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资本

找到约2,306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比「炒茅台」还疯狂,60斤茶叶卖1500万,扒一扒魔幻“大益茶”

前几天,在我们的社群里,有小伙伴提到了一款叫“大益茶”的产品,引起了我的好奇:

于是我去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还有业界人士称它为「茶叶界小茅台」:

真正能变现和流通的主要就是“大益”,毕竟有头部效应在……大益被称为茶叶界“小茅台”

玩大益茶,也就是像炒茅台、炒鞋一样,炒一种名叫“大益茶”的茶叶。

于是,我赶快去研究了一下,仔仔细细地了解了炒“大益茶”的流程、升值空间和底层逻辑之后,我有种大梦初醒的感觉。

炒鞋?什么炒鞋?

和炒大益茶比起来,炒鞋就是个弟弟……

01

“炒”大益茶,到底有多疯狂?

大益茶,其实就是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普洱茶。

一开始,我去大益茶的天猫旗舰店看了一下,感觉虽然偶尔有高价茶,但整体价格也不算贵:

不过,后来我发现,真正用来“炒”的茶,都不是你能轻易买到的。

1)“炒茶”到底怎么玩?

要炒茶,第一步当然是购茶。

一般来说,购茶有三个渠道:大益茶的天猫旗舰店、官方 APP 「益友会」,以及线下茶商渠道。

和炒鞋一样,想拿到厂家直售的原价茶,是需要在天猫参加抽签摇号的。

像下面这款爆款茶「沧海」,发售量为 5000 提,但最终却有超过了 200w 用户参加抽签。

第二步,就是时刻关注茶叶的升值情况,在力求在价格最高的时候卖出。

那么,怎么看现在你手里这款茶的行情呢?

和股市一样,炒茶有自己专门的网站,还有小程序、App 。你想看升跌指数,可以有:

炒股常见的大盘指数、K 线,也有,看得人一愣一愣的:

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款“沧海”茶, 就可以在这里看到:

发售当天,市场价格就从 23800 元一路被炒到了 81000 元,峰值比原价足足翻了 3 倍多!

2)“炒大益茶”有多疯狂?

所以,这玩意到底有多赚,值得大家这么费心费力的跟进呢?

① 炒茶升值 2w 倍

接下来,我们以一款叫做「 88 青饼」的茶叶为例。

说实话,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是在打开页面的一瞬间还是把我吓得叫出了声(原谅没见过世面的我):

茶叶,居然可以买到 1500w 元!

这个价格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来帮大家计算一下:

1 件= 12 提 = 7 x 12 片 = 7 x 12 片 x 357 克 = 1500w 元

平均下来,现在「 88 青饼」这款茶, 1 g 就价值 500.2 元。

再给大家看一下现在黄金的价格,1 g 差不多 488 元:

1 g 茶叶比同重量的黄金还贵,换了我,宁可供起来都不会喝的。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数据已经很惊人了,那你就错了。因为,如果从升值空间来算,这款茶叶比黄金划算 5000 倍:

如下图所示,如果你在 1988 年买入黄金,那么你的升值幅度是 1887 ÷ 436 ,大概是 4.32 倍:

但是, 88 青饼在 90 年代的时候,还只值 10 元一饼,也就是 0.025 元 1 g。

也就是说,如果当时购入这款茶饼,那现在升值幅度是 20008 倍!

老天鹅,这收益,倒卖毒品也赚不过它啊……

当然,上面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常见的、收益比较好的茶,一般是这样的,翻个 15 倍:

再“次”一点的,翻个 5 倍还是没问题的。

一般来说,炒茶圈的玩家都是 5 件、 10 件的囤。因此,只要你运气够好、流动资金够多,那么一次赚几百上千万都不是问题。

这么高的收益,怪不得炒普洱茶在经历了 2007 年的普洱茶泡沫、70% 的玩家都被套牢的惨状之后,还能“重新出发”,再次被炒的火热。

② 期货茶

还是说刚刚那款“沧海”。因为是“爆款茶”,再加上供货量很少,所以一时之间,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

