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资本市场

找到约1,941条结果 (用时 0.04 秒)

以战略落地,驱动中国茶企成功对接资本市场

一、三个经济基本面,切身影响着中国茶企发展

(一)换档:新常态影响茶企新结构

最近的一条新闻:2019年2月,多个省份下调GDP目标,例如去年GDP总量的前三名:广东2019由去年的7%调至6%-6.5%,江苏由7%以上调至6.5%以上,山东由7%以上调到6.5%左右;和茶企看似无关,其实关联很大。GDP增速连续下调,从2014年5月提出的“新常态”,深刻塑造着茶企的内质。随波逐流的茶企早已难以为继,还没完成“心灵重建”的茶企会越走越难。在这一经济基本面下,茶企领导及从业者尤需正视:茶企最大的敌人,是粗放式增长。换挡,意味着调结构,您的茶企的新结构在哪里?

(二)提质:人均GDP跃迁影响茶企新动能

国人均GDP变迁决定了人民消费潮流及水平变迁。至2018年底,我国人均GDP已接近9000美元,GDP“万亿俱乐部”城市达到17个,这对传统茶企意味着什么?

茶业是民生行业,在全面破除官商二元消费结构后,人均GDP的意涵就尤为重要。在这一基本面下,茶企领导及从业者不管过往多成功,都要了解: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意味着:服务业全面跃升;以品牌为引领的精神消费时代全面到来。

提质,意味着新动能,那么,从2015年已经开启的人均GDP8000美元+时代,您的茶企的新动能有没有培育?如何培育?体现为哪些要素?


(三)增速:高度同质化漩涡影响茶企差异化

我国茶产业规模庞大,1000个产茶县,8000万茶农,7万家茶企,缺乏进入门槛,龙头企业少。同质化不仅体现在产品、包装、茶店,甚至茶博会、新式茶饮上。在这一基本面下,茶企领导及从业者尤需正视:在不确定性的当下,比拼一招一式的“一招鲜、吃遍天”竞争时代早已过去,立足于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化才有未来。

增速,意味着要差异化,那么,您的茶企的核心竞争力体为什么?您有哪些差异化路线?或者说,相比其他同类茶企,您的独特性、重要性体现在何处?

二、2018年茶企对接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以上基本面,对应的是茶企经营现状。资本客观上充当着试金石的角色。除却天福控股、通过借壳方式登陆港股的坪山茶业和龙润茶这三家上市茶企外,茶企对接资本市场主要通过新三板实现。2018年,在已挂牌24家茶企中,谢裕大选择终止上市辅导、中吉号、八马、梅山黑茶终止挂牌,进入2019年,七彩云南也拟从新三板退市。仅有的5家入列创新层公司中,已有3家公司选择“不玩了”,茶企对接资本市场似乎发生了历史性倒退。这需要具体分析:

(一)置于全国IPO市场视野下看新三板茶企:2018年的资本寒冬下,共43家新三板公司被安排上会,24家通过IPO发审会,过会率为55.8%,创历史新低。若加上中途撤回IPO申请的70余家公司,过会率还会腰斩,谢裕大仅是其中的一家。证监会审查趋严是主要原因,茶企对申报IPO筹备不足也是一个严重障碍。


(二)新三板茶企终止挂牌的战略考量:短期看,新三板直接转板此路不通,还有交易活跃度不足、融资周期较长、信息披露成本较高等特点;长期看,先行退市,再以非新三板挂牌企业身份申报IPO ,这样,IPO审核期间无需受新三板相关规范的监管和约束,不失为迂回之计。

三、从“问题的上一个层面”,识别茶业对接资本市场的战略鸿沟

(一)从“问题的上一个层面”,建立战略思维

登陆新三板的多是茶企佼佼者,创新层的八马、七彩云南、中吉号等更是个中翘楚。就新三板来看个别茶企进退,只是盲人摸象,企业追求更优化的市场资源配置,无可厚非。同一层面的问题,需要从高于它的层面才能解决,才能洞见行业本质。


