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GDZPS7727
书名:《茶叶市场营销学: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版别: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姜含春主编
书号:ISBN 978-7-109-14313-5
定价:42.50
出版日期:201812
内容简介
本教材本着满足读者从事茶叶市场营销管理的需要,跟踪市场营销学科世界发展趋势的指导思想,力求从茶叶行业和茶叶企业营销实际出发,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茶叶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和不断发展的需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致力于建立完善的茶叶市场营销学体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述与评价相结合,案例分析与复习思考为辅助;沿着茶叶营销宏观和微观环境调查分析、茶叶营销战略规划与实施、茶叶4P营销策略制定的营销管理流程,全面系统地阐述与评价了茶叶营销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特别是首次剖析了茶产业演变,对茶叶行业进行分类,提出茶产业链概念与结构,针对茶叶服务行业包括茶叶出口,阐述与评价了茶馆营销和茶叶国际市场营销,最后阐述与评价了适合茶叶行业与企业的绿色营销、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网络营销等市场营销新理论和发展趋势,为茶叶企业、政府等非营利性茶叶组织营销管理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创新性和前瞻性。
本书可作为茶叶专业及与茶叶专业相近的食品、园艺等专业本科、专科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营销人员、公共组织管理人员全面提高营销理论与实务能力的参考书。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茶叶市场营销相关概念 1
一、茶叶市场营销 1
二、顾客对茶叶的需要、欲望和需求 1
三、茶叶企业顾客满意 2
四、茶叶企业顾客让渡价值 3
第二节 茶叶市场营销学概述 4
一、茶叶市场营销学的含义 4
二、茶叶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范围 4
三、茶叶市场营销学的基本框架 5
四、茶叶市场营销学的特点 5
第三节 研究茶叶市场营销学的意义与任务 6
一、茶叶经济体制的演变与茶叶市场营销学 7
二、茶叶企业与茶叶市场营销学 7
三、研究茶叶市场营销学的意义 8
四、研究茶叶市场营销学的任务 9
第四节 茶叶市场营销观念 10
一、市场营销观念的概念 10
二、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过程 11
三、茶叶企业现代营销观念的确立与实施 14
小结 16
案例 17
思考题 18
第二章 茶叶市场营销环境研究 19
第一节 茶叶市场营销环境概述 19
一、茶叶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的概念与特点 19
二、研究茶叶企业营销环境的意义 20
三、研究茶叶企业营销环境的方法 21
第二节 茶叶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22
一、政治与法律因素及其对茶叶企业营销的影响 22
二、经济与人口因素及其对茶叶企业营销的影响 24
三、社会文化因素及其对茶叶企业营销的影响 26
四、科技与自然资源因素及其对茶叶企业营销的影响 28
第三节 茶叶市场微观环境分析 29
一、茶叶企业内部 29
二、流通环节的组织机构 30
三、消费者 31
四、竞争者 32
五、政府管理部门、新闻宣传机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 32
小结 33
案例一 33
案例二 35
思考题 37
第三章 茶叶行业分析 38
第一节 中国茶叶行业的演变及分类 38
一、茶叶行业(产业)概念 38
二、茶叶行业的演变 38
三、茶叶行业的划分 39
四、茶产业链概述 39
