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黑料从何而来?

2005年7月28日,广东本地报刊《信息时报》,报道了一篇名为《猪圈里发酵速造“旧普洱茶”》的假新闻。

某个位于四会市市郊的小茶叶作坊,正在用猪圈发酵普洱茶,地面脏乱不堪,整个发酵过程,就在这种令人作呕的环境中进行。

消息一出,立马引起了广泛关注与求实,结果却被官方证实是虚假新闻,不仅全文伪造事实,而且所用的图片也是故意捏造。[1]

更糟糕的是,很多对普洱茶一知半解的普通人更是以此为据,认为普洱茶就是发霉的劣质茶,有一股如附骨之疽的霉味,导致品牌信誉损失巨大。

回首这则虚假报道发布的2005年,正是普洱茶的“中兴之年”,当时的珠三角地区掀起一阵品饮、收藏、投资普洱老茶的热潮。

但当时的普洱茶市场秩序尚未规范,甚至连南方地区都可以生产“普洱茶”,有年份的老茶供不应求,一些鱼目混珠的假茶也就屡见不鲜,行业呈现出野蛮生长之势。

05年这次伪造的猪圈发酵现场,虽然对市场信誉造成恶劣影响,但也让消费者了解了老茶造假的众多潜规则,后来更是爆出了所谓的高锰酸钾老茶。

这些见不得人的造假手段,引发了业界对普洱茶仓储方式的大讨论,其中就指出了在高温高湿环境里,通过撒水做仓,以及退仓散味等手段。

经此一役,业界对湿仓茶的危害,达成了一致共识,不过后续的讨论和求证,却被淹没在了普洱茶热中,这就为12年的普洱茶致癌论留下了隐患。

而此后的致癌论、喝茶骨质疏松等事件,更是让普洱茶的口碑处于风口浪尖之上...今天,陆离就来溯正归源,揭秘普洱茶被黑背后的真相。


普洱茶市崩盘

2007年夏末,普洱茶的金融投资属性被滥用,新茶老茶,几乎所有的普洱茶价格都在疯涨,终于超出了市场承接能力,导致价格断崖跳水,市场陷入崩盘绝境。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以芳村为首的普洱茶城倒闭大半,媒体和舆论也都群起而攻之,一时间,市场对普洱茶的信任降至冰点。

这次大崩盘的根本原因,是畸形的制茶规范要求,和极度混乱的市场准入规则,当时甚至把叶子压成饼用棉纸一包,就可以当成普洱茶去卖。

伤痛过后,便是新生。这次重创让很多只想捞一波的茶商摔得很惨,也让剩下的茶企和茶人,乃至整个业界都意识到了行业规范的重要性。

2008年,《GB/T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颁布,对普洱茶的方方面面进行科学界定,特别规定普洱茶必须用云南大叶种,并按照特定工艺生产。

“国标”一经出台,普洱茶行业才终于呈现出“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规范景象,虽然其中的部分内容还有一定争议,但更多内容已经成为了行业基本共识。


崩盘所暴露的知识短板,也让一场又一场普洱茶理论科普探索势在必行:晒青和烘青有什么区别?渥堆发酵的卫生标准如何?中小叶种能否做普洱茶?

在一次次辩论中,普洱茶的概念深入人心,市场秩序拨乱反正。总之,07年普洱之殇的余威至今仍在,但业界也将牢记教训,砥砺前行。

喝茶骨质疏松

2009年,中南大学某硕士在学位论文中,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喝茶女性更容易患骨质疏松”的结论,并发表《女性习惯性饮茶对骨密度、骨质疏松、低骨量及骨折风险影响的初步研究》一文。

作为一种可替代饮品,如果真的对身体有害,那茶也将与被列入烟和酒一类,消费基本盘也会大幅减少,因此很多专家都对此事发表看法,但都缺乏实验数据。

虽然这次的矛头,并没有直接指向普洱茶,但在行业尚未恢复元气之际,这种负面消息可谓是雪上加霜,当时又正赶上行业调整期,业界就决定搞些“大动作”提振士气。

在普洱市政府的主导下,一场名为“科学普洱行动计划”的大型科研项目开启,邀请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健康问题入手,研究普洱茶的各种功效。[2]

这次活动的发起人,是时任普洱市副市长,现任云农大校长的盛军博士,盛博士率领团队对骨密度高低与品饮普洱茶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

最终用大量实验类数据事实表明:喝茶非但不会导致钙流失,还会增强骨密度。并将实验成果发表在科研界顶级药物学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普洱茶致癌说

2012年3月9日,自称为“人体工程学教授”的“李建军”,发表微博:“幽门杆菌会造成胃癌,茶让幽门杆菌无法黏在胃壁上。

且茶里面的苯丙胺酸会让人心情好,喝普洱茶是得癌症最快的方法,因为放了太久,里面有大量的黄曲霉素是致癌物!”(原文)

就是这么三句逻辑混乱,语序不通的“砖家言论”,却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大众恐慌,毕竟和骨质疏松相比,还是“致癌”更加可怕。


面对这种未经证实的不当言论,首先给予回应的是CCTV新闻频道,《东方时空·真相调查》中,一篇12分钟的长新闻报道,明确指出“普洱茶致癌”不成立。

经过05年猪圈发酵事件,08年市场规范大讨论,09年科学普洱大型科研后的普洱茶界,对于这种子虚乌有的谣言也是有充足经验,很快就给出强有力反击。

其中的核心观点为:自然陈放发酵中的普洱茶,绝不会产生黄曲霉菌,如果样品检出黄曲霉菌,基本说明是陈放时被仓储二次污染,即湿仓茶。

一边是伪造身份的假专家毫无依据的发言,一边是学者用实验做出大量论据,这场风波不但很快被平息,还让业界再次意识到了正规仓储的重要性。

保证温度,湿度,光照,空气和茶种的专业仓储,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核心保证,也是杜绝黄霉曲菌等致癌物的根本方式。

