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05年普洱茶

找到约1,121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何仕华“普洱古茶第一人”,莅临小喜年,蓬荜飘满普洱茶香


他,与茶为伴50多年

他,是一位将近80岁的老茶人

他,是一辈子从事制茶专业的高级工程师

他,就是云南古树茶资源最早的宣传者和保护者——何仕华

11月2日早上,何仕华老师携家人来到了小喜年团队中,与何老师一家一同来到小喜年的还有深圳罗湖普洱茶文化研究会萧会长、深圳罗湖普洱茶文化研究会黎秘书长等。

小喜年掌柜先带大家一起看了他去年赠送给小喜年掌柜的两个纪念款茶饼,还看了他早期做的一些景迈茶,看到我们对他的茶如此重视,何仕华老师一家表示很欣慰。

那一天早上,喝了两款他亲手做的景迈茶。

我们喝的第一款是2001年的景迈生茶,这款茶蜜香明显,入口柔滑,口感醇厚,生津主要在舌根后面。经过将近20年时间的洗礼,这款茶的苦涩味已经减弱了,所以喝起来有一种微甜的感觉。

在喝茶的过程中,他把自己写的《普洱茶研究与实践》这本书赠送给小喜年团队,并且在上面题字签名。

这本书是何老师50多年从事茶叶研究的成果与总结,书中既有关于茶的考察报告,又有学术论文;既有普洱茶产业的基地建设与管理,又有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冲泡程序和普洱茶文化的发掘与弘扬;既有可读性强的文字,又有佐证的若干幅图片。

之后何仕华老师还给我们臻藏的他早些年制作的茶饼签名,分别是05年景迈生茶,06年景迈熟茶、生茶。

喝的第二款是2006年的景迈熟茶,这款茶经过14年的陈化,陈香已经比较明显,汤色红浓透亮,茶汤醇厚稠滑,内含物质丰富,它的叶底色泽褐润,而且非常耐泡。

何仕华老师每天都要喝熟普,还亲自指导小喜年团队小伙伴如何冲泡这款茶。

在喝茶的过程中,回忆起何仕华老师多年前带着小喜年掌柜去到茶山上,与古茶树零距离接触,为我们介绍很多景迈山的纯料古树茶,讲了他以前深入大山和古村寨,找到古茶树的经历,他把古茶树看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保护着。

这一次交流,何老师更加肯定了小喜年正在做的关于普洱茶的事,为小喜年送上了祝福。也希望何老师身体健康,一切都越来越好。

欢迎关注小喜年,更多惊喜等着你~

本文为原创,转载须注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细数普洱茶复兴历程:明明可以靠魅力吃饭,偏偏要靠……

普洱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复兴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其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起伏和曲折。究竟经历了哪些起伏和曲折,相信许多茶友都想了解。

普洱茶的兴起,是从炒作老茶开始。而贯穿整个普洱茶的复兴历程,是一部普洱茶的市场炒作史,从炒作老茶、仓茶,到炒作新茶、台地茶,再到炒作古树茶、山寨茶,可以说是故事不停,炒作不止。

细数普洱茶的市场炒作历程,大体经历了港台预热、老茶开场、仓茶跟进、新茶登场,茶市崩盘、古树兴起,山寨凸起七个阶段,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

1、港台预热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许多人对普洱茶知之甚少,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前,对普洱茶更是闻所未闻。那个时候,老百姓温饱还没有解决,饮茶这种高雅之事更不敢提了。而在同一时代港台地区已经开始喝普洱茶了。彼时,云南生产的普洱茶除了部分边销到蒙藏地区外,大部分销往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地区。

由于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的特点,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升值,敏锐的港台商人看到了普洱茶潜藏的商机,于是开始蓄谋炒作,从而出现了两次普洱茶的炒作风波。第一次是50年后在香港的炒作,第二次是90年后在台湾的炒作,两次都曾掀起普洱茶热并将茶的价格炒到了高潮,最后以市场崩盘告终。这两次炒作风波可以看作是现代普洱茶兴起的预热。

