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关于陆羽

找到约1,109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深入剖析陆羽《茶经》与唐朝社会的联系

我们研究历史文献需要和历史现实结合起来,近期有些学者指出历史研究过于局限,需要与当时社会情况、民众生活状态等相结合理解。因此,我们需要站在一个新的社会角度来研究,接下来就让我们具体聊聊陆羽《茶经》与唐朝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

总述

《茶经》是历史长河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茶书又可称茶类的百科全书。由唐朝的陆羽先生在758——761年撰写而成,《茶经》的著成与传播,大大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

陆羽的《茶经》是以传统社会史学为主体开展研究的,现代学者们通读后发现,《茶经》不仅是一本讲茶类知识的书籍,还与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陆羽的《茶经》与唐朝社会史实有很大关联,这为咱们研究传统社会史学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关于《茶经》的研究,庄晚芳先生有一篇最早的论文——《关于陆羽及茶经的一二事》,文章中整理出来了很多有关陆羽的资料,对其写作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庄先生后续也一直深入研究。

叶静先生梳理了学者们对陆羽以及《茶经》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研究的复苏阶段(1978-1989),最开始研究《茶经》都是茶叶界的相关学者,他们为我们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是研究的调整阶段(1990-2002),随着学者们的深入研究,论文的数量在增加,不同人员的加入也开拓了研究的视野,继而转向对茶文化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研究的提升阶段(2003-2011),在这期间《茶经》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代表作品有《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茶经校注》。

关于陆羽《茶经》的研究总体囊括为可以归纳为五个大点。

一《茶经》的批注与注释;

二《茶经》的实体书与各个版本的研究;

三《茶经》的本体研究;

四《茶经》作者研究与文化内涵,五《茶经》衍生的其他问题。

宋时磊在《唐代茶史研究》中,列举了对陆羽《茶经》的研究结果,表示《茶经》是唐代茶史研究的核心。

在不断的推进研究中,立意较新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上进行研究;从人生哲学的角度上进行研究;从生态学的角度上进行研究;从语言学角度上进行研究。

综合以上几点研究内容分析,《茶经》的研究还是有待深入,我们可以引入社会学、人类学之类的研究方式,为《茶经》研究注入新的力量。

陆羽、《茶经》与社会、个体、文化之间的联系

陆羽(733-804),字鸿渐,另一个名字为陆疾,字季疪,今湖北天门人。据相关研究,陆羽的名、字、号,综合而论有34个之多。在唐朝社会中,这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其中“号”反映着他的人生经历与关系结构,这也侧面反映了陆羽的社会阅历丰富。

陆羽在“而立”之前的经历我们可以在《陆文学自传》中查出。29岁的陆羽在小传的千余字里面,描述了他是一个唐代的寒门子弟,在生活中守诚信,面对坎坷时,保持着诙谐与执着。

陆羽自传中称自己“不知所生”,三岁的时候被遗弃了,后来被龙盖寺的僧人智积收养。九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写文章,智积师傅只允许他看佛经,但是陆羽更喜欢儒家著作,因此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在寺庙的生活,也并不轻松,每天陆羽也需做寺庙里面的打扫工作,在此期间也受罚过。智积也一个爱茶之人,他教会了陆羽煮茶、品茶的基本方法,启蒙了陆羽对茶叶的爱好与兴趣。宋代著作《纪异录》中我们可以理解,陆羽当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制茶工艺。

他离开龙盖寺后,成为伶人入朝为官,与很多当朝名流来往。他的生活、事业,受到了朋友们的很多帮助。例如746年河南太守李齐物,以及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虽仕途受创,但他对陆羽很赏识。李齐物、崔国辅的圈子为陆羽提供了调查茶区和写作的便利。

陆羽追求独特品格也和这些阅历有很大的关系。

文化的传播和再创

《茶经》的成书,成为了一个新的学问“陆学”,《茶经》的具体成书时间还是有争议。不同的完成时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的文献生成和传播的周期性。

到了宋代,《茶经》影响进一步扩大,从唐朝的“真人真事”,演化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宋代茶文化受陆羽影响很深,一度达到了农耕社会的鼎盛状态。

沈冬梅指出,中国茶文化受到《茶经》的实质性影响,以“经”冠于茶,表明茶与社会的关联,体现茶对社会个体的影响,有实践性的表征,教育人们需要保持实事求是的民族品格。

从茶文化的本身来谈,自中唐后,有关于茶的操作不断增加,赋予实用性的学问,进一步汇聚儒释道“三教”文化。自唐后,流行的“茶”文化,被认为是个人修养的表现。

我们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上来分析,据统计,出现“陆羽”两字的的作品有120个,其他暗指就更多了。大量的诗词文章宣传了《茶经》,对《茶经》的传播与声誉塑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陆羽的《茶经》是人与社会结合的产物,这也为我们研究它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新思路。

