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韵中国茶礼

找到约1,105条结果 (用时 0.024 秒)

周国富: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实现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一个关乎生命更关乎着生机的新冠肺炎“大疫之年”,对中国及其整个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每个人的人生与事业带来新的挑战,让我们有时间来审视自我,反思过往,审时度势,决胜未来。

茶事亦然。回首120年来中国茶事发展的跌宕起伏,天翻地覆,使人感慨万分。自1840年因茶而起的鸦片战争失败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09年间,政府腐败,战乱不断,使泱泱大国由强而弱,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茶叶也由繁荣而衰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星火燎原,波澜壮阔,在中国大地上,我们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中国从此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尤其是2020年“大疫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民经济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二十大主要经济体中唯一经济正增长的大国,创造了14亿人口大国脱贫致富达小康的历史性和世界性奇迹,风景中国独好。这一年,中国茶产业表现出了坚强的发展定力与韧劲,全国上下同心同德,线上线下亮点纷呈,茶叶总产量、总产值、内销量、内销额、出口额、出口均价等持续攀升,再创历史新高,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支柱产业,助力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我国进入“十四五”时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发展战略,明确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指导原则和路径选择。对于中国茶产业来说,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茶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十分重大,应当成为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和新起点。今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福建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时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我认为,这是指引中国茶业实现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茶经”。中国茶人一定要用心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这篇大文章,切实担负起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开创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担当,充分发挥茶和茶文化在全面小康、国民身心大健康和人民幸福安康中的重大作用。

下面讲两点意见,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开创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机遇与使命

当下,开创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欣逢“国运盛茶运兴”盛世兴茶的大好机遇,面临着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肩负着弘扬茶文化、振兴茶产业、创新茶科技,促进茶文明交流互鉴、茶饮世界的历史使命和重大担当。

其一,经过建国70多年来的振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洗礼蝶变,中国已成为世界产茶大国、世界茶消费大国和世界茶文化大国,奠定了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茶和茶文化已经蝶变演化出一片万紫千红的茶春天、茶世界。但与世界茶业强国相比较,中国茶业还存在着大而不强、大而不精、大而不彰的尴尬局面和低小散弱的现实问题。面临破解大国小农瓶颈,丰富产业链供应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全面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话语权和竞争力等方面的问题,再创茶业强国辉煌仍任重道远。

其二,当今中国发展的航船驶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品质消费、健康追求、多元需求、个性需求、美好生活需求、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及其破解中国“三农”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智慧发展、现代发展、统筹发展和效益发展的主旋律。

其三,第74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5月21日设为“国际茶日”,以此赞美茶对世界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的价值,致敬茶对脱贫减灾、人类健康、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这是中国千年事茶的智慧结晶,也是世界对茶文明的高度认同,更是对中国茶和茶文化的更高期待。“国际茶日”,世界行动,将有力提升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国际视野和世界价值,深化“一带一路”各国茶和茶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全球茶产业的双循环发展,共同造福世界茶人的快乐安康。“国际茶日”亦是“中国茶日”,更是中国茶人的使命担当,中国茶人应以此为契机,立足中国,放眼全球,茶为国饮,香飘世界,致力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茶和茶文化全方位、高品质、多元化、广渠道地走进世界。

其四,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现代茶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茶界的重大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茶产业已经成为民生大产业、百姓致富宝。2020年,中国茶产区遍布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近千个县(市、区),茶园总面积4747.69万亩,全国茶叶产量298.60万吨,总产值2626.58亿元,国内销售量220.16万吨,年人均茶消费量1.2千克,茶消费人群近5亿,出口量34.88万吨,出口总额20.38亿美元。涌现了浙江安吉、福建安溪、湖南安化的“三安”经验,以及全国茶区一大批脱贫致富达小康和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实践证明,发展茶产业不仅是精准脱贫致富达小康的支柱产业,更是乡村振兴富裕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支柱产业。当前,茶业供给侧与需求侧问题仍然很多,改革发展重任在肩,主要问题有:一是茶叶产能持续增大,产品供求结构失衡凸显;二是就茶论茶发展粗放,茶资源深化研发利用不足,产业链供给链短缺,生产成本攀升,竞争优势弱化;三是区域品牌、集群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总体建设水平不高,与日益增长的品质多元需求矛盾突出;四是科技人才、科技转化跟不上发展需要,业态融合发展形式单一;五是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不足,可持续发展力不强等等。面对问题导向,致力茶业变革创新,全面提升乡村振兴和茶业现代化水平,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当不懈努力,勇毅前行。

其五,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严峻挑战,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带来重严重威胁,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值得中国茶人深思与智变。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变革,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反思才能促变,变革才有未来。变,重要的是壮大“心”的力量,既有权衡大势、机敏识变的灵气,又有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硬气,好时防止变坏,坏时促进变好。变革要靠奋斗。俗话说得好,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中国茶人要致力理念之变、云(科技)之变、链(全产业链)之变、茶品之变、茶人之变……顺应时势,智慧蝶变,用变革来书写肩负的使命答案,用奋斗去实现新阶段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育先机,开新局,让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发展开辟出一片全面小康、国民身心大健康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新天地。

二、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发展,实现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分为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个部分。中国特色包含茶和茶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资源禀赋、地域特征、民风民俗、工艺特色,以及大国小农、大国小康、大国健康、大国创新等诸多内涵;中国特色是文化自信和持续发展的风采。现代茶产业包括国际视野、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现代科技,彰显智慧化、机械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全产业链等先进生产经营方式以及科学管理、科技转化、人才支撑、协同协调、现代营销等现代特征。高质量发展讲究质量效益、品质品位、诚信匠心、安全健康、多元供给、美好生活需要和竞争市场、创造市场、开拓市场的能力,展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创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精神。中国茶人要肩负起盛世兴茶开创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历史使命,以“国际茶日”为新起点,立足中国特色、世界眼光、大国气度,崇尚创新,注重协调,饱含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科学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推动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再创茶业强国辉煌。

1.坚持新发展理念,科学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确立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观。

实现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茶文化引领和茶科技支撑,用强健的茶文化茶科技两只翅膀推动现代茶产业的高质量腾飞,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是一个有机整体,辩证统一。科学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以新发展理念指引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务必确立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观。

确立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观,就要在坚持立足茶叶、精益求精做好六大茶品类的基础上,跳出茶叶做产业,跨越地域壮产业,穿越传统富业态,顺应时势创产业,变革创新强产业,文化引领兴产业,科技强链健产业,市场竞争旺产业,补链富链强链链链成环,链强业兴乘风破浪,深化茶资源全产业链开发利用,实现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农业经典产业中,唯有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无论从茶籽种苗、地域文化、茶园生态,还是制作工艺、人才工匠、茶品品类、业态发展等具有世界特色优势;唯有茶文化、茶资源、茶传统、茶生活、茶传播在历史渊源、丰厚底蕴、穿越历史、跨越国界、融入人民生活、融进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等具有独特人文优势;唯有茶和茶文化富有融喝茶、饮料茶、食茶、用茶、玩茶、事茶等于一体的“六茶”共舞、三产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等具有创新发展的产业潜力优势。顺应时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必然呼唤着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跳出所以超越,跨界所以跨越,变革所以创新,顺应所以突破,统筹所以腾飞,促进茶界团结合作和跨界跨学科的协同协作,推动茶产业从单向度跨向高维度,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升级,激发创造活力,激活更强动力,创新创造市场,营造茶业全产业链健康发展的斑斓多彩。

