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绿茶怎么是黄汤

找到约97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黄茶怎么分类?有什么保健功效


黄茶 

如果说,绿茶是青姑,红茶是贵妇,那么,黄茶就是风韵动人的徐娘了。日常茶饮中,黄茶并不多见,普通百姓也不常喝到。黄茶,顾名思义,茶色金黄亮丽,其最显著的特点就如诗中所说“黄色黄汤称鹅黄。”


黄茶是中国特产,湖南岳阳为中国黄茶之乡。黄茶茶青嫩香清锐,茶汤杏黄明净,口感甘醇鲜爽,回甘明显,收敛性弱。黄茶性凉微寒,所以适合胃热者饮用。夏季天气酷热,选择品饮黄茶,也有相当的祛暑解热之功效。


如今,黄茶产量不多,而且真品极少,是馈赠和高端茶饮市的宠儿,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


今天,小编将从四个方面来介绍黄茶,带您全面读懂它!


1)黄茶的分类标准

2)黄茶的采制工艺

3)黄茶的辨别技巧

4)黄茶的保健功效



1、黄茶的分类标准

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种。


【黄芽茶】

原料细嫩、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阳洞庭湖的“君山银针”,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和安徽的“霍山黄芽”。


【黄小茶】

采摘细嫩芽叶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湖北的“远安鹿苑”和浙江温州、平阳一带的“平阳黄汤”。


【黄大茶】

采摘一芽二、三叶甚至一芽四、五叶为原料制作而成,主要包括安徽霍山的“霍山黄大茶”和广东韶关、肇庆、湛江等地的“广东大叶青”。



 ■  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与白毫银针不同,不是白茶,与银毫也不同,不是绿茶。他是黄茶中独具一格的名茶。产于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洞庭湖边的小岛君山。黄芽茶之极品,其成品茶,外形茁壮挺直,重实匀齐,银毫披露,芽身金黄光亮,内质毫香鲜嫩,被誉为"金镶玉"。

■  北港毛尖

北港毛尖以注册商标"北港"命名,唐代称"邕(yōng)湖茶",产于湖南省岳阳市北港。它的外形芽壮叶肥,毫尖显露,呈金黄色;内质香气清高,汤色橙黄,滋味醇厚,叶底肥嫩黄似朵,在1987年在湖南全省名优茶评比中被评为全省名茶。

■  广东的大叶青

为广东的特产。制法是先萎凋后杀青,再揉捻闷堆。工艺与其它黄茶有所差异。其产地为广东省韶关、肇庆、湛江等县市。它外形条索肥壮、紧结、重实,老嫩均匀,叶张完整,显毫,色泽青润显黄,香气纯正,滋味浓醇回甘,汤色橙黄明亮,叶底淡黄。

■  贵州海马宫茶

产于贵州省大方县的老鹰岩脚下的海马宫乡。海马宫茶采于当地中,小群体品种,具有茸毛,持嫩性强的特性。谷雨前后开采。海马宫茶属黄茶类名茶。具有条索紧结卷曲,茸毛显露,青高味醇,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黄匀整明亮的特点。


2、黄茶的采制工艺

黄茶有芽茶与叶茶之分,对新梢芽叶有不同要求:除黄大茶要求有1芽4、5叶新梢外,其余的黄茶都有对芽叶要求“细嫩、新鲜、匀齐、纯净”的共同点。


黄茶的加工方法近似于绿茶,其制作过程为:杀青、揉捻、闷黄、干燥(揉捻不是黄茶必不可少的工艺)。


最重要的工序在于闷黄,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利用高温杀青破坏酶的活性,其后多酚物质的氧化作用则是由于湿热作用引起,并产生一些有色物质。变色程度较轻的,是黄茶,程度重的,则形成了黑茶。闷黄的主要做法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堆积后以湿布盖之,时间以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形成黄色。


1、杀青

黄茶通过杀青,以破坏酶的活性,蒸发一部分水分,散发青草气,对香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2、闷黄

闷黄是黄茶类制造工艺的特点,是形成黄色黄汤的关键工序。从杀青到干燥结束,都可以为茶叶的黄变创造适当的湿热工艺条件,但作为一个制茶工序,有的茶在杀青后闷黄,有的则在毛火后闷黄,有的闷炒交替进行。针对不同茶叶品质,方法不一,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形成良好的黄色黄汤品质特征。


