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关于了解安化的文章

找到约43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无茶”的茶商

主要关于武夷山茶的文章、知识;制茶、评茶经验交流,还有一些知识文章分享。         

如果说“汇通天下”票号是晋商在金融领域的一个顶峰的话,那么万里茶路正是开创了晋商在贸易领域的全盛时期。茶叶贸易所带来的贸易结算问题,甚至直接推动了晋商在金融领域的探索。


正如《茶叶之路》作者邓九刚所说,茶叶之路,是继丝绸之路衰落后,东亚大陆上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商路,虽然其开辟时间比丝绸之路晚了一千多年,但是其经济意义和巨大的商品负载量,是丝绸之路无法比拟的。

“经营茶叶路途遥远,需要建立一支完整的队伍,商业的运作周期也比较长,这要求经营者必须实力雄厚,并不是所有商家都做得起来。”山西大学晋商研究所成艳萍教授告诉记者。以山西常家为例,最早就是靠经营粮食起家,有了一定基础后开始涉足茶叶生意。


实力强,只是第一道门槛,对于想走茶路的晋商而言,能吃苦,也是必备的要素。从武夷山到恰克图,一条茶路走下来,即便万事顺利,也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南方的汛期、北方的风沙、路途中的疾病、茶道上的匪患,无疑不考验着商人的精神和体魄。据曾经走过茶路的老人回忆,晋商贩茶,经常几里路不见人烟,米不粘牙,饿死、冻死都可能发生,是非常艰苦、心酸的过程,不像品茶来得那么休闲、高雅。为了保证商旅安全,随着茶路的日益成熟,山西的镖局业务也随之兴起。 关于晋商贩茶的利润问题,学界上一直存在争议。以武夷山收茶价为成本价计,刨去经过简单的加工、包装、运输、人工成本等等,一般认为,能够保持200\%-300\%的利润。


“这是一个高利润的生意,这也是晋商甘冒风险、背井离乡、南下购茶、北上贩茶的根本动力。”晋商研究所所长刘建生告诉记者。


在茶叶之路兴盛的两百年间,能在茶叶市场与晋商比肩的只有徽商。


在明清时期,晋、徽两大商帮同样依靠长距离贩运、突破了区域界限。然而,与徽商所具有的丰富的茶叶资源相比,晋商却身处本身并不产茶的山西。事实上,对于茶叶,山西商人并没有理所当然的优势。


成艳萍告诉记者,一般而言,人们往往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一个区域的贸易结构,通俗而言,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西外贸志》曾经做过这样的研究,明清山西的物质资源大致分为四大类:矿产类资源、药物类资源、畜产类资源、土产类资源。中国虽然是茶叶大国,但山西本身并不产茶,从晋商的资源禀赋来看,并不具备经营茶叶贸易的资质。


然而,正是晋商这一不具备茶叶资源的内陆省份,却在18世纪的亚欧茶叶贸易的历史上独占鳌头。


有研究表明,在17世纪中叶,俄国人只知道茶叶是“又苦又涩的树叶”,并不了解其提神、克食、有利于消化的功能,一直到乾隆二十年以前,对俄贸易仍以丝绸为主,茶叶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在刘建生看来,茶叶贸易逐步兴起,其背后是山西商人逐步发现机遇,创造市场,引导消费的过程。


“一开始山西商人运到恰克图的是布匹之类的货物,当发现了欧洲市场的特点后,他们开始有意识的引导消费。”刘建生说。


蒙、俄地区多是肉食民族,三餐吃肉,自然就会有消化问题,而茶叶之中,红茶暖胃,绿茶帮助消化。中国商人发现并有意识的引导这一市场的消费,迅速打开了茶叶在蒙、俄地区的销路,并借由俄国商人之手,将茶叶运到整个欧洲。据记载,在当时,茶叶已经成为了当地人日常必备的饮品,“不喝茶,不上工”,可见茶叶受欢迎程度。


全盛时期的茶叶贸易,撑起了恰克图的半壁江山。在成艳萍看来,山西商人能够抓住茶叶贸易的机会,主要依靠其以需求为导向,在全国范围内获得资源的能力。而且,在晋商对俄的茶叶贸易过程中,先是进行茶叶的长途贩运,然后又转入到茶叶的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考察,直到茶叶的生产、加工、包装和运输,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已然从流通环节进入到生产环节。


砖茶,是晋商为了适应流通需要而设计加工的产品形态,也是茶叶贸易之中的一大发明,不但易于运输存放,因为砖茶上贴有晋商商标,写有“晋商监制”字样,也帮助晋商打响了品牌。