2.构建又强又美、优势互补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悠久的产茶历史、丰厚的茶文化底蕴,坚实的茶科技基础,使中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具有地域的广博性、资源的广谱性、品类的丰富性、文化的独特性,承担着全面小康、国民身心大健康和人民幸福安康的使命担当。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茶园面积,最丰富的茶品类茶资源,最多的茶叶从业者和爱茶人士。新时代新阶段,品质健康消费多元多样,低小散弱茶业现状难以为继,“立顿”模式不合水土,务必创出一条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茶业,美在生态,根在文化,兴在产业,福在民生。借鉴“三安”经验,梳理各地实践,遵循新发展理念,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用心营造又强又美、优势互补,既慕强而大、又爱小而美的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大格局,正逢其时。一是培育壮大以新型龙头企业为支柱的现代茶产业集群。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党的“三农优先”、“乡村振兴”、“土地三权分置”、“适度规模经营”等政策和制度优势,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动、茶人主业、社会参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彰显资本、技术、品牌、市场、文化功能,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和线上线下共融共享等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构建“六链合环”(利益链、文化链、科技链、协同链、供应链、产业链)全产业链发展命运共同体,促进小农户与现代茶产业的相衔接,唱响品牌,提升品质,丰富品类,竞争市场,扩大规模,降本增效,驱动茶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慧化、协同化国际国内双循环高质量发展,致力乡村振兴百姓富裕,造就一批既有国际范又有中国风的现代茶企业集群。二是因地域、文化、特色、风俗制宜,打造一大批小而美、精而特的特色茶文化小微企业群。千年的传承创新,独特的地域环境,厚实的文化底蕴,造就了风韵千姿风格百态的优质茶文化资源群落。要精心谋划,用绣花功夫,激扬文化创造活力,依靠茶文化传承人、创业者、爱好者,营造平安和美、品味高尚、特色鲜明、个性张扬,散发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乡韵茶邦,如茶庄园、茶家乐、体验馆、养生茶家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多元需要。

3.建设高效生态茶园,夯实从茶园到茶品的高质量发展基础。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大流行,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增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消费者对品质消费、服务消费需求显著提升。绿色奠定健康底色,文化涵养安康亮色。作为健康产业的健康生产和健康产品的安全供给至关重要,迫切要求健康茶人办好健康企业,健康企业智造健康茶品,健康茶品惠及消费者身心健康的茶品品位健康链。

品质、多元、健康茶品始于茶园,高效生态茶品基础在于茶园。市场需要好品质,企业需要好效益,好品质好效益首先是种出来的。好茶园的基础在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用生态之美引领发展之美。生态茶园,周边有林,园中有树,坎间有草,路边有花,涧中有水、时生云雾,衍生出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的和谐度。她吐故纳新,净化空气;固土纳水,涵养土地;四季常青,赏心悦目,是红脉绿韵的风景线,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绵绵乡愁、健康养生的绝妙地。她是生态的结晶、自然的内涵,也是美化大地的使者,更是环境美好的象征,体现“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自然观,涵育天地人伦理的生态文化。高效茶园,关键要从“会”种茶向“慧”种茶转变,优质特质茶种茶苗是产品的芯片,精心选择优良优质良种,科学布局茶园品种结构尤为必要;选择地形地貌,充足基肥,改良土壤,测土配方,培育有机生态土壤条件十分讲究;良好的基础设施配套非常重要,做到旱涝有保障,冷热可调控,机器能换人,节本又高效;综合防控优先,科学管理有序;精彩“六茶共舞”,构建“六链合环”,致力提高茶园的亩产和品质,才能有效提升茶品品质增加茶业效益,切实改变当前一些地方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局面。

品质、多元、健康的茶品供给,贵在慎始慎终。从茶园到茶品,还需要经历采摘、制作、包装、营销、消费等诸多环节,务必坚持自信、诚信、匠心、创新的新茶人精神,务必坚持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智慧化生产,品牌化、市场化、人文化营销服务,做到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保障品质、多元、健康的茶品供给,以质取胜,以文化人。

4.坚持多元合力,服务乡村振兴,促进茶业繁荣。

茶叶,一片小小的绿叶,包含着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涉及种茶人制茶人卖茶人事茶人饮茶人,事关人事、交往、礼仪间的和谐文明,福荫人民的小康、健康和安康。绿色生态在脑中,国计民生在胸中,诚信匠心在心中,勿以利小而不为,勿因逐利而妄为,茶的道义在人间,当以民生而作为。合作是相处之道,创新是致胜法宝,有境界自成高格,经历练方显本色,同舟共济,勇毅前行,坚实茶业发展命运共同体,坚持多元合力,服务乡村振兴,开拓一片茶业新天地,使中国茶和茶文化在国际茶文明交流互鉴中出彩出新,赢得辉煌。

下面讲五个要点:

①精彩“六茶共舞”,绽放千姿百态。

精彩“喝茶、饮(料)茶、食茶、用茶、玩茶、事茶”六茶共舞,三产融合,跨界拓展,全价利用,深化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绽放千姿百态,创造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定制化的新消费需求,创新茶产业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壮大乡村振兴支柱产业,是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的阳光大道。

精彩“六茶共舞”,绽放千姿百态,要注重当今消费市场的六大特点:

一是“小”。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超过英、德、法三国人口总数。其中超过7700万成年人处于独居状态。预计今年将达9200万人。以小单元、宅生活、小包装、微消费等为特征的包装灵巧、快捷方便、功能齐全、价有所值、人见人爱的小消费大市场营销格局和宅家消费正在兴起。

二是“中”。中国是世界上中等收入群体日益壮大的国家,消费潜力巨大,消费者对产品的服务质量和品质品位要求日渐提升,“质量缺口”仍然很大,“好不好”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是“大”。随着抵御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练,人们对以喝茶饮茶食茶玩茶来追求身心大健康的愿望更加迫切,中国茶产品更要以数字化的健康研究加强茶对人的身心大健康创造出更多更健康的产品供给,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健康生活需要。

四是“多”。随着茶品消费市场的发展壮大,传统消费、时尚消费、多元消费、文化消费、品质消费等消费结构正在向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化转型升级,茶品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茶人迫切需要从会种(制、售)茶向“慧”种(制、售)茶转变。

五是“文”。富有文化内涵的品牌和营销特别受人青睐。绿、红、金、土(乡土)等各色文化五光十色,更加令人陶醉。

六是“茶+”。茶+文旅养情感融合、茶+互联网等新业态有着广阔的天地,茶越来越需要强健文化和科技的翅膀,高歌腾飞。

②构建“六链合环”,营造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破解大国小农瓶颈,实现小茶农与现代茶业发展相衔接,打造利益链、文化链、科技链、协同链、供应链、产业链“六链合环”的现代茶业高质量发展利益共同体,是实现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解决好的现实课题,也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课题。