在暴利的引诱下,很多人开始炒起了“期货茶”。

所谓期货茶,就是一些卖家自己还没货,就先放出风声,说自己能弄到茶,但是现在已经都定出去了;如果还有人想要的话,自己有渠道弄到。.但是,如果你想定,就得立即付全款,不能拖欠。

交钱后,我给你“开白条”,约定交付日期,到期交茶;交茶之前,你也可以自行进行二次买卖。

这样,卖家用一个装茶的纸箱就能唬住人,获得大量流动资金,于是连纸箱都成了抢手货。

巅峰时期,连一个装「沧海茶」的箱子,都能卖 5000 - 6000 元。

就这个蓝色纸盒,能买 5000 - 6000

可能你想问,这么不公平、一看就很容易被骗的局,怎么会有人去做呢?

还是马克思爷爷说得好:

为了 100% 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 300% 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上绞架的危险。

02

“炒茶”,为什么能这么火热?

说实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普洱茶不仅一点也不贵,甚至还不如绿茶、红茶等受欢迎。

但是,熟普洱的「树越老越香、茶越陈越香」特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炒”。

因此,从上世纪末开始,港台商人就将这股风气带进了全国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芳村。

甚至可以说,是芳村,或者说是芳村背后的资本成功“炒火”了普洱茶。

资本们的“炒茶”,大概是这样的流程:

第一步,人为制造「供需不平衡」。

选定一款有噱头、好炒作的茶,我们就暂时叫它「茶叶 A 」,然后投入大量资金,在市场上拍一批人收购这种茶,让它先变得供不应求起来。

第二步,人为制造「噱头」。

通过舆论的力量,把「茶叶 A 品质极好、将来会火」的概念宣传出去。根据产品的不同,这一步的手段也非常花里胡哨……

比如,通过一些专家,告诉目标用户茶叶 A 品质多好、营养价值多高,以及有多稀缺,非常值得收藏:

比如,通过一些精准的“炒茶圈”自媒体,告诉玩家们,茶叶 A 多有收藏价值:

再比如,做一些“天价拍卖”,引起大众的关注,占领用户心智:

2004 年卖出 4000 元/g 的“清宫普洱茶”;2007 年,深圳茶博会上的新茶“锦秀茶祖”卖出了 40 w,合约 800+ 元/g……

再再比如,搞一些非常轰动的仪式,比如什么「百年贡茶、回归普洱」,彩旗飘飘、锣鼓喧天、警车开道、直升机护送……

知名度上去以后,大家开始到处想买这种茶,但是因为上一步骤中资本的「囤货」,导致市面上的茶叶 A 很少。

由此,大家会直观认识到“这款茶真的很受市场欢迎”。

这一波操作,不仅能让喝茶的人认可茶叶的品质、自发买茶;

更重要的,是给了“炒茶玩家”们想象空间,让他们觉得让茶叶很受市场认可、有升值空间。

第三步,人为制造「暴涨假象」。

资本们先放出一小部分茶叶在市场上流通,再派自己人去“高价回收”;再放一小部分,再自己“高价回收”……

几轮下来,高额的利益让整个炒茶市场都陷入了狂热,玩家们被高昂的利益诱惑,纷纷开始投钱。

通过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方式,资本们进一步拉高了茶叶 A 的价格,同时也吸引更多的韭菜入局,接下来,就该收割了。

第四步,也是最后一步:有节奏的放出囤积的货源,躺着数钱。

这个时候,市场上的价格已经被炒到很高了。在不打破整体供需关系的情况下,把囤积的货物慢慢出手,就可以获得最大化利润。

总结下来,就是这样:

可能有老股民发现了,这些动作完全是股市的操作:先龙头股带动板块内其他股票上扬,再对敲拉高、自买自卖、缩量拉升。

当资本收割完毕,心满意足的撤退之时,就是“不舍得出手”的普通玩家们被割韭菜的时候 ——

没了资本运作,再加上供需关系逐渐平衡,市场会逐步恢复理性。

到时候,高价买进的茶叶 A ,价格只会逐渐跌落,哪还能找到人接盘呢?