五、当代中国茶产业特点 41
第二节 茶叶行业基本分析 41
一、茶叶行业分析的目的 44
二、茶叶行业基本特点分析 44
三、影响茶叶行业竞争态势的五力分析 48
第三节 茶叶企业竞争者分析 51
一、茶叶企业竞争者类型 52
二、茶叶企业竞争者分析 53
小结 55
案例 56
思考题 57
第四章 茶叶市场分析 58
第一节 茶叶市场的概念及分类 58
一、茶叶市场的概念 58
二、茶叶市场的分类 59
第二节 中国茶叶市场的起源与发展 59
一、中国茶叶国内市场的起源与发展 59
二、中国茶叶国际市场的起源与发展 62
第三节 茶叶消费者市场分析 63
一、茶叶消费者市场特点 63
二、茶叶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概念及分类 65
三、茶叶消费者购买行为过程和类型 66
四、茶叶消费者购买行业的影响因素 67
第四节 茶叶生产企业购买行为分析 69
一、茶叶生产加工产业市场特点 70
二、茶叶生产企业购买行为概念 70
三、茶叶生产企业购买行为类型 71
四、茶叶生产企业购买行为过程 72
五、茶叶生产企业购买行为影响因素 74
小结 75
案例 77
思考题 78
第五章 茶叶市场调研 80
第一节 茶叶市场营销信息系统 80
一、茶叶市场营销信息及其分类 80
二、茶叶市场营销信息作用 81
三、茶叶市场营销信息系统 82
第二节 茶叶市场调研概述 84
一、茶叶市场调研的概念 84
二、茶叶市场调研的类型 85
三、茶叶市场调研的内容 87
四、茶叶市场调研的程序 88
第三节 茶叶市场调研方法 91
一、样本选择方法 91
二、信息获取方法 94
三、茶叶市场调研表格设计 96
小结 99
案例 100
思考题 101
第六章 茶叶市场预测 102
第一节 茶叶市场预测概述 102
一、茶叶市场预测的概念 102
二、茶叶市场预测的种类 102
三、茶叶市场预测准确程度分析 104
四、茶叶市场预测的内容 105
第二节 茶叶市场预测程序 105
一、预测的准备阶段 105
二、选定预测方法 107
三、预测评价阶段 107
四、提出预测报告 108
第三节 茶叶市场预测方法 109
一、定性预测法 109
二、定量预测法 111
小结 119
案例 119
思考题 121
第七章 茶叶企业战略及其规划 122
第一节 茶叶企业战略概述 122
一、茶叶企业规划实施战略的意义 122
二、茶叶企业战略 123
三、茶叶企业战略规划内容和程序 125
第二节 茶叶公司业务投资管理战略 129
一、波士顿咨询集团法——业务单位投资管理战略 129
二、通用电气公司法——业务单位投资管理战略 131
第三节 茶叶市场进入策略 134
一、茶叶市场进入策略 134
二、茶叶市场进入方式 135
三、茶叶市场进入时机 137
第四节 茶叶企业市场发展战略 139
一、密集性发展战略 139
二、多元化发展战略 140
三、一体化发展战略 140
第五节 茶叶企业竞争与合作战略 142
一、基本竞争战略 142
二、不同竞争地位茶叶企业竞争战略 145
三、茶叶企业合作联盟战略 150
小结 152
案例 153
思考题 154
第八章 茶叶企业目标市场战略 155
第一节 茶叶市场细分 155
一、茶叶市场细分的概念与意义 155
二、茶叶市场细分的标准 156
三、茶叶市场细分的方法 160
第二节 茶叶企业目标市场策略 161
一、茶叶企业目标市场的概念 161
二、茶叶企业目标市场策略 162
三、茶叶企业选择目标市场策略的影响因素 164
第三节 茶叶企业市场定位 165
一、茶叶企业市场定位的概念及其分类 165
二、茶叶企业市场定位的意义 166
三、茶叶企业市场定位的程序 166
四、茶叶企业市场定位策略 168
第四节 茶叶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169
一、市场营销组合 170
二、4P市场营销组合 170
三、市场营销组合及其理论的发展 172
小结 175
案例 176
思考题 177
第九章 茶叶市场营销组织与管理 178
第一节 茶叶市场营销组织 178
一、茶叶营销组织的目的 178
二、市场营销部门的职能 178
三、茶叶市场营销组织的演变 179
四、茶叶市场营销部门的组织形式 180
第二节 茶叶市场营销计划 182
一、茶叶市场营销计划的概念 182
二、茶叶市场营销计划的内容 183
第三节 茶叶市场营销计划实施 185
一、茶叶市场营销计划实施的概念 185
二、茶叶市场营销计划实施的过程 185
三、影响茶叶市场营销计划实施的因素 185
第四节 茶叶市场营销控制 187
一、茶叶市场营销控制的程序 187
二、茶叶市场营销控制的基本类型 187