③倡导“六元和合”,喝好一杯健康茶。

喝好一杯健康茶是一个有机综合体。俗话说: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其实茶叶、环境、冲泡、饮者元素也很重要,只有“六元和合”,才能让喝茶充满文化,增添情趣,享受美好,促进健康,才能让人们喝好一杯身心健康茶,喝好一杯亲人和爱、情趣生活的家庭幸福茶,喝好一杯邻里和睦、人际相融的社会和谐礼仪茶,让茶和茶文化深深融进国人身心大健康品质生活之中,真正成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时代风尚和美好健康生活需要。

首先是茶相适。天有一年四季,地有东西南北,人有九大体质,茶有六大品类,民族、民俗、地域、气候、文化等各不相同,茶人各有嗜好。茶,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的。只有因时、因地、因文、因人制宜,才能品出真谛,喝出健康。

其次是水相合。“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好茶更要好水来呵护、去衬托。茶水相合,水为茶增色,茶为水添彩。正如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借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

其三是器相宜。茶器具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文化增色,为生活添彩,它不仅在各种茶事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增添着茶人品茗问茶中的心灵愉悦和美的享受。当今,在创制茶器具的理念上要注重珍(珍贵、珍藏)、雅(文雅、赏玩)、俗(风俗、实用)、尚(时尚、新潮)、族(民族文化)、洋(各国文化交融)等六大类别导向和寿、喜、礼、品鉴、纪念、定制等功能导向。每个有品位的茶企业和茶品牌,都应有表达自身文化理念的茶器具,使茶与茶器具融进茶文化的系统之中。

其四是境相融。“朴实古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是品茗环境的俭行之德。

其五是泡相和。一是选之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选茶、选水、选器、选法;二是道、技、艺之和,“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是泡茶的中庸之美;“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深情”,是待客时的明伦之礼。三是心之和,煮茶泡茶是物、技、艺、心的统一之和。即使同款茶水器,不同的心境、心情、心思泡出来的茶汤滋味也会不同。

其六是人相通。“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是饮茶时的谦和之态。喝茶品茗需要心相融、人相知、同嗜好,共茶韵的共饮好友,到达有心之品、有敬之品、愉悦之品的茶韵境界。

④共享“六饮康乐”,致力茶为国饮。

“六饮康乐”,重要的是适合不同人群的口感和健康需要,使之饮者合口、食之健康;目的是打开茶饮(食)之门,推进茶和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使茶为国饮、健康消费成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茶饮的快乐健康,使清敬和美乐浸润茶人心间,真正实现茶为国饮。

一是清饮,简捷方便,使茶成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以满足人的生理之需、感官之需、礼仪交往之需、健身养心之需。

二是调饮,就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把优势互补的不同茶或茶与牛奶、咖啡、糖、盐、冰等不同食品或与可食用的中草药调制混饮,如调饮茶、奶茶等,以满足个人嗜好和养生保健之需。

三是饮料之饮,可以是单纯的茶饮料,也可以是与薄荷、柠檬等配制的混合茶饮料,以供旅游休闲和满足各人口味的趣味之饮。

四是功能饮或药饮,用于辅助亚健康或慢性疾病疗养和日常的养生保健。

五是茶衍生品食用饮,可以是茶中萃取物制成的保健品或日常饮(用)品,或是茶菜肴、茶酒、茶火腿等,尤其是抹茶的各种制品和食品,更应跨界跨学科有效协作,用心研发开发,以满足各方食者的美好生活需要。

六是情感体验共情饮,结合茶旅文康养融合的游学、传习、问茶、品鉴、体悟等活动,让茶文化这朵共情之花帮助人们舒缓压力、调节情志、获智增慧、增进友情(谊)、愉悦身心,享受有质地的慢生活。

⑤增进“六者同心”,促进茶业兴旺。

俗话说:上下同欲者胜,左右同心者赢。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在新阶段构筑茶和茶文化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领导人、文化人、科技人、种(制)茶人、营销人、消费人“六者”勠力同心,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运用系统思维、统筹思维、辩证思维,共下一盘棋,迈向高品质,构筑起中国特色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体,为再创茶业强国辉煌而不懈努力。

来源:茶贵人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之道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最早制茶饮茶的国度。自上古神农时代的【药饮】至唐代陆羽的【瀹饮】,再到明代的【泡饮】,茶文化涵盖了修身养性之道。时至今日人们又应通过何种途径来满足内心的精神渴求?中国传统茶道,承袭自唐宋茶人师祖的茶事风雅,在现代生活中以茶为媒介,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茶器



最让人真切感受到这样一席茶味道的,就是这些因茶而设的器具。说起来,无论是唐代陆羽创制的茶器二十八式,还是宋代审安老人的十二种茶器,抑或现代茶席包括煮水器、泡茶器、品茗杯这些茶器十余种的选择,不同的材质器形,以及它们之间彼此连接关系,都隐藏着神秘的符号,而经验老道的喝茶人是符号的破译者,从这只壶、那只杯的关系中,在心里慢慢勾画出将要喝到茶的性格和味道。


茶器的选择,是对泡茶人的反作用,泡茶人对器皿的取舍尺度,从要冲瀹的茶品、所用冲泡手法来考量,进一步还要感知季节、时辰这些因素对茶的影响,最终呈现出一席茶。


茶席



茶席是茶事进行的空间,也是泡茶人对茶事认识的综合表达。一个茶席的思考重点,是如何展现所要泡的茶。由此,茶席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不是独立于茶事之外的,而是由泡茶人结合当下和对茶性的理解而通过铺陈的细节来呈现的。四季的更迭、晨昏交替,气候的转变、泡茶空间所在,这些因素都是日常泡茶择茶要考虑到的因素,也是泡茶人积累的生活素养。


选择契合的茶品,由对茶性的认识出发,选择茶的泡法、再由此决定泡茶的茶器具,其他配合的器具围绕这个内容而配合,呈现出的茶席,自然带有鲜明的季节和地域性。当然不同的茶席也是可以观察其中蕴涵的季节因素的。春天的某日,天气微濛。选择碗泡台湾高山乌龙茶,高山茶的清冷韵致能够在这样的天气里更深长细腻的表现出来。


茶器除品杯以甜白釉的品杯来感受纡回的香气和细腻口感外,茶碗、杯托、花器多是暖色调的陶器,而蓝色席布上一枝北方早春的海棠更是微带清寒季节的鲜明意味。在暑气渐生的时候,夏天的茶席常以简淡的色彩和清简的茶器营造清凉的夏日空间,一簇小黄杨的茶花、石砚的茶盘、景德镇的白瓷杯,让人有清泉石上流的凉意。这一席泡的是凤凰单丛的黄栀香。黄栀香是单丛茶里高香鲜爽的一种,口感微苦而生津迅速,正是适合溽热天气来消暑的。


茶声


起炭从点燃一枝油薪竹开始,鹅毛扇扇动的风声里,油薪竹的火焰带着一缕白烟自下而上地升起,龙眼炭开始有爆裂声,让人心生期待,不过这个时候的扇子舞动反倒更加透着舒缓和沉稳。直到炭炉里噗地一声,火焰结结实实地围绕在逐渐泛白地炭块之间。壶里地水开始鸣叫,正是所谓“松风”的鸣响。注水温壶、投茶入壶、出汤入杯,淅沥水声和器皿碰撞的声响,如果静下心来,就会听到茶席上全然不同的情绪,隐约而细微,但是却让人清晰探寻到最无可隐匿的内心。