影响闷黄的因素主要有茶叶的含水量和叶温。含水量多,叶温愈高,则湿热条件下的黄变过程也愈快。


3、黄茶的辨别技巧


1.观外形

成品的黄茶外形比较肥硕挺直。厚重也很匀实,叶片完整整齐,茶芽之间呈现出金黄的发亮的感觉。颜色以黄为主。


2.嗅香气

判断香气是否纯正,它的高低和长短判断优劣

香气黄茶的香气不似绿茶的清鲜浓郁,而是带熟栗香(黄小茶)或甜兰香(黄芽茶),多带焦豆香(部分黄小茶、黄大茶)。一般黄茶香高浓带火旺香气,部分黄小茶亦带兰花香气。


3.察汤色

黄茶颜色要求微黄、黄亮的汤色,黄大茶要求深黄色,冲泡出来的黄茶的汤色主要呈现为嫩黄发亮而有清澈。没有任何的浑浊之感,绿色、褐色、橙色和红色均不是正常的色泽。


4.品滋味

从纯异、浓淡、强弱、鲜滞等方面予以评定。


醇是黄茶的基础滋味。这种醇和不似绿茶或红茶的醇和,而是入口醇而无涩;不似绿茶呈现的极快的爽,红茶呈现的极快的强,而是吐出茶汤后回味甘甜润喉,别具一味。君山银针有黄针也有绿针两种规格。黄针的滋味醇浓,绿针滋味鲜醇。从回味上评,前者快而甘;后者略慢而鲜爽,回味长。


5.看叶底

叶底黄茶叶底从嫩度、色泽、匀度来评定优次。


◆ 嫩度 从芽与叶的含量、硬软、厚薄、摊卷程度予以区分。其嫩芽多和厚、软、摊者为好茶,其硬、薄、卷而不散摊的叶底是低级茶的象征。

◆ 色泽 叶底色泽看色度和亮度。黄茶叶底要黄亮,有绿有红都不是好黄茶的叶色。黄而亮,不能暗。黄茶叶底暗可能是闷黄时温度过高、时间太长造成的。

◆ 匀度 看叶底的匀齐度。看是否有“公孙茶”、“父子茶”,1芽1叶的黄小茶中亦可能夹杂1芽3叶的较老芽叶,或夹杂对夹叶、单片等。叶底要求老嫩一致,色泽匀齐。


4.黄茶的保健功效


提神醒脑,消除疲劳,消食化滞等。对脾胃最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可饮而化之。


1、黄茶是沤茶,在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对脾胃最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可饮而化之。


2、纳米黄茶能更好发挥黄茶原茶的功能,纳米黄茶更能穿入脂肪细胞,使脂肪细胞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恢复代谢功能,将脂肪化除。

3、黄茶茶根的利用是用来按摩二扇门(无名指本节处)能使微量元素透入穴位,增强穴位磁场产生调节作用,增加脂肪代谢。


4、黄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丰富营养物质,对防治食道癌有明显功效。


5、此外,黄茶鲜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有85%以上,而这些物质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叶所不及。



结语


大家认识黄茶了吗?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黄茶、接受黄茶,让这款茶之瑰宝再一次大放光彩!

普洱茶的传统工艺究竟是什么?

我们经常听说“传统工艺”这四个字,似乎是一种标榜,一种匠心。但实际上,什么是普洱茶的传统工艺,却并不容易说清,很多人所谓的传统工艺,恰恰是近些年形成的新工艺。

普洱茶真正引起重视并成为贡茶是在清朝,本文聚焦清朝至民国乃至建国后的普洱茶工艺,大家看过之后会发现,和一般人的理解大不一样,但的确有大量的史料和实物证明。

喜欢普洱茶的朋友可以收藏一下,工艺是大家迟早要面对的问题。了解历史可以开阔视野,吸收经验,从而为我们今天工艺的创新和改进提供重要的启发和思路。正本清源,也可以让茶友们避免被忽悠,同时多一点喝茶时的谈资。

清代:普洱茶的关键时期?