2、老茶开场

90年代中后期,台湾普洱茶市场崩盘后,港台茶商(实际是庄家或炒手)开始把眼光投向大陆的普洱茶市场。当时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老百姓收入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正在进行第二次消费升级,对一些高档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

此时,一些台湾商人嗅到商机,预感到普洱茶一定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大陆热起来,于是进入大陆甚至跑到云南、西藏等边远地区以低廉的价格收购老茶,囤积筹码,并伺机卖出以牟取暴利(实际就是炒作)。而与此同时,由于消息闭塞,国内的人并没有把普洱茶当名贵的产品,也看不到普洱茶的价值潜力。一些持有老茶的人还担心这一片片冷冷的老茶坏在手里,于是低价卖给台湾茶商。现在已经涨到几万乃至几十万一饼的普洱茶,如大红印、小黄印、水蓝印、八五八二、八五九二等,在当时的收购价只有百把元甚至十来元。相信当时那些低价卖出老茶的人,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3、仓茶跟进

00年前后:当老茶炒作如火如荼时,一些香港商人开始跟进,但由于老茶资源稀缺,加之老茶筹码大部分被台湾茶商控制。于是就发明了一种制作老茶的方法,即大量收购九十年代的新茶,通过湿仓做旧,美其名为港仓茶(实际上是湿仓茶),然后以老茶价格卖出。

当时,普洱茶是中茶一统天下时代,市面上流通的茶大部分是产自中茶旗下的昆明茶厂、勐海茶厂和下关茶厂。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湿仓茶,绝大部分是00年前后仿冒中茶制作的茶(只有少数一些不知名的茶厂甚至无牌无标)。由于湿仓茶的香气和滋味有不良感觉,远不如自然陈化的老茶那么香醇。随着人们对湿仓茶的不断认识和品鉴水平的提高,湿仓茶已经慢慢被市场抛弃并淡出人们的视线。

4、新茶登场

02-05年:普洱茶行业开始酝酿变革,原中茶旗下的昆明茶厂、勐海茶厂和下关茶厂实施改制后推出各自的品牌,即中茶、大益和下关;一些地方国营和集体所有制茶厂也纷纷改制并推出自己的品牌,包括澜沧古茶、凤牌、普秀、兴海、福海、大渡岗等。普洱茶迎来了第一次高潮。

这个阶段,一方面是蓬勃发展的普洱茶市场,一方面是虎视眈眈的港台和国内游资,而普洱茶又是一个不成熟的封闭市场,内外信息不对称,容易通过炒作达到高潮。于是,从2002年以后,大量游资进入普洱茶市场,推高了普洱茶价格不断上涨。国内一些茶商趁机加入炒作大军,包括中茶、大益、下关在内的所有普洱茶品牌及产品都成为炒作的对象,市场出现了泡沫。

5、市场崩盘

06-07年:普洱茶市场经过国内和港台游资的炒作及一些茶商的推波助澜,吸引各方人士加入到炒作普洱茶的大军中来,他们囤茶炒茶,期待升值。

正当无数人把普洱茶当成一项快速积累财富的投资而趋之若鹜时,一场意想不到的“地震”悄然而至,从2007年5月中旬开始,普洱茶的价格出现雪崩,普遍下跌了20%-50%,一些投资者囤积的数百万、上千万元的普洱茶饼一夜之间骤然贬值,市场开始崩盘,留下一地鸡毛。

6、古树兴起

07-10年:经过07年的普洱茶市场崩盘以后,普洱茶业界开始反思。一些茶商开始寻找新的卖点,而古树茶丰富的物质内涵和文化内涵,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品饮体验和玩味的空间;也给投资者而提供更多的题材卖点。于是,许多投资者纷纷转向古树茶,古树茶开始兴起。

在此情况下,普洱茶一夜之间兴起了许多古树茶品牌,包括陈升号、臻味号、岁月知味、中吉号、云茶之邦、雨林等以古树为概念的新锐品牌,基本上是07年以后诞生的。古树茶的兴起,为普洱茶的市场炒作注入了新的题材和动力,带动普洱茶进入第二次高潮。