据了解,山西长裕川茶庄在当时经营的“红梅牌砖茶”久负盛名,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中苏两国的商业往来中,对方的采购名单上仍列有“红梅牌”的砖茶。一时在山西传为美谈。


好景不长,晋商对茶叶贸易的垄断最终因为国力的衰落而出现动摇。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俄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等不平等条约的陆续签订,俄国茶叶商人在中国拥有了远较晋商优厚的政策条件。由于政府限制,晋商贩茶不能享受水路运输和减免税的便利,统算下来,需要交付比俄商多10倍的税金。最重要的,是俄商已经直接插到了晋商的大后方,抢占了晋商凭借的最后一个茶叶基地和市场堡垒——汉口。


处于被动局面的晋商开始反击,一场历时多年的中俄茶叶大战拉开了序幕。


其时,俄国茶商已经将茶厂开到了汉口,截至清末,俄商控制了一半以上的出口茶,在这场肉搏战中,晋商开始改变路线布局,将此前的武夷山办茶转移到了700里以外的湖北安化,缩减了运输成本,此外,为了缩短与俄国茶厂技术上的差距,晋商开始改进加工方法,从英国进口烘干机,制成质量更好的砖茶,扳回了一局。


“打到俄国去”。同治六年,晋商程化鹏、余鹏云、孔广仇代表商界提出了削减茶税和直接赴俄售货的要求。清政府鉴于恰克图商业已经衰败,俄商又要求在张家口设领事馆,危及京师安全和对蒙古地区的统治与中国商人利益受损的现状,批准华商返恰克图并转赴俄境内贸易的呈请。


很快,退守归化的华商纷纷返回已然冷清的恰克图,在归化通司商会的统一调动下,数以万计的驼队踏上了赴俄之旅。 在很短的时间里,中国商人开设的商号就出现在俄罗斯的东部以及西伯利亚各地,这样的速度,超过了对手的想象。据统计,在晋商踏出国门、将商路拓展到俄国的第一年里,向俄国输出茶叶11万担,到了第三年,每年向俄输出茶叶已经达到了20万担,数字达到了俄商贩茶的一倍。


事实上,在国事衰微的清朝末期,中国商人手中仍有三大法宝:凭借着对茶叶产地的有力控制、对国内市场的牢固占领,再加上运输配套的强大的驼队,使得晋商依然把持着一定的资源,在与俄商的不平等较量中苦苦维持。然而,随着更多的科学技术手段被俄商带入中国,加之清政府的日益衰微,晋商手中紧握的绵延了200年的茶路,终于走向了尾声。


“这是一场山西商人的信狗与俄国的电报之间的比赛,驼队和火车轮船之间的赛跑,东方商人的智慧和俄商的特权之间的较量。”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高春平说。


而后,赊销款的无果而终,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晋商赴俄贩茶期间,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晋商对俄国的中小商人实行赊销,双方约定,茶叶售出后再行结账。对俄国商人的集体赖账,加之缺乏清政府支持,山西商人在跨国官司中最终落败,给予了晋商沉重的打击。根据高春平的统计,经此一役,晋商在恰克图贸易中一落千丈,大多数店铺倒闭,商号数从全盛时期的140多家,下滑到清末的20多家。清外务部的一份资料显示,当时17家华商,因此损失白银达62万两,当时,晋商整体所遭受的损失,可见一斑。


“覆巢之下无完卵,输在弱国不在商。”高春平感慨说。


鸣谢: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在此表示感谢!

安化黑茶产业创新与发展

茶以悦己,茶以贵人。

(节选)

安化黑茶产业创新与发展

前面我跟大家简单介绍了世界茶产业、中国茶产业和黑茶产业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一些问题。那么下面我就讲一讲安化黑茶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01

● 安化黑茶崛起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过去十多年黑茶为什么火爆起来?黑茶至少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宋代茶马贸易开始就有黑茶了,为什么最近十几年突然就火爆起来?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独到的健康功效及时应对了市场的需求

简单来讲现在我们消费者心目中认同的黑茶最明显的功能就是调理肠胃、减肥降脂,中国人在过去的三百年甚至五百年来从来没有吃饱过,只有改革开放以后最近的三四十年,我们才真正吃饱了,不仅仅是吃饱而且还吃多了,肥胖人群快速增长,产生了强烈的市场需求。独到的健康功效是安化黑茶火爆起来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黑茶品质转化规律的发现使黑茶价值多元呈现

一般而言,我们茶叶特别是绿茶、红茶都是新茶好,都说“茶要新酒要陈”。那么最近十几年,我们的消费者、收藏家、发烧友发现并逐渐接受了黑茶“越陈越香”的概念,正因为“越陈越香”就使黑茶有了收藏价值、投资价值、玩赏价值,使黑茶价值多元呈现。