社会背景的支撑与促进

陆羽的《茶经》在唐朝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因为,陆羽在茶叶方面付出的努力与得到的成就,在文人圈子里被认同,并且有很好的人际交往圈。把社会角度纳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唐朝茶叶的兴起与《茶经》脱不了干系。陆羽写《茶经》以及在后期的影响,与唐朝的历史变迁有很大关系。饮茶文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唐是魏晋风俗的延续,中唐时期“煎茶法”,晚唐时期茶风鼎盛。这几个阶段为我们勾勒出,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交融。在这几个阶段中,茶叶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主要有以茶入药,以茶为饮,以茶为供,以茶为礼,以茶为禅食,以茶为商品,以茶为政治,这七方面。这些也侧面的阐述了茶叶具有了丰富的社会属性。

关联的必然性和前提茶叶在唐朝大兴盛的原因,我们需要关注茶叶本身和唐朝宏观的社会情况。唐朝各个时期对茶叶的重视,为茶叶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为理解茶叶文化与《茶经》提供了一种结构性的视角。这其中又能细分为以下几点,其一,隋代以后,唐朝政局结构稳定,为茶商业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发展空间;其二,唐初中期人口发展迅速,商业发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支持;其三是唐朝具有宽松的文化政策;其四是与唐朝政治格局相结合。安史之乱之后,唐朝鼓励茶盐贸易以增加税收,武宗时期出现了种茶为业的现象。

多民族之间的交流

茶叶不仅在上层社会流行,在民众之中也广为流传。宋时磊指出,唐朝的士农工商各层民众,构成了民间饮茶的群体。不过因为缺少“记言”,流传下来的很少。但我们在《茶经》还是能够窥见丰富的民间茶文化内容。《唐本草》中将“荼”统一改为“茶”,这一改动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标志中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在《茶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南北方间的互通。主要产茶区有金州、梁州等北方区域。在茶叶的传播方面,存在于南方向北方输出,但是这种关系是阶段性的,随着茶叶的实践兴起,与之相伴的是茶园的管理、加工、贸易、财税等,由北方向南方传输。

茶叶的异名据《茶经·一之源》中记载,“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这些茶的异字,隐含着民族关系信息。有研究指出,这四个异名有三个与少数民族有关。布依语、侗语承袭了古百越语。茶的异称“茗”和“荈”,与古苗瑶语有关。荈属于连音字,他的声母为去声声母,在南方少数民族中,只有古苗瑶语有去声声母。茶树的维护我们由《茶经》中可知,古代汉族居民认识茶树是源于南方少数民族,同时接受了他们培育茶树的技术,然后形成了自由的培育体系。《茶经》中明确了茶树人工培育的技术,在形成人工栽培的过程中,北方的农耕文化也对这个技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仿生种植的方法延续,我们能够推测,陆羽对研究的深入。

茶事中的相互包容

在唐朝时,茶叶赋予了文化交流官的职能,在与吐蕃互市中发展了“以马易茶”的形式。可见唐朝时期,茶叶贸易成为了民众交融、政治互通的文化体系。多民族对于茶叶的接受,包括共同推动茶文化的发展我们都能在《茶经》中观察出。皇甫睿认为至少有三处,一是巴蜀老人将稻谷和茶叶带到洛阳,冲击了麦子的市场,后由傅咸平息,这反映了文化冲击与磨合;二是晋武帝时期,秦精去少数民族地区采茶中发生的“引路采茶”事件;三是北魏后,北方人王肃至南方为官接受饮茶文化;后在隋唐时期,边陲民族回迁,饮茶习俗回传,进行了文化交融。

结语

本篇主要讲述了陆羽《茶经》从社会学、人类群体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来推动茶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以唐代的审美来研究《茶经》,可以得到新的启发。世界茶文化史对《茶经》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这同时也肯定着中国社会与世界之间的相关联系。

唐朝时,中国属于世界文化的中心,他成为其他国家吸取文化的源泉。日本的茶道、韩国茶礼、东南亚地区以及北欧地区的茶文化,都受《茶经》的影响。

在亚洲文化圈,主要是靠文字转述、翻译,在欧美地区,主要是殖民等传播途径。

陆羽《茶经》被大量翻译出版,时的很多国家都深受其影响,这种向海外传播的形式研究,也同样可以与人民群众和社会环境相关。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茶经》,采用新社会式的范例来研究,可以为我们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一个新的尝试角度与思路。

【参考文献】

沈冬梅.陆羽《茶经》的历史影响与意义[J]形象史学研究,2012(0).

[2]叶静30年来陆羽《茶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农业考古,2012(2).

