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话

找到约11,032条结果 (用时 0.033 秒)

茶话产品

茶语抒情

(《吃茶去》杂志)喝了这么多年的茶,总想写点东西,为了纪念,也为了还原最初的开始。

一个午后,忙里偷闲,茶语寥寥,能解的是抒情,不解的,是余音。希望在所得与所悟间,把荷下心事,一一展鸣。

茶 气

人家说,茶香识女人。

茶气即是茶魂,茶的精致所在,了然于心。似气质女人的眉眼,双眼微闭,不紧不慢地挑起眼角时,半有余情,半是含烟。

我一直觉得茶是有生息,是天上青衣绿影的仙子失神时往世间泼下的半杯玉液,世人喝了,便多了情趣与灵气。

茶气轻轻,轻如张爱玲命里的爱情般,低进尘埃,也美到骨子里。

绿茶有如浣纱女的清音妙韵点破碧溪涓涓,桃花源里疏落星月,一杯留守,能摇散夏日如火的盛情,似芭蕉扇动,移来清凉一片;

白茶是飘过纱窗前,似颦非颦的情留眉间,白娘子欲语寄情西湖的烟雨楼前,是闺蜜的香甜和被遗忘的忆念,回想起当初,水乡里的闲情;

红茶带着洛神绝美的喋血,暖秋后隐去倩影轻盈,月上西楼把庭院唱深,女儿初妆,不忘紧一紧裙裳,不被秋风偷听心事;

乌茶所闻即是所见,泼墨成趣的几笔留白弄清影,白衣书生挥斥方遒,多是壮志,多是才情,思索总被隔壁若隐若现的琴音扰乱心弦,牵长又掐短;

一种茶水便是一种心情,颐养出一种心性。

台湾有种叫“东方美人”的茶叶,一直是我想见的。用千年离骚,换得一笑嫣然。我想,说的该是她吧。此茶就像西施,得日月之精华,颐养在世间的别处,娇贵而稀世。耳闻其香,该是身着旗袍,温宛如玉的女子姿态:手执檀香扇,时而拢下滑落香肩的纱巾,一笑一颦能动情,那是一段隔世沉香,也是一段百花深处的秘密。我想,那象是痞子蔡执笔写下的“洛神红茶”吧,是爱与痛后的遗憾,忐忑地等待不知归期的离人。

在朦胧的茶气里,我们看到了国人的秉性,与茶一样,内敛而高贵。你是否带有烟雨后的情绪,听风听心情,然后收回了一帘的凉白,惘然若失。

茶 意

茶意无关茶艺。问到友人这个词语时,他说,气意心情统一,就是两个字:世界。

若说茶气是浅而易见的,那么茶意便是“深山藏古寺”,可以是隐约在琵琶半遮面前的温存,可以是换盏低唱后的凉薄。

茶自古左右在墨客骚人的身边,听唱传奇,多情,冷暖,如人亦如世,几多诗词都在意念的边缘枕落,抱着一杯香茗,愁消几个黄昏夜色。新诗旧词间,瘦了一个又一个朝代。

我不由想起中学时代看过的一篇文章,一个叫楚楚的女子写的,通篇的灵气。很记得她的几句话,落花为香茗,百合做杯盏,用唐诗里那只红泥小炭炉,深山的一裙松针燃火,一壶幽谷中的晨露,三分易安的婉约,三分稼轩的豪放,三分老庄的淡泊,一段放浪于开骸之处的板桥心情凑成十分的惬意,细细品茶。

她说的,世间万物皆可饮,夜色为水,境界是茶香。

楚楚,如此心情,如此才气,如此名字,如此女子,捧出如此的一杯半缕仙气。夜半无人私语时分,仙风道骨一番,也做一回超世的仙人。

茶香是自己的一片天地,自己的春秋,自己的古今。

愿意去相信一切美好的女人,会很幸福。我只愿相信茶水的从容与平实。自品,自省,时而甘之如饴,时而冷落,时而别有用心。

人生无常,人心无常道,《红楼梦》中不乏“吃茶”的情景,各种关于“吃茶”的各种场景也是中国茶文化的侧影,关于礼数习俗。喝茶,喝的是中国悠久的文化。有人喝出了茶马古道的沧凉,有人喝出了秦淮八艳的空绝,有人则喝出江南小调韵味悠长……心性与识见不同,喝出的感觉与气度皆有别。如那首《虞美人》一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茶被赋予了各种使命,不变的是自然心地。拥有茶心的人,自在茶色中笑语绯言,管他人云纷纷,管他三生之后是几个春秋,几个轮回。