7、山寨凸起

11-16年:伴随着古树茶的兴起,山寨茶随之名声鹊起。由于普洱茶生长环境及生态的多样性,形成了一山一味、一寨一韵的特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追捧,并成为市场炒作的热点。从古六大茶山的倚邦、革登、莽枝、蛮砖、曼撒、攸乐,到新六大茶山的布朗、巴达、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再到四大名寨的班章、易武、冰岛、昔归,都被狠狠的炒作一通。

目前,山寨茶的炒作仍在继续。一方面是传统的名山名寨被炒成天价,动辄几千乃至几万元一公斤,偏离了人们所能接受的范围。另一方面通过挖掘更多的山寨,寻找新的炒作题材和热点,包括曼松、薄荷糖、铜箐河、滑竹梁子、忙肺等等,都一一被挖掘出来炒作一番。

普洱茶的复兴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市场炒作史,对于普洱茶这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的茶品,本可以通过文化的传播引导和魅力的散发来博得大众喜欢,却因为市场的短视行为和急功近利的炒作令人生疑。明明可以靠内涵吃饭,偏偏要靠炒作吃饭,真怀疑这种炒作能否持续下去。

 

07年普洱茶崩盘:至今未愈的可怖伤口

2005年的一场普洱拍卖会上,演员张国立无偿拿出一筒马背沱茶拍卖,这筒原本用来活跃气氛的普洱茶,从2万元一路飙升到了百万元。

当拍卖价达到108万元,张国立本人也惊得目瞪口呆,当这款茶最终以160万元的天价成交时,连当时的云南茶叶协会会长邹家驹,也被感动的热泪盈眶。

除了这场营销活动外,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阵“普洱热”,然而当普洱茶价格疯涨的同时,一个巨大阴影也缓缓笼罩在了普洱茶市场上。

这就是2007年的“普洱之殇”,带来了千万级市场崩盘,百万人血本无归的惨痛教训,这个普洱茶行业的可怖伤口,至今都未曾痊愈。

这种级别的市场崩盘,是怎么形成的?当时的普洱市场到底有多疯狂?为什么没有人发觉并阻止这场灾难?今天的这篇文章,要揭开14年前的那场噩梦。


故事还要从2000年说起,当时正值新旧世纪交替,中国经济稳步提升,各类市场欣欣向荣,从台湾那里吹来了一股普洱热潮,并迅速影响到了广州等南方城市。

不过在06年之前,普洱茶的影响力,一直维持在小范围内,虽然普洱茶市场行情呈现小幅的逐年上涨形势,但市场秩序还是一切正常。

不管是投资的茶商,还是品饮的茶客,都还保持着一份理性。但一场疯狂的炒作活动,打破了这份暴风雨前的宁静。

完美营销——重走古道

山雨欲来风满楼,市场炒作几时休。

05年4月下旬,云南思茅召开了第七届中国普洱茶节,要说这次活动的最大“功绩”,那无疑是“马帮茶道·瑞贡京城”,也就是重走茶马古道。

这场活动用半年时间,40余位身着民族服饰的赶马人,从云南思茅市出发,途径蜀陕等近百座县市,徒步跋涉数千里,穿越大半个中国,最终到达北京。

为了增加噱头,沿途组织了数次义卖活动,到达北京后,更是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新闻发布会、拍卖会等近十场活动。

在其中一场慈善拍卖会上,张国立捐赠的那款普洱茶,拍出了160万高价,更是将整场活动推向了高潮。

从商业活动的角度来看,这场规模空前的普洱茶营销活动,无疑获得了巨大成功,一时间普洱茶风靡全国,价格也开始像坐了火箭一样疯涨。

然而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普洱茶市场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宛如一匹烈马,在通往万丈悬崖的道路上绝命狂奔。


