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如何弘扬和发展中国茶文化

找到约698条结果 (用时 0.034 秒)

温州茶叶如何念好“新茶经”?市政协委员积极建议

“今天你喝茶了吗?”在近日举行的市政协十二届十五次主席会议暨“请你来协商”专题协商会上,不少与会人员在发言时都不约而同地带上这句“开场白”。

此次“请你来协商”专题协商会,协商内容就是“做好‘三茶’统筹,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就是说,作为浙江茶乡之一的温州,当下该如何念好这本“新茶经”?

所谓“三茶”是指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要高质量发展一个地方的茶产业,需高度做好“三茶”统筹。那么,对于“三茶”统筹,我市应该怎么做?日前,市政协调研组对我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展开了充分调研。在此次“请你来协商”专题协商会上,与会市政协委员也积极出谋划策。

温州茶叶之早闻名全国

说起温州茶叶,至少可以追溯到1600年前。在隋唐时期,温州茶叶就已出名,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引《永嘉图经》曰:“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当下,温州茶叶也争奇斗艳,涌现出了永嘉乌牛早、泰顺三杯香、乐清雁荡毛峰、平阳黄汤、文成贡茶、苍南翠龙、瓯海黄叶早等一系列茶叶品种,其中部分茶叶品种闻名全国。

不过,温州茶叶在国内最出名的还是一个“早”字。“世界绿茶看浙江、浙江早茶数温州”,这已获业界公认。

温州茶叶的早,是由于天然的区位优势,温州全境介于北纬27°03′-28°36′间,是茶叶生产的黄金纬度,所产茶叶具有“嫩、香、甘、鲜”的独特品质。同时,温州茶叶品种均属于早茶品种,在业界有“龙井好,温州早”这种说法。温州茶叶往往在每年二月中下旬就开始采摘,其中特早生茶种“乌牛早”比其他早茶的采摘要早个把月,属于真正的明前茶。因此“乌牛早”近几年迅速成为全国各地茶叶基地的主要种植品种,目前全国种植面积已超百万亩,成为国内种植最广的茶叶品种之一。

温州茶叶因“早”闻名全国,但是温州的茶产业在茶乡浙江并不突出,茶园种植面积只占到全省的9%,产茶量和茶产值在全省的占比更低。就全省来看,温州茶叶在种植规模、产茶量、产值等多个方面均远不及杭州、丽水等地。来自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我市目前茶园种植面积为28.46万亩,每年茶叶总产量为7277吨,年总产值为13.83亿元。

温州的“茶香”仍未远扬

当下,大家聊茶、喝茶,西湖龙井、安吉白茶等会是“座上宾”,然而特点突出、品质优良的乌牛早、雁荡毛峰、平阳黄汤、泰顺三杯香等温州早茶仍未成为多数人的首选茶品。

温州早茶当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并不是因为温州茶叶香气不足,而是“茶香”仍未能远扬。市政协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温州茶产业发展不及省内杭州、丽水等城市,主要是四方面问题所致:一是我市对茶产业的总体目标缺乏,尚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缺乏清晰的定位,“三茶”统筹做得不够;二是我市茶产业的龙头企业实力不足,市场体制与机制不完善,目前全市仅有市级龙头企业3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国家级未实现零的突破,与省内的丽水松阳和省外福建福鼎等地相比有较大差距,我市茶产业的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强;三是我市在茶产业的科技投入增长不快,包括各级财政投入茶产业科技的资金不足等,致使我市茶产业人才短缺,科技攻关项目不多,茶叶新品种培育力度不足;四是我市的茶文化氛围仍不浓,大而有影响力的宣传载体缺乏,包括茶文化挖掘等诸多方面未跟上发展需求。

市茶研会副会长、浙江苍鹤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丁云铭表示,当前温州的茶产业发展遇到瓶颈期,跟温州的茶产业发展特色不明显和品牌建设不突出有不小关系。

市茶研会副会长、乐清市能仁村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义春则认为,我市茶产业在“文化赋魂”方面做得不足,因此无法获取茶产品的更高溢价,也无法让茶文化完全融入大家的生活,进而影响到温州“茶香”飘得更远。

委员声音

市政协常委、市瓯礼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浙江温韵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亮

让大家觉得温州早茶好仍需勤“吆喝”