三、茶叶市场营销控制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188
小结 191
案例 192
思考题 193
第十章 茶叶产品策略 194
第一节 茶叶产品整体概念及茶叶产品生命周期 194
一、茶叶产品整体概念 194
二、茶叶产品生命周期(PLC) 197
第二节 茶叶企业产品组合策略 200
一、茶叶企业产品组合相关概念 201
二、优化茶叶企业产品组合 202
三、产品组合策略 202
第三节 茶叶新产品策略 204
一、茶叶新产品的概念 204
二、茶叶新产品的开发方式 206
三、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程序 208
第四节 茶叶包装策略 209
一、茶叶包装的作用 209
二、茶叶包装的分类 210
三、茶叶包装的设计原则 210
四、茶叶包装策略 212
第五节 茶叶品牌与商标策略 213
一、品牌与商标的概念 213
二、品牌的分类 215
三、茶叶企业品牌的作用 216
四、茶叶企业品牌设计原则与策略 217
五、茶叶企业品牌使用策略 218
六、茶叶企业品牌维护策略 220
小结 221
案例一 223
案例二 224
思考题 225
第十一章 茶叶价格策略 227
第一节 茶叶定价理论 227
一、茶叶价格与价值 227
二、市场结构和供求弹性原理 228
三、影响茶叶企业定价的因素 233
四、茶叶定价遵循的基本原则 235
第二节 定价方法 236
一、成本导向定价法 236
二、需求导向定价法 238
三、竞争导向定价法 239
第三节 茶叶定价策略 240
一、阶段定价策略 240
二、心理定价策略 241
三、差价策略 243
四、折扣和让价定价策略 243
五、单一价格与变动价格策略 244
六、捆绑定价策略 244
七、产品线定价策略 245
八、替代产品价格策略 245
小结 245
案例 246
思考题 247
第十二章 茶叶销售渠道策略 248
第一节 茶叶销售渠道概述 248
一、茶叶销售渠道的概念 248
二、茶叶销售渠道的作用 248
三、茶叶销售渠道的类型 249
第二节 茶叶中间商 250
一、茶叶中间商的概念与作用 250
二、茶叶中间商的分类 251
第三节 茶叶销售渠道的选择与维护管理 253
一、选择茶叶销售渠道的影响因素 253
二、茶叶销售渠道的设计与评价 254
三、茶叶销售渠道的维护与管理 255
第四节 茶叶物流策略 257
一、茶叶物流的概念与内容 257
二、茶叶物流管理的目标 258
三、茶叶物流管理决策 259
小结 261
案例 262
思考题 263
第十三章 茶叶促销策略 264
第一节 茶叶促销概述 264
一、茶叶促销的实质 264
二、茶叶促销的作用 264
三、茶叶促销的组合及其影响因素 265
第二节 茶叶人员推销策略 267
一、茶叶人员推销的特点 267
二、茶叶人员推销的策略与技巧 267
三、茶叶推销人员的使用与管理 269
第三节 茶叶广告宣传策略 270
一、茶叶广告宣传的作用 270
二、茶叶广告的必要性 271
三、茶叶广告的媒体与选择 271
四、茶叶广告的设计原则 273
五、茶叶广告效果的测定 274
第四节 茶叶营业推广策略 275
一、茶叶营业推广的特点 275
二、茶叶营业推广的方式 275
三、茶叶营业推广方案的制定 276
第五节 茶叶企业公众关系策略 277
一、茶叶企业公众关系的概念及特点 277
二、茶叶企业公众关系的功能 277
三、茶叶企业公众关系的原则 277
四、茶叶企业公众关系的方式 278
小结 279
案例 280
思考题 281
第十四章 茶馆营销 282
第一节 茶馆营销概述 282
一、茶馆的起源与发展 282
二、茶馆的类型 283
三、茶馆营销的概念及特点 284
四、茶馆营销的作用 285
第二节 茶馆产品策略 286
一、茶馆产品的概念与特点 286
二、茶馆产品策略 286
三、茶馆质量管理 287
第三节 茶馆价格、渠道与促销策略 289
一、茶馆价格策略 289
二、茶馆渠道策略 290
三、茶馆促销策略 290
第四节 茶馆职员、过程与有形展示策略 291
一、茶馆职员策略 291
二、茶馆过程策略 291
三、茶馆有形展示策略 292
小结 293
案例 294
思考题 295
第十五章 茶叶国际市场营销 296
第一节 WTO与茶叶国际贸易 296
一、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概念 296
二、加入WTO对我国茶叶贸易的影响 296
三、加入WTO后涉外茶叶企业应对措施 298
第二节 茶叶国际市场的分析 299
一、茶叶国际市场概况 299
二、国际茶叶市场的贸易特点 299