普洱茶在成为贡茶之前,作为一种边疆番民的土产,虽然有零星记载,也进入药用,但对于中原地区来说,并没有存在感,当时提到明代云南的名茶,也是说太华、太平、感通等等(关于感通茶可看讲座全文),普洱茶是“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谢肇淛《滇略》)。真正引起上流社会的重视,是在清代成为贡茶。普洱茶成为贡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背后是有一个很大的历史背景。

普洱茶成为贡茶的背景就是改土归流,也就是把边疆少数民族的土司改成流官,加强中央政府的统治,完成这件事的关键人物就是云贵总督鄂尔泰,普洱茶成为贡茶也和他直接相关。


鄂尔泰是雍正朝的重臣,有多重要呢?雍正和乾隆前期,甚至可以说是排名第一的重臣,他之所以被如此倚重,就和改土归流这件事有很大关系。云南贵州四川两广湖南湖北的安定都涉及到这个问题,云南靠着边境,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鄂尔泰的确很有手段,较好的完成了这个影响整个中国历史的使命,他把普洱茶作为贡茶,其实上也是一种象征,代表了边疆对中央的顺服,代表他个人对皇帝的忠心,同时也有某种媚上的祥瑞意义。这个时候普洱茶的采制必然不能太粗放,所以有了一定的等级规范。

所以清代也是普洱茶工艺形成的关键时期。

清代普洱茶产品的分类?

梳理整个清代史料,总的来说,这个时候普洱茶是分为几大类:

第一类是散的芽茶

这种一般是毛尖茶、蕊茶,或者说比较嫩的芽茶。这个是等级最高的,比如曼松的贡芽。这种芽茶采摘时间很早,最早的要到立春,所以也特别珍贵。

第二类是高级紧压茶

包括各种规格的团茶,圆茶,还有女儿茶这些,这类原料也比较嫩,等级比较高,以上两种都是充贡茶的。


第三类是制茶的副产品

特殊的茶。比如黄片,顶级的黄片当时叫金月天,并不算是很低端的茶。还有疙瘩茶,是很难打散的茶,如果没有发酵怎么可能无法打散?这个谜底我们后面揭晓。如果是发酵后就好理解了,有点像茶头。

第四类是比较粗老的,等级低的

可以制成紧压茶,也可以是散茶。当地老百姓消化了,进入中原低端市场或者流入藏区等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还有一种就是茶膏了,这个功效非常神奇,只要是咽喉类的疾病,一般含上一块茶膏很快就见效了。


清代普洱茶的工艺?

上面这几类中,茶膏的工艺和现在的理解也不一样,我们另文再说,这里只说一般普洱茶的工艺。

第一大类:白茶类工艺

这类主要集中在嫩芽散茶方面,所以我们放在前面。

这也就是鄂尔泰所谓的“生晒为佳”。当然单凭这四个字还不好判断,更准确的资料我们看:

“茶尖即雨前所采着,不作团,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绿可爱。”

——清张泓《滇南新语》

颜色“嫩绿”更可能是萎调日晒而非炒青的结果,云茶一般炒出来的颜色要深得多。当然嫩芽按绿茶工艺也不是不能做出嫩绿的效果,不过比较复杂,以当时云南的制茶工艺水平来说,更可能的制法是白茶工艺。味道淡淡的清香带一些荷香,这也是白茶银针的特点。所以特别嫩的茶芽,很可能用的是白茶工艺,具体工艺细节还不好说。

我们今日云南白茶月光白(夜光白)其实代表了云南一直以来的一个白茶传统,并非是近些年忽然出现的,从工艺来说,也和福鼎政和白茶不太一样。在清代普洱茶重镇古六大茶山地区,老辈中也流传着类似生晒的做法,这些可以作为旁证。

另外我们看到清代普洱茶文献中常见“生芽”和“熟芽”的叫法,有一种观点认为,生熟是指茶芽的生长阶段不同,很嫩的小芽是生芽,而成熟的大芽是“熟芽”。但以生熟称似乎不太自然。有可能是,生芽是指没有经过火的(蒸或炒),熟芽是经过火的。但是因为生晒的做法一般只应用于嫩芽,而只有成熟的大芽才过火,所以最后就把嫩芽称作生芽,而大芽称为熟芽。

第二大类:蒸青工艺

我们来看一些记载

“采而蒸之。”

——道光《普洱府志》引《思茅厅采访》

采后面接的是“蒸”,如果不是误记,或者省略了制法,那应该指的是蒸青。

“坝夷所种,蒸制,以竹箬成团裹”