茶事



对喝茶这件事,古人说得直白,“饮茶以客少为贵,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 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仔细思量,其中的深意并非单以形式上人数的多寡来断定喝茶雅俗之别,避免嘈杂喧嚣回归内心的宁静和疏淡才是喝茶的本意。


近年爱茶者人数日增,若不是把茶当做解渴的饮品或者攀比的名品,会渐渐觉察到喝茶的过程会带给我们的更多滋养。这样的滋养,隐于平淡生活中了然无痕地与茶的对话,由此养成对茶深切感知的思考习惯,又凭借不同的喝茶形式传递,无论是独啜还是约几个朋友茶聚,是常年如同抽丝剥茧般积累得来的喝茶理念在特定时空的集中展现。


每次茶会有不同形式的表达,茶品茶器的选定、茶席的铺陈,花木的选择、空间的安排,凡此种种细节,远超想象。茶品的选定,关乎对茶客人的体贴,除季节气候而外所要瀹泡的茶品前后逻辑也同样要考虑到对味觉体感的影响。茶会上容易被忽略的茶谱,如同古曲的工尺谱,其实是茶会的法度。让茶与器之间辉映出另一番神韵,使不同茶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长期养成的功夫。


茶会



茶会不同的茶席空间错落组合,移步易景的观念来自中国传统园林的风致。在一个空落的厅堂里,“无中生有”构建出传统的花木掩映、心手闲适的意境。这些形式的背后,由无数个细小的信念和绵密的行为在做支撑。爱茶人的行为理念总是如同细流在茶事中涓涓流过。


入口屏风前陶罐里粗大的枝条,并非是为了营造气氛而砍伐的树木,是前几天经过离家不远的路边时,看到园林工人正修剪花坛里的枯死的树木,理下长长短短的枝条是为了保证花木过冬保留必须的养分,一大捆用麻绳捆扎的不同种类的枝条被我欣然讨要过来,将要丢弃在路边的枝条在茶会上恰恰就是意态天然的点睛之笔。这大概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这样的器物在每次茶会里都会出现,都会唤起很多人内心的柔情,也都会成为提亮茶事的一笔。


一场茶会,对于泡茶人和喝茶人来说,是彼此的成就。交织而成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的飨宴,其实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但在被视为弥漫着粗浮气息的时代,能够专心去成就一瞬的绚烂,是一种隽永的深意。茶会对客人来说,喝到一杯感怀于心的茶汤,他也许不会看到背后琐碎的过程,但正是这些不断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日常琐屑,让小小的茶汤能够幻化万千的心意。


茶会结束的时候,打包整理器具、家具收拾整理搬运——又回到最初的空落,似乎一切了无痕迹。朋友来告别,有了依依不舍的伤感,这也许是一场茶事另一个不在预料中的提醒,对每个当下珍惜就好。



喝茶,真的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常会遇到一些朋友,提及茶总是小心地说: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随便喝喝。不管这谨慎的态度是不是谦虚,其实懂不懂茶对大多数人来说,真的不那么重要。如果喝了某款茶感觉还不错,能接着喝下去就足够了。


喝了那么多茶,面对茶的类别,还是一知半解。


六大基本茶类


1、发酵篇


六大茶类的划分基础是在制作中,由茶叶发酵的不同程度决定的。发酵程度同时影响着茶的口感和功效,这就是为什么你要了解它的原因所在。



发酵程度越高的茶,茶性更温和,比如红茶、黑茶就适合胃不太好的人喝;相反,不发酵或是轻度发酵的茶,茶性微寒,适合降火去燥,但脾胃较弱的人应适量。



2、品类篇



3、冲泡篇

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茶性,顺应茶性泡出来的茶,才能最大发挥茶的口感、香气、汤色。六大茶的冲泡方式多种多样,只要记住绿茶和黄茶不要闷着,其它想怎么泡就怎么泡,没有特定的冲泡手法,别人告诉你的方式不见得适合你自己,只有你自己喜欢就好。


4、储存篇



5、功效篇


绿茶


六大茶类之首。

零发酵,茶多酚最多。

性微寒,微苦,回甘。

清热祛燥,提神醒脑。

不适合肠胃较弱的人群。


白茶


茶中珍品。

轻度发酵,茶性清凉。

滋味清淡、回甘。

富含茶多糖,适合降糖需求人群。


黄茶


中国独有茶类。

汤色杏黄清澈。

轻微发酵,口感清爽香醇。

富含茶多酚和咖啡因。

提神醒脑,消食化滞。


乌龙(青茶)


绿叶镶红边,绿茶+红茶之和。

又叫青茶,属半发酵茶。

降血脂、胆固醇,适合三高人群。

提神醒脑,不宜空腹饮用。


红茶


世界人民最爱。

茶性温润,无刺激。

口感甜醇。

调节脾胃功能,适宜肠胃不好的人群。


黑茶


红、浓、陈、醇。

后发酵茶类,微生物发酵。

香气独特,口感醇厚。

改善肠道环境,调节脂肪代谢。




中国茶道


唐代诗人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云:


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


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字画、建筑、天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糊口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乞降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茶道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

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①煎茶 ②斗茶 ③工夫茶


“茶圣”陆羽煎茶


斗茶图卷

赵孟頫: 斗茶图 (元代画家)


而喝饮茶历史发展到现在,人们对茶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改进,以使饮茶这一过程更加丰富细腻。现今中国功夫茶操作规程有以下十三程式,合称为功夫茶十三程式。


一、行茶注点,如人饮水,各有异趣

二、温壶:茶欲展香必先温壶,作为行茶前的暖身动作。热水可在壶内停留片刻,同时可进行赏茶。

三、赏茶:从观赏茶叶的外形,进而期待茶汤,是引导客人走入茶人预构情境的必要流程。

四、温盅:壶水可直接温盅,应专注于每一环节的注水倾汤,当做指尖运气的练习。

五、温杯:夏天温盅的水可利用以暖杯,冬天则可分别预热。待茶出汤前再将杯中之水倾出,有利聚香。

六、纳茶:球形或体积小的茶可直接经茶则入壶,膨松或条形茶则可借助茶匙,先往后松茶再推前。若茶则太小,可把茶则当滑溜梯,边转动茶仓边溜茶。唯茶则不应停靠在壶口,恐沾湿。

七、注汤:水应煮沸再依茶类需要而降温,烧水壶点注时可注意由低注点再直线拉高,待水满至壶约七八分时,再压低以断水,如书法的提笔与按笔,点注时指尖应自然运气。气压低闷时壶小不易展茶,可做淋壶追热的动作,先循壶外圈后往内圈淋,或右手从五点钟方向运水切入。