三、我国茶叶国际贸易状况 301
四、国际茶叶市场需求趋势 303
五、国际茶叶拍卖市场 304
第三节 茶叶国际目标市场的选择 305
一、茶叶国际市场细分 305
二、茶叶国际市场细分的依据 306
三、茶叶国际目标市场选择的标准、条件和过程 307
四、选择目标市场的模式 307
五、进入目标市场的策略选择 307
第四节 茶叶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308
一、茶叶国际市场产品策略 308
二、茶叶国际市场定价策略 310
三、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和分销策略 313
四、茶叶国际市场促销策略 315
小结 316
案例 317
思考题 319
第十六章 茶叶市场营销新趋势 320
第一节 绿色营销 320
一、绿色营销的概念 320
二、绿色营销的兴起 320
三、绿色营销的特点 322
四、绿色营销的意义 322
五、绿色营销的实施 323
第二节 关系营销 324
一、关系营销的产生 325
二、关系营销的特征 325
三、关系营销的原则 326
四、关系营销的基本策略 327
第三节 整合营销 328
一、整合营销的概念 328
二、整合营销产生的背景 329
三、整合营销的理论基础 330
四、整合营销实施的基本策略 331
第四节 网络营销 332
一、网络营销的产生和概念 332
二、网络营销的特点 333
三、网络营销的类型 334
四、实施网络营销的关键技术环节 336
五、网络营销4C与4P整合策略 337
小结 338
案例 339
思考题 341
主要参考文献 342
姜含春, 1956年3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安徽省茶叶学会副秘书长。
1982年8月本科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业系并留校任教,一直从事市场营销学教学与研究工作。1984.2-1985.2年在(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外经济贸易系进修学习,1997.9-1999.7年在安徽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硕士研究生进修班学习。
主讲课程:《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茶叶商品学》等课程。副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茶叶市场学》。主要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主编"十五"规划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茶叶市场营销学》;参编《市场学新编》、《茶叶商品学》、国家"八五"重点图书《中国茶叶大辞典》。在农业经济问题、茶叶科学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参加农业部、省教委等研究项目7项。曾获安徽省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安徽省科协和农业厅优秀论文一项。
1998年以来,先后7次接受农业部种植司邀请,在全国性培训班作专题报告。2002年接受农业部中央广播电视学校邀请在第2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第1套中央电视台进行《茶叶无公害营销》专题讲座;多次受邀在全国性、省、地区学术会议、茶叶经济论坛、培训班做学术交流或专题报告。
大量批发或经销商面议。
茶书网中国区北京经销商:感德真品茶业机构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6号北京国际茶城三楼西北角F3-19号
客服:010-63433810
详见:茶书网(www.culturetea.com)说明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源自中国,茶文化发源自中国。然而根据近年的统计数据,中国人均每年的茶叶消费量却在世界上排到了第十九位。排在前几位的,反而是英国,爱尔兰这些不产茶的国家。
当然,英伦风的茶是要加很多东西的
没有自然条件长出茶叶的西方国家,反而成为了茶叶的消费主力,这很显然是因为茶叶的成功传播。
那么茶叶这种来自东方的神奇树叶,是如何漂洋过海,传向西方乃至世界的呢?