只能低价出售,甚至全部砸在手里,只有损失惨重的份。

03

大益茶的收割,远不止“套牢”

除了被“套牢”,大益茶还有更多的方式让你乖乖掏钱,什么中间商跑路、原料真假掺半,还有“知识付费”……

1)卷钱跑路,维权困难

由于茶叶本身是一种农副产品,高价茶发展的时间又比较短,因此,虽然它的价格很高,但交易却和一般的农副产品一样“约定俗成”:

一般不会签合同,都是以商家的“诚信”做担保。

这很好理解,你去买一百斤小米,会和店家签一个严密的商业合同吗?

因此,很多涉资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交易,都只有一个转账记录,或者一张收据。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都是钱货两空。

去年,炒茶圈有一起轰动一时的「心叶茶轩案」,涉案资金 1 亿多元:

用投资普洱茶的时候,为了方便二次买卖赚差价,就一直把茶叶寄存在心叶茶轩的茶商手中,并约定了在 2020 年 1 月把货拿走。

但是,在到期收货时,却茶商被告知,因为自己的供货商卷了自己交的货款跑路了,因此无法“对单”(也就是对照单子交货),最后“货没到,钱退不了”。

图源水印

因为没有签订相关合同,所以只能算是「民事诉讼」,法院只能判决茶商必须还钱,无法将老板送进监狱。

这时候,只要茶商一口咬定自己没钱,法院也只能将他列入“老赖”名单,维权非常困难。

2)上游原料鱼龙混杂

炒茶的火热,也让普洱茶产业链上下游的交易变得极其火爆。

在很多茶叶市场上,买卖茶叶甚至都不用卸货,货在车上就可以进行数次转手。

因此,一些本身就在制茶行业的炒茶玩家,很容易被高涨的市场情绪煽动、贸然出手买茶原料,指望着大赚一笔,实则很容易被骗子们用低质量的茶骗个“血本无归”。

根据业内人士@老徐谈茶 爆料,他曾经和朋友在茶叶交易市场遭遇了「以次充好」的骗局:

花了 40w 买了 5 吨茶,本来想在市场里直接转手卖掉,就可以赚 3w。

但是,考虑到加工后,再卖给品牌做“贴牌产品”,利润可以直接翻 3、4 倍,他们就打算拿去茶厂加工。

谁知去了加工厂才发现,这些茶竟有一半是已经“报废”的茶!

最后只能认栽,勉强挑出一些合格品加工后出售的,才挽回了部分损失。

3)炒茶圈“知识付费”

乘着炒茶火热的东风,还有不少人开始搞起了“知识付费”。

以下面这个公众号为例,从去年微信开放付费阅读以来,这个账号就开始发布付费文章,基本篇篇都是很有噱头的内容:

目前,已经发了 200 篇左右的付费文章,售价在 8 - 98 元之间,购买人数从 30 到 100 人不等。

我们来把上面的数据取个保守值,按照平均收费 30 元,每篇有 50 人购买来看,光这一个账号就可以赚到 45w 左右。

而且,像这种账号有很多,还有更贵的。

像是下面这个账号,只有 8 篇付费文章,但是每一篇都是 100 人左右付费。按照 198 元/篇的售价,算下来至少已经赚了 16w 了……

虽然和炒茶收益相比不值一提,但是这些钱可是无风险、无投入的纯收益,已经足够我们这些普通人眼红了……

04

结语

其实,“炒大益茶”说白了,就是以茶为载体的「类金融炒作」。

它已经脱离了商品的「流通本质」,本质是一种赌局,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骗局”了。

当然,这种局也并不新鲜:

十八世纪的郁金香、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君子兰、九十年代的藏獒、2016 年左右的金钱龟……换汤不换药的套路,换汤不换药的“疯狂”。

金融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活动,本身是无罪的;真正有罪的,是利用金融损人利己的人。

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文章,未来都能对「热炒」的东西保持理性和警惕。记住佟掌柜这句话:

幻境再美终是梦, 珍惜眼前始为真。

参考资料:

《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查尔斯·麦基

《为何股市总是如此疯狂》-韩和元

《三万炒到上百万,谁是普洱“金融茶”最后的接盘侠?》-红星新闻任江波

《一个茶饼卖12万!芳村十五年“疯狂” 炒茶史|| 深度》-无冕财经

《万字行业揭秘:普洱茶的炒作逻辑》-六月雪山

《君子兰、普洱茶、邮币卡、藏獒等泡沫的启示:要暴富,先研究泡沫》-复利魔方

三大利好眷顾普洱茶:产业政策、外部避险资本与消费升级

普洱茶近期的三大利好:产业政策、外部避险资本投资窗口期、消费升级。当然这三大利好,在当前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很难放大,但有远见的企业,可以利用三大利好进行转型升级,从而赢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并在下一个市场繁荣期绽放异彩……

图为巅茶的“艺术茶厂”,其喻示着后现代文创品牌大有可为

近期云南省政府出台重磅产业政策支持茶产业: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中说,云茶产业是云南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重点产业。为加快云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到2022年,实现全省茶园全部绿色化,有机茶园面积全国第一,茶叶绿色加工达到一流水平,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针对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省府提出了若干产业发展意见,并出台了系列产业配套政策。

一些人认为有点空,落地难。我们知道中国的产业政策其实效率很低,许多项目都是来套政策务虚的,浪费惊人,资源错配的情况屡屡发生,但我们不能忽视威权政治语境下的指挥棒作用。在政策引导下,天量政府产业基金与社会资金投入一个行业,虽然尸体与炮灰无数,但毕竟会沉淀下来一定比例能代表未来的中长期发展资本,能使一个贫瘠的行业解决原始积累问题。因此,产业政策虽然低效与错配,但从最终结果来看还是有效的。

至于云茶的产业政策能落地几何,这要结合外部资本进入的意愿来看。云南是穷省,政府配套的产业基金不会太多,但云南是资源大省,尤其普洱茶产业是占山为王,云茶产业可以资源的相对垄断,换取大资本的进入。在全球资产价格重置的今天,资产价格下跌已是大概率事件,将被去杠杠清算的虚高资产,会寻求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农业、食品与消费品等永远有市场需求的行业进行避险,并由捞一把就走,转型为行业垂直深耕资本。云南省府,可利用外部避险资本的投资窗口期,高举产业政策大旗,用资源换资本,从而使云茶成为资本投资的风口。

在资源换资本的政治语境下,茶农直销将迎来大资本的强势阻击,或者说茶农直销将纳入政府与大资本统一打造的小产区公用品牌体系,被统一规范管理,茶农卖茶被雁过拔毛是肯定的了。而且政府与大资本拥有古茶山保护性开发之大义名份,分散的茶农被统一收编是迟早的事。

在产业政策与外部避险资金的合谋下,将来的普洱茶产业格局是,大资本将重兵布阵产业上游,比如小产区公用品牌、基础制造(茶界富士康),以及产业的底层基础构架,比如仓储交易平台、大宗交易(茶交所)、产业互联网、新零售平台等。面对大资本扼住了上游与基础设施之咽喉,中小微茶企的机会在于,一是纳入财团产业链布局,主动做产业配套,这是依附型的发展道路。二是走特色精品之路,利用普洱茶消费升级呈现精品化、个性化、特色化、多元化、文创化之趋势,做后现代的文创品牌。或者与新零售平台结盟,新零售平台不愿意制造品牌寡头垄断,非常愿意扶持有成长性中小微品牌。三是做具有时代风口的初创公司,走天使投资、风投赋能之路。

最后我说下消费升级。普洱茶的消费将在三个维度升级,一是大众消费升级,将走极高性价比的品质之路,这可以孵化出体量巨大的消费品牌。二是中高端市场的后现代化,这是中小微茶企的最大福音,后现代生活方式与“小而美”品牌可以深度勾兑。第三个是大健康产业的勃发,普洱茶的消费人群将剧增。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不做茶叶的皮包公司“信阳毛尖集团”要改成“中国国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了

