时间。到第九第十泡的时候几乎要泡三分钟才出汤。

茶汤的颜色深红明亮,但是并不透彻;茶汤杂质较明显,从第二遍的空杯中就能看出来,倒出茶汤后茶杯中有明显的杂质残留。

香气不突出,渥堆味儿明显;前三泡滋味儿浓厚,但是第四泡第五泡的时候还是有一种醇厚饱满的感觉,堆味儿也完全消失了,到了第八九泡的时候基本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图片描述  叶底

其实,我并不是太关注叶底,总以为我们喝的是茶汤又不是吃叶底。但是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叶底能够很好的反应一款茶叶的好坏。我们并不是要看叶底是芽是叶,或者完整还是琐碎,而是要看叶底是否有活性,用手触摸有弹性者为佳。这款茶的叶底明显欠嫩,比较僵硬。

总结这次喝茶虽然没有喝到适口的茶汤,但是学到了知识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茶道茶道,茶的知识浩如烟海,我还是仅仅接触了普洱茶这一个类别,就有我终身学不完的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只有接触的茶多了,喝的茶多了,才能逐渐学习到真正的知识。

我只是茶界的一个小学生,一个爱喝茶的普通人,愿以茶为媒广交天下朋友!我的文章中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各位批评指正。如果您也是以为爱喝茶人,请您点击关注我。https://baijiahao.baidu.com/builder/preview/s?id=1682043616661408127

打开百度APP,关注作者解锁全文


茶汤里这些“不可描述”的东西是啥?从专业角度告诉你!

饮茶时,常能发现一些说不清道不明“不可描述”的物质,出现在冲泡好的茶汤里。

 


有一些茶友难免产生疑虑:是不是买到劣质茶,还是茶里添加了什么?

 

喝茶遇到“不可描述”的东西,正常还是不正常?


 

茶汤里出现这些东西,是茶叶本身,还是冲泡导致的?

 

小编特地咨询了数位重量级的评茶员,来逐一讲解。 

 

油雾

不可描述物之一:油雾 


冲泡一些陈年茶(比如有年份的生普或者熟普),有时会看见茶汤表面浮现一层非常薄的油雾。

 


这种油雾,其实是因为茶叶内含一些脂溶性物质,例如脂肪酸、胡萝卜素和一些挥发性的香气成分。



因这些物质比重较轻,所以会漂浮在茶汤表面,一般称之为“茶氲”或“汤氲”。

 

尤其是是一些普洱茶、岩茶或者其他发酵较重的茶,或者茶汤泡的较浓时。更容易形成茶氲。

 


其外,茶氲也会受水质影响,水质硬度越高,茶氲越容易出现。

 

审评专家提示:


茶氲只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所呈现出的正常现象,不影响饮用。


一般来说有茶氲的茶汤,汤质相对厚重,口味更醇滑。


茶毫

不可描述物之二:茶毫 


买回茶后,尤其是碧螺春、信阳毛尖、金骏眉这类芽茶为主的茶叶,会发现在干茶表面沾有白色或金色的毫毛,有的还会结团成绒球出现。

 


冲泡后,茶汤里也会混起小绒毛,影响茶汤的清澈度。一些不明所以的人会误以为这是茶叶变质发霉。

 

△ 图源网络


这些茸毛其实是茶叶幼嫩和优质的标志,是评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绒球则是在手工搓茶过程中,嫩茶叶上的毫毛脱落粘裹到了一起。

 


并且,因茶毫里富含氨基酸茶多酚这些物质,故而除非工艺要求脱毫,一般制茶时都会保留。

 

审评专家提示:

 

茶毫多,一般代表这款茶嫩度够,采摘于茶树的嫩芽。


对于采摘要求以芽茶为主的茶叶,茶毫反而是其品质优异的表现,遇到茶毫可放心饮用。 

 

絮状物

 不可描述物之三:絮状物


爱喝红茶的茶友会发现,有些品种的红茶如果没有立刻喝完,冷后会在茶汤里发现一些絮状物,不由思索是否因为茶叶变质导致的。

 

其实,一些红茶里之所以出现这种絮状物,是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在发酵氧化的过程中,会转化成茶黄素或者茶红素。

 