南方有嘉木
其叶有真香
《诗经》有云:采茶薪樗,食我农夫。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茶已经开始作为一种饮料,并在秦汉之后,饮茶之风日盛,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而茶文化,也随着中华文明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着,衍生出了诸多的茶叶制法。
不同发酵的茶
从左到右:白茶、绿茶、乌龙、红茶和普洱(黑茶)
与此同时,随着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茶,在宋朝开始也逐渐传到了周边的日韩等国,并在当地生根发芽。茶叶的传播,最早是以东亚文化圈的整合而展开的。
直到大航海时代开始,西方人才第一次正式接触到茶叶。如公认的第一个品尝中国茶的欧洲人,葡萄牙人加斯帕·达·克罗兹神父曾在他撰写的《中国志》中写到:如果有人或几个人造访某个体面人家,那习惯的做法是向客人献上一种他们称为茶的热水。
葡萄牙人也是选对方向了
才能在东方占得先机
但真正将茶传入欧洲的是后起之秀荷兰人。十七世纪开始,低地国家完成了独立,荷兰东印度公司日益兴盛。之后,荷兰东印度公司指示每艘商船都要从中国以及日本运一些茶回国,由贵族自上而下地引发了欧洲的饮茶风潮。
虽然东南亚本身的热带产物也很重要
但参与到东亚尤其中国、日本的贸易体系
才是真的利润丰厚
十七世纪中期,茶叶开始经由荷兰商人之手传到英国。但最开始,茶在英国并不是作为饮料,而是被包装成一种治疗百病的神秘东方树叶,并成为了第一种在报纸上推销的商品。
《科勒的药用植物》中的茶树
当时的人们可以在咖啡馆买到茶叶和茶制品,尤其是红茶以其柔顺的口感,能提神,祛除寒冷的功效,比酒健康等优点,很快获得了上流社会的好评。不过在刚开始,囿于高昂的价格,茶叶只流行于少数贵族之中。工人阶级和贫民与这种神秘的饮料基本是无缘的。
直到三次英国对荷战争后,茶叶才开始直接从中国进口到英国。然而,此时茶叶的价格依旧十分昂贵,对广大群众来说仍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很贵族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英国国力日益强盛,逐渐成为“日不落帝国”,茶叶在英国也慢慢走进了千家万户。然而日益巨大的茶叶进口额,背后却与我国近代的血泪史息息相关。
十八世纪的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中国经济高度自给自足。如此一来,欧洲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十分狭小,几乎找不到销售市场,唯一的例外是中国对白银的大量需求。如178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财库尚有二十余万两白银盈余,翌年反而出现22万两白银的赤字。
欧洲人在美洲发现发现的贵金属
最终也大都流向了东亚、南亚
为扭转由茶叶贸易产生的巨额贸易逆差,东印度公司开始大规模向中国贩卖鸦片,以求逆转贸易逆差。但鸦片比之茶叶,显然是祸国殃民的成瘾品,很快遭到了中国政府的阻截。鸦片战争由此爆发,并以此为标志拉开了近代中国屈辱史的大幕。
“臣有两句诗不知当讲不当讲”
溪边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从古栽
中国虽然是茶叶的故乡,但在如今的茶叶种植业,却并不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在茶叶产量,出口量,创汇量中的部分指标甚至胜过我国。而十九世纪英国一位叫罗伯特.福琼的植物学家,正是将茶树籽带到这些温暖地区的人。
英殖民地的茶叶产量曾在近代大幅超越中国
而待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稳定后
又再次初步夺回曾经中国的份额
福琼受东印度公司的委托,曾两次前往中国,以获得品种优良的茶树,并在其广阔的殖民地进行种植。福琼为了深入当时不为外国人开放的中国内陆产茶地区考察,剃了头发换上长袍,乔装打扮成中国人。
其主要路线大致为由上海出发,经嘉兴,杭州前往徽州、严州这些绿茶产区之后回到上海。在上海做一段时间的休整,之后又从宁波出发经衢州到达福建武夷山的红茶产区,最后将得到的种子,茶工等带到今天印度的喜马拉雅山南麓。
一路运到阿萨姆也是不容易
福琼的观察很有见地:红茶茶树(广东茶树)与绿茶茶树品种之间的差异很小,红茶与绿茶的主要差别在于加工的不同,并认为最好的茶叶是福建的红茶和徽州的绿茶。
广东丹霞1号茶树
在以他为首的一众植物学家的努力下,茶树在英国的南亚殖民地广为种植。当地酸性的肥沃土壤,热带季风的气候及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因喜马拉雅山的阻挡而形成的的大量降水,使当地迅速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红茶产区。
如今日闻名世界的阿萨姆红茶(产自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锡兰红茶(产自今斯里兰卡),大吉岭红茶(产自印度孟加拉邦大吉岭高原)等茶种,便是从那时起引福建武夷山脉的正山小种等茶种与当地野生茶树杂交而来的。
大吉岭茶园
由于茶树在英国各大热带殖民地的广泛种植,在1854到 1875年间英国茶叶进口量上升超过八倍,茶价迅速下跌,茶叶由此走进了英国千家万户的日常。而与此相对的,则是原产地中国国际茶叶贸易量的迅速下滑。
在印度种植茶叶成功后
英国人又将茶叶生产带向他的各个殖民地试验
比如英属东非
基于此,福琼被许多人认为是史上最大的商业间谍,他给当时脆弱的中国经济深深的捅了一刀。不过抛开民族情感想想,让茶叶只在中国种植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真的是长远之计吗?若非外国的竞争者压缩了中国茶的盈利空间,中国的近现代化革命,又将迁延多久才能发动呢?
