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名家茶话

找到约12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纸上的茶香

纸上的茶香

——《谁解茶中味》出版后记

明朝文人比其他时段的各色人等,都会过日子些,日子过得味多些。陆树声在其《茶寮记》中云,喝茶当处如下胜境:“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寮、道院、松风、竹月、宴坐、行吟、清谈、把卷”,方可把茶喝出味来。陆兄这里安着每一个词,好像女娥的纤纤玉手,按着我身体每一个不同部位,都引起不同却都舒服的感觉。只是这些我们哪能都享受呢?凉台、静室、明窗,都不易得;曲江、僧寮、道院,本是蛮脱尘的,去了那里,看到僧士与道长,手机响得比我还频,设置的分贝比号子还嘹亮,至少喝茶的兴趣没了;松风、竹月,我老家已没了,深山更深处,倒有,但难邀到人去,一邀便一话将人冲到墙壁上:去那里发神经啊,来打三打哈!宴坐喝茶?不晓得陆兄怎么把这场合也列进雅趣了;行吟倒可以,我居不远处,有条步行街,略远处,有条防洪堤(还仿古呢,栽了杨柳呢),只是去那里行吟,真怕让人骂发神经了。

清谈中喝茶,情景是很不错的,不过佳人不再得,佳境也不易得——把你喊到茶馆,要签合同,要解纠纷,要跟你说个事帮他办个事,怎么清谈?于我,最优胜的喝茶,是把卷了。静室未必静,明窗未必明,但手上持一卷书,桌上摆一杯茶。茶喝见底,将茶杯于桌上轻敲三下,便有老妻(若有新妇,自是极好,只是哪有这福分?)持壶来添水;她若兴致高,说不定纤手在肩颈处,轻拢慢捻抹复挑,按摩几下,血管凭空舒张了些,书上词语进入脑里不那么堵塞了,会顺畅些。

读蒲松龄,我曾着过迷。书生月夜里读书,墙壁上挂着美女画像,书不读了,去看美人,神迷一晌,便听得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石榴裙拂地响,美女走出画面,下来给书生添衣,添水了。年少,我买过刘晓庆,后来也买过宋祖英,近来觉得范冰冰迷人,老夫聊作少年狂,将她也买来过,只是二三十年过去,夜半对她们也曾聚精会神,却从未见她们下过我的窗,从我墙头走下来。可见这事,是古人欺我。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画不下来,我就上去;书不出来找我玩,我闯进书里玩去。桌上一杯茶,手中一卷书,“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真个地,人入书去了。陆羽茶泡得第一好,大家都去他那里喝茶,不只和尚皎然,连美女李季兰,也去了呢,美女季兰喝了茶圣的茶,脸上一片嫣红色(鄙人因此在书中感喟:茶养女人嫣然之气),男男女女一起清谈,一起品茗,一起说说笑笑,那生活何等惬意?男诗人显摆学问大,雅发诗句“山气(疝气)日夕佳”,美女李季兰接过句子来对:“众鸟欣有托”,居于茶会中的那些“众鸟”,谁不为猛女之开放而开怀?古人茶会生活,真个是活色生香。尘世难遇,便情不自禁想打“鸟的”书遇去(李白乘鹤下扬州,打的就是鸟的;卢仝吃了第七碗茶后,也打鸟的,乘化归去,找仙灵玩,所谓是“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去晚明,去南宋北宋,去大唐盛世,闯进那些茶局,讨一杯茶喝。

这就是我曾过的生活,到纸上去品茶香。英国下午茶特好喝,名家高士,名媛淑女,都在那,我哪去得了?而我可手持一卷,读董桥,便可神飞万里,也去喝喝“中年”那份“下午茶”;苏轼是古文人里第一通脱人,随他去喝茶,听他开玩笑,比花几百门票去听郭德纲的相声,让人心怡百倍;白居易的茶,你喝过几次?喝没喝过白居易的茶,不要紧,但白居易喝了茶后,其中意境,阁下须领会些:“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举头望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我们过的是甚日子啊?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累,就不能停下来,“食罢一觉睡”,然后再“起来两瓯茶”?再这么累去,当心过劳死哦!

