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关于茶叶分类意见与建议研讨会,邀请专家、茶文化学者、茶企代表、茶界媒体代表就茶叶分类展开了研讨。
研讨会现场供图
据悉,2023年4月关于中国茶叶的国际标准ISO20715:2023《茶叶分类》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六大茶类分类体系正式成为国际共识与国际通用标准,该标准对于普洱茶的分类划分引发了争议。为持续加强普洱茶产业的规划,完善产业布局,拓宽发展思路,推进普洱茶产业长期高质量发展,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决定召开“关于茶叶分类意见与建议研讨会”进行主题讨论。
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围绕“茶叶分类大讨论:普洱茶到底是什么茶?”“普洱茶可以争取成为一个新茶类吗?”“如果普洱茶不能申请成为新茶类,那会影响产业发展吗?为什么?”“普洱茶可能成为新茶类的依据是什么?”等话题展开讨论,从各自代表领域发表了看法。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是属于介乎绿茶和普洱茶之间的一种动态变化的茶类。”云南省茶叶公司原办公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苏芳华提出了个人看法,“普洱茶不属于黑茶,普洱茶应该单列为普洱茶类”。
“早在创刊伊始,《普洱》杂志已经意识到市场上、行业中的‘绿茶思维’对普洱茶可能造成的影响与误解。多年来,提倡科学普洱,厘清‘绿茶思维’,为普洱茶梳理专属的文化体系与话语体系,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事情。”《普洱》杂志社社长、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副会长罗洪波表示。他认为,普洱茶要想规避“绿茶思维”,应首先强化“科学普洱”的理念。
云南普洱茶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专委会主任、云南弘益大学堂校长李乐骏基于普洱茶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短期、中期、长期发展建议,李乐骏建议,应该建设一批千亿云茶“基础设施”,如省级普洱茶博物馆、省级普洱茶高研院、省级普洱茶媒体平台等。同时,还应全力培育一批云南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领军人才。
与会嘉宾聚焦问题、明确观点,表达了对云南普洱茶产业发展的热切期盼及良好建议。
来源:云南网(记者杨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3年 4 月关于中国茶叶的国际标准 ISO 20715:2023《茶叶分类》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六大茶类分类体系正式成为国际共识 与国际通用标准。该标准对于普洱茶的分类划分引发了争议。为持续加强普洱茶产业的规划,完善产业布局,拓宽发展思路,推进普洱茶产业长期高质量发展,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作为行业引领协会, 于2023年6月1日召开了“关于茶叶分类意见与建议研讨会”进行主题讨论。
云南茶界、生物学、植物学专家代表苏芳华、高照、陈可可等、知名茶文化学者李乐骏、普洱茶企业代表大益集团、龙园号、农垦茶业集团、崴盛茶业、天福茶业、易武同庆号、昌泰茶业、土林茶业、茗片茶业、吉普号等,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丽江平湖秋月茶馆以及《普洱》杂志社、独立评论人石一龙、凤凰观茶家、新华网、云南网、春城晚报等媒体派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与会嘉宾围绕“茶叶分类大讨论:普洱茶到底是什么茶?”“ 普洱茶可以争取成为一个新茶类吗?”“ 如果普洱茶不能申请成为新茶类,那会影响产业发展吗?为什么?”“ 普洱茶可能成为新茶类的依据是什么?”等话题展开讨论,从各自代表领域发表了看法。
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会长董胜
此次研讨会是以会长董胜带领的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从普洱茶专业行业协会的角度出发,第二次正式以协会的名义组织云南普洱茶界针对近期颁布茶叶国际标准事宜进行的主题研讨,通过收集专家学者茶企茶人的专业观点,聚焦普洱茶国家标准依据,形成对茶叶分类国际标准事件的回应。接下来,协会将汇聚茶界专家学者、茶厂茶企的力量,从“普洱茶品牌打造”“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普洱茶产业领军人才培养”“千亿云茶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统一思想,同心协力为普洱茶能够独立成为一大茶类注入能量。
《普洱》杂志社社长罗洪波
《普洱》杂志社社长罗洪波表示早在创刊伊始,《普洱》杂志已经意识到市场上、行业中的’绿茶思维’对普洱茶可能造成的影响与误解。多年来,提倡科学普洱,厘清‘绿茶思维’,为普洱茶梳理专属的文化体系与话语体系,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事情。
以下是部分与会代表观点摘录:
苏芳华(云南省茶叶公司原办公室主任 正高级工程师):
