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茶书第2版

找到约178条结果 (用时 0.025 秒)

中国茶文化的第一块基石《荈赋》—— 兼论:信阳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

一、杜育作《荈赋》的时代背景

魏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时期。

1.社会状况上:魏晋时期是一个动乱的年代,社会经济处于恢复、破坏、再恢复、再破坏的过程中。期间,三国鼎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对峙,政权频迭,战乱不已,经济凋敝,士族南迁,百姓流亡,饥寒流陨。

2.文化上:“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先秦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时期。”(《中国文化概论》,主编:李建中。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第2版,第110页。)儒学(两汉时称“经学”)独尊地位丧失,以老庄思想为骨架,柔和儒家经义的玄学兴盛,佛学在中国立足并开始中国化,道教思想,宗教神学和唯物主义无神论斗争激烈。尽管许多玄学代表人物如阮籍、嵇康表现出反儒的倾向,但“认为真正的礼乐教化可以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他们并不反对维护封建纲常的名教”(《中国文化概论》,主编:李建中。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第2版,第115页。)。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学说在冲突和较量中,思想学术文化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以儒学为主的儒释道“三教同源”的学说。

3.人生态度和个人行为上:“颓废的人生观,是这时代的一个大病。”(吕思勉《中国通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3年6月第1版,第106页。)一方面,新兴门阀如日中天,贵族们一个个高官厚禄,无所事事,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士族文人群体逐步减弱了社会责任感,日渐消失了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导致“灰心绝望、贪生怖死”,纵欲主义横行。

公元291年 至 306年,西晋发生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八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重创西晋社会。其中永康二年(301年)正月,赵王司马伦废惠帝自立为帝,“金谷二十四友”主要人物西晋“第一贵公子”、鲁国公散骑常侍、后军将军贾谧,西晋富豪、曾任散骑侍郎、城阳太守的石崇被杀,“金谷二十四友”分崩离析。4月,司马冏杀司马伦,迎司马衷复位。3年后,晋惠帝永安元年(304年),依附贾谧的“金谷二十四友”之一的杜育官拜汝南太守,到郡治新息城(今息县县城)上任。

长期的动乱,贾谧、石崇被杀,前途未卜的杜育渴望找到精神的寄托,重振旗鼓,干一番事业。在考察义阳国鄳县霸山(今信阳市罗山县灵山)茶园后,写下著名的《荈赋》,为中国茶文化奠基了第一块基石。(请看情景剧:《荈赋》)

二、杜育与《荈赋》

1.关于杜育

史书对杜育的记载不多。成书于西晋至后赵傅畅(?-330,字世道,北地泥阳人。西晋末年至后赵官员。西晋时,封武乡亭侯,官至秘书丞;后赵时为大将军右司马)所撰《晋诸公叙赞》这样记载杜育:

杜育字方叔,襄城邓(定)陵县(今河南省叶县)人 ,杜袭(杜育祖父,晚年人曹魏曹参、司马懿的军师,封平阳乡侯)孙也。育幼岐嶷(才智出众、聪明特异),号神童。及长,美风姿,有才藻,时人号曰“杜圣”。累迁国子祭酒。洛阳将没,为贼所杀。

《晋书》对杜育的记载更为简单:

育字方叔,襄城人。初与石崇等为贾谧二十四友,永兴中拜汝南太守。永嘉中进右将军,后为国子祭酒。有《易义》若干卷,集二卷。

杜育祖父杜袭,晚年任曹魏曹参、司马懿的军师,封平阳乡侯,其父不详。根据杜育卒于公元311年的记载,有人撰文说杜育在永嘉至乱时被匈奴军所杀时,时年30岁。据此推算,杜育大约生于晋武帝太康2年(281)晋惠帝永安(兴)元年(304)23岁时官拜汝南太守,305年,参与迎接晋惠帝回洛阳。晋怀帝永嘉元年(307)26岁时升任右将军,后任国子祭酒,永嘉五年(311)30岁时,匈奴军攻陷洛阳被杀。