除了茶叶之外
中国瓷器的霸权地位也在近代被动摇
而丝绸的地位更早就被其他国家模仿
在唐宋时代之后更是被日本动摇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前几个月一篇叫《万家中国茶企,为何利润不及一个立顿》的文章,在中国茶叶圈引发了轰动。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不争的事实,但当前中国的茶产业不及英国,甚至印度,肯尼亚,也是事实。在茶产业上,中国处于一个“种植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外销量第三,利润倒数”的尴尬位置。
立顿可不止是一个立顿
欧美列强也不止一个联合利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茶业的衰落,或许从当年乾隆反对茶叶贸易,一把火烧掉价值六百万两白银的茶叶时便已经开始了。
当年中国茶叶多以家庭为单位种植和加工,规模小,效率低下,品质标准无法统一,自然难以与英国在印度大规模的茶叶种植园相竞争。而时至今日,中国茶企仍具有小而分散的特征,保留了许多小农经济时代留下的印记。
时至今日,在很多茶产区的农村,仍然有许多个体种植户在自家梯田种茶,然后家家户户的茶每年由茶商统一收购。各家茶树的品种,种植时间,加工工艺难免有差别,导致茶商收购后的茶叶难免参差不齐,标准难以规范统一。这样生产出来的茶叶明显很难满足在工业标准化社会下日益挑剔的消费者。
缺乏品牌意识,把品种当品牌也是中国茶企的一大通病。
受强调原产地而忽视品牌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使我国空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安溪铁观音”等知名品种,却没有什么在国际上叫的响的品牌。这样的发展思路,毫无疑问将使我国的茶叶“土特产化”,连中国人自己都觉得土,就更没有工业化和国际化的空间。
还真说不上来什么品牌
当然,要把茶企做大做强,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之外,也离不开政府对行业的规范和引导。
例如,中国茶叶在西方市场难以取得突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农药残留过高和制作标准不统一,导致不得不“贱卖”。政府和行业公会加强相应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才能让中国茶叶有所突破。
当然对茶,我们也要有文化自信。如中国茶讲究外形,一芽二叶,采芽头等就成了我们的标准,机械化程度也就不得不相应降低。而英式袋泡茶则只讲究内在,把老叶和嫩叶一起加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降低了成本。此类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的区别不胜枚举,不必为了追求工业化而完全抛弃。
毕竟对于中国人来说,袋泡茶固然便捷,但只有把茶叶用茶筷挟如紫砂壶中,用刚刚烧开的山泉水冲泡,倒在茶杯里,那溢出的腾腾香气才是茶的精华所在啊。
参考文献:
1.罗伯特.福琼:《两访中国茶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07
2.马晓俐《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08
3.角山荣《茶的世界史》 玉山社 2004
4.矶渊猛《一杯红茶的世界史》 东方出版社 2014.5
5.环球时报《中国七万家茶企为何不敌一家立顿》
6.宗蕊《中国茶叶产业市场报告》 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消费者与市场中心
长期以来,笔者一直在思考茶叶店经营的相关问题。今天,简要谈谈这个话题——从过去30年的时间看茶叶店的演化,并思考经营新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30年”只是个概数,我们只是在这样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对茶叶店的经营策略作整体性扫描。
01
五个阶段
(1)源始阶段
1980-1990年:糖烟酒公司的店面、老字号茶庄。
在此期间,经营的茶叶多为散茶,品种也相对有限。
(2)初起阶段
1991-2000年:茶叶专卖店开始出现。
1994年,天福茗茶在福建漳浦开设了其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店面,并在1999年底时在福建、广东、上海、北京、天津、四川、山东、陕西和辽宁等地共开设店面94家,全国连锁模式初现。在此期间,预包装茶开始出现,但散茶仍占主导。
(3)快速发展阶段
2001-2010年:茶叶专卖店快速发展,连锁型茶叶专卖店崛起。