我一碗二碗三碗,喝,喝,喝,确是有三重境界的,曰出窍,落意于在慰藉器官;曰出味;水里加了茶,就升了一层楼,人生就喝出味来了;曰出神,喝书茶,便达到了人生第三重境界,喝出文化来,喝出精神来了,喝出人生哲学来了。君若只是单喝茶,不管是碧螺春,还是铁观音,不管是大红袍,还是小山正种,不管泡法多妙,不管茶叶制作多精,茶到底还只是茶;设若读了陆羽的《茶经》;读了蔡襄的《茶录》;读了晚明文人那些茶散文,茶随笔,那茶不单是茶了,每片茶叶每杯茶水,成诗了,人可诗意地栖居人间了。

这话是不是冒酸?或许吧。茶馆里的茶,我是喝不起了,但书籍里的茶,我曾喝过很多年。喝啊喝,喝出了这本《谁解茶中味》。呵呵,这不是新出的龙井,而是多年的普洱了。我喝苏轼的茶我喝白居易的茶,那都是千年普洱呐。多年前,我血气方刚,我需要喝茶;之后几年,我血性渐低,我喝了些酒。嗯,茶是随笔,酒是杂文;茶让人和,酒让人冲;当我颓废多于激进,我要靠酒来提提神气;当我冲劲大于温软,我要靠茶来润润性子。当大家都在喝茶,自然得呼吁喝点酒;当大家都在喝酒,是不是大家该喝些茶?您知道,我想要表达的是:当社会处于颓废状态,我们要激进些;当社会处于激进状态,我们要平和些。

我斯时心态正平和,借此机会且茶话一二则花絮吧。

花絮一:今年7月,我把这本集子交给王晓晶女士,她吃了一惊:哥,这是你著的,还是你编的?我晓得王妹意思,她问的是这部书,我拥不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王妹晓得我近年来都在写烈酒式杂文,哪见写香茶类随笔?她是百度了好几篇,才跟我签合同的。

花絮二:这本书能否出来,心里没底的。杂文书是不能出,散文随笔是出不了。放到王女士手上,几乎没去管:请人作个序?不敢;请人推个荐?不敢;出不来,名家那里不好交代,自己不也因此出丑?目前这书模样,出版的时尚景观一样都没有,素面朝天。

花絮三:这书出版,我心态麻木,中途却让我打了个激灵:王晓晶女士辞职了!那还有什么戏?踌躇再三,去问主编王水女士,她说转了孟繁强先生。王主编与我首次交流,便QQ传话:你一定要天天催孟老师,他是慢性子,很慢很慢的性子。若催,年前就可以出来;若不催,那今年都悬了。我催,他会不会反感啊?不会不会,孟老师人蛮好的。我并没催,书却如期出了。

孟老师那慢性子,慢工细活,过的是慢生活,他怕是爱喝茶的吧。

(摘自2014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刘诚龙)

陈藏器《本草拾遗》载茶功

在陆羽《茶经》之前,有关茶的记载多是只言片语,记载茶功茶效的更少,综合各种文献,仅有《本草经》、《神农食经》(原书已散佚)、《桐君录》、晋张华《博物志》、陶弘景《杂录》、三国华佗《食论》、唐苏敬《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孟诜《食疗本草》、陈藏器《本草拾遗》等数种,唐代宁波籍大医学家陈藏器编撰的《本草拾遗》,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承先启后称巨著

