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明清时期茶文化

找到约644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茶学院专栏】饮茶方法的演变——明清泡茶

 明清泡茶

      中国茶饮在经历唐宋的高峰之后,又迎来了另一个高潮。明清时期无论是茶叶的生产和消费,还是茶的品饮技术都发生了变革,达到新的高度,在中国茶饮史上留下灿烂辉煌的一页。而处于这两个高峰之间的元朝,在我国茶饮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元代作为宋明两代的过渡期,虽然历史较短,但是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茶饮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元代除了继续饼茶的生产和使用外,散茶也渐渐在茶叶消费中占有了一席之地。饼茶的使用主要在宫廷贵族之中,散茶的消费则主要在民间。除了继承前人的饮茶方式外,元代的饮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唐之前至唐宋时期,人们饮茶时加入葱、姜、盐等香料调料与茶混煮的习惯,到了元代逐渐被人们摒弃,而代之以更为简单的清饮方式。据《饮膳正要》中载:“玉磨末茶一匙,入碗内研匀,百沸汤点之。”只不过是用茶末,而非今日我们常用的焙干的茶叶。

      尽管元代立国时期短暂,但在中国茶饮史上仍是个不可忽视的阶段。这一时期在饮茶方式上的改变与革新为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再创新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饮茶风尚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走向简单化。宋元时期“全民皆斗”的斗茶之风已衰退,穷工极巧的饼茶被散茶斤代替,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烹宋点也变革成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

      明代饮茶方式发生如此巨大变革与大环境的变化有直接关系。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贡茶改制就是其中之一。朱元璋此举是从体察民情,减轻负担的方面来考虑的,但却对元朝以来“重散略饼”的趋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促进了散茶生产技术的发展。从饼茶生产向散茶生产的转型是茶品生产工艺由繁到简的过程,随着这种转型而来的则是茶饮方式的简约化。

      最早提倡饮茶方式从简,并且在实际操作上改革传统的茶具和茶艺的是明朝的宁王朱权。朱权的“崇新改易”主要体现在对于点茶、煎汤的具体要求,比起宋人繁琐的程序更简单。

      朱权的煎汤法要求用活火来煎汤,并且须经“三沸”之后才算煎好。这些前人都已做过要求,但较之宋朝的极其讲究,朱权的煎汤法更易掌握。朱权对点茶的要求与宋人要求大同小异,又不似宋人那样十分重视点茶效果;朱权烹茶使用的器具也简易了许多,除保留了些必不可少的,如茶炉、茶磨、茶碾、茶架、茶瓶之外,他还自创了“茶灶”一具。虽有所增创,比之陆羽的“二十四器”以及宋人的茶器,还是大大减少了;此外,古人对于茶具多崇尚金银制品,朱权却追求自然、简朴,偏爱石、竹、椰壳等自然之物;他对于茶的要求,也以叶茶为最。

      由朱权倡导的简约的饮茶风气影响后人而形成了瀹饮法。瀹饮法逐渐取代了煎点法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人至今都在使用的饮茶方法。瀹有浸、渍的意思。瀹饮法,即以沸水直接冲泡叶茶的方法。

      明朝前期煎点法仍是主流,直到明末清初瀹饮法才成为品饮的主要方式。瀹饮法无需经过以往的炙茶、碾茶、罗茶三道工序,只要有干燥的叶茶即可。首先要用上品泉水洗涤茶具,务鲜务洁。然后以热水洗涤茶叶,水不可滚,滚则一洗无余味矣。以竹筋夹茶于涤器中,反复涤荡,去尘土黄叶老梗净,以手搦干置涤器内,少倾开视,色清香洌,急取沸水泼之。

      侯汤仍是重点。辨别汤是否纯熟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从外观上辨别,如果汤中只冒出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般大小的气泡,此时仅是初沸,直到汤中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纯熟。第二种方法从水的响声来辨别,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初沸,到水没有响声时才是纯熟。第三种方法则从水的冒气情况辨别,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则都是水刚开的样子,要气直冲贯方是纯熟。投茶有序,先茶后汤,称为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称为中投;先汤后茶,称为上投。春秋季宜中投,夏季宜上投,冬季宜下投。投茶多寡宜酌,茶多则味苦香沉,水多则色清气寡。