(二)逾越战略鸿沟——茶企成功对接资本市场需先体检

无论转板、留在新三板,还是谋求融资,茶企较少资本关注,有着深层因素:茶业产业链分散、缺乏有效整合,导致跨度一产、二产、三产之间的货、票、款难以对应,企业治理及经营偏于涣散。若以浮躁的心态谋求侥幸IPO,已经失去历史机会。钩沉下历史,过往的安溪铁观音集团不知不可为、冲击茶业IPO第一股至破产重组的惨痛教训,恰如昨日重现。

若谋求IPO,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就是成败的“罩门”,然后才是年度净利润超3000万元这一隐性标准。恰恰应对规范、效率二字。所以,茶企走向资本市场的本质性出路:一是公司做规范;二是提升持续经营能力,规划长远发展路径。

在此出路下,结合换档、提质、增速的三个经济基本面要求,以更高质量的战略统揽茶企经营,恰恰是茶企“拐个大弯实现目标”的真谛。就笔者以曾经任职茶企高管的经验专业来看,若要对接资本市场,务先夯实以下四项战略要素:

1.经营是否在固本

仅仅建立供研产销职能不叫经营,挖掘潜力及提升效能才叫经营。例如,很多茶企美其名曰以销定产,事实上连产销协同会都开不起来,或一味追求互联网新模式,这不叫经营。“固本”的现代化经营之路,注重向内求、挖潜。例如,供研产销的链条分别如何挖潜、如何协同?货票款如何才能一致?每个环节的挖潜目标计划?如何持续?……


2.战略是否在构链

很多茶企自身没有像样的战略,即使有战略也更多仅是目标及简单计划。企业要想升维对接资本市场,需要从意识到行动上建立战略链思维,构建从“选择——规划——共识——执行——监控”的流程化闭环能力。


3.团队是否求专业

在团队层面,茶叶企业需要两个专业,一是茶叶知识的专业化,一是经营管理的职业化。例如有上市条件的茶企,对企业的整体考评需要开始适应“市值”而非“利润”的概念;新中式茶饮以及创新型茶企,在企业生命周期加速化环境下,也需在“规模”、“效率”基础上加入“市值”分解指标;文化底蕴深厚的老企业,要更善于将历史文化转化为模式及IP、转化为踏实可见的生产力,并纳入公司级指标体系……


4.氛围是否在落地

缺乏高视野及路径清晰的战略、缺乏环环相扣的落地过程、缺乏坚决不留退路的执行信条,是茶企命运云泥之别的分水岭。所以,自身茶企是否在认认真真走过场、热热闹闹搞政治,确需领导三思。

四、以战略落地驱动产融结合——茶企对接资本市场的实操范式

相比其他产业,茶业企业尤需建立战略的俯瞰力:进入战略链式竞争。而不仅仅是定出一个更像目标的战略。这一能力的构建,才能弥补茶叶作为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和咖啡(拥有星巴克等巨无霸上市公司)、可可(可可期货以近28%的回报率成为2018年全球表现最好的资产)的巨大落差。

不唯资本才能获取资本,领先茶企与资本之间的桥梁,大写着“战略落地”这四个字。跨不过去,只能是资本鸿沟。囿于文字,笔者仅能凭借多年来帮助企业落地的经验,列出框架,再加以说明,供茶企领导及从业者参考:

(一)破解资本障碍的战略选择

战略就是取舍,选择是第一要义。茶企面临很多重大命题,找到企业何以发展壮大的那条“筋线”,至关重要。设若第一命题就如本文主题“对接资本市场”,而非“集团化”或“迫切性盈利”、“跨界延伸产业”……,则内在“筋线”应为现实的“如何解决货票款一致性”的问题。如此,才能直取茶企上市的结构性障碍,而非常见的“扩大连锁店面”或者“利润增长”云云。