陈藏器(681[一作687]-757),唐代四明(今浙江鄞州区)人。医学家、药物学家、方剂学家。开元中(713-741)为京兆府三原(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县尉,县尉系县令以下分管治安的官员。平时爱好医道,专心攻研药学,喜读《本草》一类书籍。他认为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虽有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苏敬《新修本草》、孟诜《食疗本草》等名家的集注补释,尤其是由苏敬主编,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由朝廷颁布的第一部官方药典《新修本草》,载药844种,但遗存尚多。而且在《新修本草》成书之后的70多年,民间又涌现出大批单方、验方。于是,他广集诸家方书及当时所用新药,以寒温性味华实禽兽为类,在开元二十七年(739),撰成《序例》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名《本草拾遗》。《新修本草》新增药物114种,《本草拾遗》比《新修本草》新增药物多6倍。此书将中药的药物性能归纳为10类: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言其“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着”、“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后世发展成“十剂”方剂分类法,至今仍为中医界应用。又载“罂粟”可入药。该书对祖国医药学有承先启后的重要意义。

由于时代局限,该书亦有荒诞之处,如所记以人肉疗羸疾,助长了后世愚孝风俗割肉疗亲的恶例,虽然他非始作俑者,而影响极坏。后人因此讥诮其搜罗怪僻,受到历代医家的批评,从而也影响到对《本草拾遗》的评价。

但瑕不掩瑜,明代大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陈藏器和《本草拾遗》作了高度评价:

其所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肤谫(浅薄之意)之士,不察其详核,惟诮其僻怪,宋人亦多删削。岂知天地品物无穷,古今隐显亦异,用舍有时,名称或变,届可以一隅之见,而遽讥多闻哉!如辟虺雷、海马、胡豆之类,皆隐于昔,而用于今。仰天皮、灯花、败扇之类,皆万家所用者。若非此书收载,何从稽考?此本草之书,所以不厌详悉也。

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教授爱德华·谢弗,在他的汉学名著《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称赞陈藏器是“八世纪伟大的药物学家”,并将他与“相对保守一些的药物学者”相比较,认为“陈藏器详细而又审慎地记录了唐代物质文化的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记载虽然与医药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有很高的价值。”

2003年,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医史学专家,本草文献学专家和本草文献整理研究奠基者尚志钧辑释的《〈本草拾遗〉辑释》,这本46万字的力作,对《本草拾遗》作了全面解读、注释。据尚志钧研究,《本草拾遗》引用的文献达127种,可见陈藏器的采集之广和研究之深。

首次记载茶瘦身

《本草拾遗》原书散佚,今本根据宋元丰五年(1082)唐慎微编撰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医心方》等书收录,才得以传世。

该书有关茶的文字,有如是记述:

茗、苦茶: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食宜热,冷即聚痰。茶是茗嫩叶,捣成饼,并得火良。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

早期记载茶效茶功的,大多只有一两句话,著名的如被陆羽引入《茶经》、已经散佚的《神农食经》的记载:

茶茗久服,令人悦志有力。

陶弘景《杂录》载:

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 黄山君服之。

华佗《食论》载:

苦茶久食,益意思。

比较而言,苏敬《新修本草》与孟诜《食疗本草》,已开始记载茶的多种功效,《新修本草》所载即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本草·木部》内容:

茗,苦荼,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

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

《食疗本草》所载内容为:

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

可见,《本草拾遗》综合了《新修本草》与《食疗本草》的内容,不同的是,《本草拾遗》在其它本草记载消食、消宿食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久食令人瘦,去人脂”的观点。这一观点非常科学,即如今广为宣传的茶的减肥功能。古代食物短缺,居民大多营养不良需要增肥,与当代发达地区富裕人群营养过剩需要减肥不同,提醒人们要注意不宜多食、久食。这说明陈藏器的记载,是经过仔细观察研究的。

似茶非茶皋芦木

在《本草拾遗》中,陈藏器还记载了一种似茶非茶的皋芦木,并先后转引东晋裴渊《广州记》、南朝陈代沈怀远《南越志》对皋芦的记述:

皋芦叶,味苦平。作饮止渴,除痰不睡,利水明目,出南海诸山。叶似茗而大,南人取作当茗,极重之。《广州记》悦:新平县出皋芦。皋芦,茗之别名也,叶大而涩。又《南越志》曰:龙川县出皋芦,叶似茗,味苦涩,土人为饮。南海谓之过罗,或曰物罗,皆夷语也。