温州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种众多,但是温州早茶的影响力不及省内其他城市,主要和温州早茶在“吆喝”上的力度尚不足有关。要打响温州早茶区域品牌,进一步提升温州茶产业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茶产业真正成为我市的富民产业、绿色产业、高效产业,建议做强做大温州茶展平台:

其一,要以市场为导向,引入有影响、有实力的专业策展团队,多形式、多渠道举办茶产品展、茶文化节、制茶泡茶技能大赛、茶文化大使评选等茶事活动。

其二,市政府及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部门要加大对我市组织举办专业茶展的支持、引导和培育,给予相应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

其三,我市要密切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产业协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机构平台的联系,强化合作,精心谋划一系列与茶相关的重大主题活动,借势借力,做强做大温州专业茶展平台,讲好温州茶故事,打响温州早茶品牌。

其四,积极引进国内领先的茶叶电商平台,进一步提升温州早茶包装设计和市场营销能力,推动茶产业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力创温州早茶新辉煌,为“千年商港、幸福温州”建设增添茶香文韵。

市政协常委、市妇联副主席刘金丹

激活温州早茶活力需弘扬好茶文化

目前,温州早茶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下步,我市要按照“三茶融合”的要求,充分挖掘和利用温州早茶优势,弘扬和发展温州茶文化,以激活温州早茶活力。就此,有三个方面建议:

首先,要突出地域特色,大力挖掘温州早茶的文化价值。温州茶历史深厚,从茶叶起源生产到制茶、饮茶均有历史可追溯,而且还涉及诸多古代名人;同时,温州茶文化的现代要素也不少,有泰顺的“采茶舞曲”等内容。我市在挖掘相应茶文化内容的同时,可考虑推出温州茶书、温州茶人录等,讲好温州早茶文化故事。

其次,要创设良好氛围,大力宣传普及温州早茶文化。一是要建设彰显温州特色的茶文化基地,向全国展示温州早茶文化;二是打造“瓯饮”,学习推广福鼎白茶“家家户户喝白茶”的做法,普及饭后一杯温州早茶的益处,同时要开展早茶文化论坛、茶艺表演大赛等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让“瓯饮”成为市民健康饮食新风尚;三是要弘扬和发展茶文化,把茶宴、茶会列入迎宾待客礼遇,探索开展以茶文化为题材的文化活动,组织市民学习品茶知识、泡茶技艺,让茶文化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再次,要培养茶业人才,加大对温州早茶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弘扬茶文化离不开人才建设,要鼓励支持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相关专业、举办茶业人才培训班等,倡导“教学+科技+实践”一体发展思路,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茶产业发展中去。

市政协委员,温科院副教授、民建温州市委会委员陈琛凝

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需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温州茶产业多项指标均落后于我省平均水平,追根溯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土地要素制约所致。近期,我市对78家茶企及合作社的调研,不少茶企也反映土地因素制约了发展。因此,我建议从三方面去破解茶企的土地要素制约:

首先,要完善茶产业规划,保障企业用地。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基于此,我市相关县市要对扩大加工规模的茶企在厂房用地需求上予以优先安排。同时,我市也要加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安排一定比例用地指标,对茶叶产品加工、物流仓储等项目扩建用地提供政策支持。

其次,建设培育交易市场,保障用地需求。建议政府整合产地资源,充分利用存量土地,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投资”的模式,加快推进建设茶叶交易二级市场,借鉴松阳的模式,构建集茶叶交易、储藏与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茶城,并打造数字赋能交易场景应用,实现实时在线查询茶青与干茶交易价格,及时掌握交易信息,促进鲜叶和茶产品在本地交易,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再次,优化融合发展规划,落实用地指标。在编制和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适应现代茶产业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在优先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的基础上,安排一定比例年度用地指标,专项支持茶产业新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

市政协委员、平阳县特产站站长谢前途

更好地发展温州茶产业需加强科技创新

温州的茶产业发展有气候和良种这两项资源优势,可是温州茶产业发展未能跻身全省前列,这跟我市茶产业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不足有很大关系。根据我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建议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做好茶产业的科技创新。

首先,要加大生态茶园建设力度,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生态茶园建设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但目前我市的生态茶园建设仍比较薄弱,生态茶园面积在全市茶园总面积中的占比仅7%,建议参照省级生态茶园建设目标和要求,做好全市生态茶园建设规划,以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对茶园施用有机肥给予相应补助等。