(二)体现产融互动的战略规划

移动互联时代,给多数中小茶企后发至上的可能性。问题在于,多数茶企领导只有产品思维、企业思维,还在具体运营中打转。产融互动、资本经营,是从另一视角构建起茶企新的游戏规则,帮助茶企领导打开思维空间的同时,也打开了事业空间。例如,铁观音茶企可通过洞察市场上老茶热轮动的特征,善用老铁的金融属性,以老茶带新茶,四两拨千斤;例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茶企,打造基于场景的深度浸入式体验,做出企业独特性,成长为移动互联网下的“网红”IP,拉动企业经营;例如,有组织张力的茶企,以孵化方式,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例如,立足茶的载体属性,发育工业设计突出的茶周边等。思维规模是产融突破的先导。

规划阶段一个方便的做法,是运用“战略车轮”的方法:首先,明确茶企自身运作的宗旨,通常由一句话构成,例如承接证监会要求的“解决票货款一致性问题”;其次,就需要从供、研、产、销、服务、内部管理各角度分别提出实施措施,例如从供应角度,必然要求上游茶农做为交易对象,不应以个人而是合作社或者企业对象存在;从销售角度,必然要求经销商和企业之间的交易不是以供货折扣体现,而是体现货品价值与发票额的一致性……。而这,极可能又延伸到企业商业模式的改变。

(三)组织绩效层层落实到个人绩效的战略实施

战略制定出来,仅仅是实施的第一步。以笔者观察,很多茶企的薄弱点正在于此。首先缺乏战略分解,笔者建议茶企善用“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的理念和技巧,从“财务目标、客户目标、流程目标、学习成长目标”四个角度,把公司战略目标分解成部门战略目标,把部门战略目标分解为个人目标;同理,把公司关键战略举措分解为部门关键举措,把部门关键举措分解为个人关键动作。其次,将战略关键举措从日常经营事务中摘离出来,建立月度战略分析及进度监控,保障实施。


(四)产融目标年度检验的战略控制

一年了,茶企距离产融目标又近了多少?只有量化规范控制,才有成长到资本市场的可能。

首先是战略性控制,分为三种:一是产出控制,通过可核查数据或业绩指标,体现为盈利、增长、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二是行为控制,各部门人员行为标准获取及监控;三是文化控制:提供规范和价值体系,确保个人与公司一致;

其次是前提控制:一是影响茶产业市场的因素是否证实仍然有效,如:社会变迁、调控变化、利率、技术、通货膨胀等;二是影响企业发展节奏的资本因素是否有变:例如过程性融资环境、资本及模式的匹配性、收购竞争对手等。

和君集团资深咨询师,领导力研究中心研究员,战略落地和深度营销专家,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CMC)。
14年管理咨询专业经验,美的集团、顾家家居、山河药辅等行业领先品牌特聘顾问;兼具上市公司一线市场实操及集团总部管理等丰富从业经历,致力于企业战略、管理及营销落地。专著《科龙变局》、《深度营销战法》。

本文章刊载于2019年2月《茶世界》

茶企上市难?解读16家茶企拥抱资本市场那些事

注:16家茶企中主板和港股茶企未单独列出,主要按类别列出3家企业;新三板茶企排序主要以年度总营收从高到低为4—16,且入选企业营收达5000万人民币。


中国人的喝茶历史长达千年。

至今,国内茶叶市场3000亿元,但品牌茶企却较少。

业内有一种说法,中国七万家茶企敌不过一家立顿。


目前,只有天福、龙润茶两家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在国内A股市场,只有1家上市公司—深深宝B。随着新三板开放,才有包括谢裕大、八马茶业、白茶股份等数家茶业“取道”新三板寻觅资本融资。中国茶企为何上市难?


归根到底还是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问题——国内原叶茶,一天一个样,生产者不知道自己要产什么,销售者不知道自己在卖什么,消费者不知道自己在消费什么。


茶企与资本市场那些事,我们试图从16家代表性企业窥其一二。


一、16家茶企地域分布

1 华南茶区(5):广东(3家)、福建(2家)

2 江南茶区(6):浙江(2家)、安徽(3家)、湖南(1家)

3 江北茶区(1:湖北(1家)

4 西南茶区(4:四川(1家)、云南(3家)


目前,上市茶企多为上游资源型企业,所以企业主要来自产茶区。

此外,天福茗茶和龙润茶注册在开曼群岛,确是一个有意思的地方。


图1  16家代表性茶企公司名称、注册地址和资本

二、16家茶企关键时间

1 A股茶企(合计1家)

深深宝B(19921012 国企)