消费者需求差异化

消费者对黑茶品质的需求,对黑茶文化的欣赏,对黑茶深厚历史底蕴的挖掘,使黑茶变成一个非常有故事的产品。

茶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产业和市场发展需要有产品更新和新的增长点,像云南普洱茶和安化黑茶,都是政府基于打造和振兴茶产业的要求,强力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02

● 安化黑茶辉煌十年的成就与经验

过去十年,安化黑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产业规模和市场规模高速成长

给大家看一些数据,从2007年到2016年,安化黑茶的茶园面积和产量增长了2.7倍和15倍,产值增长了500倍。2007年的时候安化黑茶只有3000万的产值,到2017年达到了152亿,增长了500倍。2006年的茶产业税收才38万,到2016年达到2亿,税收十年增长了500倍。这些数据是非常真切的,我也是见证者之一。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我们的边销、内销和外销市场,特别是内销市场,以千倍的速度在成长。以前安化黑茶主要是边销,内地的消费者很少消费,现在则主要是内销,同时还要进一步开拓外销市场,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

—— 品牌价值大幅提高

安化黑茶原来是一个粗枝大叶的边销茶,名不见经传,现在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如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世博十大名茶、湖南省十大公共茶叶品牌等等。最重要的是2017年安化黑茶被评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名列第三。现在安化黑茶公共品牌估值达35.81亿元。

—— 企业实力增强与龙头企业群形成

安化黑茶企业的实力增强,形成了一个黑茶产业的集群。安化黑茶不仅仅是一两个企业,而是有上百个企业,且至少有几十个都是响当当的企业。

——生产现代化程度提高

黑茶的清洁化、机械化、连续化加工水平大大提高。2008年外面的领导嘉宾到安化来考察,我们都不好意思带去生产车间,现在去参观安化黑茶企业都是非常现代化的工厂了,比如华莱公司、白沙溪公司、中茶安化第一茶厂、梅山公司、久扬公司等等企业的加工厂,现在看来都是非常震撼的。

—— 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们获得了一批科技成果,上百项技术专利,2016年由刘仲华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单一茶类在新中国建国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建立了黑茶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主持和参与制订了6项黑茶国家标准,制订了13项安化黑茶湖南省地方标准,形成了完备的标准体系;研发了几百个科技创新产品,安化黑茶的产品种类已经不是原来三尖、三砖、一千两的概念了,现在安化黑茶的新产品非常多,研制了方便型、高雅型、功能型、时尚型的现代黑茶产品,如直泡黑茶、袋泡黑茶、速溶黑茶等;安化黑茶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现在安化黑茶研究与创新平台体系已经建成,包括我们十几个国家级、省级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心,为以后安化黑茶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强有力的支撑。

总结安化黑茶发展的主要经验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政府有力领导和持续支持。安化黑茶产业发展起步是2007年前后益阳市和安化县政府审时度势,决定把安化黑茶作为重点产业来打造。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经验,所以外地的很多地方政府也经常到安化来参观学习,学习政府怎么支持产业的发展。

第二,坚持企业主导,市场导向。我们没有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推动产业的发展,最初就提出了市场导向,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科技支撑,创新驱动。我们的很多科研机构,包括企业自身,一直把新产品的开发和安化黑茶功能的挖掘作为推动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第四,文化引领,价值挖掘。安化黑茶出了很多书和文章来挖掘产业的文化底蕴,包括《安化黑茶》杂志,这些都是从文化营销的角度在推动产业的发展。

第五,企业团结,互利共赢。这是我们产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强调的,我们安化那么多企业,背景不一样,起点不一样,市场营销的思路不一样,但是他们没有相互贬损对方,而是抱团,这也是我们特别需要总结和坚持的优良传统,在宣传自己企业的同时,一定不能贬损其他企业,所以我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经验。

03

● 安化黑茶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安化黑茶发展到现在,也面临了很多的挑战。前面提到的中国茶业面临的挑战实际上也是安化黑茶产业面临的挑战。

我认为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茶业发展进入新时代。过去的整整十年是安化黑茶快速发展的时期,那么后十年可能我们的道路会不同了。首先规模不会是几百倍的速度扩张,近两年我们的增长速度放缓,也进入了新常态;政府的支持力度还是会不断加大,特别是黑茶产业与扶贫结合;市场变化也越来越大,近几年整个中国茶叶市场的变化都非常大。

第二,行业竞争压力。行业竞争的压力也不断加大。福鼎白茶快速崛起,还有安徽黄茶增长也非常快。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不同品类之间的竞争,黑茶行业内部包括安化黑茶行业内部的竞争越来越加剧了。

第三,质量安全挑战。安化黑茶一定要死守的一个底线就是质量安全。如果质量安全不出问题,我们还能够保持基本平稳的发展,质量安全出现问题,整个行业都可能面临毁灭性的打击。

第四,市场开拓的压力。现在茶叶消费越来越多样化,消费热点切换的速度越来越快,现在所谓的新零售对传统渠道的冲击,年轻人市场如何开拓,在产品开发和传播时如何平衡黑茶的收藏价值和即时消费,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我认为,创新是安化黑茶产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唯一道路!