皋芦,《茶经》称瓜芦,很多古籍记载产于广东、四川、贵州等地,似茶非茶,近代少有记述,至今没有定论。一说即是大叶茶,一说是一种大叶冬青。当代苦丁茶一般指指大叶冬青,属冬青科植物,叶片大而厚,味较苦。笔者以为与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记相吻合:

皋芦,叶状如茗,而大如手掌。捼碎泡饮,最苦而色浊,风味比茶不及远矣。今广人用之,名曰苦登。

这一记载中“叶状如茗”不符合。

多种文献记载皋芦“叶似茗”,《茶经》也说它“似茶,味苦涩”,显然不是苦丁茶,应该与茶相似。据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介绍,今日本就产有与茶相似的皋芦,该书还配有照片,叶片小而略圆,与茶叶相似,与苦丁茶则完全不同。

笔者以为,皋芦是有别于苦丁茶的,两者究竟是否同一植物,尚待专家进一步研究确认。

《茶经》未录留遗憾

在唐代《食疗本草》、《新修本草》、《本草拾遗》三种著名本草中,《茶经》仅引录了官方颁布的《新修本草》,引文分别见于《茶经·七之事》“本草·木部”、“本草·菜部”。

笔者原来以为《茶经》对茶事古文献的搜罗,已经相当全面,很少遗漏,由此可见并不尽然。这三种当朝本草,陆羽应该看到的,可见他是有选择的。如果说《食疗本草》与《新修本草》的记载大同小异,那么,《本草拾遗》记载的“久食令人瘦,去人脂”的内容,是《茶经》所有引文中所没有的,未能收录实为一大憾事。包括笔者曾经写到的虞世南《北堂书钞》中记载的12则茶事,个别也未被《茶经》引用。这仅是笔者涉及到的个例,说明茶史还大有研究余地。

“万病之药”待考证

“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很多茶书都写到,该语出自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尤其是2008年,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预防保健会诊专家赵霖教授,以《茶为万病之药,勿忘饮茶健身》为题,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健康大讲堂》宣讲后,被多家报刊、网站转载,影响极大。另说“贵在茶也,上通天境,下资人伦”之语也出自该书。但笔者查阅尚志钧的《〈本草拾遗〉辑释》,并未发现上述文字。笔者曾通过电子邮件请教赵霖教授,询问出处,未见回音。

笔者不排除《本草拾遗》其它版本可能有此一说,但在未见到出处之前,无法消除怀疑。如流传更广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语,很多专家、学者都说出处是《神农本草经》,事实是《神农本草经》根本没有此语,目前查到该语的最早出处是在清代。

虽然茶之功效甚多,但说它是“万病之药”未免夸张。身为名医的陈藏器,记述的茶功、茶效不过五六种而已,应该不会如此夸大。再说《茶经》也未引录。笔者以为,很可能是后人伪托陈藏器之语。

总之,“茶为万病之药”是否出自《本草拾遗》,尚待考证,未找到出处之前,不能随便采信。

【摘自2014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竺济法(浙江宁波)】

静养茶宠

每每品茗,总会被茶台上的小小物件所吸引,小象、小猪、小狗、金蟾、貔貅、长寿龟……不一而足,或蹲着、或趴着、或憨态、或俏皮,其状万千,其情万趣,这就是业内人士称之为的“茶宠”。

所谓“茶宠”,就是茶人在品茗、闲聊过程中,用茶水精心滋养、把玩的紫砂陶质小工艺品,故又被昵称为“小养活”。时下,我国南方一些城市的茶庄茶馆里,或是嗜茶者基本上都养着一些“茶宠”。这些茶宠,或有吉祥寓意,或有文化气息,或是搞笑逗乐,或是趣味童真,全看主人的喜好。