△ 图右为冷后浑浊的红茶


泡茶时,茶黄素的溶解度受水温影响,水温高时,茶黄素会溶于水中,此时茶汤便看上去清澈透亮。

 

但随着温度变低茶汤变凉,此时茶黄素就会重新聚集起来,形成一种络合物,就是肉眼可见的絮状物了。

 


这种絮状物也有专业的名字——“冷后浑”,也称“茶乳酪”。对于一些红茶来说,“冷后浑”是其品质优良的表现。

 

审评专家提示:


一些红茶的评比里,“冷后浑”是要素之一。


对于品尝红茶时遇到“冷后浑”的情况,不必在意,可直接饮用。

 

泡沫

不可描述物之四:泡沫  


泡茶时,高冲茶叶会看见茶汤表面浮起泡沫,尤其前几泡时泡沫更多,一些人会觉得是跟平常煮沸食物时产生的泡沫一样,是茶叶里的杂质残余。

 


茶汤上的泡沫,与平时煮沸食物时出现的泡沫,不可一慨而论。

 

这种泡沫其实是因茶叶中含有一种天然物质——茶皂素。

 

△ 茶皀素的结构


茶皂素因为其特性缘故极易产生泡沫。并且科学研究表明,茶皂素具有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对人体有益。

 


尤其在宋代,茶汤上洁白细腻的泡沫更是象征好茶。

 


茶百戏与点茶便是要击拂茶汤使之产生泡沫,再利用泡沫表现独特的字画。

 


审评专家提示:

 

冲茶时产生的泡沫是正常现象,既不会影响茶汤品质,也不会影响茶汤口感,正常品饮即可。

 


看完以上这篇科普,再遇见茶汤中出现“不可描述”的东西,可以自行分辨进行饮用。

 

日常饮茶时,如有任何疑惑不解之处,欢迎文章下方留言,我们会请专业茶人为茶友解惑~

最新茶叶感官描述语体系构建及团体标准《茶叶感官风味轮》

茶叶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饮品之一,随着市场对茶叶风味描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有必要建立基于中国语言背景的茶叶感官描述语体系,从而解决消费者喝茶喝不明白的情况。本期对团体标准《茶叶感官风味轮》的制定与发布,标准内容,茶叶感官基元语素,颜色轮、香气轮、滋味轮的各级结构,以及合计155个属性等作了一一解读。

一、茶叶感官描述语体系的建立背景1. 建立茶叶感官描述语体系的迫切性随着市场对茶叶风味描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现有的茶叶风味轮对茶叶风格特征归纳与呈现的系统性不足,考虑到感官描述语极易受到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影响,茶叶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饮品,有必要建立基于中国语言背景的茶叶感官描述语体系。

根据《感官分析 方法学 建立感官剖面的导则》(GB/T 39625—2020),目前建立感官描述语体系有讨论开发、评价筛选、现有采用三种方法(表1)。我国茶叶类型复杂,讨论开发和评价筛选两种方法操作过程繁琐复杂,针对大量样品开展工作困难,无法高效和快速地建立涵盖六大茶类所有类型茶叶的感官描述语体系。

二、 基于中国传统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建立茶叶感官风味轮1. 传统茶叶感官审评术语特点

传统茶叶感官描述语中有大量组合术语,包括名词、副词、形容词、动词4种基元语素,主要来源于传统典籍、专家语言和民间惯用语,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文化属性和文学美感,在茶叶审评专业人员和未经长期专业训练的新从业人员以及普通消费者之间形成了一道很深的知识鸿沟,茶叶品质信息无法在专业审评人员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快速准确的传递。

2. 基于基元语素建立中国茶叶感官风味轮

针对传统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存在的问题,提取基元语素成为完善茶叶感官审评术语的关键。“基元语素”作为术语的最小概念单位,其构成的术语叫做单词(字)型术语,不具有内部结构,对应到我们的感官描述语就是日常可感受到最小的感官属性。基元语素简洁易懂、指征明确,在基元语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基于感官认知规律和知识本体的术语框架,能有效提高感官术语使用者之间的沟通效率。因此采用穷尽法建立的中国茶叶传统审评术语集可以为风味轮的构架提供完整的理论支撑。