说到底,茶意本无意,随人品行识见论高低。一家之言,难以定音。我只意念。

茶 心

佛家之言,禅定入静总少不了茶。

写下这两个字的时候,我只想到了佛祖家的那句偈语:心如明镜台。

难得平常心。普度有依,依身法外的正是茶心。

茶心,如女人般,难懂亦难缠,虽丝丝饶舌,却余香绵长。

我想爱茶的人,在喝茶的时候,心该是柔软的吧,就如三月的樱花般,细细的,素素的,扑鼻直入清心。

茶心也似菩提心,只可意会。言传中,总会偏了本意。每个喝茶的人都带着不同的心事与心气,像《红楼梦》中黛玉与宝钗去妙玉处,妙玉启用了不同的杯子待客,捧着一样的茶,符合不同身份的茶杯。茶尽,也各尽了心事。

佛说,道的本质在于悟。几千年来,个中真意,各有表达,却不为世人所解。

我们说的,人走茶凉。热茶凉茶,关乎着小小的鼓动,小小的冷暖让七情六欲把盏偷换。此时,心便是茶,心苦茶苦,心若清,茶亦如是。外围的环境事故便是水,好的水就有清香四溢的茶香。而浑水,只能让人图生闷气。

人的闷苦总有,把情茶话,任烟雨人生,心淡了,典当换成盐。

快餐社会,一次性已经被搬进生活。然而茶还是没有失去它本质上的“养尊处优”,工夫茶色不是速食生活,如老人家说的,一步一步来才是生活,差一步,色香味是百步之遥。

一直很不喜欢花茶,即使花茶可以美容。可是浮世间,难经人意总有,岁岁年年,听得了落花消处,马蹄溅香,渐行渐远的人痴人怨,仅一盏花茶,又美了多少婵娟?花茶是变换着香水的女子,举止间香艳却有失本质,没有茶心的质朴,又何来的清心雅气?

每个人都有宠自己的一份心情,此时,我愿意是茶水心情,生涩而淡定,琥珀色,浅薄的心情。不需要浓烈,却可以永生。茶心只有半盏,半盏是宽恕的心。听昨夜剩余的半曲的江南别恋,换了折柳人,瘦了杜鹃,末路英雄的刻骨红尘。

喝茶终究求的是心底那份平静与从实。偶然的遇见,只与有心人分享,待到那些梨白未尽的忧伤呼进肺里,便可化去生活甚至生命里的那些眉弯,受得茶仙真意。

茶 情

杜康可以浓烈,茶水却只怡情。淡而清,清心雅韵之为。

从小生养在潮汕,知道茶有着最亲近平和的情感,非诗书之家,簪缨之族的绝绰,寻常百姓都能能备上茶具,静静细细品上两钟,雅俗共乐。家乡以茶当酒,对客相酌,每每口齿余香,坐享新茶旧事,入情也入味。茶香四溢,不同咖啡的考究与品味相应,落座的可以有鸿儒,有白丁,没有隔阂,大家亲亲近近拉家常,日子的滋润都在茶话里,同时见证主人家的爽朗品性。

有诗云: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喝酒可以吆三喝四,但喝茶一定得谦恭礼让,彬彬有礼。茶情被牵成淡淡的,轻轻的清音雅韵。

传奇不一定能能传世,传世的一定是传奇,茶道流传了几千几百年,传承了多少美丽的传奇。茶情,说的是清心寡欲,说的是人情世故,说的是难逢知己。对弈需要对手,对饮亦是如此。古来圣贤寂寞之处,在于无知音同喜同悲。喝茶既要用情,更要用心,境界是冷落了寒夜几更,更忘了身前身后名。红炉煮雪,扣下半盏茶叶,掩上盏嬉笑耳语,壶中吐香,两三女友倾膝而谈。晴窗细乳戏分茶,妙趣同生。对茶经,忆故人。没有年龄,没有身份,无界定地对上几句桃花诗,饮上几盏乡音。关乎礼?关乎情?天下大小事都抵不上掌中一捻香。