——《清稗类钞》引《孙月泉饮普洱茶》

这个没有提到其他的制法,直接说是“蒸制”,有很大可能就是蒸青。

更有力的证据我们看

“经过蒸、揉、搓、烘焙等之手续”

——民国《新纂云南通志》

把蒸放在最前面,而且列出了接下来的一系列步骤,是一个完整的蒸青制法,应该没有争议了。后面的“烘焙”是一个干燥的步骤,我们今日的蒸青茶比如恩施玉露,仍然大致延续这种制法。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记载也非常明确:

“制茶法以种茶人自行制造。先采摘,以甑蒸或锅炒熟后揉之成团,形成方形,即成茶叶。”

——民国《云南墨江县地志资料》

墨江的地方志说蒸青和炒青这两种方法在当时是并行的,应该说是很明确的,不存在混淆或误解的。而且从现存文献来看,这个蒸青制法并非个别,应该是主流制法之一。

第三大类:炒青制法

这个就和现在的工艺很接近了,因为这方面没有争议,这里不再繁琐引用文献了。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当时的普洱茶在制作过程中有没有发酵。我们知道现在所谓的生茶,在制作过程中是没有发酵的,如果发酵,甚至被认为是加工失误,但我们从历史上看,应该是有发酵的。

?关键问题:普洱茶加工过程中的发酵?

首先补充说明一下,发酵这种用法本身不太科学,但是约定俗成大家都好理解,这里仍然沿用这种说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些关于普洱茶功用和饮用习惯的描述。

“焖了一茶缸子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

——《红楼梦》

“熬得透、瀼得到不冷不热、温凉适中、可口儿的普洱茶来。”

——《儿女英雄传》

无论是闷一缸子,还是熬的方式,似乎发酵茶更加适合,而类似绿茶的生茶并不适合这样饮用。

“老太后年事高了,正在冬季里,又刚吃完油腻,所以要喝普洱茶,图它又暖又能解油腻”

——《宫女谈往录》


除此之外,溥仪的口述也有“夏饮龙井,冬饮普洱”的说法。这些清宫的饮用习惯也更像是发酵茶的描述。当然这里面要看是嫩芽还是一般的团茶,如果是强调喝新茶的嫩芽,很可能不是发酵茶,而是绿茶或白茶的工艺。但那个相比较来说是少数,大多数还是指的发酵的团茶。

更有趣的记载来自清末蒙自海关的记录,当时出口的普洱茶被归为红茶“blacktea”。对于外国人来说,两百年进口茶叶的历史,绿茶(greentea)和红茶(blacktea)是完全分得清的,不会混淆。而当时普洱茶并没有单独的门类,那究竟是归于红茶还是绿茶,就值得玩味。


从现在的角度,无论工艺、茶汤还是滋味,普洱茶生茶都更接近绿茶,当时归于红茶类,说明普洱茶很可能是发酵茶,从汤色到滋味都更接近红茶。

有的人可能会有疑问,有没有可能年深日久普洱茶后发酵产生的现象呢?

应该这样说,当时并没有长期存茶的习惯,大多数时候都是喝新茶或者短存期的茶。在宫中品饮的芽茶都是新茶,熬奶茶用的团茶可能会有一些存期,但也不会太久。直到民国,提到有的茶庄存十年以上的老茶,也是最为一个特例提出来的,并不是普遍现象。至于运茶路上最多一年半载,也不会有本质性的影响。

民国:普洱茶工艺中确定无疑的发酵?

清代的史料比较简略,而且一般很少涉及工艺,到了民国就不同了,现存大量的文献和实物资料可以确定,当时普洱茶加工工艺中是有发酵的。

我们看民国末期的昆明市茶商业同业公会的一份资料

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在民国末期,当时(1948年)普洱茶的汤色从绿汤,淡黄,淡红,到深红都有,大部分是发酵汤色,未发酵的绿汤反而是少数。而这些绿汤都是高等级的嫩芽茶、蕊茶,包括沱茶也是只有等级最高的才是绿汤。这也证明了我们前面说的,高等级芽茶有可能不发酵,一般的普洱茶都是发酵的。


颇为经典的号级茶“同庆号”(龙马同庆)内票上也明确写着:

“叶色金黄而厚,水味红浓而芬香。”

过去对这句话有争议,有人认为红浓指的不是汤色,但从现存大量的旁证来看,当时很多圆茶标准汤色就是红汤。

更为准确的描述来自李拂一先生的《佛海茶业概况》,里面讲到的所谓“筑茶”或者“潮水”工艺,也就是加水发酵的工艺,不过没有后来熟茶发酵程度那样重。文中后面说:

“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

——李拂一《佛海茶业概况》

加水发酵历史上是常见做法?