[3]胡耀飞.贡赐之间:茶与唐代的政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4]庄晚芳关于陆羽及其茶经的一二事[J].茶叶通讯,1963(1)[5]宋时磊.唐代茶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来源:敏锐说史,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宋时磊:陆羽《茶经》与唐代茶文化

湖北省地处北纬29-33度,是世界公认的优良茶树生长黄金地带。湖北茶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是“万里茶道”重要的茶源区和集散地,也是茶圣陆羽的故乡。陆羽是唐朝复州竟陵人,即今湖北天门人。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著有世界上第一本茶叶专著《茶经》,其本人也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的《茶经》是唐代茶文化滋养出的硕果和菁华,其非凡成就和崇高地位,反过来又助推唐代茶文化迈入“灼灼其华”的繁盛景象。

1

陆羽其人

陆羽,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其事迹在《新唐书》《文苑英华》《唐才子传》《全唐文》等文献中有所记载。陆羽的著作颇丰,据陆羽《陆文学自传》上元辛丑(761年)之时所录,其诗词作品有《四悲诗》《天之未明赋》,书稿有《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三卷等。不过以上作品大部分已散佚只存部分内容,唯有《茶经》三卷完整存世。

从陆羽活动的地域空间范围来看,其人生轨迹大致可以分为湖北竟陵、浙江湖州和隐居周游三个阶段,分别对应陆羽的成长时期、创作旺盛期和晚年时期。

陆羽原是孤儿,被弃置于竟陵西门外西湖畔,被当地寺庙智积禅师抚养长大。他在自传中记录了自己的这段经历,并解释了自己的姓名来源:“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取鸿雁在陆地上空盘旋、开始着陆之意,故自名陆羽,字鸿渐。

陆羽成长于寺庙,到9岁时从智积禅师处获得一些佛经,智积禅师希望他学习。虽然陆羽本人成长期受到佛教寺院影响很大,不过当时的陆羽对佛教相对而言表现得不是特别热衷,他更想要去学孔孟之道。智积禅师对此起初是不理解的,就安排陆羽做一些杂役,希望这些工作能够锻炼陆羽的心性。陆羽早期学书缺纸,就以竹子在牛背上写写画画来练习写字,并向周围一些有学问的人请教。到了10岁时,陆羽离开了寺庙,去参加演出,主要是四处游走,表演为市井社会喜闻乐见的木偶、参军、藏珠等戏,主要以插科打诨、玩笑戏谑为特征。虽然此行在当时被视为贱业,但是陆羽做这一行仍旧十分认真,他曾著《谑谈》三篇,不过这些内容也失传了。后来智积禅师找到了陆羽,“今从尔所欲,可捐乐工书”,也认可了陆羽的选择。虽然陆羽的人生轨迹跟智积禅师所希望的有较大不同,但是陆羽对收养他的智积禅师始终有感恩之心。多年之后,智积禅师去世消息传到隐居江南的陆羽处,他作《六羡歌》以怀之,《唐国史补》载:“羽少事竟陵禅师智积。异日在他处闻禅师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诗寄情,其略曰:‘不羡白玉盏,不羡黄金罍,亦不羡朝入省,亦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到了公元746年,曾任河南尹的李齐物被贬谪到竟陵。李齐物在竟陵参加郢人的沧浪酺会(唐人在春日的一种宴饮活动),其时遇到任“伶正之师”的陆羽。李齐物对陆羽极为赏识,捉手拊背,亲授诗集,后介绍陆羽到竟陵之北的火门山邹夫子处读书,从此陆羽结束了流浪生活,也由此正式开始系统地学习儒家经典著作。后世学者推测,陆羽在这一段学习期间也走访了附近的茶区,了解茶的生产、饮用等方面的信息和资料,研究品评当地水质。

经过此后大约六年的学习,公元752年,陆羽又结识了贬谪竟陵的礼部郎中崔国辅。崔国辅是当时非常著名的文士,陆羽与其相谈甚欢。随后三年时间里,两人在竟陵周边地区的义阳(今河南信阳一带),西至巴山、峡川(今湖北宜昌)等地周游,我们推测陆羽在这一时期可能对当地产茶区的情况有深入了解。

青年时期的陆羽可谓磨砺多艰,同时也逐步发展了其儒释道合一的文化思想,而且也是他认知和习茶的肇始。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战乱波及之下陆羽也离开竟陵。至德初年(公元756年),陆羽沿长江而下,途经鄂州、黄州等地,流落到吴兴(今浙江杭州),这一时期他作《四悲诗》,对自己的命运转折和唐王朝的由盛转衰表达了隐忧。当时江南有众多来自北方及中部地区的士子文人来此避难,他们在江浙一带汇集并形成了新的文化中心,身处其中的陆羽,其交游空间也得到大大拓展,这成了他重要的人生转捩点。据不完全统计,陆羽这一时期在湖州交往的人士,在典籍中可查到的有60人之多,间接交往的人达上百之多。我把陆羽的交往圈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宗教人士,以皎然、张志和、李冶等为代表;二是隐居高洁之士,包括顾况、孟郊、怀素等人;三是士大夫文人,代表人物包括颜真卿、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袁高、刘长卿等。他们在湖州地区举办过很多次茶会,通过扩大自己的“朋友圈”,陆羽得以扩展了知识渠道;同时江浙地区也是核心产茶区,这对陆羽的茶叶知识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