八、候场:壶是茶修行的道场,一如面对结跏趺坐的行者,应避免心浮气躁,干扰茶汤的气场。茶人在候汤的片刻可目视壶而作观想,心定神闲。

九、出汤:倾壶瞬间应如跳水员腾空一跃之势,可先放开壶盖,到一定角度在扣紧,然后九十度角垂直手腕,放松手臂,待茶汤几近倾出,再做个回壶的动作将剩余茶汤尽出,避免久浸苦涩。

十、分茶:斟茶时需注意茶盅角度,流口的中心点微微朝内,便于控制汤流。利用拇指与中指力量运转茶盅,使茶汤一如橄榄油的滑度落下。

十一、传杯:浅托能突出杯身线条,但不易将杯托起,可利用手的虎口靠着杯身角度将茶传送出去,并注意此刻杯身是否呈水平状,避免茶汤溅出。

十二、去渣:当茶汤高潮退去渐趋平淡时,应适时停下。观赏叶底是主人向茶做的最后致敬,一如送行者的姿态,庄严感怀。

十三、清壶:去渣后以热水涤荡壶体,并借水之旋力将茶末瞬间倾出。食指扣入鋬内,以中指与拇指运转壶身,唯壶嘴应微微朝上,避免碰撞。

饮茶十三式看起来过于繁琐,但对真正热爱饮茶之人而言,却不必可少。如苏东坡诗句所写:“从来佳茗似佳人。”可见饮茶个中之味,余味无穷。



中国茶道常用禅语


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佛教对茶道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如名山名寺产名茶,佛教推动了茶叶的生产;寺庙施茶,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寺中以茶礼佛,以茶敬客,丰富了茶礼的表现形式;然而最重要的贡献当属把禅语、佛典、公案融入茶事活动,为中国茶道注入了灵魂。


一、无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


无成为禅语出于赵州和尚的无公案。从前有一个僧人问赵州和尚:门前那只狗是否有佛性? 发问的僧人心里想,佛经中写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么狗自然有佛性,师父回答一定是有。可是赵州和尚回答却是无。


赵州和尚是有道高僧,他不会不懂众生皆有佛性。但是他为什么偏要说无呢?这是这段禅宗公案的关键。按理讲,既然众生皆有佛性,狗是众生之一,狗当然亦有佛性,可见赵州和尚所说的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


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谁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


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后来慧能便成了禅宗六祖。


因为慧能明白了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


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场


茶道界把茶室视为修心悟道的道场。这一禅语典出《维摩经.菩萨品第四》。据该经记载:有一天光严童子为寻求适于修行的清静场所,决心离开喧闹的城市。在他快要出城时,正巧遇到维摩诘居士。


光严童子问他:你从哪里来?


我从道场来。


道场在哪里?


直心是道场。


听到维摩诘居士讲直心是道场,光严童子大悟。既然直心是道场,那么又何必要离开这喧闹的都市去四处寻找清静的修身之地呢?


“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要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一切妄念,纯一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


维摩诘也称为维摩,是与佛祖同时代的著名居士,他妻妾众多,资财无数,一方面潇洒人生,游戏风尘,享受世间富贵,一方面又精悉佛理,崇佛向道,修成了救世菩萨,在佛教界被喻为火中生莲花。


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证道、悟道在现实中就可进行,解脱也只能在现实中去实现。"直心是道场"是茶人喜爱的座右铭。


三、平常心是道


这一禅语出自《五灯会元》卷四。赵州从谂禅师在其修行之初曾问师父泉普愿:


如何是道?


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后来广为流传,成为千古名言。平常心是指把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按世俗常规去办事的主观能动之心彻底忘却,而保持一颗毫无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


这则公案的含义十分丰富,茶道和禅宗一样,通过提倡平常心是道来强调随性适意,安闲无为,应缘投物,随机应变。日常生活中处处有禅,事事是道。我们提倡平常心是道,还体现了禅宗与茶道对解放人性的追求,以及直面声色世界,用心去拥抱大自然的现实态度。


四、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这句话典出《五灯会元》卷二。有一次有个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中国有没有佛法。 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 僧人满头雾水,莫明其妙,又问:我实在不领会,请指点。 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意思是长空万古永存,风月朝朝不同。隐指佛法与天地同存,不依达摩来否而变,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着眼当前,而不管达摩来否。


五、横眠竖坐


典出《五灯会元》卷十一。蕴聪禅师嗣法于首山省念禅师,达到大悟后住襄州谷隐山传道说法。有一天一个僧人问他:什么是道? 蕴聪禅师回答:车子碾,马儿踏的就是道。 来僧又请教:什么是道中人? 禅师答:倒着睡,竖着坐的就是道中人。


这个典故与千利休的茶道即烧水点茶是同一境界。横眠竖坐是人的固有习性。求道即是随缘任运,破除我执与法执。达到人性的彻底解放,获得完全的自由,无拘无束地做到横着睡、竖着坐。道在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之中,获得了人性解放的人即是道中之人。



六、月印千江水


典出《五灯会元》卷十四。典故反映了悟道成佛的心路。


有个僧人问道隐禅师:什么是成佛之路? 禅师答:神妙地指示着人的灵机的,就是那碧波澄澈的秋水中映现着的月亮。 僧人又问:三家同时来邀请,不知去谁家才好? 道隐禅师回答:月印千江水,门门尽有僧。 禅宗精神和茶道义理一样,好比月印千江水,普照大千世界,谁悟了它,谁就能见性成佛。


七、不如抛却去寻春


典出《柳亭诗语》。宋代理学家朱熹写了首诗: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晴更可人;书册埋头何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


陆象山听到后高兴地说:元晦(朱熹字元晦)到现在总算是觉悟了!


禅宗认为,对禅的追求,不应当把自己关在书斋或埋头在古籍中,而应当到大自然中去。中国茶道特别崇尚亲近自然,观照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因为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佛理智慧的显现。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八、青山不碍白云飞


典出《五灯会元》卷三。有个僧人问河南紫玉山的道通禅师:怎样才能够从三界中解脱出来? 道通禅师不回答而反问:你在里边已待多少时间了?

僧人又问:究竟如何解脱? 禅师说:青山不碍白云飞。


佛教把世俗世界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超脱三界才能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磐的境界。道通禅师把青山比做囚禁思想、束缚人性的戒律,而人性如白云,只要白云想飞,青山是阻碍不了的。


九、日日是好日


典出《云门广录》卷中,《碧岩录》亦有载,其大意是有一次上堂时,妙总禅师说:云门文偃曾对弟子说‘十五号以前暂且不问,十五号后的日子怎样,请每人说一句。’ 没等众人回答,他自己就说‘日日是好日’。妙总禅师认为云门文偃把佛法和世间法都说完全了。



如下禅语也是茶人十分喜欢并经常引用的:


吃茶去。


看脚下。


柳绿花红。


独坐大雄峰。


春来草自青。


云在青山水在瓶。


永夜无风月独清。


摘茶更莫别思量。


天共白云晓,水和明月流。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中国茶道暗语】


一、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二、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


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


喝茶是长辈的,用食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


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三、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四、强宾压主,响杯檫盘



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五、喝茶皱眉,表示弃嫌


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六、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



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很多地方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七、新客换茶



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八、暗下逐客令



主人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九、无茶色



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由于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欲有“某人无茶色”。