2 港股茶企(合计2家)

天福茗茶(20110926)、龙润茶(20020905 借壳,暂停股份买卖)


3 新三板茶企(合计13家)

2014年:挂牌2家,国内首家新三板茶企挂牌—谢裕大(20140124)

2015年:挂牌6家,国内新三板龙头茶企八马上市(20151208)

2016年:挂牌4家,湖北首家新三板茶企挂牌—美灵宝(20161228)

2017年:挂牌1家,普洱市首家新三板茶企挂牌—龙生茶业(20170417)

2018年:新三板龙头茶企八马退市(20180423)、谢裕大终止上市(20181023)


图2  16家代表性茶企公司法人、股票代码、挂牌和成立日期

三、16家茶企年度营收

1 营收1亿以上(10家)

天福茗茶、八马茶业、深深宝B、龙润茶、谢裕大

七彩云南、松萝茶业、美灵宝、茗皇天然、梅山黑茶


营收达0.5亿(6家)

茶乾坤、白茶股份、龙生茶业、恒福股份、雅安茶厂、抱尔钟秀


图3  16家代表性茶总市值、2013-2017年度营业总收入(单位:亿人民币)

四、16家茶企那些事——以八马茶业为例

注:篇幅原因,本文只拆解八马茶业与资本的故事



1、八马茶业进行私募股权投资,向中小板冲刺


2013年5月13日,八马茶业在泉州宣布,已完成首轮私募股权融资,总投资额近1.5亿元,进场机构包括IDG资本、天图资本、同伟创业创投和天玑星投资。


在这笔融资中,四大机构共出资1.46亿元获得1500万股,占比20%,每股价格为9.71元,八马茶业的投后估值为7.28亿元。



以八马茶业2013年净利润3249.60万元计算(八马茶业未披露2012年净利润),对应的投后PE为22.40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机构进场的时间点恰好是八马茶业IPO前的最后一轮融资。

而在当时,这是茶叶行业最大一笔,也是首笔过亿元的私募股权融资。


20倍的PE对于茶企来说并不算低。当时港股的茶企领头羊—天福的PE也仅为13.83倍,远低于八马茶业的投后PE。因此此轮融资双方也制定了相应的投资协议以及回购条款。


公转书显示,八马茶业于2013年与四家机构签订了回购协议,约定四年内或另行协商的时限内取得合格上市核准;此外,八马还和出资最多的IDG资本签订了业绩补偿条款。


据当时新闻媒体报道,完成融资的八马茶业已经进入上市辅导期,预计2013年底登陆中小板。


2、八马茶业遇麻烦,转向新三板


彼时踌躇满志的八马茶业或许没想到,就在融资刚完成不久,2013年中国开始了空前的“反四风”,而且规模和强度不断提升。而这对走高端定制路线的八马茶业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


为了完成对投资人的承诺,2015年八马茶业在新三板挂牌。



但有意思的情况如下——即便八马茶业在2013年底中止IPO,2015挂牌新三板之后浮盈有限的情况下,这四家投资机构也没有立刻退出而是选择继续坚守。


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同样作为福建安溪的茶企,2010年,安溪铁观音同样在IPO前夕引进了私募机构高能资本,但在2013年IPO终止审查以后,高能资本立即撤出,要求安溪铁观音回购股份。


从业绩上看,八马茶业在政策调控和业务转型的双重压力下,营收不及预期。


数据显示,八马茶业营收状况呈下降趋势:

2013年营收约4.26亿元,2014年降至约3.94亿元,2015年营收为4.04亿元。


但2015年12月挂牌新三板之后,八马茶业营收状况呈上升趋势:

2016年营收为4.62亿元,2017年增至约5.79亿元。


营业收入持续上升,但八马茶业却在挂牌两年以后(20151208-20180423),宣布终止挂牌新三板。


3、八马茶业的2018,注定是不平凡转折之年


大事件:退出新三板、武汉东湖茶会、舆论危机、宣布2019开店1万家


(1) 2018年4月,八马茶业宣布正式终止挂牌新三板。为了成功IPO?


