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如何抑制茶树开花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浅析茶树开花严重的原因和调控措施

茶树和其它开花结果植物一样,在适宜的营养水平和环境条件下便开始进行花芽分化,进而产生开花、结果的现象。但茶树作为叶用植物,开花严重会对茶树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生产上应特别重视调控茶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平衡,减少茶树开花严重的现象,以实现茶树优质高产。


一、茶树开花严重的危害

近年来,茶树开花现象在全国茶园普遍存在,9-11月发生尤其严重。茶树开花过多,大量消耗茶树储存的养分,且花后由于气候原因,茶树无法补充这部分养分消耗,导致来年茶叶发芽迟、发芽不整齐、枝条纤弱等现象。而这一现象又会造成枝条营养不良,生殖生长加剧,形成越开越弱,越弱越开的恶性循环,最后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二、茶树开花严重的原因

1、营养失调:成龄茶树需求氮磷钾比例为1:0.2:0.4,幼龄茶树需求氮磷钾比例为3:1:1,多年来,茶树施肥以单一营养元素的肥料或含磷量过高的复合肥为主,营养元素的不均衡和过量的磷促进了茶树生殖生长。

2、水分:田间积水沤根或干旱少雨,地上地下部分营养生长受阻,促使茶树开花结果。

3、温度:高温季节,茶树根系生长不良,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促使茶树成花。

4、光照:光照特别是直射光,有利于茶树碳代谢,提高碳氮比,促进生殖生长,提高了花芽数量。

三、如何减少茶树开花

1、合理采摘:根据调查发现,茶树花芽集中分布在第一轮和第二轮漏采的对夹短枝上,通常一株茶树的边枝和侧枝集中了80%以上的花芽,所以早采、不漏采可以有效减少成花数量。

2、科学修剪:秋茶采完后及时修剪边枝、侧枝及弱枝,可有效减少花果枝。在春茶后(5-6月)对茶树进行修剪,减少花芽着生有效部位,有效抑制茶树开花。茶树经修剪后一方面有利于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平衡,体内养料主要供给新生营养芽生长,使生殖器官需要的养分供给减少,可减少成花。另一方面修剪还改变了茶树体内的碳氮比,剪去细弱老化、含碳量高、养分运送困难的上部枝梢从而促进营养生长,抑制生殖生长。

3、合理施肥:施用氮磷钾配比科学合理的复合肥,减少磷元素的施用,选择合适的施肥时期和技术。推荐“一基三追”施肥技术模式,2月份、4-5月份、8月份茶树追肥分别使用松尔肥50斤/亩,10-11月份茶树基肥使用松尔肥75-100斤/亩。实践表明,茶树使用松尔肥,可减少茶叶开花结籽,满足茶叶良好生长发育营养需求,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4、水分调节:及时灌水和排水,做到雨住田干,为茶树的营养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营养生长旺盛可减少成花数量。

5、药剂调控:茶季结束后,在茶树开花初期(花开10%-30%)可使用国光疏花套餐1套兑水30斤进行全株喷施,重点喷花蕾,促进茶花和花蕾提前脱落,减少营养的无用消耗,有利于翌年茶树萌芽。


来源:国光作物品质调控技术,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幼龄茶树管理技术要点有哪些?

1.幼龄茶树管理技术要点有哪些?

幼龄茶树生长幼弱,根系浅,耐旱耐寒力差,容易遭受旱害和冻害。重点应做好以下几项技术环节:

(1)抗旱保苗。在旱热季节到来之前,对茶园进行铺草覆盖,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以避免茶苗受旱。覆盖物可就地取材,麦秆、山菁和稻草等均可,覆盖在茶树两侧各30厘米左右,10厘米厚,上压碎土。

(2)补苗间苗。新建茶园在建园后1~2年内将缺苗补齐,要选择生长一致的同龄壮苗进行补苗,每穴补植两株。补植后浇透水,在干早季节还要注意保苗。

(3)防止冻害。在低温条件下,茶树幼苗易遭受冻害,应采取茶苗防冻措施。增施基肥,培士壅根,铺草覆盖,茶园灌水和提早耕锄等对防治冻害都有很好效果。幼年茶树冠面枝叶冻伤时,应在开春气温稳定后将冻害受伤部分剪去,严重的如造成整株叶片发红(或青枯),枝条干枯时,还要分别采取台刈或重修剪等方法挽救,使其重新恢复生机。

2.如何进行茶树定型修剪?