2.关于《荈赋》

《赋》分为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汉代达到鼎盛阶段。《赋》的特点,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曰:“赋者,铺也。铺采摛(读chī )文,体物写志也。”“铺采摛文”是说运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张扬文采,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事物;“体物写志”是说写赋要有所依托,不能无病呻吟,要体现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志向。在汉代,无论是“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杨雄的《甘泉赋》、张衡的《二京赋》,还是贾谊的《鹏鸟赋》、枚乘的《七发》,无不在采词富丽、气势恢宏的铺陈描写后表达自己的情志。(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借写楚王游猎云梦之乐,揭示淫逸奢侈的危害。班固的《两都赋》由虚拟东都主人针对西都宾赞扬长安, 望朝廷西顾 ,而盛称洛邑制度,以折西宾淫侈之论。杨雄的《甘泉赋》铺陈夸张,想象丰富,气魄宏伟,文辞流丽,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在详细地描述汉成帝郊祀甘泉泰畤的全部过程,把天子郊祀的盛况铺张得恍若遨游仙境,颂扬刘氏王朝地久天长,同时贯串着讽谏之意。张衡《二京赋》在颂扬汉朝国势隆盛社会繁荣的同时,指责官僚豪绅们昏庸腐朽,黎民百姓的痛苦和仇恨。贾谊借“鹏鸟”表达选举怀才不遇的悲愤,前途未卜的惆怅。)

《赋》在表现形式上,一是语句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是语音声律谐协;三是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杜育的《荈赋》属四言诗体赋,又因文字少,也被称为“小赋”。

杜育《荈赋》目前有3个版本,其中,成书于唐武德七年(624年)《艺文类聚》卷八十二所载《荈赋》共11句话94字。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

第1句写到了茶园的感受。钟灵毓秀的灵山是珍奇的“仙品”钟爱的地方。

瞻彼卷(读quan)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

第3句至第4句写茶树生长的环境和茶园。看那蜿蜒山陵,西阳映照着山陵的西坡。那里满上遍野生长的茶,承受着大地沃土的滋润,享受着上天甘霖庇荫。

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

第5句和第6句写时间、事由。待到初秋农闲时,茶农结伴同行,上山采摘,精心制作。

水则岷方之注,挹(读yì)彼清流。

第7句写烹茶用水。煮茶的水,要取像西南岷江那样清彻的水。

器择陶简,出自东隅。

第8句写品茶的器具,要用东隅(东方)生产的精致瓷器。

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第9句:写分茶。分茶要效仿周文王的祖先那样,用匏做成的瓢来分茶汤。

惟兹初成,沫成华浮。

第10句写煮茶。煮茶时,粗糙的“沫”会往下沉,精细的“华”会向上浮。

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第11句写煮好的茶是什么样子的。茶煮好时,茶汤靓丽的犹如积雪,灿烂的犹如春天的花。

三、《荈赋》蕴含的思想、感情、志向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192页)上面对《荈赋》的解释,是《荈赋》表面的意思。我们提出《荈赋》是中国茶文化的第一块基石,主要指:(1)杜育对茶的认识、作用是否得到扩延和提升,选择茶作为精神寄托物。(2)杜育是否把某种思想、感情、志向赋予茶身上,茶开始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如同梅、兰、竹、菊,荷花、白杨树一样,被人赋予某种精神属性。

根据杜育所处的时代和《赋》“体物写志”的特点,对《荈赋》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志向进行解读。

1.写灵山茶园,为什么提“卷阿”

《荈赋》第1句发出惊叹“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后,为什么第2句提到“卷阿”。

《卷阿》是《诗经》中的一首。《卷阿》一诗以凤凰比周王,以百鸟比贤臣。诗人以凤凰展翅高飞,百鸟紧紧相随,比喻贤臣对周王的拥戴。也因为周王有贤才良士尽心辅佐,才威望卓著,声名远扬,成为天下四方的准则与楷模。《卷阿》第一句为“有卷者阿,飘风自南”,是说:蜿蜒丘陵风光好,飘飘秋风自南来。

杜育在《荈赋》开头提“卷阿”,从写作上叫“用典”。引《诗经·卷阿》,是隐喻现在西晋又动乱了,杜育有借茶说自己是一个有抱负的贤才良士,希望回到洛阳,辅佐晋惠帝,表达甘愿为国尽力的志向。

2.《荈赋》第1句至第6句铺陈的目的是什么?