其次,要加快茶叶加工技术示范与推广,提升茶叶品质。茶叶加工是茶叶品质关键所在,我市不少茶企也掌握着较高茶叶生产技术,但是由于技术保密等因素,茶企间的生产技术交流较少,进而使全市茶叶整体品质难上更高层次。建议我市要鼓励相关茶企在制茶技术上开展传、帮、带,不断壮大茶叶生产核心技术人员群体,并且还要制定全市茶叶加工技术培训计划,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以提升茶叶从业人员的整体加工技术水平。

再次,要开展温州茶产业发展科技攻关,解决技术瓶颈。温州茶产业发展想要“弯道超车”,需在茶科技上狠下工夫。一是组建产业发展专家团队,助力温州茶产业发展提升整体科技水平;二是打造茶科技成果推广平台,通过向全国征集茶领域的科技成果,并推动落地转化;三是开展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包括开展茶树高温干旱和低温冻害预防及补救技术研究、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攻关、茶叶加工技术研究等。

来源:温州都市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设计赋能,聚势谋远: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茶包装设计论坛成功举办

联动六大产区政府展团

粤港澳大湾区设计商协会

吸引100+位设计师、品牌茶企代表人

行业媒体、茶包装设计爱好者

超80W次线上同步直播观看量

获10W+点赞量

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茶包装设计论坛

为您解读茶包装设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茶包装设计论坛/

重磅来袭

聚焦茶包装行业发展前沿

8月28日下午,由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深圳市华巨臣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包装&设计》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茶包装设计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成功举办。

本届论坛特别邀请清华大学首批资深文科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导柳冠中、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冰墩墩设队负责人曹雪、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中国首个世界之星包装奖主席奖获得者/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勇军、广东省粤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包装与设计》杂志执行董事付琳、《包装&设计》杂志主编蒋素霞、深圳市华巨臣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向飞等多位领导嘉宾参与本次论坛活动。

同时邀请到江苏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江苏省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润贤、江西省茶产业联合会会长王晓鸿、凌云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华干、凌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田新、都匀市政协杨宇言、都匀市农业农村局、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聂彬、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国际合作部副部长杨挺梅、深圳商业美术设计促进会会长郑学华,吉首市展团、广东省凤凰单丛茶路县集群产业园、昔安红展团、都匀毛尖展团、上犹绿茶展团、凌云县组团共同出席,吸引设计院校教授与师生、设计商协会、品牌茶企、行业媒体、设计师与茶包装设计爱好者等百余位嘉宾参与本次活动。

茶包装设计论坛/

深耕数载

绘就茶包装设计高质量发展路

深圳市华巨臣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向飞

(主办单位致辞)

向飞总经理提到,多年来,华巨臣立足于“设计之都”深圳,坚持价值引领、创新引领、市场引领、政策引领,在深圳茶博会上持续举办茶包装设计论坛,有效地促进茶包装设计行业不断创新,为茶包装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增添活力,为深圳加速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增效赋能。

广东省粤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

《包装&设计》杂志执行董事付琳

(主办单位致辞)

付琳副书记指出,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国茶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好的设计可以让我们的茶产品更具有吸引力,让茶品牌更具有市场竞争力,茶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茶包装设计论坛/

重磅内容

引领茶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作为深圳茶博会的重要系列活动之一,本届论坛以“当代设计与传统文化”为主题,聚焦行业热点及前沿动态,联动《包装&设计》杂志社等多方力量,通过“文化维度、生态维度、生活维度”三大主线,特邀国内行业顶级大咖分享观点智慧、凝聚力量,共话新时代茶包装发展新趋势,助力茶叶品牌转型升级,引领茶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柳冠中/

议题/《设计的责任》

——当代中国“茶文化”的探索

风格不是讲出来的,是创出来的

当前,茶产业、设计行业发展中存在诸如拘泥于传统形式、亦步亦趋追随外国潮流、过度沉溺于感官体验、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柳冠中教授指出我们应当“学往圣而创绝学”,传统无法再现,能够传承的只有其精神。在承继传统文化时不要只关注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贵族文化,忽略与人民大众、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后者才是文化发展生生不息的源泉。