定型修剪是为了促进幼龄茶树侧芽的萌发,增加有效的分枝层次和数量,培养主干枝,以形成宽阔粗壮的骨架。定型修剪一般要进行3次,每次的高度和方法也不同。

(1)第一次定型修剪。在一年生茶苗种植后,有75%~80%生长到25厘米以上时,在离地面15~20厘米处,留3~4片健壮叶片,剪去上部枝梢。如果高度不够标准,可推迟到翌年5月,待苗高达到标准时进行。今后茶苗分枝的多少和生长的强弱与第一次定型修剪的高度有密切关系。

(2)第二次定型修剪。一般在第一次定型修剪一年后进行。修剪的高度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5-20厘米。如果茶苗生长旺盛,只要苗高已达修剪标准,就可以提前进行第二次定型修剪。这次修剪可用篱剪按修剪高度标准剪平,然后用整枝剪修去过长的桩头,还要注意保留外侧的腋芽,便于树枝向外伸展。

(3)第三次定型修剪。在上一次定型修剪一年后进行。如果茶苗生长旺盛同样也可提前。这次修剪的高度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0~15厘米,用篱剪将蓬面剪平即可。

3.如何把好成龄茶园轻修剪和深修剪标准?

轻修剪和深修剪是保持茶树生长旺盛、提高成龄茶园产量的必要措施。确保蓬面有效叶层厚度是进行茶园轻修剪和深修剪的关键。不管是轻修剪或是深修剪,都必须因势而为。只要茶园蓬面无鸡爪枝,可视蓬面叶层厚度进行适度的轻修剪或深修剪。修剪标准为保证蓬面15~20厘米的有效层厚度,叶层太薄或太厚都会影响茶园产量。太薄则会影响茶树光合作用,太厚则会消耗大量养分。

一般春茶结束,夏前修剪按15厘米的厚度留叶层;冬季需要修剪的茶园,应保证叶层厚度在20厘米左右。

4.培育什么样的树冠蓬面有利于提高茶园产量?

茶园树冠形状有水平形、屋脊形、弧形等。根据对树冠不同形态的研究比较表明,同一茶树品种,水平形树冠能较强地抑制顶端生长优势,促使侧枝横向发展,因而树高相对较低,树幅最宽;屋脊形树冠顺树势修剪,顶端优势明显,茶树高最高而树幅最小;弧形树冠对顶端优势的抑制最轻,树冠与树幅介于水平形与屋脊形树冠之间。这3种树冠在单位面积内育芽能力上差异不大,而芽重的差异大于芽数。在芽的分布上,尽管树冠中心部位发芽密度最高,约占芽总数的60%,且发芽密度由中心向边缘逐渐降低,但水平形树冠中芽的分布较其他两种形态均匀。屋脊形树冠对光能的利用较差,不提倡茶树进行屋脊形修剪;为了提高光能利用和机械化采摘,培育弧形和水平形树冠较好。

对于多数茶园来说,特别是发芽密度大的灌木型中小叶类茶树品种以浅弧形和水平形为好,这种形状的茶树树冠采摘面大、新梢数量多、产量较高;但对于乔木和小乔木型大叶类茶树品种、发芽密度小、生长强度大的茶树以水平形为好。

5.如何确定茶园施肥用量?

原则上茶树施肥至少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提供茶树所有必需的营养元素;

②优先解决限制茶树产量和品质提高的最小养分。

茶树幼嫩芽叶含氮为4.5%,即每采收100千克干茶约从树体上带走4.5千克纯氮。这部分被采收的茶叶量仅占了整个树体年生长总生物量的20%。每生产100千克干茶,有400千克的树体,包括老叶老枝生长、脱落、新叶新枝的留养、根系的生长与增粗、开花、结果等生物量的产生。这部分生物量平均含氮量约为2%,400千克的生物量耗氮约为8千克。两部分相加合12.5千克(不考虑土壤的固定、流失、挥发等因素),每生产100千克干茶得补充纯氮12.5千克(1千克纯氮生产8千克干茶推算施肥量)。以尿素(含纯氮46%左右)为例,每亩产100千克干茶,需要投入27千克的尿素,依此类推。

作为绿茶产区的成龄采叶园,应选用氮、磷、钾施用比例在3:1:1或4:1:1的商品有机肥;红茶产区应选用氮、磷、钾施用比例在2:1:1或3:1:1的商品有机肥。

延伸阅读

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一种适于山区种植并利于农民脱贫致富的经济作物。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东部,低纬度,高海波,多云雾,是全国最适宜种茶的区域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生产环境。