      茶汤应香、色、味俱全。味以甘润为上,苦涩为下。茶自有真香,有真味,一经点染,便失其真,如在水中加盐,茶汤中加作料或果子之类,都会使茶汤失其真味。

      随着冲泡散茶的兴起,茶具中出现了茶壶,且以窑器为上,锡次之。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味不足,太迟则已过。窑器中又以宜兴紫砂为最,古朴雅致的紫砂茶具由于瀹饮法的兴盛而发展起来。同时由于瀹饮对茶汤色、香、味的追求,刺激了白瓷以及青花瓷的发展。

      这种沸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法还促进了我国茶叶生产技术的进步,散茶的品种迅速增多,渝饮法只要懂得茶中趣理,具体程序不像前人煎茶、点茶那样严格,给人留下自我发挥的空间。明清以来,这种品饮方式广泛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植根于广大平民百姓之中,成为整个社会的生活艺术。

由《黄帝内经》解读中华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中国古代医学典籍的《黄帝内经》中,对于茶叶的价值和功效有着详细的记载。本文将会从茶叶和黄帝内经的关系入手,介绍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茶叶饮用的种类和制作方法。借此,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茶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茶文化。

茶叶与黄帝内经的关系

在《黄帝内经》中,茶叶被视为一种药物,其所蕴含的医学价值被逐渐发掘和挖掘。尤其是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实践的经验积累,茶叶的药用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探索和发现。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等成分,对于脾胃的保健有着著的作用,从而也证明了黄帝内经中的思想。


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当时茶叶被视为贵族和士人的饮品。到了唐代,茶叶的种类和制作方法已经非常丰富了,成为了广泛流传的饮品。唐代大诗人陆羽所著的《茶经》,则是一部关于茶叶的重要文化经典,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宋代,茶叶的种类和制作工艺更加多样化,茶文化也进一步发扬光大。元代时期,茶馆成为了重要的社交场所,茶文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到了明清时期,茶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叶的种类和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茶叶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中国的茶叶种类繁多,按照发酵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等六大类。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品质和特点。适合不同的口味和需求。茶叶的制作过程也是独具特色的,一般包括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非常细致和精细的操作。


茶叶的美学价值

茶叶作为一种饮品,不仅仅具有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还具有美学价值。中国传统茶态,通过谈论茶汤的色、香、味、形等方面的感受,让人们更好地体验到茶叶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品茶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沉静、细致、舒适、安静等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人们心境的平和,也有助于人们进一步领略茶叶的魅力。同时,茶品的香味和口感也是茶叶美学价值的重要体现,每一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香味和口感,人们在品尝茶叶的同时,可以从中品味出茶叶的独特韵味。

茶叶的社交价值

茶叶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社交价值。在古代,茶叶是贵族和土人的社交饮品,到了明清时期,茶馆成为了重要的社交场所,茶文化也因此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在现代社会,茶叶也是人们社交活动中不可或的一部分,人们在品茶的同时,可以借助茶叶的力量,增进彼此的交流和沟通。


茶叶和健康生活

茶叶作为一种饮品,具有清凉解暑、提神醒脑、养生保健等功效,同时也有助于预防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等成分,对于人体的健康有着显著的作用。因此,茶叶已经成为了现代健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叶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茶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茶叶文化,如四川的圆茶文化、福建的武夷岩茶文化、江苏的碧螺春文化等等。这些茶叶文化不仅仅是对茶叶的赞美,更是对地方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和发扬,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标志。

茶叶的国际影响

茶叶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也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茶叶的传播和推广,不仅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更有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交流。如今,茶叶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特色的茶文化和茶叶品牌。

茶叶文化的未来展望

未来,茶叶文化将继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茶叶文化的未来展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茶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茶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应该继续重视和加强对茶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通过加强茶叶文化的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茶叶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茶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茶叶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茶叶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未来,可以通过结合现代科技和商业手段。推动茶叶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让茶叶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3、茶叶文化的国际交流和推广