投资机构进场逻辑无非以下3个:标的被并购,获得投资回报;挂三板寻求退出途径;通过IPO,赚企业成长和套利的钱。


先看并购。作为铁观音的创始人家族产业,又是福建的茶业制造代表,八马茶业不管从家族传承还是自身的资本诉求来看,短期内应该没有被并购的可能。


此外,八马茶业挂牌新三板2年多,其股价表现可圈可点,表明市场认可八马茶业的投资价值。因此,挂牌新三板寻求退出途径的投资逻辑也不成立。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投资机构坚守的最终目的还是在等着八马茶业IPO。而这也是机构进场的最初的逻辑。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IPO常态化、新三板掀起IPO热潮、挂牌公司纷纷转投IPO的大趋势下,曾经的准IPO概念股八马茶业却并无任何动作。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或许是作为小农经济代表的茶企,想要成功IPO还存在不少硬伤。因为新三板多处硬伤,八马茶业的IPO之路失败,最终退出新三板。


(2) 2018年4月,八马茶业承办高端茶会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东湖宾馆同印度总理莫迪举行非正式会晤,八马茶业提供了会议期间茶品和茶歇服务。


此外,八马还承担了国际性论坛(比如博鳌亚洲论坛等)和高端茶会活动(比如一带一路茶会等)的茶相关服务,有助于扩大企业影响力和树立企业品牌。



(3) 2018年9月,八马茶业被指责滥用授权或许可


博鳌亚洲论坛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了从未给予八马茶业公司任何产品任何授权或许可的声明。


八马茶业对此回应称自己也是受害者,得到了虚假授权,已报警维权。


八马茶业传统的品牌思维,估计要改一改啦!



(4) 2018年12月,八马茶业成为央视《大国品牌》唯一入选茶企



八马茶业宣布将在2019年加速全国的连锁店及十大名茶产区布局,预计在全国将有超过10000家的八马茶业连锁店。


1万家连锁店,这需要拭目以待吧?

同时,2019年八马茶业也将沿着“一带一路”的路径开始布局全球。


五、16家茶企前景展望

为何茶企鲜有上市公司?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认为,首先是主板要求的盘子往往比较大,但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资本管理结构、盈利能力却与上市公司的要求有一定距离,而民营茶企往往规模又较小。


规模小的背后,其实是标准化在作祟。

只有标准化之后,才能实现规模化,之后才有品牌化。标准化最难的,是将评判标准固化下来,将所有内容量化。


比如说采摘度、发酵度、烘焙程度等,甚至在品茶环节,固化茶的香气、甜度、汤色、滋味,形成评判标准。

但这些标准,不是一时能建立起来的。


实际上,以八马茶业为代表的中国茶企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市场集中度低:即便是在茶叶行业中营收最高的茶企,市占率却不到1%;

区域性明显:茶企的业务多集中在国内某个特定区域;

行业低端制造业:人工属性高,机械化程度低,“看天吃饭”;

茶饮、茶衍生物等开发不足:大多以原叶茶、茶粉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家族企业居多:财务数据不规范;受当地政府补贴较多等等;

吸引人才能力弱:企业员工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比普遍不到20%。


从这个角度看,以原叶茶为主的茶企IPO依旧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茶界小学生」

茶企上市难?解读16家茶企拥抱资本市场那些事

注:16家茶企中主板和港股茶企未单独列出,主要按类别列出3家企业;新三板茶企排序主要以年度总营收从高到低为4—16,且入选企业营收达5000万人民币。

中国人的喝茶历史长达千年。

至今,国内茶叶市场3000亿元,但品牌茶企却较少。

业内有一种说法,中国七万家茶企敌不过一家立顿。

目前,只有天福、龙润茶两家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在国内A股市场,只有1家上市公司—深深宝B。随着新三板开放,才有包括谢裕大、八马茶业、白茶股份等数家茶业“取道”新三板寻觅资本融资。中国茶企为何上市难?