茶宠,主要用紫砂泥、清水泥、澄泥、段泥、天青泥或黑泥烧制而成,以紫砂泥烧制的茶宠最为常见和好养,因紫砂铁质成份较高,成明显双气孔结构,透气性好。也有一种用树脂制成的变色茶宠,淋上热茶水后会立即变得五颜六色,冷却后恢复到原来的颜色。宜兴丁蜀镇中袁村有一家专门制作紫砂“茶宠”的企业,名叫“吟龙艺陶”。“茶宠” 品种有200多个,小巧精致,神态可掬,真是掌中雅玩、品茗宠物。

一只精美茶宠,是茶人花费大量时间和心思慢慢“静养”成的。知己好友相聚,常会泡上一壶普洱或铁观音。此时,将头开的茶水冲浇在“茶宠”上,或用茶帚蘸着茶汤涂抹、用茶布擦拭,年长日久,岁月中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泽便层层积淀于茶宠表面,使茶宠越发温润可人,茶香四溢。

紫砂茶宠同紫砂壶一样,起源于宋代。宋时饮茶风极盛,对泡茶器皿有很多讲究,并开发出大量与茶相关的紫砂用具,紫砂茶宠就是其中一种。古往今来,多少茶人用尽一生的时光,揉进茶水的温顺,精心“饲养茶宠”,也就成为岁月流转下的精神寄托。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吴騫著《阳羡名陶录》中曾经记载了一位制作紫砂雕塑诸玩的高手,那就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陈仲美。这些雕塑诸玩也许就包含着“茶宠”。陈仲美是江西婺源人,原来在景德镇制瓷,后来到了宜兴,从事紫砂陶制作。他“好配壶土,意造诸玩,如香盒、花杯、狻猊炉、辟邪、镇纸,重镂叠刻,细极鬼工。壶像花果,缀以草虫,或龙 戏海涛,伸爪出目。庄严慈悯,神采欲生。”紫砂前辈们从明代开始就制作陶塑工艺品,作为几案清供,有的成了“茶宠”先驱。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就珍藏着不少供帝王赏玩的紫砂文玩,有清乾隆时的“三连核桃”、“梅花鹿”和“小异兽”等。色泽、形态、质感和造型无不惟妙惟肖。

茶宠形状不一、大小各异,中华传统文化习俗、审美习惯都在茶宠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从茶宠的分类来看,常见的有寓意茶宠、禅意茶宠、趣味茶宠、生肖茶宠、谐音吉祥茶宠等。

寓意茶宠。譬如貔貅、金蟾、祥狮、螈蜥、寿星、麒麟、朱雀、奔马、天禄、长寿龟等,因其在传说中都有各自的神通,或辟邪、或镇宅、或旺财、或赐福,或化解五黄三煞,人们在把玩茶宠的时候,无形中也会有一些美好的心理暗示。尤其貔貅,传说是龙的第九子,俗称“只进不出”,有招财镇宅的作用,视为家中的守护神,于是,成为茶人的最爱;此外,壁虎寓意“辟邪”;蜘蛛爬在一只脚上的造型,寓意知足常乐。

禅意茶宠。茶禅,将禅修融于茶道之中,形成“茶禅一味”的理念,发展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茶道”文化习俗。在禅意茶宠的造型中,以大肚佛、达摩、济公、散财童子、小僧侣形象居多,有卧姿的、坐姿的,也有立姿的,在茶禅交融中,品味物我合一的意境。

趣味茶宠。此类茶宠多造型逼真,表现出自然的趣味,品茗时,欣赏把玩这些玲珑剔透的茶宠,平添了几分情趣。如荷叶青蛙、水牛、小猪、小狗、童男童女、莲蓬、公鸡、大象、花生、核桃、茨菇、菱角等。其中大象茶宠颇受茶人喜爱,水为财,大象善吸水,大财小财全吸纳,此外大象秉性温顺,象征吉祥如意,将一头精致的象放在茶台上,让它沐浴茶水,吸收茶香,其趣无穷;小小的水牛茶宠也有不一样的效果,它卧于茶盘一角,只露出背部,仿佛牛身下半截嵌入台面,随着茶水的流动,像是在田间游动劳作,霎时把你我带入了南方水田的耕作忙碌之中。