沾上“茅台”就能飞天,这件事在一家港股公司身上再次得到印证。

2月16日,港股公司信阳毛尖(0362.HK)发布公告称,公司拟更名为“国龙茅台”。公告一出,瞬间冲上热搜。今日开盘后,公司股价一度冲高至0.63港元/股,涨幅达44.83%。

信阳毛尖拟更名为“国龙茅台”

信阳毛尖公告显示,董事会建议公司英文名称由“Xinyang Maojian Group Limited”更改为“China Dragon Moutai Group Limited”,并采纳“中国国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为公司的中文第二名称。

来源:公司公告

为什么要改名?董事会认为,建议更改公司名称将更能反映集团业务发展的现况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董事会相信,新名称能为该公司确立更合适的企业形象及身份,将有利于该公司的业务发展,并符合该公司及股东的整体最佳利益。

在准备改成“国龙茅台”前,信阳毛尖还想过另一个名称。2020年3月,公司公告,拟更名为“新中国经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但在2020年5月再次公告,延迟寄发更名通函。

现名“信阳毛尖”也是更名而来

事实上,这并不是信阳毛尖第一次更名。公司现用名称“信阳毛尖”也是更名而来。

信阳毛尖前身为中国天化工集团有限公司(0362.HK,简称:中国天化工),主要从事煤相关化学产品制造及销售,以及电力及热能生产及供应。

2018年,中国天化工在港交所公告,以8580万港元收购信阳毛尖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并建议更名为“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当时公司董事会称,更名是认为中国茶业务将成为集团未来主要收入及利润来源之一,并希望实现绿色转型。此后,公司正式更名为“信阳毛尖”。

更名为“信阳毛尖”已经两年,翻看公司财报发现,茶叶并未成为公司主营业务。同时,公司还考虑行使认沽权将茶叶业务出售。财报显示,公司主营业务仍然集中在热能供应服务方面。

茶叶还没做好,公司又调头准备做酒类生意。公司称,“自2018年以来,本集团一直积极探索商机。自2015年以来的过去5年,中国酒类市场一直保持5%至7.1%的快速增长。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中国酒类市场年度收益为5620亿元。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预计酒类市场将稳定增长。本集团把握巨大市场机遇,于2020年末通过销售酒类拓展饮料部。”

2020年,信阳毛尖在酒类销售板块的营收为0.69亿元,占其全年营收约30%。

2021年2月2日,信阳毛尖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牡丹江龙晋酒业有限公司与北京耀莱龙微酒业有限公司之全部股权订立买卖协议,代价为8000万港元,其中以500万港元现金及发行本金总额7500万港元的承兑票据支付。

信阳毛尖在公告中表示,目标公司的业务伙伴上海高诚是中国酒类业务的有利营销专家。上海高诚已推出贵州茅台、五粮液等著名酒类品牌的推广。另一方面,目标公司拥有一系列商标,包括成龙商标。

董事会认为,目标公司与上海高诚之间的合作将对酒类销售产生有效的协同效应。整合成龙商标及酒类,将为公司带来协同效应,可在中国庞大酒类市场中占优势。

公司认为,收购事项与本集团的整体业务方向一致,是加强本集团的客户基础及拓展中国酒类市场能力的投资良机。

十足的“仙股”

从股价来看,信阳毛尖可谓是十足的“仙股”。从2016年初,股价跌破1港元后,连续4年多在1港元以下。

来源:同花顺

公司业绩也处于亏损状态。公司最新财报显示,2019年以及2020年,公司分别亏损5144.8万港元、7841.7万港元。

来源:公司公告

网友:蹭茅台热度

信阳毛尖拟更名“中国国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的消息一经发布,就引来网友议论纷纷。有网友表示,“这公司改名字好几回了,到处蹭热度”;还有网友称,“信阳毛尖实惨”“茅台:倒是爱蹭”。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改名“中国国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仅是董事会建议,并未被真正采纳。公告也指出,更名需要股东特别大会通过,以及百慕大公司注册处处长批准更改。

投机性改名行为在资本市场并不少见

这么赤裸裸的改名,让人不禁想问:不想蹭茅台热度的“信阳毛尖”,不是好化工企业?