杜育什么时间爱茶、见过茶园没有,这不好说。从《荈赋》采词富丽、气势恢宏的叙述中可以感到:杜育看到到灵山西坡满山的茶园后,一定被灵山“弥谷被岗”的茶园所震撼。铺陈的目的一是表达找到“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的“仙品”“圣洁”之物“茶”的惊喜,赞扬可以寄托精神的物体“茶”。二是为第7句和第8句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作铺垫。既然茶为“仙品”“圣洁”之物,必须用清澈之水来煮,用精致瓷器作茶具。《荈赋》第7句和第8句,表面是讲烹茶用水和饮茶茶具,实际上是想借此表达茶在杜育心中的地位:茶是“仙品”,是精神寄托的“圣洁”之物,不容玷污。

3.“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文公十五年》)。周人是以“礼”治国的。所谓的礼,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等级秩序、典章制度,“周礼”也就是周朝的制度。礼的作用是保障上下定位,尊卑有序,维系社会秩序。《礼记·乐记》云:“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又云:“礼者,天地之序也。”孔子特别强调礼的重要,《礼记·仲尼燕居》云:“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

《荈赋》第9句:“酌之以匏、取式公刘”,取自《诗经·大雅·公刘》“执豕(读shǐ)于牢,酌之用匏”。《公刘》一诗记载周人先王之一的公(爵位)刘(名)(指周人先王姬刘)迁豳(读bīn ,今陕西彬县、旬邑、长武、及甘肃泾川县一带)开创基业的史实,也写了“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公刘与民众没有在困难面前唉声叹气,而是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患难与共的精神。《公刘》一诗“酌之”指“斟酒”,杜育用来“品茗”。杜育《荈赋》“酌之以匏,取式公刘”表面上是写分茶要效仿周文王的祖先“公刘”那样,用匏做成的瓢来分茶汤。实际上暗含西晋纷乱的社会想象,借此展现情怀。“取式公刘”核心是“式”这个字。“式”的古字形由“工”(表示工具、规制)和声符“弋”组成,本义指事物依据的规矩、标准。《说文》“式,法也。” 《周书·谥法》“式,法也。”引申指示范、榜样。《书·微子之命》“世世享德,百邦作式。”箫统《文选序》“孝敬之准式。”“取式公刘”一方面是表达恢复西周“周礼”的的重要性,一方面希望王公贵族要懂“礼”、尊“礼”,不要叛乱,王也要像“公刘”一样,奋发图强,率民众开疆扩土,上下齐心协力、团结一致。

《茶赋》最后“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2句,表面是写烹茶初成时的茶汤状态,实际上杜育在远离世俗的人间仙境中,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沫成华浮”一句,是对自己过去依附权势、骄宠奢侈、崇尚清谈的反思与批判;“焕如积雪,晔若春敷”一句是借写茶汤的状态,表达自己希望西晋的政治、社会能向去除“浮华”的茶水一样,呈现出“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的“清流”景象。

浮去“依附、奢侈、清谈”之害,呈现“清流、朝气、向上”景象,就是杜育寄托在茶身上的精神追求。

正所谓:“方叔品茗作《荈赋》,焕雪晔敷寄于荼”。

结论:杜育在新息汝南太守任上所作《荈赋》,在中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垫下了第一块基石。正是由于《荈赋》的诞生,茶这一具体的“物”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感情、志向的载体和媒介,从此“茶不再是仅仅满足生理和养生的需要,而是上升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宋效忠《信阳历史文化丛书·通史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第192页。)也正是由于杜育的《荈赋》,信阳成为中国茶文化的源头。

这一结论同学界普遍认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395页。)也是吻合的。

四、关于《荈赋》其他问题

1.《荈赋》一文中的“灵山”指罗山县灵山考辩

罗山灵山,旧为“八山”,因有八座山峰构成得名,其中最高峰叫霸山,海拔827.7米,第二高峰叫小灵山,因“八”与“霸”音近,又称“霸山”。因其山脉走向、峰峦气势极似释迦牟尼成佛的印度天竺灵鹫山,又因史书记载霸山“每有云气覆顶必雨,验之信然”,人称“灵山”。