要实现持续的健康发展,我们如何去创新?我列了五个方面的创新:

科技创新

首先,解析黑茶健康功能,开发功能性延伸产品。

安化黑茶之所以能够在过去十年快速发展,最强有力的推动力就是讲健康的故事。黑茶保健功能的研究将为黑茶消费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消费。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对茶叶消费进行了一些调查,发现功效是消费者最关心的茶叶信息,近四成的目标消费者查询茶叶信息时会查询茶叶的功效。所以我们下一步要深入研究黑茶保健功能,因为茶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解渴的普通饮料,消费者更多的是被其健康功能所吸引。有一个案例,2017年安徽的黄大茶因在国外发表了一篇关于黄大茶的健康研究文章,使其价格上升50%,销量提高几倍。

第二,科技创新就是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刘仲华教授曾经总结了安化黑茶产品创新的四个方向——方便化、功能化、高雅化、时尚化。细化一点的就是,更方便,开发方便型产品;更时尚,吸引年轻消费者;更有效,功能更突出明显;更好喝,风味更具吸引力;更温情,形式和概念更人性化;更国际化,开发如袋泡茶、花草茶、果味茶等其他产品;更高科技含量,研发功能性延伸品。

第三,加工技术和装备创新。我们不要过分的宣传我们的传统工艺,传统工艺一定要进行现代化的包装和改造,未来的方向一定是用现代化食品加工的理论和装备来发展安化黑茶产业,要朝着清洁化、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的方向去发展,这一点我们安化黑茶很多大的企业已经做得很好了。另外需要提出的是,智能化茯砖茶烘房将来一定会对安化黑茶有巨大影响,要进一步完善,才会真正使茯砖茶的生产走向一个智能化的阶段,而不是依靠个别师傅的经验来支撑这个产业。

第四,突破质量安全屏障。农药残留、元素超标、有害微生物污染、其他有害物污染,这些问题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如砖茶中国家标准规定氟含量不能超过300mg/kg,但要全部产品达标仍然需要努力。虽然茶叶界近十年都在呼吁取消或提高氟的限量指标,但这个指标还会存在一定的时间。

水溶性农药残留是农残超标的主要原因,主要的水溶性农药残量是吡虫啉、灭多威等。国家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的指标,也就是GB-2763进一步修改了茶叶里面农残的限量,增加了种类,有的提高了要求。农残指标限制得更严。

还有就是茶叶中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污染,这是一个有机污染物,主要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空气中的含量,在塑料和垃圾焚烧时会大量释放,弥漫在空气中,然后漂移沉降;二是茶叶加工车间中,木材燃烧的烟雾中含有多环芳烃,茶叶可以吸附。茶叶里面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含量是323~8800μg/kg,其中3~4环的多环芳烃占77.7~98.7%,泡茶时的浸出率在3.03~7.69%。

正山小种就是用松烟熏,黑茶的七星灶工艺也是这样。根据林道辉2005年做的研究,在鲜叶里面多环芳烃含量只有132μg/kg,熏烟以后可能增加100倍。泡茶时PAH(多环芳烃)浸出率为3.03-7.69%,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1985)规定PAH中的a-苯并芘的标准为0.01μg/L。我们用松柴明火七星灶的这种方法,存在着多环芳烃类这种有害物质超标的风险,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早几年中国出口到欧盟的茶叶发生过多起蒽醌超标事件。欧盟认为蒽醌具有致癌性,将茶叶中蒽醌的标准定为0.02mg/kg。虽然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为其在人类致癌上“证据不足”,仅将蒽醌划分为“对人类可能致癌”(“2B组”)一类中,但是欧盟已经把它作为一个标准,超标就是一个不合格的产品。蒽醌主要是用作制纸浆的蒸解助剂,我们在茶叶包装上要特别注意。

还有高氯酸盐,欧盟规定茶叶中高氯酸盐含量<0.75mg/kg,高氯酸盐可抑制甲状腺对碘的吸收,扰乱新陈代谢,茶树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肥料、灌溉用水、工业废水或者自来水,食品加工过程中含氯消毒剂的使用以及包装材料的迁移,都可能成为茶叶高氯酸盐的污染来源。