茶叶文化在国际上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未来应该加强茶叶文化的国际交流和推广。通过加强茶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茶叶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茶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道。茶叶不仅具有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也具有美学价值和社交价值等方面的价值。茶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有利于维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有助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和融合。茶叶的国际影响,也有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交流。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尊重茶叶文化,让茶叶文化继续为人们所喜爱和传承。

而作为中国古代医学典籍的《黄帝内经》中,对于茶叶的价值和功效也有着详细的记载。通过对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和茶叶的种类和制作方法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茶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茶文化的卓越贡献。

来源:勐海县卓群茶厂,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旧书重读/明清时期的泡茶道,如何别具一格?

旷达斋 录 原创作者:余悦

中国国际茶文化创始会长王家扬先生关于《大美中国茶》"图说"系列的序言推送后,引起了读者对这套丛书的极大兴趣。现征得丛书主编余悦研究员同意,特转发《图说中国茶》一书。该书出版于2014年,却写作完成在10多年前。今天推送的是该书第二章第一节"中国茶道的轨迹",关于"明清时期一一泡茶道"的内容。文章依次叙述:明清时期泡茶道茶艺,茶礼,茶境,修道。

泡茶法大约始中唐,南宋末至明代初年,泡茶多用于末茶。明初以后,泡茶用叶茶,流风至今。

十六世纪末的[明代]后期,张源著《茶录》,其书有藏茶、火候、汤辨、泡法、投茶、饮茶、品泉、贮水、茶具、茶道等篇;许次纾著《茶疏》,其书有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宜节等篇。《茶录》和《茶疏》,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础。十七世纪初,程用宾撰《茶录》,罗廪撰《茶解》。十七世纪中期,冯可宾撰《岕茶笺》。十七世纪后期,[清代]冒襄撰《岕茶汇钞》。这些茶书进一步补充、发展、完善了泡茶道。

(一)泡茶道茶艺

泡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

泡茶道茶艺的主要器具有茶炉、汤壶(茶铫)、茶壶、茶盏(杯)等。

2.选水

明清茶人对水的讲究比唐宋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田艺衡撰《煮泉小品》,徐献忠撰《水品》,专书论水。明清茶书中,也多有择水、贮水、品泉、养水的内容。

3.取火

张源《茶录》"火候"条载:"烹茶要旨,火候为先。炉火通红,茶瓢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重疾,新文武之候也。

4.候汤

《茶录》"汤辨"条载:"汤有三大辨十五辨。一日形辨,二日声辨,三日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是萌汤,直至气直冲贵,方是纯熟。"又"汤用老嫩"条称:"今时制茶,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此汤须纯熟,元神始发。"

5.习茶

(1)壶泡法

据《茶录》、《茶疏》、《茶解》等书,壶泡法的一般程序有:藏茶、洗茶、浴壶、泡茶(投茶、注汤)、涤盏、酾茶、品茶。

(2)撮泡法

陈师撰于十六世纪末的《茶考》记:"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撮泡法简便,主要有涤盏、投茶、注汤、品茶。

(3)工夫茶

工夫茶形成于清代,流行于广东、福建和台湾地区,是用小茶壶泡青茶(乌龙茶),主要程序有浴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等,又进一步争解为孟臣沐霖、马龙入宫、悬壶高中、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品啜甘露、领悟神韵。

(二)茶礼

中国茶道注重自然,不拘礼法,茶书对此多有省略。

(三)茶境

明清茶人品茗修道环境尤其讲究,设计了专门供茶道用的茶室茶寮,使茶事活动有了固定的场所。茶寮的发明、设计、是明清茶人对茶道的一大贡献。

(四)修道

明清茶人继承了唐宋茶人的饮茶修道思想,创新不多。

泡茶道蕴酿于元代至明代前期,正式形成了十六世纪末叶的明代后期,鼎盛于明代后期至清代前中期,绵延至今。

找到约631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