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唐煮宋点明清泡

找到约35条结果 (用时 0.034 秒)

WOW!古人喝茶原来这么“潮”!

饮茶

野泉烟火白云间

坐饮香茶爱此山

明·文徵明《品茶图》

中国人饮茶,已历数千年

在泱泱岁月长河中

饮茶方式

经历了多次嬗变

最经典的是

唐煮宋点明清泡

你可能有所不知

有时古人喝茶

也不是一本那么正经

特别是爱玩茶的文人雅士

把茶喝成了“潮玩”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

古人喝茶究竟有多潮!

水递:为喝茶,千里“快递”送水

李太尉 ……在中书,不饮京城水,悉用惠山泉,时有水递之号。

——唐·丁用晦《芝田录·李德裕》

这个李太尉,就是唐代大名鼎鼎政治家、文学家李德裕。

他的祖父李栖筠,曾任常州刺史,与咱们的“茶圣”陆羽有过交往,并且在陆羽的建议下,将宜兴阳羡茶进贡给皇帝,从此阳羡茶成为贡茶。

李德裕(787-850)

李德裕大致遗传了祖父的好茶“基因”,绝对称得上是“骨灰级”饮茶达人,喝茶对水的要求近乎苛刻。他压根看不上长安城的水,一定要用千里之外江南无锡的惠山泉。

为了满足自己的味蕾愉悦,不惜叫人千里快递惠山泉到京城,可把快递小哥累坏了!要知道,这可是1000多年前的唐代,绝对没有当日达次日达,全靠快马加鞭!劳民伤财啊!

此举同“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贵妃相比,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于是,晚唐诗人皮日休作诗吐槽道:

丞相长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忧迟。

吴关去国三千里 ,莫笑杨妃爱荔枝。

调饮茶:宋人才是调饮茶的首创者

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宋·蔡襄《茶录·论茶》

在下午茶文化盛行的英国,喝茶时加糖加牛奶,或者加咖啡、白兰地调饮。

另外,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年轻人喝茶也喜欢加入花草、水果等,让茶汤变得更有味,也更时尚。
其实不然,这种喝法,咱们宋代人早就玩过了。而且,真正爱茶之人非常不屑这种喝法。所以,蔡襄说:“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蔡襄(1012-1067)与《茶录》

茶百戏:像咖啡拉花一样点茶

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宋·陶榖《清异录》

喜欢喝咖啡的人,都知道咖啡拉花。

咖啡师,用娴熟的技艺,在咖啡面上拉出各种各样精美的花纹图案,心形、花叶等等,不一而足,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然而,你知道吗?

这种“拉花”技术,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就有了,而且技术含量比咖啡拉花高多了!

点茶是宋代流行的饮茶方式,茶百戏便是由点茶衍生而出的“潮玩”。点茶高手们,不但能在茶汤的汤面上”拉“花,还能吟诗作画,将饮茶艺术与书画、文学艺术完美结合起来。

在茶汤作画,比咖啡拉花牛多了

据陶榖记载,宋代有个叫福全的和尚,从小在茶乡长大,有注汤幻茶的绝技。他在四只茶瓯中点茶,每只茶瓯上都有一句诗,组成一首绝句:

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

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茶点得好,诗也写得好,666啊!

清泉白石茶:倪云林的“珍珠奶茶”

倪元镇性好饮茶,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肉和真粉成小块如石状,置于茶中饮之,名曰清泉白石。

——明·顾元庆《云林遗事》

最先从宝岛台湾流行起来的珍珠奶茶,在年轻人消费群体中,可谓是吸粉无数。

Q弹的木薯粉圆,浓郁的茶香,加奶、水果,又好喝又好吃。

“珍珠奶茶”的首创者,应该是元代著名画家倪瓒。

倪瓒(1301-1374)

他很懂得品茶。曾有个叫赵行恕的宋朝皇室后裔,仰慕他的大名,经朋友介绍,到他府上拜访。倪瓒见客,便让童子上茶。哪知这位王孙之辈是个草包,觉得茶不错,便大口牛饮,大煞风景。他顿感不悦,直言道:“我因你是公子王孙,远道而来,故拿出好茶招待,谁知你对茶一窍不通,真是个俗物!”从此,他就跟赵行恕绝交了!