所以,绿色有机栽培是茶叶生产发展方向,我们要建设生态、有机、良种、标准茶园。2014年我国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103万亩,占总面积2.5%,产量3.1万吨,占总产量1.5%,这个比例还是非常低,实际上我们真正的有机茶出口是没有什么障碍的,只是找不到货源。我记得去年有一个云南的朋友叫我到湖南来找达到欧盟标准的黑毛茶,想出口,结果我问了好几个人,没有人敢拍胸脯打包票说他的茶达到欧盟标准,这意味着这一块我们还要加强。

营销创新

第一,要创新茶饮服务,方便快捷消费,通过煮茶、泡茶服务,把好喝的黑茶直接送到消费者面前,如顺天然、泉笙道等企业,直接把泡茶机放到餐馆、饭店、宾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营销方式;还要创新茶饮器具,开发更多新型的、智能的泡茶器具,来助推黑茶消费。

第二,渠道创新,扩大市场。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特别是现在网络营销、微信营销等,来开发新的营销渠道,让消费者更方便的接触和购买到安化黑茶,安化黑茶在市场的覆盖面还不够,销售终端的密度还不够。

第三,传播创新与新媒体的运用。要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新媒体的方式来传播安化黑茶,去年湖南卫视的《黑茶大业》传播就是做得非常好,在网上有无数人转发、点赞,无数人连续的看,甚至录下来看,具有很强的传播和后续效应。我们要思考怎样创新传播方式,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安化黑茶,只有了解了才可能消费。有一个案例,陕西的泾渭茯茶,通过电视剧植入、明星效应来传播,效果非常好。

业态创新

安化黑茶要与一、二、三产业联动,现在最重要也最有可能的就是与旅游业结合,茶旅融合是一个大趋势。安化在茶旅融合方面最具潜力,很多人来安化追寻茶马古道,追寻黑茶的源头,特别是中国安化黑茶文化节已经越来越有声势,我们要思考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来带动黑茶的销售和传播。

管理创新

安化黑茶有大量家族式企业,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经营理念的贯彻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我和安化大大小小企业都有一点接触,我感觉我们的营销思路不够创新,有创意的东西不多,还处在比较简单的模仿、学习的阶段,要在管理上创新,要建立系统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管理企业。

文化创新

第一,安化黑茶时尚茶饮文化。我认为要创新一个基于市场和应用的新文化体系,我们在安化黑茶的文化挖掘方面是引以自豪的,安化文化底蕴深厚,至少在最近十年,我们对安化黑茶古老的传说、故事、人物等方面的挖掘是不错的。但是,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讲那几个老故事的基础上,我的女儿是做营销策划的,她和我讨论过安化黑茶的传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现在我们推介黑茶的这些故事对他们年轻人来讲是没有太多吸引力的,我们为什么不去研究一下喜茶、奈雪、茶颜悦色这些时尚茶饮文化?我们都认为新闻联播之前那5分钟是广告的黄金时段,但是大多数年轻人很少关心这个时段,他们更多的是关心网络,比如今日头条等等。所以除了挖掘我们的传统文化,还要创新时尚茶饮文化,要研究最合适、有效的传播方式。

第二,安化黑茶文化与区域文化精神关联。安化黑茶传统文化要跟区域文化精神关联起来,我在长沙和一个文化研究人讨论,他认为安化黑茶和我们的湖湘精神很关联,他最近就想写一本书来创新安化黑茶的茶道精神和茶道的表现形式。

第三,安化黑茶新形象的构建。安化黑茶需要构建一个新的形象,需要我们换一个视角去推动安化黑茶文化传播。

我抛砖引玉为大家引出了安化黑茶产业创新这个话题,创新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体系。我认为未来的十年,安化黑茶一定要站在新的起点,在创新的基础之上才能够真正的再创辉煌。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作者简介:萧力争,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湖南省茶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湖南省大湘西茶产业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安化黑茶研究院院长,

真正的成功,其实是熬出来的-专访茶界院士刘仲华

  安化黑茶,这个十多年前曾经一度衰落的产业,在十多年间,借助科技的力量,缔造了从贫困县到茶业百强县的传奇逆袭,而其背后,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做了大量扎实而给力的研究工作,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究竟是如何与安化黑茶结缘,在黑茶的研究中有哪些难忘的攻关细节,此时他提出黑茶高质量发展的号召,究竟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就这些问题,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接受了记者刘千录的专访。 

  刘千录

  茶频道记者  

  刘仲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您好刘院士,在安化只要是提起您的名字,大家都竖大拇指,因为对于安化人民来说,您是改变了他们命运的科学家,安化黑茶有今天的成绩,您的研究可以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今天我们把时间线往回倒一下,回到您和安化黑茶的第一面,您还记得跟它是怎么结缘的吗?