生肖茶宠。十二生肖茶宠也颇受茶人欢迎,人们买上几件自己生肖的茶宠,或是精选一件生肖茶宠作为生日礼物送人,都是别有乐趣,也很雅致。

谐音吉祥茶宠。此类茶宠凸显了汉字的文化与魅力。比如 “金蟾”茶宠,“金蟾”是“金钱”的谐音,这蟾蜍并非普通蟾蜍,它只有三只脚。传说它本是妖精,后被刘海仙人收服,改邪归正,吐钱帮穷人,所以后来被人们当作旺财瑞兽敬奉。做工精美的金蟾,嘴巴里衔的铜钱是可以转动的,用手去转钱,谐音就是“赚钱”。 金蟾,可谓茶宠中的上品,大凡在商场上打拼的饮茶人,都爱“请”一只金蟾与自己的饮茶岁月相依相伴。通常情况下,家里只能放一个金蟾,而且放置金蟾时需注意,空口不含钱的金蟾为吸财,嘴巴应向室外,含着钱币的嘴巴不能对着家门,否则就是把家中的钱财往外送了。

总之,无论哪种造型的茶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只有嘴,没有五谷轮回之所。这决定了它吃东西只能进不能出,人们以这种方式来表达中华传统“财源广进,滴水不漏”的生财发家理念。

林林总总的茶宠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茶宠的出现,主要还是人们为了在喝茶时陶冶性情,增添乐趣。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个人品位和生活情趣,茶宠也迅速发展起来。茶宠的趣味性和观赏性直接,其内涵直白,价格也大众化,不用计较是否出自名家之手,更不用为鉴别真伪而苦恼,即便远行也便于携带和滋养,所以很容易被众多茶庄、茶人、收藏人士青睐和收藏。

养茶宠是颇有讲究的,俗称“三分选七分养”, 心急不得,需静养。刚买来的茶宠会是很新的紫砂色,或红或紫或偏白,表面微微起砂,感觉到的是一种未开化的稚嫩气息。将茶宠养在茶台上,每天喝茶时也给它“喝”一口,用茶帚醮着茶水轻轻抚刷,或用茶水浇濯,在把玩中摩挲涂抹,长久的滋润呵护,它的色泽就会慢慢释放出来,表面便呈现出一种含蓄柔和的亚光色,像紫砂壶一样葆光可鉴、珠玉润泽,这就是“包浆”,被视作紫砂茶宠养成的标志。砂点不平渐渐被磨去,手感也越发温润顺滑,越发心宜。茶宠最好用大红袍或普洱茶来养,因为大红袍、普洱茶的茶质容易出效果。

挑选茶宠,一是要看他的神态;二是要看是否真正符合茶宠本身的原型特点;三是选择形状适中的茶宠,不要太大,因为要考虑让它身体的大部分起到蓄水存水的功能。

滋养茶宠,其趣无穷。有些茶宠利用中空结构,淋上茶水后会产生“吐泡”、“喷水”景象,给品茗休闲增添了情趣。其实,养茶宠的乐趣在于自身的参与,就像养花一样,浇水、施肥、修枝事无巨细,等到开花的那一刻,将会得到所有的满足。在每天对茶宠的滋养中,充满着内心的期盼和心愿,直到有一天,忽然发现“小养活”宛如有了生命一般的灵气时,心中是何等的兴奋和欣喜!

一方茶海,一杯清茶,在人与茶的世界里,有“小养活”们静静的陪伴,不离不弃,分享你的喜,你的忧,你的孤单,你的寥落。压下心中的那份焦灼、那份躁动,慢品茶香,静养茶宠。

【摘自2016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潘春华(江苏镇江)】

找到约11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