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比赛茶到底划算吗?

作为讲台湾比赛茶内幕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解读一下台湾比赛茶到底划算否

三部曲的称呼好玩而已,其实我只是浅浅地聊一聊,毕竟台湾每年几百场比赛,我没条件和经济实力去做全面调研。有的实际喝过,有的道听途说,我选择听起来有逻辑的素材会记录下来。

对于东方美人的比赛茶,有夏茶和冬茶两个时节的比赛。选择夏茶的为好,东美的冬茶平均风味比夏茶明显逊色。

按地理位置的东方美人比赛,在新竹、苗栗、桃园三个比赛里选择都可以,都权威。相对而言我喜欢新竹的,历史积淀、故事、和名家更多。至于新竹县里选峨眉乡的还是北埔乡的,目前我没充分的来源对比,两个乡的东美我都会卖,没高下之分。

从性价比角度,东美比赛茶选择优良奖很划算,价格和东美不参赛的名家普货比起来差不多,风味也差不多,但颜值肯定是优良奖更好。

颜值在大陆茶叶比赛中的因素占比也挺大的,要做精筛,梗、黄片等等要筛干净,以及匀整度越高越好。

东美比赛茶三等奖的风味明显飞跃了,价格也一下子上去了,但仍低于1w一斤关口,从品鉴享受角度还可以接受。等级再高的得奖茶就不谈性价比了,但肯定是好货,不会玩炸胡。

昨天茶友突然想起来还有去年的新竹县三等奖东美,拍了张照

新竹县东美比赛茶优良奖和三等奖我预计8月底拿到开售。比赛主办方8月8日把贴封条和防伪标贴的罐子发出来。

今夏新竹县比赛茶No.1是名家兼地主徐耀良。下图中是他的独子徐家少爷。

徐家少爷同时也是比赛茶的评委之一,如下红框。从理论上讲,由于茶样标记的周密设计和盲品方式,同时当运动员和裁判员也不会搞猫腻。但实际上出于避嫌,在大陆的权威性比赛中如天心岩茶村斗茶赛,评委是不能送样参赛的。

台湾茶海拔最高的是梨山茶区,但由于说起来十分啰嗦的原因,梨山这一带其实没有比赛。市面上的梨山比赛茶的主办方,梨山去送样的很少,缺乏权威性,不建议追求之。

海拔比梨山低的阿里山、杉林溪的比赛茶,我缺乏实际品饮的样本积累,目前不表态。

传统的“北文山 南冻顶”里头,去年有缘喝到茶友收到台北表哥寄来的文山包种比赛头等奖,喝了几次细品,感觉比非比赛的传统等级里的云仙要好些,但不明显。总的来说文山包种就那个样子了。按传统等级买非比赛的即可,不必追求比赛茶,推荐云仙和翡翠两个级别的文山包种。

冻顶乌龙比赛有赛出选手制茶水平的,即选人不选茶。对于选茶的情景,由于传统冻顶是焙火较重的,褪火时间较长,陈年老冻顶风味更佳,所以不建议购买冻顶比赛茶。

与冻顶类似的现象还有木栅铁观音。

还有大把的非核心产区的茶叶比赛,不建议追求,随缘喝到即可,如靠太平洋那侧的台东、花莲的茶、如南部恒春垦丁的茶、中部南投县一般般的产量巨大的低海拔茶,这些都不要在意比赛茶。

此外,红茶和绿茶不是当代台湾茶的强项,有比赛茶的,如三峡碧螺春比赛。对于好奇宝宝,有机缘尝尝得奖茶可以,不贵的,但不要抱过高期望。

还有一种基于比赛的特殊情况,叫拍卖。不是每个茶叶比赛里的No.1都会进入拍卖。相当于本来对No.1的定价10w一斤的,进入拍卖后翻四五倍以上很正常,毫无性价比可言,属于有钱任性还要去抢才能搞到的性质,因为量确实很小。

每年几百场的权威的和乱哄哄的比赛,足够茶农茶厂、茶商、爱茶人士和吃瓜群众们经常用来聊天、八卦、和比来比去,耳熟能详的程度相当于看足球赛事。

从台湾岛内的消费者角度,对于中老年的有钱群体,在红豆杉打磨光亮的茶桌上,如果不摆上几罐特等奖、头等奖的比赛茶,也说不过去嘿。

台湾各个茶产区,举凡小小的生产班、到生产合作社、专业社区、乃至农会、公所,各级大小单位都热爱主办比赛。得奖级别较高者,身价大涨,除了他的得奖茶,当年生产的普货都能售价上鸡犬升天。所以许多人勇于参赛,乐此不疲。

台湾比赛茶的主办单位很少出现亏损的,但对参赛方而言还是存在风险的,凡是比赛,难免输赢,其中的辛酸、乐趣、和盈亏,对参赛的茶农茶厂茶商而言,自有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因素。一般来说,如果只能拿到优良奖,那就是微亏,如果没拿奖则亏损更大。

不同的比赛,规则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参加一场比赛,茶农需交出二十一斤茶。茶叶比赛对干茶颜值要求比较高,茶农需要比平时卖的茶要更加精剔,需要格外仔细地挑出黄片、老叶和碎末末等。精剔后,再为了迎合这个比赛的口味,进行一次焙火。所以总共需要准备三十斤毛茶才够用。在大陆的乌龙茶和红茶比赛,也差不多这个逻辑。

二十一斤茶中,主办方会把其中二十斤包好,先放一边。如果得奖,则主办方会把这二十斤茶装入特别制作的茶罐,贴上印刷有名次的标签,对外出售。事先和茶农之间有协议价的,主办方可以赚协议价和售价之间的差价。有的主办方会搞当场封罐拍卖活动。有的主办方会把封罐还给茶农自行销售,主办方赚个服务费。

二十一斤茶中,有一斤,主办方分成两百克的茶样三包(台湾的一斤是600克),其中一包和包好的二十斤放在一起,作为展售时消费者试饮使用。另外两包共400克,作为评审样。

评审时用标准审评杯,一泡三克。即使过关斩将,一路升级,到顶最多用掉30克,剩下的半斤多,主办方就笑纳了。参赛的茶,哪怕没得奖的茶,按品质档次,一千元人民币要的。有的大型比赛,参赛的茶多达四千至五千点,一个点代表一个参赛者,所以用剩的评审样就能有两三千斤,可卖两三百万元人民币。对于小型比赛,规模缩掉一个数量级,那主办方靠卖剩余的茶样可以保底赚二三十万元人民币,这就是宝岛每年茶叶比赛泛滥的原因。

从茶农角度,再来计算一番。一般来说,想认真参赛的话,会选用不低于一千元人民币一斤的茶款。拿出三十斤对应的毛茶,花一两千元人民币请几位欧巴桑妇女精剔,再花一千五百元人民币报名,焙火后的二十斤每斤已升高到一千七百元人民币左右。有的比赛不够权威,优良奖甚至三等奖的市场博弈出的价格仍然较低,那么得优良奖的茶农都会亏损明显。

为了直观理解,我上述用了人民币转换。

关于台湾比赛茶的内幕,就写到这里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