我们如果有机会讲熟茶会提到,茶叶不同程度的加水发酵在黑茶类中历史上是常见做法,主要原因就是便于运输存放和直接饮用,这个也是前面说的筑茶的目的。并不是像有的人说的那样,解放后由香港人发明,然后传回大陆,七十年代才有了熟茶工艺。中国这么多产茶制茶地区,这种做法并不鲜见,不可能留到几十年前才由香港人发现。

之后这个黄汤和红汤的发酵普洱茶传统其实是一直延续的,我们看五十年代的一些文献,都明确提到普洱茶加水发酵的制法,汤色也是黄汤红汤都有。建国后到现在的历史,我们下次讲座再继续说。

除了潮水发酵,黄汤的普洱茶也有可能在炒过之后有类似闷黄的工艺,不马上摊开,而是闷一段时间再摊开,这种茶汤色较一般普洱茶深。茶山中的老辈中流传这样的做法,并非毫无来由,应该也是历史的一种延续。

对我们的启示?

了解了这些,对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对于普洱茶的工艺应该有开放的视角,科学的态度,而不能因为某些人想象出来一个和历史不符的“传统工艺”,就不能越雷池半步。比如现在很多人看到叶底稍微黄一点,梗子稍微红一点,汤色稍微深一点,就觉得不符合定义,不是好茶,而完全不知道民国时期黄汤红汤茶的存在。这都是过于教条的认知,并不可取。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为了得到更好喝的茶。我理解好茶主要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有益健康,一个是好喝,就这么简单。

在普洱茶这个领域,不仅仅是要当前好喝,我们也希望能随着岁月的积累,不断转化升华。满足前一个目标,就可以叫好茶,满足后一个目标则是好的普洱茶。

至于是不是符合某种定义,符合某个教条,对于学术派系可能有意义,对于我们喝茶人来说,没什么意义。

来源:明洲 茗寿堂,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如何挑选绿茶?

绿茶的好坏怎么区分?可能很多朋友都不太懂,那下面小编教大家区分绿茶好坏的方法。

绿茶的品类有很多,面多千姿百态的绿茶,不同的外形,就是它重要的特征,所以,绿茶品质审评的要点,首先要注重外形。

绿茶好坏区分1:绿茶的外形

名优的绿茶都特别注重外形,质优的绿茶,必须是细紧稍卷曲,而且还显毫,曲螺形的绿茶一定要紧卷曲成螺肉形,而且还十分显毫,这说明就是好的绿茶,如果绿茶的外形松碎不完整,这样的绿茶就是不好的绿茶。


绿茶好坏区分2:绿茶的颜色

名优的绿茶,色泽绿润,如果绿茶的颜色灰黄或者深谙,这说明是不好的绿茶,像这种绿茶一般是杀青闷炒过多,也有可能是制品堆积的时间过长造成,还有可能就是杀青的温度过高造成。


绿茶好坏区分3:绿茶的内质

好的绿茶,香气会高而持久,如果是不好的绿茶,一般都会闻到一种烟焦气味,这主要是杀青的温度过高造成的焦叶,也有可能是杀青机、烘干机造成的烟味。


绿茶好坏区分4:绿茶的汤质

好的绿茶,汤色黄绿且明亮,如果只是黄汤或者浑浊不明亮,那说明是不好的绿茶,这是因为杀青时间过长,或者鲜叶带有泥土夹杂物造成的原因。

绿茶好坏区分5:绿茶的味道

选购绿茶,一定要品尝,一般好的绿茶,滋味浓而不涩,鲜而不淡,如果是不好的绿茶,喝着会有一种烟焦味,而且滋味粗涩不鲜爽,又或者是滋味淡薄。

以上就是小编教大家区分绿茶好坏的方法,从以上五个方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绿茶的好坏。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找到约94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