  刘仲华:当然与安化黑茶的结缘,首先从知识层面的结缘,是因为我1981年进湖南农学院茶学专业学习,在课本上面就有安化黑茶的历史、文化、品类等等一些知识,这是一个没有真实的面对面的黑茶,那么了解和接触到安化黑茶深入的内涵,应该要追溯到1988年,当时我是硕士研究生刚刚毕业,我的导师施兆鹏教授联合了当时的我们湖南农业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的王增盛教授,还有微生物领域的温琼英教授,他们三位教授组成了一个黑茶的研究团队,我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和一批年轻人共同的参与了,黑茶品质形成机理的,这么一个项目研究,从此就跟安化黑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安化黑茶为什么吸引我

  Q

  我专门查了一下啊,从1987年到1992年这6年,各大茶类的研究都在开展,但其实相对来说,黑茶一个冷门的研究方向,从中国知网的数据,这6年关于绿茶的学术文章有18500篇,而关于黑茶的研究文章只有289篇,科学研究有时候也会追研究热点研究,但是施老当时带着您却是反其道而行之,研究冷门的黑茶,您觉得安化黑茶吸引您去研究的点,是什么呢?

  刘仲华:应该说安化黑茶吸引我的点是很多的,那么第一个就是从1988年进入到黑茶的具体的研究领域里面,感觉到黑茶它是跟其他的茶类有所不同,它是由微生物参与后发酵的一个茶类,它的品质形成的机理,它的品质化学,跟一般的茶类相比,它来得更复杂,就从科学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来讲,我觉得它更有挑战性,同时都吸引了我和我们的团队。

  Q

  刚才您说到了挑战,那么我觉得是不是说在那个时候的,科研条件也是挺具有挑战性的?

  刘仲华:应该在上个世纪80年代,1988年、89年、90年这三年,当时我们大学的条件不好,白天没有电,只有晚上才有电,所以我们研究团队,晚上吃过晚饭,8点钟开始进实验室,然后到第2天早上8点钟,离开实验室,是这样。我们连续战斗了三个暑假,我们团队在我们的老师们带领下,一直在实验室里面坚守,在研究黑茶的制造化学,所以说在1991年,我们团队花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在中国茶学最高的学术期刊《茶叶科学》上发表了一个专题,叫"黑茶制造化学",那么这次我们两代人连续三年,用日夜奋战的精神,才把专题发表出来,这也奠定了我们现代黑茶研究的一个经典的理论基础,其实那个时候我其实年龄并不大,但是这个过程让我从此跟黑茶有着深深的这种吸引,因为越研究越觉得里面的科学内涵越多,问题越多,所以那里只是研究了,黑茶科学的一个阶段,那么应该说黑茶为什么能够让我,如此执着地去研究。

  在深入研究安化黑茶制造化学后,刘仲华与其团队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向茶叶的深加工,从1994年到2005年的十一二年之间,他们深耕茶叶功能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并取得重大突破,终于在2008年,《茶叶功能成分提制新技术与产业化》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此时,安化黑茶再次进入到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的研究视野中。  

  又见安化黑茶

  Q

  为什么您在做完茶叶深加工的研究以后,又把目光转向了安化黑茶呢?

  刘仲华:因为做茶叶的深加工,它的大的背景是以健康作为基础,是因为茶叶里面除了我们的品饮价值以外,它有一大批茶叶的功能成分,这个功能成分正是深加工要研究的对象,也是茶能够从传统的饮料,走向大健康的一个基础。那么黑茶它跟其他的茶类的共同之处,它都是一个饮料,不同之处,它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千百年来,日不可缺的一个饮料,它是生活的必需品,它也是因为他的生活习惯、食物结构而导致他离不开这种茶,它一定有它的健康的价值和健康的属性。所以在第二个阶段的研究,我们是瞄准黑茶与人体的健康的机理来进行研究,解决三个问题:黑茶对人体的健康有没有作用,是什么东西有作用,是怎样起作用,这样能够为黑茶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到拓展到我们的内地,甚至到国际市场,提供一个科学支撑,所以这一点深深地吸引了我和我的团队,发现原来黑茶里面有如此多的奥秘,尤其是它的健康属性和健康机理的研究是有无穷无尽的课题需要去进一步地探讨。

  心生目标:把安化黑茶产业推向新高度!

  Q

  个人感觉啊,相比较第一次的研究,第二次对安化黑茶的研究不仅仅是在科学层面,而是从产业层面,这次再来到安化,又有什么样的体会?