苏东坡说了,诗酒趁年华。诗酒谈的是意气与激情,得失总是年轻时的一枕黄粱。茶情是细水长流,水煮红尘,年华会老,而茶色总不减。一个人时,可以随着香气填上半页白香词话,暗香盈袖,乏了便搁下,读读月下花语,看看绿肥红瘦,再回头想那离人心上秋的亲别。

关于故乡的许多诗篇捎带着离人的乡愁,圈住墨香,圈住了欲语还休。茶情似人情,隔着茶水,体会世态炎凉。不同的遭遇是不同味道的茶情,如今,远离故乡的我,只能偶尔哼上传唱的一壶好茶一壶月。待到夜色满楼时,茶色便成一身的乡愁。

天涯外,温柔处,心安即故乡。

写在茶后

最近,总想戒茶。

我是个俗人,却上了茶的瘾。

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一些东西。茶温润着我的胃,有些负累劳神了。

朋友说,就是拿了你的命也拿不掉你的茶。

是的,我丢不开的有两个东西,其中一个就是茶。呆不住几天,我决定还是拿命换茶。理由是:人生难得任性而为。总有一天,等你发现生活再也无法慢下来的时候,你会在记忆里搜索,自己失去的是什么样的东西。我不希望多年保留的习惯早于生命离去。

许多仓皇的岁月都有茶陪伴走过,高考、大学、工作,我已经失去最初爱上的理由。如果我说茶水已经成为我的安慰与依靠,可能有人会发笑。生命里的很多东西都是不可忘记,多数不是刻意而为。我相信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一个掂量身心平衡的方程式,有的人喜欢午后喝杯咖啡,有的爱喝上两盅,有的人须睡午觉等等。而我偏偏喜欢上茶,接着饭后小掐,论哪谈哪都是可以沾染到。

下午茶被认为是小资女人过的生活,在许多人看来,喝茶是一件很浪费时间跟表情的劳作,因为需要很多条件去陪侍。我倒觉得喝茶是生命的善待,当爱上了就会觉得什么都是理所当然,就像姑娘长大了会懂得浅浅笑一样,很必然的东西。

上班生活,没有太多时间去编排习惯里的东西。我也差点失去了爱茶喝茶的资格。现在明白,人生如茶,苦茶和清茶都在手掌的玩转间,怎么过都是一辈子。无论多忙我都习惯往杯子里扔上几片茶叶。舒展,郁郁寡欢。捧满满的一高脚杯的热茶,呵出心满意足的心情。一杯茶水,捧出一个模样来,如“人生若只如初见”般的美好淡定。

我愿意,就这么惯着自己,穷其一生,坐享茶色当中。重复一场一场的开始,看一盏又一盏的过往,随便倚哪去等凉一壶茶,等着流年的完结。

(摘自2015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王涛)

舒曼茶话的博客

冬至居士译日本伊藤古鉴《茶和禅》一书,嘱余序之。禅宗例来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不依文字,禅是不可说的。在佛教而为禅,在百木而为茶。禅心茶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同样不可说。古德言:水月道场,空花佛事。为方便故,我不惜拖泥带水,牵扯葛藤。

茶与禅,其源皆在中国。以茶喻禅,更是古代中国禅师的创举。

唐代,赵州禅师驻锡观音院(今河北赵县柏林禅寺)。一日,有二位云水僧参访赵州,请教佛道。赵州禅师问:你们以前来过吗?一僧答道:“不曾到”。师说:“吃茶去!”一僧答道:“曾到”。师说:“吃茶去!”见此,立在一旁的监院不免满腹狐疑,问:“师父,怎么来过的、没来过的,都要去吃茶呢?”师叫监院的名字,监院应诺,师说:“吃茶去!”

曾到、未曾到、监院,为什么都要吃茶去?这到底是一杯什么样的茶?