到了唐肃宗上元年间,陆羽“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终日道家打扮:“随身惟纱巾、藤鞵、短褐、犊鼻”,纵情于山水之间,“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

《茶经》何以为开创之书

陆羽的《茶经》是一部开创之书,唐末诗人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评价《茶经》“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认为《茶经》分清了饮茶的源流,确定了制茶基本工具,教导人如何制作高品质茶叶,设定了饮茶整套器具,还确立了煮茶的方式。《茶经》因此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学著作,而且是最早、最全和最完整的。《茶经》同时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百科全书,对我国乃至世界茶叶的开发以及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茶经》全书7000余字,分为上中下3卷,共10章节。《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中期以前茶叶发展、生产、加工、品饮等方面的情形,并深入发掘饮茶的文化内涵,从而将饮茶从日常生活习惯提升到了艺术和审美的层次。

具体来说,上卷三节分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一之源”,主要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茶叶的栽培方法、品质鉴别、颜色与形状、生态环境以及饮茶的生理保健功能等。比如今天大家看到的“茶”字,实际在陆羽之前多被古人写作“荼”字,自唐朝开元年间开始,时人逐渐开始使用“茶”字,陆羽在此基础上撰写《茶经》,其中行文全部使用“茶”字,由于《茶经》的影响力广泛,从此“茶”字的地位被确定了下来。而且陆羽在这一节中提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认为茶能够涵养人的品格,“精行俭德”从此成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思想。“二之具”,主要介绍采茶的19种用具,详细说明制作饼茶所需各种工具的名称、材质、规格和使用方法等。“三之造”主要讲茶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说明了采茶的具体要求,逐一分析了茶叶制作蒸、捣、拍、烘、穿、封等6道工序,并提出饼茶按外形和色泽等不同等级分类的依据。在陆羽之前,古人很长时期里喝茶采取的方式是混饮式的羹饮,在茶叶里放入葱、姜、蒜、桂皮之类再煮成羹状。而陆羽在《茶经》里提出要把茶叶本身当作单独的品饮对象来饮用,不要混饮。当然他这一时期的饮茶法跟现在我们的冲泡法还有很大不同。

中卷一节,为“四之器”。该节主要论述风炉(灰承)、筥、炭挝、火筴、鍑、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筴、鹾簋、碗、熟盂、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等煮茶和饮茶器皿的材质、尺寸、功能及使用方法等。

下卷六节,分别为“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五之煮”,主要介绍煮茶的方法,品评各地水质宜茶情况的优劣,叙述茶汤调制,讲述烤茶的方法和烤炙、煮茶的燃料,剖析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观察煮沸之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的精髓和神味。“六之饮”,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注意事项和各种禁忌。“七之事”,叙述茶的故事、产地和功效,系统地搜集整理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八之出”,评价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为八大茶区,又对每一茶区茶叶的等级做了详细区分。“九之略”,是对之前煮茶饮茶器皿的一个补充,之前所列是正常情况下应使用的器皿,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哪些煮茶、饮茶器皿是可以省略的。

第十节“十之图”体现的是陆羽的自信,陆羽认为自己所撰《茶经》必然在后世不朽,所以他提出人们应该把《茶经》所述内容以白绢绘成图,悬挂于墙上便于观看,这说的是《茶经》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关于《茶经》的成书时间,学界素有争论,大致有四种说法。第一说公元761年,这一年陆羽上元辛丑作《陆文学自传》,其中提到“茶经三卷”。第二说是公元764年,因为《茶经》中提到陆羽自制风炉,其足铭文有“圣唐灭胡明年铸”,这里提及的历史事件是公元763年唐军讨灭了“安史之乱”的最后一股势力史朝义。根据铭文判断,此风炉铸于“安史之乱”平叛的次年,即公元764年,因此有人认为《茶经》最早成书于同年,不过我推测这也可能说明《茶经》成书之后在公元764年经历过一次修订。第三说是公元775年。年代推断依据源自唐代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遇陆羽著《茶经》一事之记载。第四说是公元780年,认为《茶经》最终刊刻付梓成书应是在公元780年前后。我们该如何理解《茶经》成书时间的“四说”呢?唐代书籍印刷方面虽有了雕版印刷,不过在陆羽生活的年代,《茶经》成书后的传播仍以抄书为主,无论是公元761年、764年还是775年,都可能确实存在过陆羽自撰版本、修订版本,以及不同人对《茶经》的手抄版本,而在公元780年前后,《茶经》的最终印刷版本终于确定下来。根据中国社科院沈冬梅研究员对《茶经》的考证,《茶经》在中国古代先后刊刻出版过60多个版本。