中国历史上,道书把“灵山”视为72福地之一。《云笈七签》云:“第三十三灵山,在信州上饶县北,墨真人治之。”(《云笈七签》卷27《洞天福地》,《道藏》22册。第202页。)道家称山东蓬莱山为“灵山”。

西晋左思《吴都赋》云:“巨鳌赑屃,首冠灵山。”唐吕向注曰:“灵山,海中蓬莱山。”(《文选》卷5赋丙,207页。)

佛教称印度天竺灵鹫山为“灵山”。成书于北宋和南宋的佛教经书《五灯会元》曰:“释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五灯会元》卷1《释迦牟尼佛》,10页。“五灯”是指五部禅宗灯录:北宋法眼宗道原的《景德传灯录》,临济宗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门宗唯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南宋临济宗悟明的《联灯会要》,门宗正受的《嘉泰普灯录》。先后于1004年至1202年分别成书。)

在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中,灵山泛指“仙山”。

关剑平在《茶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从晋代的思想文化特征出发看杜育的《荈赋》,灵山在文章中没有特定的宗教意义,“应该是泛指远离世俗的仙山幽静。”(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1页。)关剑平的结论虽然排除了宗教意义上的“灵山”,由于杜育没有具体说“灵山”在什么地方,至于“灵山”在什么地方,历史上有许多说法,目前主要指3个地方。

一是,疑指陕西岐山。因《荈赋》写有“瞻彼卷阿”,依据《岐山县志》载“卷阿”是县西北20里岐山之麓,认为《荈赋》里的“灵山”疑指陕西岐山。

二是,“灵山”在岷江边。岷山北起甘肃东南岷县南部,南止四川盆地西部峨眉山,岷江发源于四川松潘县岷山南麓。因《荈赋》《荈赋》写有“岷方之注”,并依据《华阳国志·蜀志》所载“汉嘉县郡治。故青衣羌国也……沫水从岷山西来,出灵山下”,认为杜育所说“灵山”在岷江边,最可能是四川雅安宝兴县的灵关河、灵关镇。

三是,有人根据《太平环宇记》所载“永康军(今都江堰市)……通灵山,周地图云上有通灵寺”,《乾隆灌县志》“(县治)其自西迤北则有灵岩山”,并引西汉时期扬雄《蜀都(成都)赋》“灵山揭其右,离碓被其东”加以佐证。“蜀都”既今四川省成都市,“离堆”,四川省都江堰的代称。古人以坐北朝南为正向,古地图以左为东,以右为西,“灵山揭其右”说灵山在成都的西面;“离堆”,都江堰在成都的东面。“灵山”与“离堆”方位并列,认为“灵山”指四川都江堰市的灵岩山。

考辩:

“卷阿”,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凤凰山南麓,因背靠凤鸣岗,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形似簸箕状,故称“卷阿”。这就是人们认为杜育所说“灵山”指岐山的来历。

“卷阿”出自《诗经·卷阿》一诗:“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卷”指卷曲;“阿”指大丘。汉代·郑玄《郑笺》云:“大陵曰阿,有大陵卷然而曲。”《荈赋》“瞻彼卷阿”一句:“瞻彼”承前句“灵山惟岳”,“卷阿”,是杜育借《诗经·卷阿》“有卷者阿”,说自己看到的这片蜿蜒起伏的茶园。“瞻彼卷阿”直译过来,就是:看那蜿蜒的山陵。

“水则岷方之注”。“岷”,字面指“岷江”。实际上杜育《荈赋》中“岷方”指方位,与后句“东隅”相对,即“西南”对“东隅”,是指“清澈干净的水”与“精美上等的器”,不是指具体的地名。“水则岷方之注”加上后一句“挹彼清流”,意思是强调烹茶所用之水应当为“清流”,不浊。

至于有人认为杜育虽英年早逝,但出生士族,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应当到过岐山和四川,这只是推测。