供求失控,风雨欲来

疯狂,就是那个年代普洱茶市场的代名词。

时间来到2007年,这是普洱茶一炮走红后的第二年,当时云南所有的普洱茶厂都日夜不休,拼命提高产量,但还是难于满足来自全国各地的市场需求。

那时的普洱茶,几乎没人拿来喝,而是买进卖出,赚取差价,能佐证这点的,就是当时反常现象:普洱茶的大宗批发价,比单饼零售价高出数倍。

我们都知道在正常市场,小到零食衣服,大到客机轮船,大量批发都比单件买入要划算,但在当时的普洱茶市场,单饼买卖无人问津,只有成件交易才有赚头。

买不到晒青毛茶,茶商们就去成吨买入烘青和蒸青的绿茶,买到后就直接拆开打堆,再掺入小部分晒青毛茶压饼,就能以数倍的价格转手卖出。

在当时市场上,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屡见不鲜,只需要把广西、福建的茶叶连夜运到云南,再打上本地料的名头,就可以被挥舞着钞票的收购者买下。

没有货源,有人就将自己在广州的存茶拉到云南贴上“云南普洱茶”标签,再运回广东,就能以数倍的价格卖出。

据说有位茶商把近百吨外地茶叶运到云南,还没到批发市场,就被闻讯赶来的投资者全部买下。之后往返两地近十次,轻松赚下400多万元。


资本入局,病态市场

在风口上,连猪都能飞起来。

这时的普洱茶市场,就像一大块无主的肥肉,引来了一大群闻见血腥味的鲨鱼,外地的大佬和资本陆续入场,拿着明晃晃的镰刀开始收割。

为了谋求利益的最大化,很多人会用自己买入再卖出的方式,来不断提高普洱茶的价格,营造出爆火的市场交易假象。

当时有句玩笑话:“老实开间茶铺,不如当个搬运工。”当普洱茶被倒来倒去时,最忙碌也最赚钱的,就是这些买入卖出,哄抬物价的“搬运工”。

说了这么多手段,其实在当时,以绿茶充晒青茶,把外地茶标榜成云南茶,还不算最过分的,一些想钱想疯了的不法分子,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

这些人入场太晚,买不到晒青毛茶,也收不到半成品绿茶,更没有成品茶可以贴标签,再加上同行们一夜暴富的消息刺激,能干出什么事都不奇怪。

这群人暗地里分成两拨,一波人装成茶农,偷偷把模样相似的树叶掺入茶叶里;另一波人再来将这些“茶叶”统一收购,再转手卖出。

市场崩盘,普洱之殇

如果之前是在骆驼上拼命加压,那这种掺假,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些流入市场的茶叶完全没有价值,是真正意义上的假茶,把根本不能喝的树叶拿来饮用,对人体的危害可想而知。

当市场走到这一步,茶价下滑的趋势就已经无法抑制了,普洱茶市场这座大楼,终于迎来了轰然崩塌的这一刻。


一部分盲目跟风过来的茶商,跟着热潮入场,接了货又卖不出去,最终倾家荡产。

一部分茶厂盲目收购茶叶,导致资金链断裂,欠下巨额债务,最终只能黯然退场;

那年积下的大量品质极差的普洱茶,至今还有一部分在市场流通。在14年后的今天,普洱茶行业仍然没从那段阴影中完全走出来。

揭开伤疤,吸取经验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从无人问津到万众瞩目,从炙手可热到跌下神坛,在十年后的今天,普洱茶行业逐渐恢复元气,迈入了稳步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但我们仍需要从普洱之殇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回顾普洱之殇的整个过程,陆离个人有5点建议,还请各位茶友一同共勉。

一时的价高,只能说明这个阶段普洱业的行情不错,以及僧多粥少的市场需求。

优质的茶叶原料、精湛的加工工艺、正确的后期仓储,才是保证普洱价格稳定增长的关键原因。

茶是用来喝的,不是拿来“炒”的,品饮价值才是普洱茶赖以生存的基础。


过度营销要不得,台前茶商盲目跟风,幕后庄家拼命炒作的行为,违背经济运转客观规律的行为,其可能会红火一时,但绝不会风光一世。

市场要居安思危,坚守普洱品质底线,克服盲目跟风,拒绝投机炒作,促进普洱茶行业健康的稳步发展。

普洱之殇在给普洱茶行业带来惨痛教训的同时,也用破而后立的方式,让各地茶商不敢再囤货居奇,让大小茶厂严守生产标准,让地方政府思考行业发展大计,

让我们铭记历史,共同祝愿普洱茶行业的明天,会更加灿烂美好。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03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