为了帮助广大茶农提高名优茶的种植和加工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增效、茶农增收,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茶高效栽培与加工技术轻松学》一书,该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茶树起源及现状、贵州茶产业发展、茶园建设管护、茶叶加工、标准体系建设、品牌建设和茶文化及茶与健康等内容,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科学严谨、资料详实,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特将该书精彩内容摘录,以飨读者。

来源:贵州茶香,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十四五”专题5,茶树栽培研究“十三五”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方向

茶树栽培是以研究茶树的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有关的调节控制技术及其原理为主要任务的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科学。它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三五”期间茶树栽培研究进展

“十三五”期间,茶树栽培方向主要围绕茶树营养与养分管理、茶园土壤、非生物逆境(干旱、冻害)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和茶树生长,以及环境信息感知技术与装备等展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1. 茶树营养生物学与养分管理技术

(1)茶树养分吸收利用生物学机制

“十三五”期间,对茶树养分吸收利用的生物学机制展开了深入研究。介导养分吸收的转运蛋白在相关离子跨膜运输及养分稳态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克隆鉴定了多种转运蛋白,分析比较了不同钾效率品种根系和基因表达对低钾的响应。研究明确了CsTSI茶氨酸合成酶基因,主要在茶树根系中表达。对茶树不同形态氮素吸收利用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深入解析了茶树对铵的偏好利用特性及其分子机理。研究解析了春茶期间储藏氮素再利用的分子机制,分析了蛋白质降解自噬基因、氨基酸转运和代谢等基因表达及其与成熟叶氮素运出和新梢氮积累之间的关系。茶树开花消耗大量的养分,主要来源于当季根系吸收和成熟叶转运。有关研究解析了开花过程中成熟叶氮素向花的转运及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此外,还对养分供应水平影响茶叶品质成分代谢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

(2)茶树养分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总结提出了茶园养分综合管理 5个方面的技术策略,即精准养分用量、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调整肥料结构、改进施肥方法和配套土壤改良。研究揭示了茶树品质成分代谢对氮素用量的响应 ,明确了氮肥用量对土壤酸化、生物性状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建立了不同茶类和生产方式的茶园氮素总量定额。研究比较了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对茶叶产量、品质、土壤生物性质的影响,提出了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适宜比例为30%左右(按氮计)。研究揭示了冬季-早春期间根系氮素吸收动态,明确了氮素吸收与土壤活动积温的关系,据此提出优化追肥时期。在肥料创制方面,研制了茶树专用肥基础配方,研究比较了不同氮素形态吸收、代谢特征和土壤氮素转化(硝化)特性,筛选硝化抑制剂,有望应用于稳铵缓释功能性肥料,提升施肥效果。

在高效施肥技术方面,提出了滴灌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参数和叶面施肥技术,茶树养分吸收量明显增加,养分淋溶损失显著减少。化肥减施增效是一项综合技术,需要多方面的技术集成,为此,各地提出了多项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马立锋等提出的6套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与平均施肥模式(或当地习惯施肥模式)相比,茶园化肥减量23%~88%,增产3.3%~19.5%,新梢养分利用率明显增加,同时每公顷节本增效1.17万~2.25万元。伊晓云等报道茶树专用肥及其施用技术相较农民习惯施肥明显增产和增收。

中国茶科所专家讲授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要领

2. 茶园土壤生物特性

“十三五”期间,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开展了大量研究。有研究比较了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森林、其他农田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明确了茶园土壤微生物组成和空间分布(如根际与非根际)特性、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pH、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海拔、植茶年份等深刻影响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组成和库量。

茶园土壤微生物在茶园土壤元素转化和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对茶园土壤氮循环的微生物机制特别是土壤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开展了众多研究。研究表明,茶园土壤中氨氧化古菌(AOA)amoA基因丰度与硝化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且在不施氮肥的情况下,AOA主导酸性茶园土壤的硝化过程,但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氨氧化细菌(AOB)逐渐取代AOA,主导土壤的硝化过程。氮肥施用量增加引起的自养硝化和异养硝化作用进一步促进 N2O 的排放,嗜酸反硝化细菌和对酸性耐受性较强的真菌在高酸性茶园土壤N2O排放中起重要作用,茶园土壤pH在茶园N2O 排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 茶树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逆境的响应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下,茶树生长、鲜叶产量和品质受到很大的环境挑战。近年来,由于干旱和冻害等极端气候的发生,导致了茶叶产量的大量损失和茶叶品质的大幅下降。“十三五”期间,利用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从信号感知、信号转导、基因表达、代谢调控等方面研究了茶树对 CO2浓度、气温升高、逆境(干旱、冻害)响应及其生物学机制。