杜育祖父杜袭,晚年任曹魏曹参、司马懿的军师,封平阳乡侯,其父不详。根据杜育卒于公元311年的记载,有人撰文说杜育在永嘉之乱时被匈奴军所杀时,时年30岁。据此推算,杜育大约生于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晋惠帝永安(兴)元年(304)23岁时官拜汝南太守,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26岁时升任右将军,后任国子祭酒,永嘉五年(311年)30岁时,匈奴军攻陷洛阳被杀。杜育任汝南太守仅三年,其间305年,参与迎接晋惠帝回洛阳。

晋惠帝永安(兴)元年(304)杜育官拜汝南太守之前干什么不祥。西晋“八王之乱”起于公元291年至公元306年,前后共16年。公元291年,杜育只有10岁,到过的地方是有限的。另根据杜育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并参加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金谷宴集”的记载,杜育出任汝南太守前,主要活动在京城洛阳。公元307年26岁时升任右将军时,主要防范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国子祭酒为国子学官职之一(另为博士)掌管教导诸生。岐山靠近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控制的地区,四川位于西南边陲,说杜育到过岐山和四川的可能性不大。

再则,同为“金谷二十四友”的左思的父亲左熹(生卒不详,字彦雍,《晋书》称“左雍”,起于小吏),晋武帝时曾任弋阳太守(郡治弋阳,今信阳潢川县)。弋阳太守为左熹最后一任。根据《晋书·左思传》“(左)思遂感激勤学,兼善阴阳之术。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的记载,左思应当在弋阳居住过,我们不能肯定左思就是在弋阳居住时爱上饮茶的,即便是没有居住过,左思也会从父亲那里知道淮南有大片茶园。杜育很有可能是从左思那里知道淮南茶的。杜育任汝南太守后,先到相邻的弋阳郡、当年左思的父亲任太守的地方考察淮南西阳县(今信阳市光山县仙居一带)人工种植的茶园,然后继续南下到义阳国鄳县霸山(今信阳市罗山县灵山),看到同西阳县不一样的深山茶园,逻辑上没有问题,现实上也是成立的。

因此,杜育《荈赋》所写的“灵山”,就是指信阳罗山县灵山。

2.关于《荈赋》的版本问题

目前,我们看到的《荈赋》有三个版本。这三个版本的主要区别在于结尾部分。

一是《艺文类聚》版本《荈赋》,共11句94字。

二是《晋书》版本。这一版本的《荈赋》共14句120字,在《艺文类聚》版本《荈赋》“焕如积雪,晔若春敷”后,多出“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三是《太平御览》版本(卷867《饮食部》),共12句104字,在《艺文类聚》版本《荈赋》“焕如积雪,晔若春敷”后,多出“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这一问题之所以重要,因为涉及到《荈赋》的地位和思想高度。

《艺文类聚》由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欧阳询(557—641)与令狐德棻(读fēn )、陈叔达、裴矩、赵弘智、袁朗等10余人于武德七年(624年)编纂而成,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保存了中国唐代以前丰富的文献资料,尤其是许多诗文歌赋等文学作品。

《晋书》由唐代房玄龄(579-648年)褚遂良、许敬宗、李淳风、敬播、令狐德棻、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李怀俨21人编撰,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 《太平御览》由李昉(925-996)、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月,为宋代著名的类书。

1.从成书时间看,《艺文类聚》成书时间最早。

2.从内容上看:《晋书》版《荈赋》文字最多。多出3句26字“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若乃”,虚词。后两句是描述茶汤的颜色,将茶汤比喻为“青霜”和“白黄”。残缺的4个字,有学者补为“氤氲馨香”。即便原文如此,是讲茶的香味。最后两句“调神和内,倦解慵除”,是说饮茶的功效:调解精神、和谐内心、消极解疲倦,消除慵懒。

3.从行文风格,最后3句同前11句完全不同。“色绩青霜”与“白黄若虚”不连贯,“淳染”“氤氲”不相骈对。且《艺文类聚·荈赋》“焕如积雪”已经写了茶汤的颜色,再写,有“狗尾续貂”的感觉。应当不是杜育所写。