十、茶三酒四秃桃二



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由于俗语“茶三酒四秃桃二”而来,总认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须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风景游玩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统一意见,满足游兴。



【中国茶道的道家理念】


一、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二、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四、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厨师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五、道法自然,返朴归真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实味美,东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中国茶道是美的哲学


日本茶道是美的宗教,中国茶道可称之为美的哲学。归纳起来主要基于五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中国茶道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们不是佛学大师,而是大哲学家。如老子、孔子、庄子、以及《周易》的作者等等。


其二、中国茶道美学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如“和”、“道”、“气”、“神”、“气韵”、“意境”等等。


其三、中国茶道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释、道、儒三教的哲学理念。


其四、中国茶道美学强调的不是从美学的一般表现形式上去欣赏和理解茶道美而是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出发,要求“涤除玄鉴”、“澄怀味象”从小茶壶中去探求宇宙的玄机,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悟人生百味。


其五、中国茶道美学不仅仅是茶事活动中追求美感的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从哲学的高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看茶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茶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总之,中国茶道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


我国茶道审美文化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即乃虚静之美也。


追溯历史,早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对于虚静之说,就曾经有过种种论述,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也……虚静之说,本是根底于道家的审美学说。虚者,即虚无之谓也。就大处来说,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至于就小处来说,即如我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这个虚静之美,其“虚”与“静”之间的辩证关系则亦不例外。这就是说,静乃始于虚也。有虚才有静,无虚则无静。虚静之间的辩证关系之真谛,即在于此。


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极富我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比之日本“茶道四规”中所言的枯寂之美,亦称沉寂之美、静寂之美,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是因为,日本茶道文化属于禅道文化,亦即佛门文化的性质。故尔就日本茶道来说,他们在茶事操作的程式中,在茶道审美的过程中,其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需要表达佛门的教义并教规。这就正如日本禅师寂庵宗泽所说的那样:茶意即禅意也,因此舍掉禅之外,就没有茶意;不知道禅味的话,也就不知道茶味。这证明,日本茶道就其本质来说,它只不过是一种禅道模式。他们奉行的茶道美学,则是禅味至上主义的禅道美学,始终至虔至诚地追求充满禅道理念的枯寂之美。所以,就日本茶道来说,他们很难体悟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试想,若让心界的全部空间充满宗教的教义、教规,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如此境况,怎能有感悟茶道的虚静之美可言呢。当然,日本茶道的宗教信仰,本是无可厚非的。这里作出两种不同性质的茶道审美文化的比较,旨在说明因两国国情的不同,因而彼此在茶道审美文化方面亦殊有差异。正视这一点,则更有利于彼此之间开展茶道文化交流,便于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关于中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对于日常品茗审美而言,并非空泛,仔细品味,有助于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获得审美感悟。其实虚静之说并不玄奥,只需明白一点,即静乃始于虚也,在内心世界的空间里,在受到外物之苦时,在品茗审美之前,需把心灵空间的挤轧之物、堆垒之物,尽量排解开去,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以及赏鉴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择水之美、择侣之美、择境之美。这一切,不正是属于虚静之美的境界么﹖


由此可知,历代诗人兼茶人在从事咏茶的创作生活中,在茶道审美的感悟并吟咏中,自然皆离不开亦虚亦静的精神氛围与精神境界。尤其当心灵世界的静氛形成之时,则更给茶道审美感悟并咏茶创作营造了最佳契机。禅有禅悟,茶有茶思。就茶道审美与咏茶创作来说,茶悟出茶思,茶悟出茶情,茶悟出的是不失茶氛的灵气,茶悟出的是不失茶韵的美感,这一切皆跟所谓禅悟迥乎其异。需知,由茶悟而升华,即堪达于无穷美妙的艺术境界,甚至达于像卢仝在《七碗茶诗》中所讴歌的那般如梦如幻,如恍如惚,如通仙灵,如御清风的诗性境界。这正是中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包括虚静之美所达到的一种最高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


或问,这虚静之“静”,是不是意味着自始至终需“静”得鸦雀无声,需“静”得肃穆庄严,如日本茶道那般地枯寂呢﹖当然不是这样。中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实质上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至于外界环境的宁静,兼顾即可。只要自我心灵不失虚静,则茗叙也罢、说笑也罢、听曲也罢、赏戏也罢,在啜茗中兴之所至,或则朗吟,或则放歌,或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皆无不可。无怪蜀都一带茶馆,历来盛行摆龙门阵,那就叫做静中有闹,闹中有静,雅中有俗,俗中有雅。这可以说是虚静之美的一种动态样式,动态风貌罢。


文/网络综合

舒曼:“佛茶”与“禅茶”之关系刍议

2017年3月28日,“首届蒙顶山国际禅茶大会寻根峰会”在雅安市名山区茶马古城举行。《吃茶去》杂志总编舒曼应邀作《“佛茶”与“禅茶”关系之刍议》学术报告。报告大致内容如下——

佛家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佛教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最为珍贵、最为精彩、最为出色的篇章。佛教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因缘具足”地与茶结缘成就出“佛茶文化”这一概念。再至中晚唐时期又得到中国佛教——禅宗的青睐和推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茶文化”(禅宗茶文化)这一概念,其要义不出禅门“吃茶去”,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

追朔佛教茶文化近二千年的辉煌历史,“佛茶文化”却在禅宗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发扬光大,并形成了自身的思想体系。所以说,禅茶文化是佛茶文化的标志,对于佛教界饮茶之风的鼎盛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由于禅宗茶文化影响所致,对于全国饮茶之风的鼎盛也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关于“佛茶”,亦即佛教茶之事,舒曼认为: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房玄龄等人著《晋书·艺术列传》卷九十五中所写发生在晋代后赵都城邺城昭德寺,僧人单道开以茶禅修之先例。除了敦煌人单道开而外,陆羽《茶经》还补充了武康小山寺释法瑶和八公山沙门昙济。也就是说,晋代僧人单道开的“以茶禅定”,南朝宋代释法瑶的“饭所饮荼”和沙门昙济“设茶待客”,开启了中国佛茶史上崭新篇章。关于这三位佛教人物的茶之事,舒曼曾在《陆羽“茶经”中的三位佛教人物茶事考》一文中作了较为详细的剖析(见《陆羽“茶经”与湖州——纪念陆羽诞辰1280周年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25-35页)。

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时期,由于社会环境变化、南北学风的融合,佛教各种的宗派乃渐渐形成。据资料载中国佛教宗派有八宗、九宗、十宗、十一宗、十三宗、十五宗之说。后来佛教各宗转承之下变为十宗,再把列属小乘佛教去除,因而在中土佛教大乘宗派中,最为有影响的实属佛教八大宗派:唯识(法相)宗、律宗、天台宗、禅宗、三论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

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佛教八大宗派虽然都是在中国形成的,但每一个宗派都有其完备的体系和经典理论架构,也就是各宗大义[见(吴信如.佛教各宗大义.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8月]。

因为茶可以和任何事物结合,也可以和任何佛教宗派结合。正因如此,茶与儒家文化结合,可形成“儒茶一味”,茶与道家文化结合,可以形成“道茶一味”,茶与佛家结合,可以形成“佛茶一味”,以至于茶与琴道、花道、香道、棋道、曲道乃至书画、诗词等均可成为“一味”。而且,茶与佛教各宗结合均可以有各自的与茶相关的理论架构。