倪瓒《安处斋图》

因为别人不懂得喝茶就跟人绝交,这事除了倪瓒能干得出来,恐怕也是没SEI了吧。

也正是他的精神“洁癖”,才会别出心裁地创制了清新脱俗的古代版“珍珠奶茶”——清泉白石茶。

他用核桃、松子和真粉拌成小块,做成假山状,然后置于用惠山泉泡的茶水中。此为看泉水之清、赏假山之白、品茶汤之香,融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三位一体,乐享清心雅趣,美其名曰:“清泉白石茶”。

旅行茶箱:比LV同款还早200多年

余曰:“酒菜固便矣,茶乏烹具。”芸曰:“携一砂罐去,以铁叉串串罐柄,去其锅,悬于行灶中,加柴火煎茶,不亦便乎?”余鼓掌称善。

——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2018年,国际著名奢侈品品牌LV与中国现代设计大师陈幼坚,合作定制了“茶之旅”茶道硬箱。

奢华版茶箱面世后,有媒体评论说:“一副带着浓厚的中国品茶传统韵味的茶箱就诞生了,古朴的色调,园林般的雅致,让LV的新系列茶箱备受赞誉。”

的确,很有中国味道,更有金钱的味道!

但,在200多前的清代,有个美丽善良且聪慧的女子早已设计出了“豪华版”旅行茶箱。

她叫陈芸娘。

沈复《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中有沈复与众友春游品茶饮酒的情节,将芸娘这个“生活艺术家”的可爱形象刻画得丰盈饱满。

美丽善良且聪慧的芸娘

春阳婉媚,苏城南、北二园里,浪蝶游蜂,追逐嬉戏花间,遍地流彩。三白与众友生怕靡费了这一派盎然春色,欲在丽日和风中烹茶野餐,可美景与香茶、美酒和佳肴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或就近觅饮,或看花归饮,均不如意。好在有善解人意的芸娘,她的巧思与创意无疑让春游变得“活色生香”、饶有雅致。她去市集上雇了个卖馄饨的夫子,锅灶、砂罐、杯碗俱全。于是,次日众人相约午后,至南园,择柳阴,布荐席团坐,先烹茗,后暖酒烹肴。

明艳的金色花海里若隐若现着青衫红袖,他们把这满目的醉人春光都付之香茶醇酒之中,坐卧歌啸,大块朵颐,畅快淋漓。直至红日将颓,才尽兴而返。

肿么样?

古人饮茶够潮够酷吧!

事实上,我们当代所流行的“玩”茶方式,都能在古代找到原型。譬如,如今各地都流行的斗茶赛、茶王赛,就是从五代两宋延续至今的茶业赛事。另外,还有冰茶、茶膳、茶点等等,都是从古代演化而来的。

如果您还知道更多古人“潮玩”饮茶方式,请记得给我们留言哦!

来   源:茶道传媒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世界】中国茶的历史大事记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起源于中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在“一带一路”的时事背景之下,茶业界正在实现产业升级,再度复兴中国茶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福建是国家倡议“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山海侨优势凸显,大有可为。在【茶世界】里读懂茶,从茶里看世界。



茶在历史上发生了很多大事,今天与大家分享中国茶简史,作为爱喝茶的中国人,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



茶的年代大事记


对中国人而言,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多的是一种清静、静心的精神象征。历经千年,茶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4、汉代:

(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唐代饮茶文化盛行。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成了一种风潮。


7、元代:700年以前,开始出现散茶。民间则以散茶为主,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开始出现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为明代散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8、明代:600年以前,朱元璋废团改散,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10、近代:

·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现今,中国已经稳居世界上茶叶生产与销售大国。今年中国茶叶产量已达280万吨,前三个季度中国出口了26.3万吨茶叶,年增长0.29%,出口额也增加了10.41%,达到12.8亿美元。绿茶的需求最大,占出口份额的83%。