4.多出的3句26字是写茶汤的颜色、饮茶的功效,回到写茶,背离了赋“体物写志”的传统,《荈赋》的思想性大为降低。杜育作为文学大家,不会犯此错误。

5.在唐代,由于唐朝皇帝的推崇,养生文化在唐代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得到社会的一致推崇。唐朝的养生饮食大抵有三种,其一是药膳和药酒,其二是水果,其三是饮茶。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晋书》编撰者在编撰《晋书》选择、或自己续上一段含有养生的内容的《荈赋》,即迎合了皇帝的推崇,又符合时代的需要,是完全有可能的。

据此,我认为《晋书》版本《荈赋》多出的3句26字,不是杜育所作,应当是后人加上的。

到了宋代,《太平御览》编撰者显然的看出《晋书·荈赋》的问题,删除了续上的大部分内容,只保留最后1句“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基于以上三点,我认为《晋书》记载的《荈赋》不是杜育当年作的《荈赋》。收录《艺文类聚》的《荈赋》是当年杜育所作的《荈赋》。

壬寅(2022)年九月于樵悦书屋

作者简介:宋效忠,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刘向阳,信阳市社科联原(常务)副主席、副研究员,大别山干部学院特聘教授。

来源:

信阳市茶文化协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外文茶书推荐:俄语版《茶道九章》

以下文章来源于茶道学研究 ,作者茶道君

最近收到一些粉丝的私信,随着我们普洱茶知识的英文翻译学习,很多粉丝开始想要自己看一些外文茶书,也想给身边的外国茶友推荐一些学茶的书籍,这不小编就来奉上学习书单啦~~

其中呢,就有很多来自我们大益茶道院出版的好书~

作为中国首家职业茶道研修机构,大益茶道院在成立之初,即以“继先师之绝学,弘人文之茶道,振华夏之茶风”为使命,致力成为中华茶道的开拓者、践行者与推广者。

为了让世界读懂中国茶道,更好地推广中国茶道文化,大益茶道院着力于编撰、出版茶道专著,并有计划地将自主版权的茶书翻译成英、日、韩、法、俄等多国语言,茶道院外籍专家更直接以外文写作茶书。到目前为止,已正式出版各类著作36种51本图书,其中中文版21种36本,外文正式出版物15种15本。具体为:
《中国茶道》中英文对照本;《大益普洱茶》韩文本;《大益八式》英、日、韩、法文四本译著本;《普洱茶品鉴》英、日、韩文三本译著本;《因茶遇见主》韩文本;《普洱茶大师系列》韩文版共四册;《茶道九章》俄文本。(敬请期待小编一一推荐~)

01《茶道九章》俄语版

推荐指数:★★★★★

大益茶道核心理论书籍《茶道九章》俄文版近期在莫斯科正式出版。这是《茶道九章》的第一部外文译作,也是大益茶道院第15本外文译著作,标志着大益茶道在“让世界读懂中国茶道”和茶道国际传播方面又迈出坚实一步。

《茶道九章》是当代中国最大茶道流派——大益茶道创始人吴远之先生对当代中国茶道理论体系建设的集中思考,是大益茶道系统性理论的集大成书籍。全书分为茶道溯源、茶道内涵、茶道宗师、茶道四要、茶道研修、仪礼规约、茶者修为、茶道培养以及茶道传播九大板块,每一板块代表茶者进阶的一个历程,层层递进。

作为当代茶道理论的建设者和茶道精神的践行者,吴远之先生笃信茶道是修养心灵、提升人格之良方,首倡“惜茶爱人”的人文茶道精神,率先提出了当代茶道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与实践方案,提出中国茶道未来发展之路,大力推动茶道职业化道路,大力推动中国茶道国际对话。

《茶道九章》中文版于2015年出版,销售近万本;2019年启动俄文翻译,中文底本在保留原版主体内容的基础上,重新融合调整,整体篇幅由12万字缩减为9万多字,行文逻辑层次更加清晰,文字精炼简洁。

同时,为适应俄罗斯读者阅读习惯,增强图书的可读性,书籍全部采用精装版装帧,内文采用128克铜版纸彩印,配有上百幅古典雅致的工笔风茶器、茶席插图,设计错落有致,富有留白之美。