舒曼从三个方面例举佛教净土宗、密宗、天台宗与茶的渊源。

如,茶与佛教净土宗结合,可称“净茶一味”或“净茶文化”。净土宗推崇《阿弥陀经》中“微、妙、香、洁”四德,此乃西方极乐世界莲花的四大特色,以此作为净茶文化“四大精神”。“微”是入微心田;“妙”既妙不可言,是一种内心功德之显发;“香”是内在之香,也是心性的显发;“洁”是高洁,是一种超越。

净土宗讲自性、清静和光明。清静为无量寿,是谓“微妙”,自性和光明为无量光,是谓“香洁”,具有超越性。净宗茶文化是通过茶这一媒介,也就是借助于茶,使茶性变性出一种“缘”。如此,净宗茶文化是用净土八功德水:“澄净、清冷、甘美、安和、轻软、润泽、除饥渴、长养善根”,冲泡出“微、妙、香、洁”四大精神。通过这杯净宗茶,使无数众生走向性感的净化,走向阿弥陀佛的净土生活理念。[见(舒曼.“东林梵音起,匡庐禅茶香”一文.《河北茶文化》.2007年12月第6期)]

又如,茶与佛教密宗结合,可称“密茶一味”。密宗分为唐密、东密、台密或藏密。密教修法可说是供养法,而茶成为最佳供品之一,一开始就与密教修供又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唐时期,但凡皇帝赏赐高僧基本上多用茶供。如传播密教的佛门人物金刚智的忌辰时,往往会举行千僧供的法会,唐玄宗就会赐茶以供斋用。把茶作为供品则是从唐代开始,而且就是唐密所创。供养分:外、内、密、密密四层。另外,《行历抄》是日本台密圆珍大师的游唐日记,其中亦记录他初到长安会见唐密祖师惠果和尚之法孙,与法全一起吃茶以及圆珍在青龙寺吃茶的情景。这也证实密宗高僧与茶的关系。

还有中国早期密法——药师法与茶的关系。药师法是以性空为性、以药物为体来认识人生而了生脱死的立地起修的大法,其本质就是修药师定。如法门寺地宫发现皇室茶具以及八重宝函中有药师曼荼罗,说明地宫也已用茶供养药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原所长吴立民说:“用药师法茶供、茶施、茶会,则是秘密禅茶供之善巧方便之运用。因为茶禅一味,禅密一体。茶作供品,作空性观,既易悟缘起性空之理,更显实相不空之法。密教用茶作供,可表如来口、如来味、如来意,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秘密禅的‘密禅’茶道”。

再如,茶与佛教天台宗结合,可称“台茶一味”。唐时,日本天台宗祖传教大师最澄从天台山带茶种回日本栽种;宋熙宁五年(1072年),日僧成寻来到国清寺参拜天台宗祖庭,感恩国清寺法乳深恩。

日本成寻禅师在《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提到了佛门茶事。此后,日本友人专门在国清寺七佛塔旁种植“御奉茶纪念”茶园,以示纪念。而在国清寺文物室内仍保留有最澄入唐渡碟文书和最澄入唐图两幅珍贵文物。

如今天台山方广寺月真法师从天台宗法华教义出发,进一步阐释法与茶圆融不二的内在关系,把品茶与天台宗的“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和“圆顿止观”论紧密相连。他在《供祖茶会法语》中写道:

“采灵芽于华顶峰头,汲净水于石梁瀑下,依马明龙树(马明: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龙树:印度佛教人物,著有《中论》)制造之方,按慧思慧文(慧思、慧文为天台思想先驱人物)烹煎之旨;焙之以法华三昧火,碾之以实相解脱轮;煮之以大悲方便锅,盛之以般若清净碗。碧毫落处,空湛澈;茶云起时,国土飘香。凝神汤色,空观、色观、中道观,三观圆于一念;定心服味,业障、报障、烦恼障,诸障消于无形。法界即茶,茶即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见(舒曼.茶风旧识国清寺.吃茶去.2012年第6期第26页)]

关于“禅茶”,亦即佛教禅宗茶之事,舒曼认为:在印度佛教发展的各个阶段里都存有禅的思想,禅甚至存在佛教以外的一些宗教中,各自对禅有着不同的理解。自从佛教的禅思想传入华夏后,起初并未形成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但自禅宗形成后,中国的禅思想则主要表现在“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六祖坛经》)由于禅宗把禅思想与“心性”、“见性”、“佛性”等问题紧密相合,加之六祖慧能倡导自性本足,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观念,确立以无相为本,无性为体,无念为宗的中国禅宗思想

。而今我们所讲的“禅茶文化”、“禅茶一味”抑或所谓的“禅茶”,是专指或特指佛教禅宗与茶的关系,而非茶与其他佛教各宗的关系。也就是说,禅茶文化抑或禅茶,既非从唯识宗的玄奘法师、律宗的道宣律师、天台宗的慧文大师说起,也非从三论宗的鸠摩罗什尊者、华严宗的杜顺和尚说起,更非从净土宗的慧远法师、密宗的不空上师说起,而是从北魏禅宗菩提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法说起。所以说,“‘禅’,指中国独创的禅宗。‘宗’指直契佛心,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传授的‘教’相区别”。(王雷泉: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禅茶之“禅”,对今天的人理解起来有些费解,因为“禅”很抽象,禅宗认为“禅”无处不在,行住坐卧皆可禅,但禅不可言传,只可意会,要靠自己来体悟或感悟来理解,如人喝茶,冷暖自知。

舒曼认为,佛教从印度传入,就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撞击、冲突,随着各宗的创立,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转为相互渗透、融合。那么,如何能在佛教的教义、教规和礼仪中更好地渗透儒、道学说,这就成为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课题。于是,禅宗在这样一个课题中捷足先登,接受和融入了中国儒、道文化。唐代时开创了儒、释、道“三教并立”局面。“一个宗派流行时间的长短是与它们中国化的程度成正比的。”(季羡林语)禅宗的入佛门槛较低,只要在眼前改变一下对现实的看法。这是因为佛法本就在世间,从来也没有离开过我们。

要了解禅茶文化理念,需要先了解禅宗禅法的传承与发展,均从菩提达摩“二入四行”基本要点开始,到二祖慧可“断臂求法”而直显达摩正传的心法,及至三祖僧璨的《信心铭》、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和五祖弘忍《修心要论》达至“守本真心”的“东山法门”,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六祖慧能顺应时代潮流,大胆地对传统佛教的宗教仪式、佛性理论、修行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彻底的改革,其内容涉及提出“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性即佛)、开启顿悟法门、倡导立地成佛等等,从而使禅宗最终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绵延至今而不绝,以至于成为中国式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杰作。

禅宗认为,所有的修行,都是从心而来。一个是神秀禅师的“时时勤拂拭”,种净心之因;一个是慧能禅师的“本来无一物”,得净心之果。慧能大师和神秀国师,开创了“南能北秀”的时代,形成禅宗南北二宗,而后,禅宗法不传衣,一花开出五叶——即“五家七宗”:湖南沩山的沩仰宗、河北正定的临济宗、江西洞山的曹洞宗、广东云门山的云门宗、江西抚州青莲山的法眼宗,后来河北的临济宗又分别在江西南昌和高安分出黄龙派和杨岐派,禅门枝叶茂盛,灯灯相传。这“五家七宗”,为中国禅宗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