这段时期,涌现了大量街边独立茶叶店。其中,作为渠道型品牌茶企的天福茗茶,实际增加的开店数量达到948家;北京张一元和吴裕泰也在这一期间快速发展,店面数量各达到300家左右。部分生产型品牌茶企,在这10年时间里,也采用品牌授权的模式,快速增加了品牌茶叶专卖店的数量。例如,福建有多家茶企在这10年间的授权专营店数量达到数百家。笔者在2008-2010年期间,曾主导了某茶企的连锁专卖店体系建设,3年时间发展出近千家店面。这一阶段,预包装产品成为主流,散茶在店面的占比日益降低甚至基本退出。天福茗茶借助其店面运营能力所形成的推力以及茶食品的差异化,获得了快速发展。品牌型茶企则主要在其主营茶类成为市场风潮时,借助品牌推广所形成的拉力,获得迅速发展。但在店面的日常运营管理上,多数采用了先立为上再逐步提升的策略。同时,茶叶店开始出现融合空间经营的探索。
(4)融合阶段
2011年至今:茶叶专卖店仍然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但出现了新变化。
渠道型品牌连锁茶叶店增速相对放缓。以天福为例,2019年底店面数为1172家,与2010年的1042家相比,仅实际增加130家店面。生产型品牌连锁茶叶店仍然保持较快发展势头。笔者曾在2019年初做过一个粗略统计,15家茶企的店面数量就达6483家。在这一阶段,茶叶店出现三个值得关注的变化:第一,之前以标准店面为主的连锁经营,出现了同时向大店和小店两个方向的探索,以大带小的模式开始出现;第二,茶叶店的空间占比不断增加,品牌展示与社交空间的功能不断增强;第三,茶文化工作室型的茶叶店逐渐增加,店老板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教育经历与早先阶段相比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茶叶店的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茶叶专营店过去30年的发展,背后是中国茶叶产量的多年持续增长。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1994-2019年间,中国茶叶产量增了近4倍。
1994-2019年中国茶叶年产量
02
不同的流量模式
以30年的时间跨度来观察,我们可以较为明显的看出,中国茶叶行业也与其他许多行业一样,从“人找货”阶段到了“货找人”阶段。不同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流量模式。
笔者将茶叶店的流量模式总结为五种类型:1)基于地段;2)基于品牌;3)基于关系链;4)基于产品力;5)基于推广。
在源始阶段和初起阶段,茶叶店的流量主要是基于地段;在快速发展阶段,茶叶的流量主要是基于品牌;在融合阶段,茶叶店的流量主要是基于产品力和基于推广。
03
经营新趋势
店面的经营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趋势是值得从业者尤为关注的。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到当前茶叶店呈现出的两个主要趋势:
一是融合。如果说传统茶叶店以产品售卖为主,那么现在的茶叶店则以日益融合的空间经营与文化表达,并倡导美好生活方式为主。
二是私域流量。2010年智能手机的出现,2011年微信的出现,2016年抖音短视频的出现,都是移动互联时代日益发展的标志。在移动互联且将来可能万物互联的时代,流量就显得日益重要。
在流量为王的当下,有了流量,就可能有了生意。有了流量,在“货找人”的时代,有可能精准地实现“人找货”。当然,这不是30年前的“人找货”,而是流量时代基于数字化的精准营销。如果说之前和当下阶段,厂商品牌仍然显示出强大力量,而且仍将持续显示出强大力量;那么对于未来而言,我们不可忽视的是,茶叶店独立品牌的力量。在市场品牌化的大背景下,厂商品牌不断发展,我们必须重视移动互联时代独特的品牌化。
在流量时代,再小的茶叶店,也有自己的品牌。未来的茶叶店,以店老板个人IP为主的流量池建设即私域流量建设,将变得日益重要。如果说早前的茶叶店经营,强调的是地段,或者店面推销,那么未来的茶叶店,无疑是强调流量。
从“物以类聚”卖货的时代,到“人以群分”卖货的时代,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未来的“人货场”中,“场”可以不必或者不再完全强调实体“场”的大小,虚拟的“场”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就茶叶店而言,“场”的格调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就茶叶店经营而言,关键的成功要素已经发生变化。尽管流量的模式多种多样,对于部分茶叶厂商而言,可能会选择多线作战聚合流量,但对于绝大部分茶叶店经营者而言,选择以国民级应用——微信为主要平台来解决主要流量问题,并辅之以其他公域流量,从而实现公、私域流量的联通,是一个切合实际的选择。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