《茶经》在海外的传播也十分广泛。在日本,据京都大学森鹿三教授《中国茶书的日本传入》一文称,公元1191年7月荣西从宋国携带其手写的《茶经》入日本,是为《茶经》引入日本之开端。大阪大学布目潮沨教授认为明代万历年间日本开始出版《茶经》的单行本,公元1692年的《广益书籍目录》录有春秋馆发行的《茶经》两册,这是最早的日语版本《茶经》。截至目前,日本《茶经》版本已达20多种。日本之外,《茶经》流传最广的国家是韩国。韩国有茶文化本、崔凡述韩国之茶道本、韩雄斌茶文化之研究资料本、徐延柱茶经本、金荣学韩国茶文化本、李圭正茶经刊本、金明培茶经刊本等。另外,美国有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本、弗朗西斯·卡朋特(Francis Carpenter)的《茶经》本(Little & Brown Company,1974年),英国有大百科全书本,意大利有马克的《陆羽茶经》本,另外法国和德国也有《茶经》译本。由此可见,《茶经》在国际上也很受欢迎。

“茶神”“茶仙”

陆羽及所著《茶经》在唐代就已经有很大影响,唐人笔记中也记载了一些相关的故事。中唐张又新著《煎茶水记》中有一段记载:

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逢陆处士鸿渐。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欢,因之赴郡,至扬子驿。将食,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日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命军士谨信者,挈瓶操舟,深诣南零,陆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陆以杓扬其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绐乎?”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遽止之,又以杓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骇,驰下曰:“某自南零赍至岸,舟荡覆半,惧其尠,挹岸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李与宾从数十人皆大骇愕。

此故事说的是当时的官员李季卿在江南遇到陆羽,两人商量着要喝好茶,又久闻当地扬子江南零水煮茶最好,于是李季卿派一名军士前去打水。军士乘舟到南零处打水,返程时舟近岸处遇到波涛颠簸,南零水洒了近半,军士既恐任务有失,又惫懒不愿返回补水,于是就在近岸处舀水充数。军士携水返回后陆羽以勺扬水观之,说这是扬子江水,却不是扬子江南零水,军士自然强辩,不肯承认。陆羽直接把水盆倾倒一半,然后又以勺观之,说这些才是南零之水。陆羽所断,与军士所为严丝合缝,军士大惊之下只好坦白了自己的过错。如果从史实来判断,我认为这个故事有80%以上概率是假的,这是唐代流传的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陆羽“段子”。这个故事是为了显示陆羽的“鉴水”神通。但是这个故事的流传,也说明了唐人对陆羽茶之贡献的认可程度。

唐人对陆羽的推崇,还体现在唐代流传的陆羽成神传说。唐人李肇《唐国史补》记载了一则神事:

江南有驿吏,以干事自任。典郡者初至,吏白曰:“驿中已理,请一阅之。”刺史乃往,初见一室,署云“酒库”,诸酝毕熟,其外画一神。刺史问:“何也?”答曰:“杜康。”刺史曰:“公有余也。”又一室,署云“茶库”,诸茗毕贮,复有一神。问曰:“何?”曰:“陆鸿渐也。”刺史益善之。又一室署云“菹库”,诸菹毕备,亦有一神。问曰:“何?”吏曰:“蔡伯喈。”刺史大笑曰:“不必置此。”

这个段子说的是当时的江南以杜康为酒神、陆羽为茶神、蔡邕为菹神。这说明陆羽在唐代后期不仅地位很高,甚至被奉为茶业图腾。陆羽在唐代的这种神化趋势,在历史文献中也得到了印证:

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新唐书》)

巩县陶者,多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唐国史补》)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唐才子传》)

值得注意的是,《唐国史补》中记录的给陆羽瓷像浇灌茶水的做法,似为今日茶宠的原型。《唐才子传》中的陆羽像更是成为茶业买卖的促销赠品,侧面也说明陆羽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还有一个关于陆羽“神通”的段子。北宋董逌在《陆羽点茶图跋》中说:

竟陵大师积公嗜茶久,非渐儿煎奉不向口。羽出游江湖四五载,师绝于茶味。代宗召师入内供奉,命宫人善茶者烹以饷,师一啜而罢。帝疑其诈,令人私访,得羽,召入。翌日,赐师斋,密令羽煎茗,遗之师。捧瓯喜动颜色,且赏且啜,一举而尽。上使问之,师曰:“此茶有似渐儿所为者。”帝由是叹师知茶,出羽见之。

这个故事说的是唐代宗邀竟陵智积禅师入宫供奉。代宗命宫中善茶者奉茶,智积禅师接过来只喝一口就不喝了。原来智积禅师嗜茶虽久,但是以前都是他所抚养的陆羽给他煮茶,陆羽离开竟陵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提供满足智积禅师口味的茶了。代宗得知此事后并不相信,于是派人访来陆羽入宫。又一天奉茶时,密令陆羽煮茶,茶上来之后,智积禅师表现与以往大不同,他捧着茶看了看就兴高采烈起来,一边观赏一边喝,全都喝掉之后说,这茶很像我家陆羽所煮。这个段子也是与史实相悖,之前我们说过,陆羽离开竟陵之后,与智积禅师再未相见。但是通过这样的故事,不仅显示了智积禅师陆羽师徒情深,也强调了陆羽煎茶是独一无二的。这也说明,唐人对陆羽的推崇,延续到了宋代。