事实上,变更企业名称,炒作、蹭热度、刷存在感的事情,在资本市场并不少见。

自2014年以来,剔除恢复上市和部分业绩发生变化的ST股名称发生变化以外,沪深两市股票名称发生变更的上市公司数量高达百余只。

这当中,有些更名的确是主营业务变化,或重组成功、大股东易主,这类更名属于正常。

不过,有些改名则是投机性的,或是为了让人忘记自己的前身,洗脱之前不好的名声;或是在主业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蹭市场热点,以往以此带动股价上升。

这类更名,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新业务未实际开展或占比较小而变更证券简称。

二是变更后的证券简称未反映公司主营业务等情况。

三是变更后的证券简称过于概括,用字、用词过大,例如有的公司主动向“中字头”靠拢。

四是变更后的证券简称与现有其他公司证券简称过度相似。

比如,2010年,有色金属大热,资源股更名就“粘金带银”;2015年,P2P风靡一时,多伦实业更名为匹凸匹后连续多天涨停,但其实他们并无该业务。

又如著名的神州高铁,最初叫亿安科技,后来改名叫宝利来,在收购了北京新联铁后,主业虽然不再是酒店旅游业,但也只是轨道交通安全运维行业,却叫了个大气的名字:神州高铁。不知情的人一听,恐怕以为“铁总”的高铁上市了。

所以,有网友讽刺,你要是收购了一个油田服务公司,难道还要叫“中国石油”?

这次“信阳毛尖集团”改名,也属于这个套路。“信阳毛尖”的全资子公司牡丹江龙晋酒业收购了北京耀莱龙微酒业,而这家公司的业务伙伴上海高诚,又是卖名酒的,所以改名中就带有“茅台”二字。

当然,也有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并非所有更名都能引发股价上涨。

比如,天沃科技原名张化机,主营业务为重工业领域的非标压力容器制造,在收购游戏装备、账号交易平台5173后,以为自己傍上了网游概念股的光环,改名为天沃科技,可市场并不买账,14个交易日内下跌近20%。

湘鄂情也是如此,改名为高科技感的“中科云网”后,并未挽救其颓势,变为了ST云网。

但总体而言,一些公司更名的行为,外界看似有点无厘头,却往往能带来实际利益。相关数据显示,上市公司发布更名公告后,持股30天平均涨幅达10.07%,持股20天上涨概率达68.57%。

抑制奇葩更名行为,需要健全的机制和成熟的投资者

所以,这些奇葩更名背后,反映了资本市场尚有不成熟的地方,让这些上市公司改名投机的行为有了可乘之机。

一方面,是资本市场的规则有漏洞。上市公司因为趋利而改名,看起来很大的事,但以前操作起来并不复杂,证监会和交易所只做形式审查。开个董事会,2/3以上的董事同意,提交证监会,获得批准即可。在交易所这边,只需填申请表,提供营业执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更名的证明、上市公司的相关公告即可。

不过这个局面已经改变了,2016年,深交所发布了《变更公司名称备忘录》,上交所发布了《上市公司变更证券简称业务指引》,都对上市公司更名做出了相应的规范与指引。

上交所的《上市公司变更证券简称业务指引》就规定,上市公司未变更企业全称、未调整经营范围或未修改公司章程的;新业务尚未取得营业收入的;开展新业务已取得营业收入,但相关营业收入占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低于30%的,原则上都不得作为证券简称。

这些政策,明显就封堵住了大多数投机性改名。

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是中国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还有进一步成熟的空间。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股价归根到底在于自己的业务强弱、利润多少。在价值投资越来越成为主流的时代,更是如此。

频频改名会损害自己的商誉,是为了短期利益损害长远利益,应被投资者鄙弃,但现实却相反,往往会得到追捧。

所以,中国的投资者也应该更加成熟、专业、理性。有了健全的机制,再加上成熟的投资者用脚投票,方能从根本上抑制奇葩更名行为。

——来源:凤凰网财经综合自中国证券报、沸腾、每日经济新闻

找到约2,208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