清华大学首批资深文科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导柳冠中

/曹雪/

议题/《以设计为媒》

介质思维,让万物产生联系

曹雪教授以自己和团队的设计实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对设计的理解。他认为,设计师就像角色演员,不应以自己的好恶判断作品好坏,并提出设计师要深入生活,善于将观察到的东西迅速储存脑海中。当脑海中的储备足够多时,就很容易触发灵感、产生创意。万物皆媒介,设计师以及他的设计产品也是如此。当人运用介质思维时,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连接起来。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冰墩墩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

/胡晓云/

议题/《符号消费与设计赋能》

——当下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再造

品牌的本质,是消费者与产品的联结

胡晓云院长从品牌本源符号、品牌本质关系、品牌类型、区域公用品牌性质定位、区域公用品牌的权限与利益关系、区域公用品牌的多重价值等角度阐释了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新型关系,品牌表达的八条路径以及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在当下的重要价值与独特意义等内容。

博士/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

/陈勇军/

议题/《传承包装的中国智慧》

设计是人文其表,环保其中

陈勇军老师以绿色环保和人文设计为主要研究方向,他崇尚单纯、绿色、朴直的审美,并认为这也许是今后包装行业的发展趋势。现如今,过度包装与资源浪费问题严重,他始终在思考如何将包装轻量化,并通过东方美学元素营造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产品,实现“人文其表,环保其中”。这不仅是创造经济价值,更是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首个世界之星包装奖主席奖获得者

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勇军

茶包装设计论坛/

设计赋能

创造中国茶的价值

主题演讲结束后,本次活动进入主题沙龙环节,由特邀嘉宾《包装&设计》杂志主编蒋素霞担任沙龙主持人,与清华大学首批资深文科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导柳冠中、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冰墩墩设队负责人曹雪、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中国首个世界之星包装奖主席奖获得者/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勇军等嘉宾共同商讨当代设计与传统文化。

嘉宾对谈

设计师不是艺术家,设计才能只是一把工具

蒋素霞: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设计师可以扬弃哪些东西?创新方向是什么?

柳冠中:人生百态,自然界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设计是什么?是一种无言的服务,你感觉不出我在命令你,但是我在引导你。设计师必须清楚自己的责任,不能当一个表现才能的艺术家,才能只是工具。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但不能只是赚钱,责任也要有,这样才能把中国茶做出来。


动漫产业化的过程,打破思维定势很重要

蒋素霞:如果茶产业要动漫化,可以怎么做?

曹雪:先举个例子,如果我要打造一个文具品牌,圆规、卷尺、订书机不都是一个角色吗?谁说角色IP一定要有五官四肢,我拿产品本身作为一个角色设计不可以吗?动漫不等同于低龄卡通形象,我们可以尝试用动漫的语言和手段做普及,将品牌传播出去,茶叶也是一样。

当设计表达与消费渴望碰撞,品牌就成功了

蒋素霞:胡老师,您在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的时候和设计师合作吗?希望设计师怎么参与其中呢?

胡晓云:我团队里有设计师。中国茶不是从无到有的,它的文脉基础、茶元素、生态特征、包括品种、品质、工艺、发展故事以及背后活生生的人都是存在的。关键是设计人员如何去理解这些元素,通过设计将其表达出来,并且这个表达正好触动消费者潜在的渴望。如果这两个进行对接了,这个品牌就成功了。

观众提问

设计不一定要赶时尚,时尚的往往短命

提问:长沙的茶颜悦色近期在国内很火爆,请问国潮元素的运用是他们的成功之道吗?

曹雪:我同意刚才柳老师的观点,时尚未必长命,现在评价茶颜悦色为时尚早。排长队购买的不是茶,如果为了喝茶一定不是这样排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像碳中和机遇,对工艺及设计都很重要

提问:各位嘉宾好,请问如何把一线城市的设计优势与内地园区的生产优势结合起来?

陈勇军:像碳中和就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如果我们能够抓住它实现科技提升,一线城市设计可以网络合作,比如和清华美院进行整合,很容易得到提升。之前东莞有一个企业,工艺一流但没有设计,如果能够在工艺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在设计上进行整合,不仅仅对当地,对中国的包装产业也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对茶产业设计行业的寄语,一句话说给你听

曹雪:文化是生长出来的,不是打造出来的;设计师眼界要高,身段要低。

柳冠中:真正深入生活、研究生活,否则设计是无根的。

胡晓云:期待通过设计赋能中国茶,创造中国茶的价值,这是我的心愿也是中国茶的心愿。

陈勇军:最重要的是,如何把古老的茶文化融合到今天的生活当中,让我们生活更美好。

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茶包装设计论坛至此落幕,通过各位嘉宾的真知灼见思和想碰撞,希望能够对行业同仁有所启发,助推茶包装设计行业向前发展。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一届中国(深圳)茶包装设计论坛!我们明年再见!