研究发现,CO2浓度升高显著影响茶树光合作用和产物代谢。CO2浓度升高,增加Rubisco活性,促进茶树生长;较高的 CO2浓度抑制光呼吸,增加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降低了茶叶中天冬氨酸、丝氨酸等游离氨基酸含量。有研究表明,CO2升高显著诱导茶氨酸合成酶基因 CsTSI 和 CsAAPs 的表达,增加茶氨酸浓度。

“十三五”期间还有少量全球气候变化对茶叶产量影响的预测研究。对我国茶叶产量波动回溯研究发现,极端寒冷影响了中国一半以上的茶叶产量,年产量最多减少 56.3%。在假设全球升温1.5 ºC和2.0 ºC条件下,极端寒冷的负面影响降低到14%,长江流域(北纬30º附近)和南方(北纬25º以南)茶区极端高温带来的减产率达 14%~26%,预测气候变化对所有研究区域的茶叶产量产生积极的净影响。根据 2008—2016 年肯尼亚茶叶产量对水和热胁迫的反应,研究预测2040—2070年间,如单纯考虑温度上升影响,产量将下降10%(以1990—2020年为基准),但如考虑降水和土壤含水量增加,总体气候变暖后产量仅下降5%左右。

4. 茶树生长和环境信息感知技术与装备

“十三五”期间,茶树生长和环境信息感知技术与装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茶园智能化装备平台主要包括卫星、无人机、便携式装备、固定式基站以及信息集成系统等。目前可以实时获取茶园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水肥以及大气等信息,有关装备已经产业化生产,通过安装于固定式基站在茶园中广泛应用。利用近红外光谱设备快速测量茶园土壤有机质和总氮含量,判别准确率达到84.5%。无人机作为平台搭载成像仪或光谱反射仪,对茶树品种进行分类,最高识别精度达到 95%;对茶树叶片叶绿素和氮含量进行反演可以实现对茶树养分的智能化监测。利用图像识别区分茶树嫩芽,为开发采茶机器人奠定了基础。总体来看,方便、有效、快捷、准确获取茶树生长状况的技术和装备还处于研发阶段,离产业化应用尚有一段距离。

二、茶树栽培研究“十四五”发展方向

整体而言,“十三五”期间茶树栽培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随着研究的细化和深入,各个研究方向学科交叉更加紧密,产业的发展也对栽培技术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加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 肥水资源高效利用生物学潜力的挖掘利用

茶树不同品种或种质资源对养分和水分等的利用效率存在巨大差异,如何进一步解析养分水分高效吸收利用的生物学机制,挖掘并利用高效基因资源,对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茶园健康土壤理论与定向培育技术

土壤是茶树生长的介质,健康优质的土壤是维持茶园生产能力和提供优质茶叶的重要基础,为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健康土壤理论和指标,研发茶园健康土壤的定向培育技术。

3. 茶树绿色肥料(有机肥、化肥、菌肥)创制与高效应用

传统化肥养分易损失、持续供肥能力差,普通有机肥肥效低,微生物(菌肥)发展迟缓,需要加强适合茶树养分需求特征、茶园土壤特点和生产要求的绿色高效肥料创制,实现对肥料—土壤—茶树—品质—环境综合调控,为推动我国茶园减施增效提供产品支撑。

4. 茶树抗逆(抗冻、抗旱、抗高温)减灾栽培技术

近年来,干旱和冻害等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导致了茶叶产量的大量损失和茶叶品质的大幅下降。对茶树抗逆(抗冻、抗旱、抗高温)减灾栽培技术研究还存在较大不足,对便捷高效的抗逆栽培技术需求十分迫切。

5. 生态茶园理论、技术与系统碳汇管理

运用生态学原理,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效率,降低茶叶生产的碳排放,同时充分发挥茶园碳汇功能,让茶叶产业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

6. 茶园智慧型精准化管理技术与装备

茶树生长和环境快速感知、智能决策和实施是实现茶园智慧型精准化管理的重要前提,目前在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茶树生长状况感知技术、精准变量施肥、智能采摘技术和装备等方面存在较大短板,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加大研发力度并力争取得突破。

本文有删节,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2021年第9期,P58-65,《茶树栽培研究“十三五”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方向》,作者:阮建云,季凌飞,申瑞寒,杨豪宇,程俊杰,马立锋。

来源:中国茶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