归根到底还是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问题——国内原叶茶,一天一个样,生产者不知道自己要产什么,销售者不知道自己在卖什么,消费者不知道自己在消费什么。

茶企与资本市场那些事,我们试图从16家代表性企业窥其一二。

一、16家茶企地域分布

1 华南茶区(5):广东(3家)、福建(2家)

2 江南茶区(6):浙江(2家)、安徽(3家)、湖南(1家)

3 江北茶区(1):湖北(1家)

4 西南茶区(4):四川(1家)、云南(3家)

目前,上市茶企多为上游资源型企业,所以企业主要来自产茶区。

此外,天福茗茶和龙润茶注册在开曼群岛,确是一个有意思的地方。

图1 16家代表性茶企公司名称、注册地址和资本

二、16家茶企关键时间

1 A股茶企(合计1家)

深深宝B(19921012 国企)

2 港股茶企(合计2家)

天福茗茶(20110926)、龙润茶(20020905 借壳,暂停股份买卖)

3 新三板茶企(合计13家)

2014年:挂牌2家,国内首家新三板茶企挂牌—谢裕大(20140124)

2015年:挂牌6家,国内新三板龙头茶企八马上市(20151208)

2016年:挂牌4家,湖北首家新三板茶企挂牌—美灵宝(20161228)

2017年:挂牌1家,普洱市首家新三板茶企挂牌—龙生茶业(20170417)

2018年:新三板龙头茶企八马退市(20180423)、谢裕大终止上市(20181023)

图2 16家代表性茶企公司法人、股票代码、挂牌和成立日期

三、16家茶企年度营收

1 营收1亿以上(10家)

天福茗茶、八马茶业、深深宝B、龙润茶、谢裕大

七彩云南、松萝茶业、美灵宝、茗皇天然、梅山黑茶

2 营收达0.5亿(6家)

茶乾坤、白茶股份、龙生茶业、恒福股份、雅安茶厂、抱尔钟秀

图3 16家代表性茶总市值、2013-2017年度营业总收入(单位:亿人民币)

四、16家茶企那些事——以八马茶业为例

注:篇幅原因,本文只拆解八马茶业与资本的故事

1、八马茶业进行私募股权投资,向中小板冲刺

2013年5月13日,八马茶业在泉州宣布,已完成首轮私募股权融资,总投资额近1.5亿元,进场机构包括IDG资本、天图资本、同伟创业创投和天玑星投资。

在这笔融资中,四大机构共出资1.46亿元获得1500万股,占比20%,每股价格为9.71元,八马茶业的投后估值为7.28亿元。

以八马茶业2013年净利润3249.60万元计算(八马茶业未披露2012年净利润),对应的投后PE为22.40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机构进场的时间点恰好是八马茶业IPO前的最后一轮融资。

而在当时,这是茶叶行业最大一笔,也是首笔过亿元的私募股权融资。

20倍的PE对于茶企来说并不算低。当时港股的茶企领头羊—天福的PE也仅为13.83倍,远低于八马茶业的投后PE。因此此轮融资双方也制定了相应的投资协议以及回购条款。

公转书显示,八马茶业于2013年与四家机构签订了回购协议,约定四年内或另行协商的时限内取得合格上市核准;此外,八马还和出资最多的IDG资本签订了业绩补偿条款。

据当时新闻媒体报道,完成融资的八马茶业已经进入上市辅导期,预计2013年底登陆中小板。

2、八马茶业遇麻烦,转向新三板

彼时踌躇满志的八马茶业或许没想到,就在融资刚完成不久,2013年中国开始了空前的“反四风”,而且规模和强度不断提升。而这对走高端定制路线的八马茶业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

为了完成对投资人的承诺,2015年八马茶业在新三板挂牌。

但有意思的情况如下——即便八马茶业在2013年底中止IPO,2015挂牌新三板之后浮盈有限的情况下,这四家投资机构也没有立刻退出而是选择继续坚守。

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同样作为福建安溪的茶企,2010年,安溪铁观音同样在IPO前夕引进了私募机构高能资本,但在2013年IPO终止审查以后,高能资本立即撤出,要求安溪铁观音回购股份。