茶叶利用的三个阶段


中国人的祖先饮茶经历了四个过程: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品饮。古人最早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来生煮羹饮,就像人们今天煮菜汤一样,那时的人们只把茶作为羹汤来饮用,或以茶作菜来食用。


1、药用: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3、饮用:饮用源于食用,从食用到饮用,是出于对茶之本味的追求。现代仍然有喝调饮茶的风俗,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饮茶方式的转变


1、唐代煮茶法

煮茶前,先把茶叶碾碎,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唐人煮茶一度喜欢往茶汤里添加调味料,如盐、葱、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时陆羽极力反对这一煮茶的方式,煮茶的时候最多加一点盐调味。此后唐人饮茶开始提倡茶汤的原味,为茶道之兴奠定基础。



2、宋代点茶法

宋代的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到达了极致。他们在茶饼上装饰了很多龙凤的花纹,十分精致,叫做“龙凤团茶”。


先将饼茶碾成细细的粉末,用沸水冲点茶。为了使茶末与水融为一体,用茶筅快速击打,茶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朱元璋大力推广散茶导致了茶类的异化,以前只有绿茶,后来慢慢又出现了别的茶类。


明朝人认为这种饮法:


“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


茶叶冲泡的方法也延续到了今天,泡茶不加任何调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同时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简化了很多,更利于茶文化的传播。



唐煮、宋点、明清泡。今天人们开始把茶叶放入壶中,简单地用沸水冲泡。返璞归真的茶,又回复了让人心神偕怡、寄托幽思的状态。品味着清香的茶汤,摩挲着温热的砂壶,茶,“也可以清心”。

鸣谢:来源于“茶文化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分享,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在此表示感谢!

武夷山市:“三茶”统筹 绿色发展

茶以山显,山以茶名。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的武夷山,青山碧水,谷秀峰奇。这里既是乌龙茶、红茶的发源地,亦是万里茶道的起点。武夷山茶的绵长茗香穿越历史、跨越国界,令人沉醉。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三茶”统筹的提出为全国茶产区发展指明了方向。那么,武夷山市如何践行“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当今年的最后一波春茶采摘完毕时,记者走进武夷山市,探寻当地弘扬茶文化、做优茶产业、创新茶科技的新故事。

弘扬茶文化讲好品牌故事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这首范仲淹的《武夷茶歌》道尽武夷山茶的“仙”与“奇”。在武夷山市,即使走入深山,也能随时听到关于武夷茶的传奇故事,感受袅袅茶香中的神韵灵气。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千年前,岩茶中的水仙茶树被发现于福建省南平市小湖镇大湖村祝桃仙洞。人工栽培水仙茶树约有200年历史。按树龄,60年以上的水仙茶树名为老丛水仙,茶味绵长丰富……”在武夷山黄柏溪旁的洋庄乡浆溪村长源茗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茶文化馆内,正播放着介绍武夷岩茶的视频。古老的传说、清晰的解读,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驻足流连。

  

武夷山市洋庄乡浆溪村溪源生态茶园一角。受访者供图

黄昏时分,站在合作社门口,眼前的景象宛若一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卷——雾气氤氲中远山若隐若现,清澈的溪水从身旁淙淙流过。“80后”“茶三代”陈春龙与两位哥哥一起,不仅创办了这个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还依山傍水建起了茶文化馆。展馆内,古朴雅致的茶文化系列石雕以及一件件传统制茶工具的展示,吸引着慕名而来的爱茶人。

在茶文化馆二楼的茶室,陈春龙正在泡茶。他将手中的团龙盖碗竖起,金色的茶汤流入小小的茶盏,茶香瞬间在室内弥散。他对记者说:“总书记关心武夷山的茶文化,所以我们合作社在市里的支持下建起了茶文化馆。如今,这茶文化馆为合作社不断聚集人气。”近年来,合作社已成为规模茶企与洋庄乡个体茶农之间的桥梁,赢得了百余户合作社社员的信任。下一步,陈春龙计划以茶文化馆为依托,请来老师增加茶学研修等内容,为当地茶产业赋能,让大山中的好茶随着茶文化的推广走向全国。