主办单位

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

深圳市华巨臣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

《包装&设计》杂志社

承办单位

2022中国(深圳)国际春季茶产业博览会组委会

来源:茶悦世界,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罗大友弘扬茶文化、健康天下人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茶文化是中国十大国粹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张靓丽的名片。罗大友的茶经:“迈向文化强国之路,茶文化的复兴势在必行。”当今全球面临着空气、食品、辐射、环境污染,由此引发的人类各类疾病层出不穷,而且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唯有正确饮茶才是应对因污染而造成的对健康危害最好的办法。我们要在发展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做强茶经济的基础上,将茶和茶文化更大力度地推向全国、走向世界。中国经典古籍里早就明确记述‘药为个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中国茶又分红、黄、绿、白、黑、青六大茶类,且各有各的偏性。饮错了茶比吃错了药问题还严重,只有正确饮茶才能饮出健康来。可惜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文化在大陆断代了,而从中国传出去在海外的有些遗存却又是支离破碎的。只有中国六大茶类才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所以,恢复、弘扬、传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功在当代,利益千秋!这养生,那养生,不懂喝茶白养生”;“弘扬茶文化,健康天下人”;“茶和天下”;“天下茶人是一家”;“正确饮茶一生不得疾病,饮茶饮出健康来”;“茶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进社区、进家庭、进人心”;“领导干部饮茶要深悟茶性,即:把草民顶在头上、把人民装在心中、你才能成为栋梁之才”;“饮茶是在与天地通灵、与古人对话”;“西医让你明明白白死,中医让你稀里糊涂活,唯有懂得茶文化才能潇洒度人生”;“多喝茶少喝酒,多与好人交朋友,至少活过九十九”……这些脍炙人口、大众耳熟能详的传播茶文化的经典名句和口号,均出自罗大友之口,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影响力。

  中国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罗大友也经常在讲座上提到这些话,道出了他对茶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五千年茶文化的深刻诠释、感悟、喜爱和期待!罗大友不仅仅是讲述着茶文化,更是不遗余力、年复一年,背负着经典茶具、带着好茶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进行考查调研。多年来,他始终如一地向政府机关、企业社团、学术机构、城乡居民、茶山社区等普及着茶文化知识。他这种身体力行的弘扬国饮文化精神。罗大友的茶情:“崇高的理想是一个人心上的太阳,能照亮生活中的每一步。”  

  《罗大友(右)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与出席宴会的国务院侨办有关负责人合影》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罗大友,大学毕业于哲学系,获得高级政工师技术职称。在70年代初,从学校应届毕业应征入伍。曾两次参加过震惊世界的抗震救灾,经历过多次实战军事演习,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后来顺应国家发展重点经济的需要,他被推荐从部队直接转入大型央企并成为中坚力量。转业到央企后,他多年任党、政、工、团中层一把手,为企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三次出席全国性表彰大会,并在人民大会堂领受了国家级荣誉和奖励。干一行,爱一行。罗大友不管从事何种行业,他都取得过极其优异的成绩。然而,他最终却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在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来,把自己用多年心血研究的成果一点一点地奉献给人们。他最终目标还是锁定了和毅然走向了茶文化的漫漫征程。作为中国茶文化研究院的院长,他把中医养生学、易经五行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在如何正确饮茶才能饮出健康来的茶文化关键落脚点上,他有极其独到的研究成果。他不分种族和国界,对海内外无数茶文化爱好者们悉心传播茶文化。因为在他心里有一个梦想:弘扬茶文化、健康天下人。  