这杯茶,禅林名为“赵州茶”。千载以来,于此言下,无数禅人顿见嫡旨,歇下狂心,打破漆桶,彻见光明。

一句“吃茶去”,一碗“赵州茶”,代表着赵州禅师的禅心。

何谓禅心?平常心是。是心平等,无凡无圣;是心无住,无执无著;是心慈悲,无亲无疏;是心智慧,无辩无别。

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不容思量,不容分别,解粘去缚,断惑截妄,当下即是。所以,曾到也好,未到也好,监院也好,“我法无分别”。

由此可见,禅门宗匠,以平常心,行本分事,扬眉瞬目,无非是道。

佛法是因缘法。茶之为茶,也是一大事因缘。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

佛法在茶汤中。茶心与佛心,何异又何殊?

冬至居士的译本,文畅词达,言简意丰。其中系统地介绍了茶道在日本的发展衍流,茶人茶事,星河灿烂,禅心茶味,盎然其中。翻检之,多有会心微笑之处。

这本《茶和禅》,犹如以手指月,茶是指,禅是月。于此须知,禅心茶味,非关文字。若能会得此,则能于当下这一碗茶中,与祖师心意款通,明白为何禅心无凡圣,茶味古今同了。

【摘自2018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释明海(河北赵县)。作者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柏林禅寺住持、本刊顾问】

刘东亮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演讲:难忘这碗赵州茶

尊敬的耀悦法师,与会的各位代表、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

我是第七届“生活禅夏令营”的营员,当年我是处在最迷茫时期进入到这个营员的队伍中。

1999年7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这次夏令营,也让我认识了赵州柏林禅寺。在七天的夏令营当中,每天都能接触法师的讲座,当时寺院的方丈净慧长老推荐我读《金刚经》和《六祖坛经》。那时,几乎每天晚上我都跟他老人家一起学习生活禅,一起普茶。当时我完全沉浸在“生活禅”的快乐之中,从此就和这碗“赵州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那以后,我自认为自己既是一个“生活禅人”,也是一个“赵州茶人”。至此,在我今后学习和工作之时,不知不觉的迷上了佛教文化、禅宗文化和禅茶文化,并越学越感兴趣。

为了深入到佛教文化和禅茶文化奥妙之中,2000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考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用几年时间读出了佛学硕士。这一切,可以说是在净慧长老的指引下,让我深深的爱上了生活禅和赵州茶,期间,我学到了太多太多的东西。

净慧长老提出的“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一禅茶理念我非常认同,他是佛教菩提心思想的具体体现。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定格在“利他”。我自己总结和理解所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是:这个世界因为你的存在好了哪怕一点点,这个生命就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了,也就是我为让这个世界变美好而活着。这就是净老长老给予我赵州这碗茶第一帮助。

当然,这碗“赵州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茶滋味或生活味道,更多的是指向精神层面。以我个人之见,我还从这碗赵州茶中品出了更加神奇的味道——那就是一个庞大的以华严思想为理论依托的世界观。

《华严经》对这个世界是这样描述的:佛陀把这个世界比喻像一朵千叶宝莲花,每一个叶片上有一个佛在说法,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世界,每一片叶子同时又是一朵千叶宝莲,这一朵千叶宝莲的每一片叶子上也有一尊佛在说法,而这片叶子也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如是往下层层无碍,无穷无尽,也就是其小无内。当我们说了那多千叶宝莲,实际上也是一朵更大的千叶宝莲上的一个瓣,如是往上其大无碍,层层无碍,这与我们现代科技所发现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非常相像。佛陀在这里只用一个比喻,比喻他所理解和见到这个世界概况。用千叶宝莲来比喻,让我感到很神奇。在2500年前,在没有电子望远镜,也没有电子显微镜,佛陀他怎么能知道这么高深而精准的事情呢?同时还为我们描述出了一个宇宙模型。实在让人感到令人震惊。而这还不是最神奇的,最神奇的是他认为千叶宝莲上的每一个瓣都一样大,不管是哪一层,他都一样大,没有大小的区别,每一瓣花瓣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每一尊佛也都是一样的无上正等正觉。