而位于星村镇前兰村南山下的茶言精舍,则早已因为茶旅研学而颇有名气。茶言精舍的创办人叶灿是国家一级茶艺技师、国家一级评茶技师,也是武夷茶艺非遗传承人。

“唐煮宋点明清泡,老百姓饮茶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饮茶方式能窥知历史的脉络,这是茶文化的力量。”叶灿说。自15岁接触茶艺以来,她探索茶文化的脚步就不曾停歇。“茶旅研学包括茶叶审评、品茗、茶艺、茶道等,长可数月,短则几个小时。无论时间长短,我们都能让学员感受到武夷山茶的魅力。”如今,茶旅研学已成为茶言精舍的品牌服务。这里的民宿业也随着茶文化交流而逐渐繁荣。

与茶言精舍小而美的茶文旅体验相比,武夷香江茗苑茶文化观光园则显得大而全。“我们设有专门场地,定期组织茶艺师进行‘斗茶’表演。”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旅游运营总监邹杰春告诉记者。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武夷山茶从一片青叶到一口香茗的生产全过程,将茶文化与旅游融会贯通。

围绕建设“世界茶源、中国茶都”的目标,武夷山市注重振兴茶文化,收集茶故事、编排茶歌舞,经常开展茶事活动,加强茶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有效提升茶文化品位,强化品牌带动力、影响力,实现茶文旅深度融合。

做优茶产业富裕更多百姓

星村镇地处武夷山市西南部,素有“茶不到星村不香”“武夷岩茶第一镇”之美誉,是武夷山正岩茶的主产区。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同镇里多名茶农亲切交流,范德兴就是其中之一。

范德兴目前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星村茶香茶业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一个是黄村村金沟岭岩茶厂厂长。他告诉记者,黄村村茶叶生产已有1500多年历史,但是以前村里单打独斗的多,茶叶质量参差不齐。2019年,黄村村开始推广生态茶园种植,在提升茶叶质量和效益的同时,打造了“横凤特色茶部落”,为茶农提供集体议事、与客商交流的场所。借助生态茶园公用品牌,村里实现抱团发展。同年,星村镇成立武夷山星村茶香茶业专业合作社,20家茶企以坚持做生态茶汇聚到一起,通过合作社统控统销统一茶叶标准。如今,合作社已有56家茶企加盟,带动周边几个村的村民增收。

来自武夷山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全市有茶园14.8万亩,注册茶叶类市场主体21118家,其中规上茶企4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全市26万人中涉茶人员达12万人……一组数字凸显了茶产业对当地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那么,如何延长茶产业链?怎样才能让这丛丛绿叶成为农民致富的“金叶”?

近年来,武夷山市鼓励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采用订单生产、股权合作等方式与茶企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同时,全市实施用地、用电、税收优惠的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加强茶饮料、保健品、工艺品等精深加工项目招商,大力实施茶叶加工、包装生产线和加工厂房等标准化、智能化、清洁化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武夷山市星村镇黄村村茶农在茶行中穴播接种高效固氮根瘤菌的大豆。受访者供图

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夷星)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这里的智能生产和包装车间、2万多平方米的种质资源库以及内容丰富“硬核”的茶科技展厅,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武夷星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林应端告诉记者:“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农户发展生态农业、标准化农业、智慧农业、健康农业,每年直接支付茶农的收购款大概有6000万元到7000万元,对农户的增收带动作用明显。”

福建正山堂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正山堂)是高端红茶金骏眉的创始企业、正山小种红茶传承企业。其关联公司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山茶业有限公司,也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这一“龙头”不仅带动当地茶农生产提质增效,还广泛开展地企合作,通过“低收入农户变股东,股东变茶农,茶农变产业工人”模式,助力福建、云南、四川、贵州等省的10万多户茶农实现增收。据正山堂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企业已建成涵盖浙江、河南、四川、贵州、安徽、山东、湖南、湖北等地茶产区的全国性合作体系,带动国内红茶产业复苏。