不仅至宋,延至明清,古人对陆羽的评价都是非常高的。明代陈文烛《茶经》序有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稷树艺五谷而天下知食,羽辨水煮茶而天下之饮。羽之功不在稷下,虽与稷并祀可也。”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言茶者莫精于羽,其文亦朴雅有古意。”

随着《茶经》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陆羽之于茶的地位也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日本美术评论家冈仓天心曾评价陆羽:“我们的第一个茶的改革家是八世纪中叶的陆羽。他生于释、道、儒三教寻求相互融会贯通的时代。那个时代泛神论的象征主义教人们从一个特殊的现象中寻求整个宇宙的反映。诗人陆羽从饮茶的仪式中看出了支配整个世界的同一个和谐和秩序。在他的伟大著作《茶经》中,他制定了茶道。从那时起,他就被崇拜为中国茶商的保护神。”美国茶学专家威廉·乌克斯则评价说:“自此陆羽成名,其所成就,在其国内实属罕见,茶业界崇奉其为祖师,……无人能否认陆羽之崇高地位。”

唐代茶文化生活

我认为,唐代已经形成了茶文化的范式。这个范式的形成,得益于唐代饮茶的风行。唐代饮茶风气遍及南北,流于边疆塞外,并向域外传播。

唐人封演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记载:“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当时唐代社会各阶层饮茶的风气都很兴盛,上至宫廷、官员、文人,下至城乡百姓,均热衷于饮茶。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当时黄河流域一带关西、山东等地,闾阎村落之百姓皆吃茶,甚至超过了对食物的欲望,“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当时唐朝皇宫中饮茶之风也是如此,唐朝诗人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有云:“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描述的就是吴兴新产紫笋贡茶被快马加鞭送来京城的情景。大家如果未来有机会去陕西法门寺的话,可以去参观一下出土的唐僖宗供奉的全套御用茶具,这套茶具金银质地,极其精美。唐代君主为了巩固君臣关系,也经常赐茶给大臣,大臣获赐要写表谢茶,当时有武官自己完成不了谢表,还要请人代写。唐代文人也经常互赠新茶,举行茶会。

茶风的盛行也带来了城市乡村中的茶业兴起。中晚唐时期日本和尚圆仁入中土求佛法,著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录其行迹,其中就记载他进入一个村庄后村里人会供茶给他饮用,而这样的村庄在他的行记中出现了将近十个。而城市中的茶馆也出现了。不仅在当时的中原地区,茶叶在回鹘、吐蕃、南诏等地也广受欢迎,一些地方甚至到了“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程度。当时的朝鲜、日本、越南以及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始接受饮茶风俗。饮茶风尚的传播为茶叶的生产和贸易提供了发展动力。

唐代早期及之前,人们最普遍饮用的是野生茶,大家认为人工培育的不如野生的茶。随着茶风在唐代的流行,野生茶的产量较少,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而人工培育的茶不仅产量充足而且滋味更加醇厚,因此获得了更多人的青睐。陆羽《茶经》在“八之出”中载茶叶产地共8道43州44县,这反映了唐代中期茶叶生产情况。根据后世学者考证,唐代最多时有98个州郡,也就是说,接近总数1/3的地方都有产茶,我们现在的茶叶生产格局基本在唐代就已经成型了。

唐代的茶叶贸易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茶叶作为消费品具有特殊性,它的产地和消费地不是重合的,当时北方饮茶消费人口更多,而南方产茶剩余较多可以输送,遂形成了“南茶北运”的商贸格局,出现了行商和坐商、官商和私商等群体。由于茶叶的单位价值较高,成为当时理想的长途大宗贸易商品,于是唐代浮梁、歙州等地成了国际性的茶叶交易中心,形成了茶区贸易市场、草市贸易市场、城市贸易市场、边疆贸易市场等不同层级市场,并各自承担相应功能,共同构成了唐代茶叶贸易流通网络体系。茶叶贸易可以获得巨额利润,一些茶商因此成为富商大贾。

在茶艺的定型化方面,陆羽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将茶艺定型化:通过采、蒸、捣、拍、焙、穿、藏等七个工序制作团饼茶,讲究“采时精,造时洁”;烹茶有取水、炙茶、碾茶、罗茶、取火、烹煮等环节,各节皆有法度和规矩;品茗则赏汤形、观茶色、识茶香、品茶味、赏茶具、悟意境,处处充满美感。在频繁的茶艺活动中,唐人逐渐摆脱了前朝茗饮原始粗糙的习气,用艺术气息点缀于日常生活,以达到物与我的交融、天与人的合一。茶道思想初步形成,为茶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唐代儒、释、道各家繁荣鼎盛,茶文化浸淫于诸家思想并充分地汲取了滋养。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最早提出茶道思想:“孰知茶道全而真,惟有丹丘得如此。”之后,裴汶《茶述》、元稹《茶》、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等诗文中又进一步阐发了茶道。