三、《茶叶感官风味轮》(T/CTSS 58—2022)标准制定及解读

1. 制定与发布过程

2021年10月,根据茶叶感官风味轮缺乏行业统一标准的现实情况,成立了标准编制工作组。工作组结合标准制定工作程序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同期对 2012—2022 年间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3万余份茶叶样品(茶叶品种选育样品1万余份)的感官评价结果进行了梳理,进一步完善了茶叶风味轮中的感官属性。通过一系列的意见征集和完善,2022年12月,通过中国茶叶学会标准专业委员会审定,发布了《茶叶感官风味轮》(T/CTSS58—2022)团体标准。

2. 标准内容

《茶叶感官风味轮》(T/CTSS58—2022)团体标准规定了茶叶感官基元语素集和风味轮,适用于茶叶感官审评。该标准首次从语言学和感官科学的角度提出茶叶感官风味轮、茶叶感官属性、茶叶感官基元语素、茶叶感官组合术语4个术语,这4个术语的提出基于传统茶叶感官术语,但相关概念在传统茶叶感官术语的解释与应用中属于空白,标准明确了茶叶具体感官属性、基元语素、释义使用范围及常用组合,建立了茶叶感官基元语素集与茶叶感官属性基本框架,最终构建茶叶颜色轮、香气轮、滋味轮及总轮。新标准中的感官风味轮和2019年发布的茶叶风味轮相比,体系性和科学性进一步提升。

(1)茶叶感官基元语素解读

茶叶感官基元语素集包括茶叶形态 (外形、叶底) 基元语素、颜色 (干茶、叶底、茶汤) 基元语素、香气基元语素、滋味基元语素、程度词汇基元语素。

茶叶形态名词性基语元素表

茶叶形态形容词性基元语素表 程度词汇基元语素中显、多、有、稍/略、微等程度描述词可转化为六点数字标度作为参照,由此可见,传统的中国茶叶感官描述语体系也具备一定的量化描述功能,可以对茶叶具体感官属性进行定量表征。

程度词汇基元语素表及六点标度

颜色基元语素包括色调和色感2类,色调是颜色的基本特性,包括白、灰、绿、黄、红、紫、褐、黑。除色调外,可被感知的茶叶颜色属性称为色感,包括明度、彩度、饱和度、光泽度、清浊度和匀度。

茶叶色调基语元素表

茶叶色感基语元素表

香气基元语素包括香气类型、强度及特征、纯度、持久度4类。香气类型为传统感官审评术语中涉及到的具体香型;强度及特征是指香气的浓淡、爽钝等特点。

茶叶香气基语元素表

滋味基元语素包括浓度味型、基本味型和感受味型3类。浓度味型是茶汤滋味的浓度表现,基本味型属于化学感觉,感受味型属于物理感觉。

茶叶滋味基语元素

(2)茶叶感官风味轮解读

茶叶感官风味轮通过对基元语素的梳理,实现了茶叶具体感官属性的结构化呈现,简明易懂,对于消费者和初学者更具有直观性。茶叶感官风味轮 (2023版)包括颜色轮、香气轮、滋味轮及总轮。共有48个颜色属性、17个滋味属性、90个香气属性,合计155个属性。相对2019版,2023版属性数量有所增加,并且通过数年的不断完善,每项分类结构清晰,基元语素精准细致,基本不存在难以对照的感官属性。

基于风味轮构建的术语框架体系,茶叶感官审评可参照风味轮中的细分感官属性,逐渐建立对不同感官特征的记忆认知。同时茶叶感官风味轮适用于不同饮茶场景,除专业审评、教学外,还可应用于日常品饮,不论使用盖碗、玻璃杯或者马克杯泡茶,只要方便观察汤色、香气等,均可随手拿起风味轮进行对照。

茶叶感官风味轮 2023版发布!

历经5年多的准备、3万余份茶样的审评总结,茶叶感官风味轮2023版于2023年7月发布,广受爱茶人的好评。有了茶叶风味轮,茶叶审评就会变得更加简单和有趣,因此我们准备了充满诚意的首发价,点击下方链接可以前往中国茶叶微店购买。一“轮”在手,从0学习茶叶审评,并非难事!

来源:中国茶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761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