从业绩上看,八马茶业在政策调控和业务转型的双重压力下,营收不及预期。

数据显示,八马茶业营收状况呈下降趋势:

2013年营收约4.26亿元,2014年降至约3.94亿元,2015年营收为4.04亿元。

但2015年12月挂牌新三板之后,八马茶业营收状况呈上升趋势:

2016年营收为4.62亿元,2017年增至约5.79亿元。

营业收入持续上升,但八马茶业却在挂牌两年以后(20151208-20180423),宣布终止挂牌新三板。

3、八马茶业的2018,注定是不平凡转折之年

大事件:退出新三板、武汉东湖茶会、舆论危机、宣布2019开店1万家

(1) 2018年4月,八马茶业宣布正式终止挂牌新三板。为了成功IPO?

投资机构进场逻辑无非以下3个:标的被并购,获得投资回报;挂三板寻求退出途径;通过IPO,赚企业成长和套利的钱。

先看并购。作为铁观音的创始人家族产业,又是福建的茶业制造代表,八马茶业不管从家族传承还是自身的资本诉求来看,短期内应该没有被并购的可能。

此外,八马茶业挂牌新三板2年多,其股价表现可圈可点,表明市场认可八马茶业的投资价值。因此,挂牌新三板寻求退出途径的投资逻辑也不成立。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投资机构坚守的最终目的还是在等着八马茶业IPO。而这也是机构进场的最初的逻辑。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IPO常态化、新三板掀起IPO热潮、挂牌公司纷纷转投IPO的大趋势下,曾经的准IPO概念股八马茶业却并无任何动作。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或许是作为小农经济代表的茶企,想要成功IPO还存在不少硬伤。因为新三板多处硬伤,八马茶业的IPO之路失败,最终退出新三板。

(2) 2018年4月,八马茶业承办高端茶会

东湖会谈中八马茶业提供了会议期间茶品和茶歇服务。

此外,八马还承担了国际性论坛(比如博鳌亚洲论坛等)和高端茶会活动(比如一带一路茶会等)的茶相关服务,有助于扩大企业影响力和树立企业品牌。

(3) 2018年9月,八马茶业被指责滥用授权或许可

博鳌亚洲论坛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了从未给予八马茶业公司任何产品任何授权或许可的声明。

八马茶业对此回应称自己也是受害者,得到了虚假授权,已报警维权。

八马茶业传统的品牌思维,估计要改一改啦!

(4) 2018年12月,八马茶业成为央视《大国品牌》唯一入选茶企

八马茶业宣布将在2019年加速全国的连锁店及十大名茶产区布局,预计在全国将有超过10000家的八马茶业连锁店。

1万家连锁店,这需要拭目以待吧?

同时,2019年八马茶业也将沿着“一带一路”的路径开始布局全球。

五、16家茶企前景展望

为何茶企鲜有上市公司?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认为,首先是主板要求的盘子往往比较大,但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资本管理结构、盈利能力却与上市公司的要求有一定距离,而民营茶企往往规模又较小。

规模小的背后,其实是标准化在作祟。

只有标准化之后,才能实现规模化,之后才有品牌化。标准化最难的,是将评判标准固化下来,将所有内容量化。

比如说采摘度、发酵度、烘焙程度等,甚至在品茶环节,固化茶的香气、甜度、汤色、滋味,形成评判标准。

但这些标准,不是一时能建立起来的。

实际上,以八马茶业为代表的中国茶企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市场集中度低:即便是在茶叶行业中营收最高的茶企,市占率却不到1%;

2 区域性明显:茶企的业务多集中在国内某个特定区域;

3 行业低端制造业:人工属性高,机械化程度低,“看天吃饭”;

4 茶饮、茶衍生物等开发不足:大多以原叶茶、茶粉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5 家族企业居多:财务数据不规范;受当地政府补贴较多等等;

6 吸引人才能力弱:企业员工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比普遍不到20%。

从这个角度看,以原叶茶为主的茶企IPO依旧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资料来源:茶界小学生,转载自:茶叶集市)

找到约1,848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