  刘仲华:我记得我真正第一次到安化来,深入到产业里面是2006年的年初安化县成立茶叶协会,那个时候的安化黑茶,一派萧条,企业几乎处于停产的状态,只有少数几个大一点的国有企业,有一些留守人员,那么给我的一种(感觉)是原来有这么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黑茶,那么神秘的黑茶,走到产业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心理的落差,包括当时去参观一些,黑茶的生产的基地或者是工厂,我用一句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当时的安化黑茶,不是不能看,而是看不得,正因为这一个现象,给了我一个沉重的“打击”,或者说也给了我一个震惊,也给了我一个动力,我一定要率领我们的团队,在更高的层次、更深的角度、更广的领域去研究和拓展安化黑茶,把产业真正能够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艰难的科研探索

  Q

  那这个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急于攻破却很难攻破的一些东西呢?

  刘仲华:像茯砖茶的发花过程中,金花,冠突散囊菌,如何让它在不论在什么的载体上面,比如说在砖的表面,在砖的里面还是散茶,这个都能够形成茂密的金花,看似简单,其实有非常大的困难,因为某种程度上它已经颠覆了经典的微生物它对生长条件的要求!我们必须要换一个角度,去创造条件,诱导金花的茂盛地生长,所以说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跨越和突破,我们也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就是说本来是发花,发的金花茂密,结果白霉来了、黑霉来了、青霉来了,不要因为你的学问有多深你就能够把茶做好,其实我们站在生产一线的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的基础上,我们尽管有相当多的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实际操作里面,你不一定能够赛过这些一线的工人和技术员,所以在这个的背后,你要指导产业,要能够让技术员和民间的大师能够真正认同你,你们必须要做到百战百胜,每一次都是成功率要百分之百,这个也有无数次的苦恼,在苦恼的背后,最后完成了这么一些创新,还是来之不易的。

  Q

  科研遇到阻力,您有没有沮丧的时候?

  刘仲华:因为我们都是搞科学研究,都有时间进度有计划的,那么在预定的时间,你本来计划跟某某企业服务,要做一下散茶发花的一个产品,并且人家都有时间表,某年某月某一天你必须把最完整的东西呈现给人家,然而时间就快要到了,我们所面对的不是金花,而是白霉或者是有黑霉青霉的污染,这个时候那种痛苦,比平常损失什么东西都更难受。因为在这一条路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的以此能够坚持成功的一个思路出来,所以说是在成功的路上,一直在黑暗中摸索,尽管找到了真理的一部分,但是在实践中应用的时候又出现偏差,这种困惑实际上是科研人员,最郁闷和烦恼的,也很难说它是一种巨大的打击,至少是一种深深的这种困惑。

  Q

  那这个科研难关,过了多久攻克下了呢?

  刘仲华:我们从散茶发花做到砖面发花,诱导调控发花,坚持了差不多两年时间的反反复复。

  靠熬夜熬出来的!

  Q

  科学攻关的过程,其实也是锻炼队伍的过程,听说您对您的团队的成员,评价还是很高的。

  刘仲华:那么我的团队几乎都是轮番作战,日夜奋战,那么一直在实验室里面,我们团队最大的特色就是,招之能战,战而且能够日夜奋战,战之能胜,这是一个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我们很多重大成果的获得,重大的研究的突破,都是靠熬夜熬出来的。

  Q

  我觉得团队的特质,其实带有非常强烈的领导者个人特质在里面,这就是我们说的灵魂,您就是这个团队的灵魂人物,因为大家都知道,您本身就有着这么一股拼命三郎的劲儿,熬夜改文章、做实验是常事,所以才能带出来这样一只战之能胜的队伍,那么您在科研的过程当中,有一些什么样的成就感呢,令您欣慰的事情又是什么呢?

  两个方面的成就感

  刘仲华:这是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个是从科学研究,理论研究角度上讲,因为我们这个团队,包括我们的老师这一辈人和我们这一代人,包括后面我的学生,三代人持续都在研究黑茶,我们很欣慰的是,也感到有一点点小的成绩的是,我们这个团队把黑茶加工的理论技术的基础,做了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研究,也为后来的学生和我们的研究者,奠定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基础,这是在科学上的价值,这个积累也是很值得骄傲和欣慰的!