在这次对规范仓储的大讨论中,初具规模的东莞专业仓集群引起业界广泛注意,双陈普洱、天得茶业、昌兴存茶的东莞专业仓三剑客影响力逐渐扩大。

知识延伸:是是非非东莞仓

天价古树普洱

2013年春,普洱茶迎来山头时代巅峰期,其中老班章的单株古树首次破万元,引来CCTV财经《聚焦普洱茶暴涨》《爆炒老班章》专题等各大媒体报道。

虽然这次没有朝视频安全的软肋下手,但以老班章这一顶尖名寨的古树茶价格,来代表所有产区普洱茶价格炒作,实在是以偏概全,给普洱茶炒作标签。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老班章等顶尖名寨,是极少数玩家的角逐场,仅代表极个别现象,每个消费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口粮茶,“奢侈品”形象绝对要不得。


不过,这次曝光也有一定好处,那就是让古树茶的概念再次爆红,而盛极必衰,次年的普洱茶市场,再次走向了大半年的低迷。

低迷过后的古树茶市场,整体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局势,虽然个别顶级山头的原料价格仍屡上热搜。

但并未像之前一样以偏概全,而是起到引领作用,让更多消费者了解普洱茶。

也是从14年开始,古树茶市场走向调整和细分,有小而美的高端品牌,专注于某一山头,服务特定客户,也有更多规模化企业,生产面向大众的山头拼配茶。

宏观层次上的行业赛道被不断细分,与精细化运作,表现在微观层次上,就是越来越精致的包装和产品宣传,以及百花齐放的各类普洱茶产品。

方舟子说普洱

2017年8月1日,方舟子于知名杂志《科学世界》上,发表《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声称普洱茶在陈化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名为黄曲霉菌的强致癌物。

又是普洱茶仓储,又是黄曲霉菌,和当年的李建军事件相比,这次的方舟子事件发表者名气更大,现在的网络媒体也更加发达,负面程度也更甚。

一文激起千层浪,陈宗懋(茶行业学术领军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陈君石(食品毒理学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都发文表明喝普洱茶绝不会致癌。

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国家级高校,教育部直属的普洱茶学实验室,云南省生物大数据实验室等专业科研团队,联合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

这项世界领先的检测手段证明,在规范仓储下陈放的普洱茶,绝不会产生包括黄曲霉素在内的任何致癌物质。

另外,针对大众关注的“这些被检出黄曲霉毒素的普洱茶从何而来?”一事,官方指出不仅是因为仓储问题,很多时候检测方法有问题,也会导致误测。

比如很多人将普洱茶送检时,使用的是成交较低,简单快捷的“酶联免疫吸附法”,但这个方式存在漏洞,很容易出现“假阳性”。

对此官方也拿出实验证明:之前被“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出黄曲霉毒素的10份样品,在经由更权威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后,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

而且,如果存放不当,不只是普洱茶等六大茶类,任何食品都面临被黄曲霉素污染的可能,关键看这类毒素的法规限量标准,切莫因噎废食。[4]

而直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都没有规定茶叶中黄曲毒素的法规限量标准。

因此,相比于相互指责和无端谩骂,建立起切实有效的检测制度,才是这次方舟子事件,带给业界的最大教训与启发。

2005年猪圈发酵事件,让做仓与退仓的批量假茶暴露在大众眼前,业界共逐之。

2008年普洱茶市崩盘,为火热的普洱茶市场泼了一盆冷水,倒逼业界规范秩序。

2009年喝茶骨质疏松,使政府首次联合科研界力量,发起大规模学术探讨运动。

2012年普洱茶致癌说,再次强调仓储重要性,助力普洱茶专业仓行业快速发展。

2013年天价古树茶叶,使古树茶概念深入人心,并催生细分化的领域精细运营。

2017年方舟子说普洱,引发业界大规模检测,让大众明确普洱茶是真实可信的...

回首普洱茶一路走来的十多年,实则是在无数的质疑声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很多普洱茶友也是从这些黑料中了解到普洱茶,从一开始的怀疑,到后来成为忠实簇拥。

每次的负面事件,都像一把双刃剑,让普洱茶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前沿理论不断更新,整个产业更加健康发展。

而如今,普洱茶行业早已今非昔比,广大茶友对普洱茶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刻,某些煞有其事的阴谋论,都比不过那一杯普洱茶带给人的身心愉悦。

陆离坚信,凡是真理,都是越辩越明的,凡是谬论,都是越辩越少的。现在的普洱茶界,不会惧怕各类谣言!

参考文献:

[1]张黎明.普洱茶可以放心喝——“猪圈里发酵速造‘旧普洱茶’”报道严重失实[J].茶世界,2005(9):21-21+24.

[2]淮水.做大普洱茶产业——普洱市开展"科学普洱行动计划"纪实[J].支部生活:中共云南省委党刊,2009(8):28-28.

[3]蒋明明,曾小娟,宋红坤,等.多壁碳纳米管/N-丙基乙二胺混合吸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普洱茶中3种手性杀菌剂农药残留[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v.11(06):16-22.

[4]赵明,马燕,陈立佼,等.不只普洱茶,所有食品都面临黄曲霉素污染的风险[J].普洱,2017.

作者:陆离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