《茶道九章》俄文版的出版,归根结蒂属于中俄茶道文化的传播,而两国茶文化渊源可追溯至四百多年前。

俄罗斯人与茶结缘,起始于16世纪中期葡荷英国推动的茶叶贸易。1689年《尼布楚条约》和1727年《恰克图条约》签订后,中俄之间“彼以皮来,我以茶往”的贸易迅速发展,大量茶叶进入俄罗斯,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茶仪、茶礼和茶俗。

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200年里,从中国福建至俄罗斯圣彼得堡,甚至形成了一条纵贯横跨亚欧大陆、全长1.3万公里的“万里茶道”。这是汉唐中国“丝绸之路”之后,明清时期兴起的史上最长陆上国际商路,见证了中俄盛极一时的茶叶贸易与文化交流。

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将18世纪的“万里茶道”和新世纪的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世纪动脉”。2019年3月,“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无疑,承载着中华茶道精神的《茶道九章》俄文版,正竭力以崭新的姿态,为当今俄语世界的茶友了解中国茶道和中国文化再添新瓦。

俄罗斯推广汉学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inology Russia)在俄罗斯社交平台Vkontakte上推荐此书

中茶黑茶六堡茶 能红13版的经典系列,它凭什么?

“外贸三君子系列”是指中茶梧州公司出品的黑盒六堡茶、木纹黄盒六堡茶、桂林山水盒六堡茶,从诞生至今一直不间断生产,流传下来多个版本。其中尤以【黑茶六堡茶】最为经典,在六堡茶的外贸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传奇篇章。随着【2024版黑盒六堡茶(黑茶六保茶)】复刻品的上市,“黑盒六堡茶”系列已经出品到第十三个版本!

“黑盒六堡茶”之所以可以经历商海浮沉延续至今,市场的认可、优良的品质、历史的传承缺一不可。


科学领域的研究推动了六堡茶在日本的销售

六堡茶与日本的渊源颇深,而中茶六堡的“旅日”经历,更是可以用奇妙来形容——它的兴起,源于日本茶学界的科学研究。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茶叶广受日本民众的喜爱,特别是乌龙茶最受追捧。中日双方茶叶行业交流逐步增加。

史证

”经贸部外经贸批准,中国土畜进出口总公司将于1988年二月派贸易小组赴日推销茶叶,需广西茶叶分公司梧州支公司(梧州中茶公司前身)与其他兄弟公司各派一名业务骨干参与。“


▲当年派贸易小组赴日推销茶叶的函件

中日两国茶界互访后,更多机构投入研究六堡茶。

1985年,松下智到梧州考察,并编著了《中国茶-六堡茶的余韵》,书中提出了较为新颖的研究成果,专门向日本消费者介绍六堡茶。1986年,其还组织日本学者共同开展了“继乌龙、普洱后,如今是六堡茶”座谈会,从消费者、生产制作、销售多方面对六堡茶的发展进行了探讨。由于当时黑茶的价值被发掘,进而引起了食品及生物学、生态学工作者的注意。座谈会内容在当时的日本药局报刊整版刊登。所以,六堡茶上市之初都是在日本的药局、药店进行销售。

1986年,名古屋女子大学教授将积祝子教授也发表了论文《六堡茶的制法及饮用偏好》。论文中将积祝子教授将同为黑茶的六堡茶与普洱茶分别做提取,将一般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其密切关系。


到了1991年,日本黑茶协会会长堤定藏先生专程到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考察,全面了解中茶六堡的原料、制作工艺、功效等。堤定藏先生回国后,与各大茶企、药企、学术机构分享此行收获,此举更是推动了【黑茶六保茶】在日本的持续销售。

由于当时用的是“黑茶六保茶”,这个“保”字是不带“土”的,市场上就称为“无土黑盒”六堡茶。

在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黑盒六堡茶】写就了一段六堡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佳话。