  第二点是产业领域里面,那么到16年、15年的时候,10年的努力,再回过头来再来看,曾经我到过的安化的时候,非常欣慰,整个全县因为安化黑茶的产业,而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财政收入,整个安化的经济社会因为黑茶而扬名,那么湖南茶叶因为安化黑茶,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湖南茶叶,那么在这个的背后有一点点小小的成就感,那么我听他们当地的老百姓,有一句顺口溜说,“安化最好的风景是茶园,最好的店子是茶店,最好的厂房是茶厂,那么最好的车子是茶商的”,所以这说明产业联动带动了整个安化的社会经济的全面提升,尤其让人们走进了一个向往的幸福生活,所以作为一个研究人员,他的成果能够转化为生产力,能够在现实中有所检验,这就是感到欣慰的地方!

  新思考:茶业高质量发展

  Q

  那么现在来看的话,安化黑茶的发展,可以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奇迹,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也把安化当地茶产业发展,列入“三安现象”,作为典型案例,那么在这个时候,您给安化当地政府、茶企茶人朋友们又提出了“安化黑茶高质量发展”这么一个命题,或者说是号召,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您会提出这样的一个号召呢?

  刘仲华:从发展的节点上来讲,过去的安化黑茶一路发展,从当时那么一派萧条,到今天成为中国茶叶百强县的第1名,成为连续多年全国茶叶产业里面因茶而获得的税收最多的县域经济,然后也因为茶能成为全国产业扶贫的一个典范,还有很多的美誉都让我们安化因茶而获得,这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我可以用4个字来表述叫做“提质增效”。一个传统的黑茶,通过10多年的努力,政府的引导,市场的牵引,科技跟文化的联动,形成了产业的规模、效益,市场的占有率的全面提升,那么这是一个阶段。这个时间节点我们既有为过去的,成绩而感到欣慰,同时我们未来的发展,也有一些困惑,也有一些痛点,也有一些挑战,当然我们更多的是有信心!

  所以未来的十年的安化黑茶,是在进一步完善提质增效的,成果基础之上,做好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今天上午的报告里面我也说了,三大创新,第一个是进一步地科技创新,把茶叶的品质做好,形成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增值的茶叶的第一产业。

  那么第二个方面就要,通过营销的创新,要进一步打响区域公共品牌,擦亮我们的中国十大区域公共品牌的金字招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的集群,然后通过营销模式和营销渠道的多元化的创新,让安化的黑茶它的市场的占有率,它的消费的面,它的消费的群体,和它在市场上立体的拓展,形成一个大的跨越,那么在这么一个背景下,安化黑茶的产品的价值,和品牌的价值,将会得到快速的提升。

  第三个方面叫做业态创新,转型升级实际上是个业态创新,由过去的重视茶叶的一产,到现在一产、二产、三产联动,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二产,把茶叶的深加工(打造)成为我们新的一轮产业升级的一个支撑点,同时把茶跟旅游、文化、健康、金融等等多元化地结合,让茶的第三产业重新形成新的增长点,那么也是安化黑茶新的一轮的规模和效益的增长期。

  所以说我觉得,下一轮的转型升级的背后,一定是三产联动,构建大茶业,大规模,大效益,所以这是我们共同认为,未来的5~10年安化黑茶的目标!

  为安化黑茶转型开“药方”

  Q

  那如果说安化黑茶想要完成,这样的一个转型升级,那么他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呢?

  张辛欣:第一个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了,从湖南省益阳市到安化县,再到我们的乡镇的产茶的区域,领导这个层面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茶产业,在推进安化,推进益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所以领导高度重视!

  第二个,我觉得现在的科技,要进一步地进行创新,要为产业发展注入核心动力,要让产业的基础要进一步夯实,不管是一产、二产还是三产,科技是一个强劲的支撑。

  第三个方面,我们的文化在全面复兴和发力,把文化跟科技相互交融,再渗透到我们的茶的,一产、二产、三产里面,所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说,政府引导,市场牵引,科技支撑,文化推进,全面推进我们的安化黑茶快速跨越发展。

  所以这几个动力都已经具备了,最后需要的是信心,所以我们政研学产商,大家都有共同的信心,一定能够把安化黑茶,从现在的200多亿,做到300个亿,乃至500个亿,成为湖南千亿茶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Q

  好的,感谢刘院士接受我的采访!

  在采访中,当记者问到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您期望中的安化黑茶产业将会转型成什么样的,刘院士说他非常欣赏安化县委书记刘勇会的一句话,那就是让安化黑茶形成我们24小时生活的主旋律,从起床开始到睡觉的时候都一直围绕着茶生活,美好健康生活从安化黑茶开始,这样一个立体式的安化黑茶产业,就是自己和团队所不断推动的,而且他相信,这样的生活,正在走来,这样的安化黑茶,也正在走来。

  内容来源:茶频道《洞察》

  编辑:陈梦娟 覃涛

  终审:刘千录

找到约43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