我们要坚持我们的普洱茶是从云南大叶种晒青茶来的,我跟张顺高写的《中国普洱茶百科全书》里面,普洱茶的定义是,产自云南的大叶种鲜叶,经过杀青,揉捻,晒干之后,形成的晒青茶,和用晒青茶压制的紧压茶;经过陈化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和紧压茶;及运用云南大叶种种晒青茶经过后发酵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陈可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在改不了国际标准的情况下,我觉得要建议的话,要建议晒青绿茶是一个特殊的绿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长期存放,可以提高品饮价值。
未来有没有必要搞一个新的茶类,我觉得肯定有必要,而且将来一定会搞。因为普洱茶首先在黑茶里面,它和其他茶不一样,它是大叶种,品种不一样,加工方法不一样,后发酵中微生物的种群不一样,发酵程度不一样,口感汤色有区别,最重要的是,普洱熟茶的特征性成分我们称为普洱茶素,与其他茶类的特征性化学成分不一样,这么大的区别,我认为单独列为一类茶是可以的,将来随着研究的发展,普洱茶肯定会成为一个新的茶类的。
李乐骏(云南弘益大学堂校长,云南普洱茶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专委会主任):
面对茶叶分类国际标准出台的现实,我有三方面对策。
短期对策,基于现实,认清短期内基于“六大茶类”分类体系去破题,可行性极低。建议密切关注国际标准可能带来的对于出口外销的不利影响,提前制定预防性,改善型措施。
中期对策,主导制定多个在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普洱茶行业新标准。尤其是消费端的标准,把修订08国标尽快提上议事日程。研究并推广“六大茶类”之外的新的分类体系,新分类以发酵为纲。强调发酵这一普洱茶真优势,核心优势。
长期对策,建设一批千亿云茶“基础设施”。省级普洱茶博物馆、省级普洱茶高研院、省级普洱茶媒体平台。全力培育一批云南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领军人才。
李占文(云南大益茶业集团副总裁、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副会长、监事):
我认为国际标准这些带有立法性的,规范性的文件,有三个不利,三个相悖:与现实冲突相悖;与现存规范相悖,与我们的普洱茶国标相悖;与科学有一定的冲突相悖,没有反映客观事实和真理。
普洱茶分成第七大茶类,我认为是应该做的。做这个事情,有三个有利于:有利于茶产业发展,有利于茶文化的发展,有利于茶科技的发展。普洱茶的兴起,发展,有利于这些。
新的标准出来,勉强划为绿茶,绿茶又有保质期,这些在进出口的时候是很有影响的,这些大益是高度地关注和密切地应对着的。
张宇(吉普号联合创始人):
我当然希望普洱茶是能单独分类的,包括普洱茶生茶的散茶是可以归为普洱茶的。结合现代化的精准狭义的“发酵”概念,从不发酵的白茶到全发酵的红茶,“发酵”全部都是指氧化,所以我们自己公司内部讲红茶,都是叫全氧化茶,因为真正的发酵,是微生物参与的,当这两个概念分清楚后,明显就可以看到,普洱茶就独立出来了,所以从学术理论来说,普洱茶单独拿出来列为一类是没问题的。
晴朗午后,思想交锋。会议共持续了5小时,在与会代表激烈的思辨与交流氛围中圆满落幕。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如今在谈到茶叶原产地时,中国是世界茶叶原产地已成为世界共识。然而在历史上,曾一度出现过印度起源论和中印两源论。
自英国打败荷兰后,通过销售中国的茶叶获取了巨额的财富,并且助推了其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然而,由于中国物产丰富,并且开始了禁烟运动和以制夷的措施,使得英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交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
英国人害怕在茶叶问题上受制于中国,因此一直在想办法培养其他的茶叶种植地。毕竟在那个时代,茶叶就如现代的石油,是最重要的物资,也是财富的象征。1824年,英国人在印度的东北部发现了野生大茶树,于是产生了关于茶树起源的历史争论。1834年,一方面,随着英国商人阶级的壮大,产生了很强的贸易自由呼声;另一方面,由于东印度公司内部严重的腐败等问题,导致公司在财政上陷入危机,不能为英国政府提供充足的税收。故而,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
同年,英国官方成立了专门的茶叶委员会,通过英国军人查尔顿在阿萨姆发现的茶树,宣布发现印度的本地茶品种。为了达到排挤中国茶叶国际市场份额的目的,英国以此为凭据,大力宣传茶树最早起源于印度,中国和日本的茶树,都是从印度传过去的,企图从根源上掐断茶与中国的关联,这就是所谓的印度起源论。
然而,由于中国关于茶叶的饮用史和文化史非常丰富,学术界并不都接受这一种观点。1935年,美国作家威廉·乌克斯的著作《茶叶全书》就认为中国与印度都是茶树的起源地,此为中印两源论。
在茶叶起源地的这场争论中,中国由于没有野生大茶树发现的报告,无法提供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发现史和栽培史,一段时间内情况十分尴尬。终于,1961年10月,在中国勐海县巴达区发现了高达30余米的野生大茶树,它是当时全世界所发现的最大的“茶树之王”。张顺高、刘献荣等学者考察巴达野生大茶树的报告,有力地回击了英国和印度一部分学者的伪学说,揭示了茶树原产于中国的客观事实。
后来,陆续发现的更多野生茶树和贵州晴隆164万年前的茶树籽化石,以及原产地茶树基因演化的多样性,茶种群迁移的脉络等,使得茶叶产自中国再次成为世界共识。
另外,毕竟野生茶树只是生物学上的发源,如果没有人类的开发和利用,只是一片树叶而已,真正更有价值的在于最早栽培和利用茶叶,从这方面来说,中国更是无可置疑的茶叶发源地。真实可能短时被谎言蒙蔽,却不可能永远被掩盖。文化的自信随着中国的发展而彰显,让中华茶文化更加灿烂。
来源:神州茶韵,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