茶不仅融入唐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还激发了唐代士子文人的情思和审美,中唐以后,越来越多的诗歌、小说等把茶作为主角来抒写。从统计来看,唐代以前的茶诗寥寥无几,而在唐代,这种情形为之一变。就数量而言,《全唐诗》诗名中含有“茶”或“茗”的有109首,多是以茶为歌咏对象的诗歌。而从诗歌内容分析,含有“茶”字的诗歌394首,含有“茗”字的诗歌153首,两者共计547首。从历史发展序列来看,茶诗呈现快速增多的趋势,唐代前期无人写茶诗,唐代中期共58人创作158首茶诗,唐代后期共55人创作233首茶诗。这一时期的茶诗,不仅数量上实现了突破,创作质量也颇为上乘,不仅种类齐全,在不同时期风格也多有变化。盛唐茶诗以五言律诗为主,中晚唐古诗、绝句、律诗兼备,体裁广泛,五言、七言、杂言等句式并存。从诗歌旨趣方面看,唐代茶诗呈现的是攒天地于尺牍、容时光于瞬间,体现的是轻松、细腻、活泼、自由且易于亲近的气氛。

这一时期,茶也与小说戏剧进一步结合。记录唐人事迹的作品中,冯贽的《云仙杂记》、尉迟偓的《中朝故事》、刘肃的《大唐新语》、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苏鄂的《杜阳杂编》、王定保的《唐摭言》、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佚名的《玉泉子》等,都记载了不少唐人茶事。在唐代,茶还与绘画、书法、碑文、雕绘等艺术门类深度融合。比如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佚名《宫乐图》和周昉《调琴啜茗图》、草书书法家怀素《苦笋贴》等,进一步增加了艺术气息。

小结

综上所述,陆羽《茶经》是唐代茶文化滋养出的硕果和菁华,因其非凡成就和崇高地位,反过来又助推唐代茶文化迈入“灼灼其华”的繁盛景象。我认为陆羽和他的《茶经》为茶文化带来了三重“革命”:首先是学理“革命”,他把前人在产茶、制茶、煮茶、饮茶等各领域的经验加以总结,并上升到了系统的知识和理论层面;其次是程式“革命”,陆羽的贡献让茶叶的采摘、制作、品饮等都有了规制可循;最后是茶人“革命”,陆羽促进了茶与人的品性和道德气脉相通,至今我们都可以通过茶来修身养性。

最后我想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所见所闻,分享自己的一个想法:千年之前,出生于湖北的年轻人陆羽开启了中国茶的一个全新时代;而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国茶,它值得期待的未来落在了在座各位年轻人身上。

作者 | 宋时磊

来源 | 光明日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陆羽会严建红:陆羽国际集团的茶文化中国梦

陆羽会天门献给世界的茶礼

——陆羽国际集团的茶文化中国梦

从唐朝到现代,从北京、上海到斯里兰卡、纽约,从故宫书院到四季酒店,从私人飞机主人到古典收藏家,从外滩游艇会、高尔夫球会到法国拉菲酒庄年会、爱马仕年会。这些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有一个名字、一个品牌作为纽带,那就是陆羽和陆羽会。

陆羽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创立的茶道、茶艺和茶文化,与瓷器、丝绸、书画一道,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最国际化传播的中国符号。

2013年,作为天门市重点招商企业,整合天门陆羽研究会下属天门陆羽文学泉公司和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地陆羽企业,陆羽国际集团在天门正式挂牌。集团以“陆羽会”为核心品牌,以“名茶第一会、茶道第一会”为愿景,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开设数间陆羽茶楼和陆羽会茶文化中心,使人们得以近距离了解茶圣陆羽、中国茶文化。带领陆羽会走向全国、全世界的,正是陆羽国际集团董事长严建红。

今年41岁的严建红是九真镇严场村人,毕业于湖南财经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后获西安交大金融和管理博士学位,纽约大学斯顿商学院博士访问学者。

严建红喜欢茶,他的理解是:茶可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物质生活必须品,也可以是“琴棋书画茶香花”-精神生活艺术表达。但长期以来,作为茶圣故里,天门的茶文化名片却一直没有擦亮。一个偶然的机会,天门市委市政府两位领导关于“陆羽是天门的,湖北的,中国的,世界的”论断,和做好陆羽需要“大情怀、大资本、大人才”的理念,引起了严建红深深的思考,作为家乡的一员,严建红想着应该为家乡陆羽产业做点什么。

2012年,在天门市委市政府关心、全国各地天门商会企业家和研究会成员一致支持下,天门陆羽研究会下属的陆羽文学泉公司成功改制,筹建陆羽国际集团,彼时还在金融企业担当高管的严建红,兼任了集团战略顾问,开始倾注资源投身家乡建设、推进陆羽茶产业的发展。一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厚实产业,一个几代人不懈奋斗的绿色梦想,都汇聚成一副重重的担子,压在了当时严建红肩上,并很快迎来了第一次挑战。