舒曼认为,我们所说的禅茶文化或所谓“禅茶”,就是茶与“五家七宗”所发生和形成的因缘关系。所以,当我们追根禅茶文化精神之源,实则旨归在中国式佛教——禅宗思想。

在禅宗茶文化史上,舒曼列举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有四件大事件:

一是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篇”(《雅雨堂丛书》本1958年中华书局版)记录唐代“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降魔藏)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降魔藏禅师这样的决定,即反映了僧人饮茶的需求,也说明了坐禅和饮茶同属于僧人的禅修的内容。至此以后,僧人饮茶真正成了“和尚家事”。

二是中晚唐的高僧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百丈清规》,将饮茶列入佛门清规。百丈怀海禅师实行僧人农禅制度,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口号。《百丈清规》对于禅茶文化的贡献是将僧人植茶、制茶纳入农禅内容,将僧人饮茶纳入寺院茶礼,使僧人饮茶之礼成为了佛门常态化和制度化,较降魔藏大师又进了一步。正因怀海这一贡献,不仅明确肯定僧人茶事的制度化,还使茶事活动真正从制度上成为与禅宗教义相关的行为。

僧人饮茶成为制度并被纳入法律强制施行是在元代。元代皇帝命令和尚们重新编刊《百丈清规》,遍行天下丛林。明洪武十五年(1382)太祖皇帝“圣旨榜例”,“诸山僧人不入清规者,以法绳之”。《百丈清规》对于刚刚出现的佛门茶礼的发展和巩固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是禅茶文化史上甚至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一次大的飞跃发端于唐朝从谂禅师,人称他为“赵州古佛”。他常与四方来学者道以一声“吃茶去”,因而形成禅门“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问吃茶,还去吃茶”一桩有趣公案,成为中国禅茶史上著名茶文化典故。

从谂禅师的“吃茶去!”被世人看成是“赵州禅关”,由于禅宗提倡“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顿悟观,讲究生活体验与参禅密不可分,所以“吃茶去”公案的诞生,震动了整个南北禅林,故对中国禅宗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赵州禅茶’提升了佛教茶文化乃至中华茶文化的文化内涵,赵州禅茶的出现是‘禅茶一味’肇始的标志,是禅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同时也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也为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吃茶去”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从而“‘吃茶去’凸显了禅的本质和核心,揭示了禅的修行特色和精神”。

四是中国禅茶文化“四大精神”和“四大功能”的诞生。中国禅茶文化作为一个特别话题在近十多年来被茶、佛界人士广泛谈论,也是被世人广泛炒作的话题。2005年10月,当代高僧净慧大德以儒释道三教核心思想提出了“正、清、和、雅”四大精神和“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创造出中国禅茶文化全新的理念和文化内涵,把禅茶文化推进为一个价值核心,一个新的教养水准,来规范我们周围的世界,通过这种文化现象改变自己,改变周围。其目的诚如净慧大德所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禅茶文化,从表面上看就是禅和茶共同点的结合,所以才有“茶味禅味,味味一味”之说,与“儒茶一味”、“道茶一味”、“书茶一味”抑或茶和别的事物结合没有什么区别,但深想一层,只有当茶和禅宗文化结合时才能有“儒家主正气,道家主清气,佛家主和气”三教合一的思想精华体现,再加上一个“茶家主雅气”才能真实地反映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才能使茶泡出更赋哲理性的滋味来。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诚如净慧长老有言:“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发挥禅茶文化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舒曼在阐述“佛茶”与“禅茶”之后总结道——

“佛茶文化”是指茶文化与佛教文化以及佛教各宗派文化缘合的产物,是僧人通过在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实践体认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佛茶文化是指整个佛教(包括佛教“八宗”)与茶文化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禅茶文化”是指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结合的产物,是专指禅宗“五家七宗”僧人通过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的禅修实践中所感悟和创造的精神财富。“禅茶”可视作一种法门。

禅茶文化既有佛教文化的一面,也有超越佛教文化的的一面——禅茶文化是基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倚于佛家的“和合”情操,洋溢道家的“自然”理想。“道讲‘修真养性’,佛讲‘明心见性’,儒讲‘穷理尽性’,三家根本都是圣人之学,都是讲‘复性’”。(见《槐轩概述》﹒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实际上禅宗就是借品茶倡导“三教”之“复性”——清和净心,借茶参禅,借茶悟禅,以平心静气之态领略茶韵禅机的真谛,从而追求精神境界提纯与升华。

舒曼指出,研究禅茶文化,不是研究僧人植茶、制茶、采茶、饮茶等现象,也不是简单地把僧人采的茶、僧人制的茶、僧人饮的茶统统视作叫“佛茶”和“禅茶”。研究佛茶文化或者禅茶文化,是研究茶被佛门或宗门的僧人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形而上的文化现象,也就是僧人在禅修和礼佛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

所谓“禅茶”,是茶又非茶。说它是茶,只是僧人生活的一部分,也可以视作是僧人修行的载体。说它不是茶,只是因为禅宗茶道早已超越了茶而成为“根植菩提种,叶抽智慧芽”的象征。

所谓禅茶,是“瓯注曹溪水,薪烧鹫岭桠”(六祖惠能在曹溪宝林寺演法而得名。曹溪被看做“禅宗祖庭”。曹溪水常用以喻指佛法。茶碗里面倾注的是曹溪的水)又有“虚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着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的自在,而这杯禅茶的自在恰是体现“上供诸佛祖,平施百姓家”的平常和日用。

所谓“禅茶”,是佛的化身,禅的心语;是菩萨心肠,禅的境界;是性的开悟,禅的灵芽。

延伸阅读——

以“把茶问禅蒙顶山,修心悟道天地间”为主题的“首届蒙顶山禅茶大会寻根峰会”,于2017年3月28日上午在雅安市名山区茶马古城茶市大厅举行。来自海内外的禅茶文化专家学者、高僧大德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佛教禅茶文化的起源与历史、发展和未来。会议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西南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前主持,省民宗委副主任杨伯明、市民宗局局长杨丕樵、名山区委副书记、区长余力等领导参加会议。

本次峰会学术论坛特邀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成都大慈寺方丈大恩法师,四川省巴蜀文化学重点学科建设首席专家、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谭继和,北京大学教授、日本茶道研究学者滕军,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川藏文化研究专家任新建,《吃茶去》杂志总编、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禅茶文化研究学者舒曼,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茶树资源专家虞富莲等六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蒙顶山禅茶文化与大慈禅茶》《禅茶一味与巴蜀文化》《茶修即禅修》《茶马古道研究》《“佛茶”与“禅茶”关系之刍议》《巴蜀古茶树资源的优势与价值》等内容先后进行了演讲。四川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雅安市佛教协会会长、雅安云峰寺方丈智灯大和尚代表雅安市佛教协会致结束辞。

找到约1,082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