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叶俊武表示,围绕“质量优先、品质一流”的目标,全市持续提升武夷茶品质、品味、品牌,增强武夷茶的竞争力、带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让茶产业成为武夷山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茶科技赋能生态茶园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记者来到燕子窠生态茶园。清澈透亮的沟渠内,鱼儿游来游去;一垄垄茶树间,有多种多样的鸟类、昆虫。

在这个生态茶园里,有300亩是杨文春负责。从2018年起,燕子窠生态茶园负责人之一、武夷山首席岩茶厂负责人杨文春在福建农林大学派驻南平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廖红指导下建设生态茶园,实行无化肥无农药的管理模式:春茶采收后,在茶行中穴播接种高效固氮根瘤菌的大豆,9-10月将大豆压青还田;10-11月播撒油菜,在次年3-4月油菜压青还田。

福建农林大学派驻南平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廖红在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指导茶农做茶树修剪。受访者供图

“生态茶园模式不仅提高了茶叶品质,使效益提升30%以上,也保护了生态,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一亩茶园相当于一亩竹林产生的碳汇效益……”提起生态茶园的优点,杨文春如数家珍。

燕子窠生态茶园负责人之一、武夷山首席岩茶厂负责人杨文春与女儿一同上山为茶树除草。受访者供图

“用生态模式种茶,不仅病虫害有效减少,而且茶叶色泽绿、香味足、口感好。”正在巡视茶园的范德兴对这种生态种植方式也是赞不绝口。新技术推广后,燕子窠示范区减肥减药超过30%、减少水体磷污染超过60%,燕子窠茶叶收购价翻了一番。

生态茶园模式越来越成熟,科技特派员的力量功不可没。

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针对基层科技力量不足、科技服务缺位等问题,派出首批225名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帮助发展农业。后来,这一制度走向全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国英是首批科技特派员之一。2021年3月,刘国英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科技特派员助力茶产业发展的情况。“总书记来过以后,武夷山的政府、茶企、茶农和科技特派员们都干劲儿十足,大家劲儿往一处使,都想着把生态茶园建设得更好。”刘国英说。

武夷山市农业农村局农科所所长刘德发介绍,目前全市重点推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院士绿色防控综合技术、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茶园土壤环境优化技术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艳璇博士“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技术,全面建设绿色生态茶园。截至2022年12月,全域14.8万亩茶园,完成绿色生态茶园推广12.26万亩。

“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这让我们备受鼓舞。”刘国英对记者说。他把武夷岩茶生产加工技术和经验编写成教材,免费分发给农户和茶企,多年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茶农上万人次。

据统计,20多年来,仅在福建省,已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64519人次,全年在一线开展服务的各级科技特派员超过1万人次,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实现乡镇和重点行政村全覆盖,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和产业转型。

而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唯一的女性、武夷山市永生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游玉琼则一直在思考:能不能将人工智能融入传统的制茶工艺当中去?已制茶近40年的她表示,永生茶业已开始研发能够按照传统工序做茶的智能机器人。“我的设想是数百年之后,如果有人想喝游玉琼做的茶,一个机器人就能原汁原味地做出来。”游玉琼饶有兴致地畅想着用高科技传承大红袍制茶技艺。

围绕实施“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目标,全市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全国率先推进并顺利完成“武夷岩茶品质安全评价研究”,通过分子标记建立的指纹图谱可以有效鉴别武夷岩茶不同的品种,为茶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加快发展数字茶业,实施智慧茶园、智能茶仓等项目,加快从茶叶生产到品质监管的全程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

半盏品知人世味,一壶煮却日悠悠。牢记总书记嘱托,武夷山市以“三茶”统筹发展为引领,创新不断,聚焦文化赋魂、科技赋能,推动茶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绿水青山间,这杯香茗声名远播,日益香浓。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婧 刘杰,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5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