2013年,正值陆羽诞辰1280周年。严建红凭借敏锐的判断力,与市政府商定,决定举办了天门有史以来最大的的茶文化活动――陆羽诞辰1280周年系列活动,邀请国内茶文化专家学者、茶文化爱好者及部分企业家近400人参加。

纪念活动以“弘扬陆羽文化、促进经贸发展”为主题,策划了纪念茶圣陆羽诞辰1280年谒拜仪式、大型花鼓戏“茶缘”文艺演出、天门市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茶圣杯”美术作品展览、首届“陆羽杯”国际茶道邀请赛等一系列内容。来自斯里兰卡等国内外知名商贸界人士还与我市商谈合作事项,签订了重要的国际茶叶标准引进和交易合作的战略协议。

效果立竿见影,盛大的茶文化活动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更重要的是,活动凝聚了天门本地和在外天商企业家的人心,弘扬陆羽文化、振兴陆羽产业,天门人的精神坐标再次凝聚。

同时,经过2年的发展,陆羽国际集团迅速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等全国8个城市设立了分部,在海外斯里兰卡、香港和纽约设立代表处,以陆羽茶楼和陆羽会,汇聚天下天门人、湖北人、中国人和所有高雅之士,正在成为向全球范围内推广中国名茶、陆羽茶道的茶文化第一历史品牌企业。

2.在严建红的思路中,“打造名茶第一会,茶道第一会”是公司发展的最终目标。

成立于1983年的湖北省天门陆羽研究会,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从事陆羽研究的社会团体,在国际、国内学术上有一定影响力,但在产业化方面落后于市场。传承1300年陆羽精神、挖掘30年研究会积淀,严建红对公司品牌发展战略进行了规划。

严建红总结了陆羽会的三大特色:一是品牌历史最悠久,二是品质最高端,三是茶文化是唯一和首选。

围绕这三大特色,公司实施打造精品品牌战略,相继在浙江杭州、云南、福建等名茶产区收购和拥有十大基地,并邀请数十名国内外一流的育种、种植、生产、选茶专家和顾问,遍巡中国主要产茶区,甚至不远万里到国际名茶产区进行比较品鉴,以甄选不同年份、不同时节的最纯正优质、最体贴宜人、最贻养身心的茶,推出包括了绿、白、黄、青、红、黑六大茶类十大名茶。

同时,为将陆羽会打造为会员身边的茶道会客厅,严建红还采取“会中会”的模式,通过在五星酒店、机场高铁贵宾厅、私人银行、私人飞机中创建陆羽会,以企业定制的陆羽会茶室,面向大众的陆羽茶楼,将高端高雅的茶道,和健康养生的生活方式,方便地带给全世界每一位品味人士。

3.与许多行业相比,中国茶叶行业对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以及标准执行、交易方式仍处在十分落后的阶段。

换句话说,谁能在茶产业科技、标准和交易方式上领先,谁就将在茶产业今后几年的快速发展中,赢得先机。

严建红以其特有的洞察力,制定了陆羽国际集团“一个品牌、三个平台”的发展战略,即以陆羽标准和文化为核心竞争力,打造高端高雅的茶文化品牌“陆羽会”,和引领行业发展的陆羽国际检测、中国茶交易和陆羽国际茶文化中心。

严建红打了这样一个比喻,如果我们把“陆羽是茶、茶是陆羽”当作1.0版本的陆羽公司,把“陆羽会”当作是2.0版本的陆羽集团,那么“三个平台”就是3.0版本的陆羽国际集团的未来。1.0版本卖的是茶,2.0版本卖的是服务和文化,3.0版本,希望以检测和交易中心服务茶行业,以陆羽国际茶文化中心汇聚中国传统文化和国际时尚,打造国际核心城市和全球核心茶产区文化地标,以更好弘扬陆羽、弘扬中华文化。

为了光复有1300年历史的陆羽茶经楼,目前,陆羽国际集团和政府一道投资2000万元,邀请国际顶尖的设计师,以一流的设计团队、一流的施工团队、一流的运营团队对住于陆羽故园的茶经楼进行装修。1、2、3楼为大众开放厅,4、5、6楼为博物馆,7、8楼为陆羽书画院,9楼为藏经阁,预计可以在11月份对外开放。

按严建红的设想,2014年至2018年,陆羽国际集团还将在天门建立包括陆羽国际茶检测和交易中心在内的四大中心,以国际通行的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茶叶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通过检测交易中心,指导茶叶科学安全生产,提升茶叶农户收入,根治茶贱伤农问题,从而解决茶叶领域的三农问题。同时,交易检测相互配套,把过去农贸市场型的各地无标准化、小农经济时代的茶城,打造成标准化茶叶合约和电子交易市场,实现茶叶价格发现,提升茶叶交易的公平性、时效性和流通性,促进茶叶现代化贸易,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

严建红充满信心地说,届时天门将会成为真正的茶道圣地、中国茶城。

注:内容来源凤凰网港股,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7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