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  

“黑盒六堡茶”的诞生和延续  

第一版【黑盒六堡茶】诞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盒子里配有当时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广西分公司梧州支公司副经理谢林泉的签名。早期的黑盒名称写作“黑茶六保茶”,用的是“保卫”的“保”字,下面不带“土”字,所以又称“无土黑盒”,深受日本消费者的喜爱。

90年代,熊燕萍女士接任梧州支公司经理后继续生产和出口六堡茶到日本市场,还在梧州市少量内销《黑茶六保茶》,也就是目前市场上最受追捧的第一版“无土黑盒”(支公司版),经过多年消耗,存量极少,非常珍贵。

2001年,蔡一鸣先生接任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负责人后,也继续生产和出口【黑盒六堡茶】。2003年前后随着国内普洱茶的兴起,有些先知先觉的藏家就注意到了六堡茶,当时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用多年陈料分装了一批“黑茶六保茶”,又称第二版“无土黑盒”(进出口公司版),也大受欢迎,目前也是一盒难求。

2008年开始,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整体承接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业务后继续延续黑盒六堡茶的传奇。为更好地让这外贸经典产品发扬光大,更能代表品质和文化价值,从2015年开始,在选料和包装设计上做了新的提升,品质得到了升华,市场受欢迎程度更加得到了消费者认可。

四十多年来,【黑盒六堡茶】不仅为六堡茶开拓日本市场打开了一扇门,更是作为老外贸系列中的经典,记录下了中茶六堡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可以说,【黑盒六堡茶】的意义已经不局限于一个产品的名称,它已经成为了中茶窖藏六堡茶发展历程里的一个重要符号。因此,【2024版黑盒六堡茶(黑茶六保茶)】复刻品又重新勾起了这段历史的记忆,让我们重温当年外贸六堡茶的精彩故事。

一路长红的市场表现

【黑盒六堡茶】作为茶叶消费品,获得市场、消费者的认可,是产品长盛不衰的基础。当我们回看“黑盒六堡茶”系列的发展历程,由于六堡茶“越陈越香”的产品特点,每一款“老黑盒”再次重现在市场上的时候,时间、品质、稀缺性都将回报产品一路长红的市场表现。

时至今日,收藏一款老版本的黑盒,甚至于收藏一整套【黑盒六堡茶】,依然是六堡茶藏家心心念念的追求。

致敬经典,匠心做茶

品质,是产品立足市场的根本,【黑盒六堡茶】不断更新迭代,茶叶配方的传承、制茶师的技术传承是关键因素;拥有优秀的品控能力、优良的产品品质是必要条件。

2023年,我公司制茶专家张均伟、谢加仕、蔡一鸣获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六堡茶冷水发酵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是对我公司多年继承和发扬六堡茶冷水发酵技艺的肯定。以此为契机,【2024版黑盒六堡茶(黑茶六保茶)】复刻品“龙”重登场,横空出世,致敬初心、致敬匠人。


【2024版黑盒六堡茶(黑茶六保茶)】复刻品,精选一级六堡茶原料认真制作,历经“一茶多窖,一茶多藏”核心工艺精心醇化,复刻经典配方,还原经典风味。“香郁、味醇、汤滑、韵长”,是该茶年份长、仓储好、内质优的体现。

茶叶条索紧结带嫩芽,黑褐油润,干嗅有沉稳内敛的木质陈香,徐徐诉说着它在茶窖中度过的漫长岁月;汤色深红如上等赤霞珠葡萄酒,明亮剔透,表面泛起丰富的茶氲;沸水冲泡,陈香、参香、药香层层递进;轻啜茶汤,滋味浓滑甜醇,味中有韵,柔顺绵长;叶底棕褐柔软润亮。

【2024版黑盒六堡茶(黑茶六保茶)】复刻品上市,不仅是对经典系列的延续和传承,更是包含着一个茶企业对一个行业的坚守和创新,唯有坚守,才能沉淀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唯有创新,才能行得更稳、更远。

如此,“黑茶六堡茶”岂能不红?

产品信息

品名:六堡茶【2024版黑盒六堡茶(黑盒六保茶)】复刻品

茶叶等级:一级

包装:纸盒、手提箱

规格:200g/盒24盒/箱

陈化日期:2012年

上市日期:2024年

找到约172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