  罗大友(中)在北京接受法国、南非等国家媒体负责人专访时合影。

  醉情于茶,钟情于茶文化。这成为了罗大友身上的典型符号。罗大友的茶路: 向来内敛儒雅的罗大友,抛头露面的事并不是他的喜好。但为了传播茶文化,他经常“逼”着自己站在镜头前、出席在论坛的讲座上。足迹遍布了福建、云南、浙江、四川、江西赣南等四面八方,毫不夸张地说,凡是产茶的地方,都留下过他的身影。为了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他甚至不惜“得罪”人,对茶叶流通市场出现的一些乱象,向有关管理机构直言进谏。他走遍各大茶区,对茶树,特别是对古茶树的管护,茶叶的环保采摘方式,无污染的制茶流程,不同类别茶叶的储运方式等等,都有其独道的见解。在云南六大古茶山的景迈千年古树茶区,他与94岁高龄的拉祜族老人及其制茶世家老老少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把古茶山的优质茶,源源不断地推介给世界。在白茶产区福建省福鼎市考察期间,他发现梅相静一直坚守着传统的手工制茶及碳火烘培技艺。  

  中国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罗大友(中)在福鼎白茶产区与白茶文化馆老馆长马树霞(右)交流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罗大友(左)在福鼎白茶产区与白茶文化馆老馆长马树霞(右)交流茶文化。

  他非常感兴趣、并与梅氏老人悉心交流,并鼓励他们为制出无污染的优质茶做出贡献。  

  中国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罗大友(左)在福鼎白茶产区考察期间与手工制作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梅相静(中)及地方有关领导(右)在梅氏制茶祖屋前合影。

  他还利用各个平台宣传制作无污染的优质茶的宣传片和发表文章。对南茶北移,他非常关注,深入到山东日照、青岛崂山、山西运城垣曲县实地考察指导,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中央电视台对罗大友专访时,他重点讲述了贵州省湄潭县用农家有机肥生产优质绿茶的故事,在央视《科技苑》栏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反响强烈,进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在“首届中华御茶文化国际论坛”上,罗大友曾从实物与历史的多维角度,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中华御茶文化的发展脉络,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同。来自海内外的茶文化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主管部门的领导、社团、金融机构的代表一百余人深受感染。同时,他应各大机构之邀,如国务院侨办、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市、潍坊市、日照市、青岛市、运城市、大庆市、沧州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招商局等等,向各界人士以及海外华侨领袖培训班学员作了多场茶文化讲座。  

  《海外华侨领袖们在清华大学向中国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罗大友(中)赠送礼物》

  此举受到人民网、中央电视台、大连电视台、大庆电视台、新魅力杂志、《国际商报》等中央、地方多家媒体专访报道。 罗大友的茶愿: 请进来,走出去。这也是罗大友传播中国茶文化的常规“老套路”。这些年来,罗大友不分种族和国界,对海内外无数茶文化爱好者的到访都热心接待。泡一壶“宝茶”,接下来就是入情入理地全面、规范、正确、权威地解析着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在央视一些栏目和多个省级电视台,时不时播出他对海内外茶文化精品的研究心得。他对中国茶文化不遗余力地推动,对海外也产生了明显影响。英国牛津大学发来邀请函,邀请罗大友赴该校讲解中国茶文化;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的茶文化爱好者群体,在他的精心指导下,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如今,一身儒雅之气又视茶如命的罗大友,正在与海内外及全球茶文化工作骨干一道,在新时代“一带一路”的伟大征程中扬帆起航,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弘扬,开创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罗大友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个国家,都总是带着他心爱的“茶姑娘”。问君心愿何所在?直言道:“弘扬茶文化,健康天下人”  

  《罗大友(中)在山东省潍坊市与茶文化骨干合影》  

  《罗大友(前排中)与进京来访的江西、湖南、山东等地区的茶文化工作骨干们在茶文化工作机构合影》

  读者对(风采人物《中国茶文化研究院院长、高级政工师罗大友应邀出席中国世纪大采风二十周年庆典》)留言:

  “文章语言流畅、人物形象经典、事迹表述完整、‘弘扬茶文化、健康天下人’的一位茶文化领军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不失为让人一读即产生强大吸引力之上等好文!值得推介……。

  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茶文化确定为中国十大国粹之一;2019年联合国又确定自2020年起:把每一年的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

  这是社会大众对中国茶文化研究院院长、高级政工师罗大友多年来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研究、传播、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五千年茶文化工作而获得的学术研究成果及所取得的工作业绩的最好诠释。

  最近、中国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罗大友又被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评为“中医疑难病特效疗法军地专家特殊贡献人物”而受到奖励。

来源:北国网

找到约693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