神奇的比喻还不止这些,还是在《华严经》中,佛陀把我们这个世界比喻成一颗宝珠——叫摩尼宝珠,由许多许多的宝珠串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大网,这个大网有横向的链子和纵向的链子串起来,是无穷大,也是无边无际的大。每一个珠子都会放光,光光互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说,每一个珠子都是一个发光体,它的光芒能照到一切珠子上,而一切珠子上的光,也都能照到这一颗珠子上。这就是用来比喻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世界,一珠中含一切珠光,一切珠光应一珠中,光光互射,光光无碍,这个网就叫因陀罗网。

上述千叶宝莲的比喻和因陀罗网的比喻,极大的启发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不断地刺激我对这个世界的思考。起先,我从事易经研究,同时也研究风水,于是我就结合佛教里“依证二报、同时庄严”的理论,提出了风水禅观这个概念,写出了一本专著叫《风水禅观》,这是我结合宋代临济宗第十三代祖师普庵印肃禅师的一篇五千多字文章,那篇文章的题目就叫“风水禅”,也就是说风水禅最早的提出是宋代的普庵,我只是结合普庵禅师的理论创立的这种禅观方法。

所谓“依证二报、同时庄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依报”就是我们所依靠的生存环境,“证报”就是我们的修行证量,也就是善恶因果加减乘除的总合得数,而依报是随着证报而转,也就是我们所居住环境的好坏,是依我们的善恶福报而转,道理很明白,说你有福报就能住到很好的风水局里,这个理论对风水学是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的,同样也给佛教理论和风水理论构架了一座桥梁。如此,能够使许多从事佛教研究者不再抵触风水,也能使许多从事风水研究者沿着这一台阶走进佛教。

此外,风水还能够迅速让学人体会到天人合一、天人本一的奥妙,进而对貌似玄虚的佛教理论有一个切身的体验,便于入门学习。

《风水禅观》这一理论建构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认同。河北省佛学院教授杜大威老师认为这是佛教愿波罗蜜和力波罗蜜的体现,著名禅茶文化学者陈云君先生还欣然为这本书写了序,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舒曼老师,还给这本书写了推荐文章,并收入到《舒曼茶文化续集》一书中。这些,都是给予这本书充分的肯定,而我以为,这或许是对净慧长老“生活禅”思想在实践层面上的一个延伸。这样的一些感悟,是我近些年品味这碗“赵州茶”所品出的一种“小味道”而已。

除此之外,赵州“吃茶去”理念还浇灌出我的一本诗集——《春江诗稿》,也是习茶、论禅、书画的心得。

千万不要小瞧这碗赵州茶,因我常“喝”赵州茶,给予了我勇猛精进的学习能力,让我连读了两个硕士。

更重要的是,赵州茶让我升起了广阔无边的菩提心。

从2010年以来,我发心创办了春江书院公益讲堂,以及明德家园儿童村两家公益慈善机构,免费为社会提供了传统文化公益讲座三千余场,网上免费《易经》教学视频两百多集,《金刚经》、《六祖坛经》讲座视频一百多集,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尽己所能。我在创办民办孤儿院期间,每年都要投入三十万元资金解决孩子们的吃住、学习、房租、水电等开销。九年时间里,一共抚养了二十二名孤贫儿童,直到长大成人,其中三名还考上了大学。

这些都是净慧长老的这碗赵州茶和这碗茶汤里“喜舍慈悲”给予我在茶生活中实践生活禅的能量。在这里,我要深深的感谢净慧老和尚,感谢生活禅夏令营,感谢赵州禅师的“吃茶去”。

最后,让我以曾经与净慧长老在一起茶话的一段对话来做今日演讲结语:

某日下午,在邢台玉泉寺和老和尚一起喝茶,我偶然的提到禅宗一则公案——《一口吸进西江水》。讲到有人喋喋不休的给一个学生讲这个故事时,净慧长老听后就对我说:“别说一口吸进西江水了,你若能把寺院门口的玉泉水一口吸干,否则饭钱照算!”

我赶紧反观内照,收敛心神,慢慢回答:“玉泉寺门口的玉泉水是从滹沱河流过来的,滹沱河的河水是从曹溪流过来的。”

净慧老和尚马上说:“曹溪的溪水是从印度河流过来的,印度河的河水是从天上来的。”

老和尚说完,就起身离席归丈。

我则静坐茶室,闻到了满室茶香。这茶香至今仍陪伴着我。

找到约10,441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找到约591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